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二下
關燈
小
中
大
。
皆如上說。
約餘一切善法亦如是。
問。
若一法攝一切法者。
但用觀即足。
何須用止。
一度即足。
何用五度耶。
答。
六度宛轉相成。
如被甲入陣不可不密(雲雲)。
觀如燈止如密室。
浣衣刈草等(雲雲)。
又般若為法界遍攝一切。
亦不須餘法。
餘法為法界亦攝一切。
亦不須般若。
又般若即諸法。
諸法即般若無二無别(雲雲) ○三以随自意曆諸惡事者。
夫善惡無定。
如諸蔽為惡事度為善。
人天報盡還堕三塗已複是惡。
何以故。
蔽度俱非動出體皆是惡。
二乘出苦名之為善。
二乘雖善但能自度。
非善人相。
大論雲。
甯起惡癞野幹心。
不生聲聞辟支佛意。
當知生死涅槃俱複是惡。
六度菩薩慈悲兼濟。
此乃稱善。
雖能兼濟如毒器貯食食則殺人。
已複是惡。
三乘同斷。
此乃稱好。
而不見别理還屬二邊。
無明未吐已複是惡。
别教為善。
雖見别理猶帶方便不能稱理。
大經雲。
自此之前我等皆名邪見人也。
邪豈非惡。
唯圓法名為善。
善順實相名為道。
背實相名非道。
若達諸惡非惡皆是實相。
即行于非道通達佛道。
若于佛道生着不消甘露。
道成非道。
如此論善惡其義則通。
今就别明善惡。
事度是善。
諸蔽為惡。
善法用觀已如上說就惡明觀今當說。
前雖觀善其蔽不息。
煩惱浩然無時不起。
若觀于他惡亦無量。
故修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時。
則不見好人無好國土純諸蔽惡而自纏裹。
縱不全有蔽而偏起不善。
或多悭貪或多犯戒。
多嗔多怠多嗜酒味。
根性易奪必有過患。
其誰無失。
出家離世行猶不備。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
惡是其分。
羅漢殘習。
何況凡夫。
凡夫若縱惡蔽。
摧折俯墜永無出期。
當于惡中而修觀慧。
如佛世時在家之人。
帶妻挾子。
官方俗務皆能得道。
央掘摩羅彌殺彌慈。
隻陀末利唯酒唯戒。
和須蜜多淫而梵行。
提婆達多邪見即正。
若諸惡中一向是惡。
不得修道者。
如此諸人永作凡夫。
以惡中有道故。
雖行衆蔽而得成聖。
故知惡不妨道。
又道不妨惡。
須陀洹人淫欲轉盛。
畢陵尚慢。
身子生嗔。
于其無漏有何損益。
譬如虛空中明暗不相除顯出佛菩提。
即此意也。
若人性多貪欲穢濁熾盛。
雖對治折伏彌更增劇。
但恣趣向。
何以故。
蔽若不起不得修觀。
譬如綸釣魚強繩弱不可争牽。
但令鈎餌入口。
随其遠近任縱沉浮不久收獲。
于蔽修觀亦複如是。
蔽即惡魚。
觀即鈎餌。
若無魚者鈎餌無用。
但使有魚多大唯佳。
皆以鈎餌随之不舍。
此蔽不久堪任乘禦。
雲何為觀。
若貪欲起。
谛觀貪欲有四種相。
未貪欲。
欲貪欲。
正貪欲。
貪欲已。
為當未貪欲滅欲貪欲生。
為當未貪欲不滅欲貪欲生。
亦滅亦不滅欲貪欲生。
非滅非不滅欲貪欲生。
若未滅欲生。
為即為離。
即滅而生。
生滅相違。
若離而生。
生則無因。
未貪不滅而欲生者。
為即為離。
若即即二生相并生則無窮。
若離生亦無因。
若亦滅亦不滅而欲生者。
若從滅生不須亦不滅。
若從不滅生不須亦滅。
不定之因那生定果。
若其體一其性相違。
若其體異本不相關。
若非滅非不滅而欲貪生。
雙非之處為有為無若雙非是有何謂雙非。
若雙非是無無那能生。
如是四句不見欲貪欲生。
還轉四句不見未貪欲滅。
欲貪欲生。
不生。
亦生亦不生非生非不生。
亦如上說。
觀貪欲蔽畢竟空寂。
雙照分明。
皆如上說。
是名鈎餌。
若蔽恒起此觀恒照。
亦不見起亦不見照而起而照(其一)又觀此蔽因何塵起。
色耶餘耶。
因何作起。
行耶餘耶。
若因于色。
為未見欲見見見已。
若因于行。
未行欲行行行已。
為何事起。
為毀戒耶。
為眷屬耶。
為虛诳耶。
為嫉妒耶。
為仁讓耶。
為善禅耶。
為涅槃耶。
為四德耶。
為六度為三三昧耶。
為恒沙佛法耶(其二)如是觀時于塵無受者。
于緣無作者。
而于塵受根緣雙照分明。
幻化與空及以法性不相妨礙。
所以者何。
若蔽礙法性。
法性應破壞。
若法性礙蔽。
蔽應不得起。
當知蔽即法性。
蔽起即法性起。
蔽息即法性息。
無行經雲。
