摩诃止觀卷第二下
關燈
小
中
大
相應。
譬如形影。
是名觀行位。
能于一切惡法世間産業。
皆與實觀不相違背。
是相似位。
進入銅輪破蔽根本。
本謂無明。
本傾枝折顯出佛性。
是分證真實位。
乃至諸佛盡蔽源底名究竟位。
于貪蔽中豎具六即橫具諸度。
一切法例如上(雲雲)。
次觀嗔蔽。
若人多嗔郁郁勃勃相續恒起。
斷不得斷伏亦不伏。
當恣任其起照以止觀。
觀四種相嗔從何生。
若不得其生亦不得其滅。
曆十二事嗔從誰生。
誰是嗔者。
所嗔者誰。
如是觀時不得嗔。
來去足迹。
相貌空寂。
觀嗔十法界觀嗔四德。
如上說(雲雲)。
是為于嗔非道通達佛道。
觀犯戒懈亂邪癡等蔽。
及餘一切惡事亦如是。
○四觀非善非惡。
即是無記[夢-夕+登]瞢之法。
所以須觀此者。
有人根性性不作善複不作惡。
則無随自意。
出世因緣奈此人何。
大論雲。
無記中有般若波羅蜜者。
即得修觀也。
觀此無記。
與善惡異耶同耶。
同則非無記。
異者為記滅無記生。
記不滅無記生。
記亦滅亦不滅無記生。
記非滅非不滅無記生。
求記不可得。
何況無記與記同異耶。
非同故不合。
非異故不散。
非合故不生。
非散故不滅。
又曆十二事中為何處生無記。
為誰故生無記。
誰是無記者。
如此觀時同虛空相。
又無記一法生十法界及一切法。
又無記即法性。
法性常寂即止義。
寂而常照即觀義。
于無記非道通達佛道。
無記為法界。
橫攝諸法豎攝六位。
高廣具足。
例如上說。
複次但約最後善明随自意。
此是次第意。
若善惡俱明随自意。
即是頓意。
若約襵牒之善明随自意。
此則不定意(雲雲) ○複次四種三昧方法各異。
理觀則同。
但三行方法多發助道法門。
又動障道。
随自意既少方法。
少發此事。
若但解方法所發助道。
事相不能通達。
若解理觀事無不通。
又不得理觀意。
事相助道亦不成。
得理觀意事相三昧任運自成。
若事相行道入道場得用心。
出則不能。
随自意則無間也。
方法局三。
理觀通四(雲雲)。
問。
上三三昧皆有勸修。
此何獨無。
答。
六蔽非道即解脫道。
鈍根障重者聞已沉沒。
若更勸修失旨逾甚。
淮河之北有行大乘空人。
無禁捉蛇者。
今當說之其先師于善法作觀經久不徹。
放心向惡法作觀。
獲少定心薄生空解。
不識根緣不達佛意。
純将此法一向教他。
教他既久或逢一兩得益者。
如蟲食木偶得成字。
便以為證謂是事實餘為妄語。
笑持戒修善者謂言非道。
純教諸人遍造衆惡。
盲無眼者不别是非。
神根又鈍煩惱複重。
聞其所說順其欲情。
皆信伏随從。
放舍禁戒無非不造罪積山嶽。
遂令百姓忽之如草。
國王大臣因滅佛法。
毒氣深入于今未改。
史記雲。
周末有被發袒身不依禮度者。
遂犬戎侵國不絕如綖。
周姬漸盡。
又阮籍逸才蓬頭散帶。
後公卿子孫皆敩之。
奴狗相辱者方達自然。
撙節兢持者呼為田舍。
是為司馬氏滅相。
宇文邕毀廢亦由元嵩魔業。
此乃佛法滅之妖怪。
亦是時代妖怪。
何關随自意意。
何以故。
如此愚人心無慧解信其本師。
又慕前達決謂是道。
又順情為易。
恣心取樂而不改迷。
譬如西施本有心病多喜嚬呻。
百媚皆轉更益美麗。
鄰女本醜。
而敩其嚬呻可憎彌劇。
貧者遠徙富者杜門。
穴者深潛飛者高逝。
彼諸人等亦複似是。
狂狗逐雷造地獄業。
悲哉可傷。
既嗜欲樂不能自止。
猶如蒼蠅為唾所粘。
浪行之過其事略爾。
其師過者不達根性不解佛意。
佛說貪欲即是道者。
佛見機宜知一種衆生底下薄福。
決不能于善中修道。
若任其罪流轉無已。
令于貪欲修習止觀。
極不得止故作此說。
譬如父母見子得病不宜餘藥。
須黃龍湯鑿齒瀉之。
服已病愈。
佛亦如是說當其機。
快馬見鞭影即到正路。
貪欲即是道。
佛意如此。
若有衆生不宜于惡修止觀者。
佛說諸善名之為道。
佛具二說汝今雲何呵善就惡。
若其然者汝則勝佛。
公于佛前灼然違反。
複次時節難起。
王事所拘不得修善。
令于惡中而習止觀。
汝今無難無拘。
何意純用乳藥毒他慧命。
故阿含中放牛人善知好濟。
令牛群安隐。
若好濟有難急不獲已當從惡濟。
惡濟多難百不全一。
汝今無事幸于好濟善道驅牛。
何為惡道自他沉沒。
破壞佛法損失威光誤累衆生。
大惡知識。
不得佛意其過如是。
複次夷險兩路皆有能通為難從險。
善惡俱通審機入蔽。
汝棄善專惡。
能通達非道。
何不蹈蹑水火穿逾山壁。
世間險路尚不能
譬如形影。
是名觀行位。
能于一切惡法世間産業。
皆與實觀不相違背。
是相似位。
進入銅輪破蔽根本。
本謂無明。
本傾枝折顯出佛性。
是分證真實位。
乃至諸佛盡蔽源底名究竟位。
于貪蔽中豎具六即橫具諸度。
一切法例如上(雲雲)。
次觀嗔蔽。
若人多嗔郁郁勃勃相續恒起。
斷不得斷伏亦不伏。
當恣任其起照以止觀。
觀四種相嗔從何生。
若不得其生亦不得其滅。
曆十二事嗔從誰生。
誰是嗔者。
所嗔者誰。
如是觀時不得嗔。
來去足迹。
相貌空寂。
觀嗔十法界觀嗔四德。
如上說(雲雲)。
是為于嗔非道通達佛道。
觀犯戒懈亂邪癡等蔽。
及餘一切惡事亦如是。
○四觀非善非惡。
即是無記[夢-夕+登]瞢之法。
所以須觀此者。
有人根性性不作善複不作惡。
則無随自意。
出世因緣奈此人何。
大論雲。
無記中有般若波羅蜜者。
即得修觀也。
觀此無記。
與善惡異耶同耶。
同則非無記。
異者為記滅無記生。
記不滅無記生。
記亦滅亦不滅無記生。
記非滅非不滅無記生。
求記不可得。
何況無記與記同異耶。
非同故不合。
非異故不散。
非合故不生。
非散故不滅。
又曆十二事中為何處生無記。
為誰故生無記。
誰是無記者。
如此觀時同虛空相。
又無記一法生十法界及一切法。
又無記即法性。
法性常寂即止義。
寂而常照即觀義。
于無記非道通達佛道。
無記為法界。
橫攝諸法豎攝六位。
高廣具足。
例如上說。
複次但約最後善明随自意。
此是次第意。
若善惡俱明随自意。
即是頓意。
若約襵牒之善明随自意。
此則不定意(雲雲) ○複次四種三昧方法各異。
理觀則同。
但三行方法多發助道法門。
又動障道。
随自意既少方法。
少發此事。
若但解方法所發助道。
事相不能通達。
若解理觀事無不通。
又不得理觀意。
事相助道亦不成。
得理觀意事相三昧任運自成。
若事相行道入道場得用心。
出則不能。
随自意則無間也。
方法局三。
理觀通四(雲雲)。
問。
上三三昧皆有勸修。
此何獨無。
答。
六蔽非道即解脫道。
鈍根障重者聞已沉沒。
若更勸修失旨逾甚。
淮河之北有行大乘空人。
無禁捉蛇者。
今當說之其先師于善法作觀經久不徹。
放心向惡法作觀。
獲少定心薄生空解。
不識根緣不達佛意。
純将此法一向教他。
教他既久或逢一兩得益者。
如蟲食木偶得成字。
便以為證謂是事實餘為妄語。
笑持戒修善者謂言非道。
純教諸人遍造衆惡。
盲無眼者不别是非。
神根又鈍煩惱複重。
聞其所說順其欲情。
皆信伏随從。
放舍禁戒無非不造罪積山嶽。
遂令百姓忽之如草。
國王大臣因滅佛法。
毒氣深入于今未改。
史記雲。
周末有被發袒身不依禮度者。
遂犬戎侵國不絕如綖。
周姬漸盡。
又阮籍逸才蓬頭散帶。
後公卿子孫皆敩之。
奴狗相辱者方達自然。
撙節兢持者呼為田舍。
是為司馬氏滅相。
宇文邕毀廢亦由元嵩魔業。
此乃佛法滅之妖怪。
亦是時代妖怪。
何關随自意意。
何以故。
如此愚人心無慧解信其本師。
又慕前達決謂是道。
又順情為易。
恣心取樂而不改迷。
譬如西施本有心病多喜嚬呻。
百媚皆轉更益美麗。
鄰女本醜。
而敩其嚬呻可憎彌劇。
貧者遠徙富者杜門。
穴者深潛飛者高逝。
彼諸人等亦複似是。
狂狗逐雷造地獄業。
悲哉可傷。
既嗜欲樂不能自止。
猶如蒼蠅為唾所粘。
浪行之過其事略爾。
其師過者不達根性不解佛意。
佛說貪欲即是道者。
佛見機宜知一種衆生底下薄福。
決不能于善中修道。
若任其罪流轉無已。
令于貪欲修習止觀。
極不得止故作此說。
譬如父母見子得病不宜餘藥。
須黃龍湯鑿齒瀉之。
服已病愈。
佛亦如是說當其機。
快馬見鞭影即到正路。
貪欲即是道。
佛意如此。
若有衆生不宜于惡修止觀者。
佛說諸善名之為道。
佛具二說汝今雲何呵善就惡。
若其然者汝則勝佛。
公于佛前灼然違反。
複次時節難起。
王事所拘不得修善。
令于惡中而習止觀。
汝今無難無拘。
何意純用乳藥毒他慧命。
故阿含中放牛人善知好濟。
令牛群安隐。
若好濟有難急不獲已當從惡濟。
惡濟多難百不全一。
汝今無事幸于好濟善道驅牛。
何為惡道自他沉沒。
破壞佛法損失威光誤累衆生。
大惡知識。
不得佛意其過如是。
複次夷險兩路皆有能通為難從險。
善惡俱通審機入蔽。
汝棄善專惡。
能通達非道。
何不蹈蹑水火穿逾山壁。
世間險路尚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