貪欲即是道。
恚癡亦如是。
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
若人離貪欲而更求菩提。
譬如天與地。
貪欲即菩提。
淨名雲。
行于非道通達佛道。
一切衆生即菩提相不可複得。
即涅槃相不可複滅。
為增上慢說離淫怒癡名為解脫。
無增上慢者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
一切塵勞是如來種。
山海色味無二無别。
即觀諸惡不可思議理也(其三)常修觀慧與蔽理
皆如上說。
約餘一切善法亦如是。
問。
若一法攝一切法者。
但用觀即足。
何須用止。
一度即足。
何用五度耶。
答。
六度宛轉相成。
如被甲入陣不可不密(雲雲)。
觀如燈止如密室。
浣衣刈草等(雲雲)。
又般若為法界遍攝一切。
亦不須餘法。
餘法為法界亦攝一切。
亦不須般若。
又般若即諸法。
諸法即般若無二無别(雲雲) ○三以随自意曆諸惡事者。
夫善惡無定。
如諸蔽為惡事度為善。
人天報盡還堕三塗已複是惡。
何以故。
蔽度俱非動出體皆是惡。
二乘出苦名之為善。
二乘雖善但能自度。
非善人相。
大論雲。
甯起惡癞野幹心。
不生聲聞辟支佛意。
當知生死涅槃俱複是惡。
六度菩薩慈悲兼濟。
此乃稱善。
雖能兼濟如毒器貯食食則殺人。
已複是惡。
三乘同斷。
此乃稱好。
而不見别理還屬二邊。
無明未吐已複是惡。
别教為善。
雖見别理猶帶方便不能稱理。
大經雲。
自此之前我等皆名邪見人也。
邪豈非惡。
唯圓法名為善。
善順實相名為道。
背實相名非道。
若達諸惡非惡皆是實相。
即行于非道通達佛道。
若于佛道生着不消甘露。
道成非道。
如此論善惡其義則通。
今就别明善惡。
事度是善。
諸蔽為惡。
善法用觀已如上說就惡明觀今當說。
前雖觀善其蔽不息。
煩惱浩然無時不起。
若觀于他惡亦無量。
故修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時。
則不見好人無好國土純諸蔽惡而自纏裹。
縱不全有蔽而偏起不善。
或多悭貪或多犯戒。
多嗔多怠多嗜酒味。
根性易奪必有過患。
其誰無失。
出家離世行猶不備。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
惡是其分。
羅漢殘習。
何況凡夫。
凡夫若縱惡蔽。
摧折俯墜永無出期。
當于惡中而修觀慧。
如佛世時在家之人。
帶妻挾子。
官方俗務皆能得道。
央掘摩羅彌殺彌慈。
隻陀末利唯酒唯戒。
和須蜜多淫而梵行。
提婆達多邪見即正。
若諸惡中一向是惡。
不得修道者。
如此諸人永作凡夫。
以惡中有道故。
雖行衆蔽而得成聖。
故知惡不妨道。
又道不妨惡。
須陀洹人淫欲轉盛。
畢陵尚慢。
身子生嗔。
于其無漏有何損益。
譬如虛空中明暗不相除顯出佛菩提。
即此意也。
若人性多貪欲穢濁熾盛。
雖對治折伏彌更增劇。
但恣趣向。
何以故。
蔽若不起不得修觀。
譬如綸釣魚強繩弱不可争牽。
但令鈎餌入口。
随其遠近任縱沉浮不久收獲。
于蔽修觀亦複如是。
蔽即惡魚。
觀即鈎餌。
若無魚者鈎餌無用。
但使有魚多大唯佳。
皆以鈎餌随之不舍。
此蔽不久堪任乘禦。
雲何為觀。
若貪欲起。
谛觀貪欲有四種相。
未貪欲。
欲貪欲。
正貪欲。
貪欲已。
為當未貪欲滅欲貪欲生。
為當未貪欲不滅欲貪欲生。
亦滅亦不滅欲貪欲生。
非滅非不滅欲貪欲生。
若未滅欲生。
為即為離。
即滅而生。
生滅相違。
若離而生。
生則無因。
未貪不滅而欲生者。
為即為離。
若即即二生相并生則無窮。
若離生亦無因。
若亦滅亦不滅而欲生者。
若從滅生不須亦不滅。
若從不滅生不須亦滅。
不定之因那生定果。
若其體一其性相違。
若其體異本不相關。
若非滅非不滅而欲貪生。
雙非之處為有為無若雙非是有何謂雙非。
若雙非是無無那能生。
如是四句不見欲貪欲生。
還轉四句不見未貪欲滅。
欲貪欲生。
不生。
亦生亦不生非生非不生。
亦如上說。
觀貪欲蔽畢竟空寂。
雙照分明。
皆如上說。
是名鈎餌。
若蔽恒起此觀恒照。
亦不見起亦不見照而起而照(其一)又觀此蔽因何塵起。
色耶餘耶。
因何作起。
行耶餘耶。
若因于色。
為未見欲見見見已。
若因于行。
未行欲行行行已。
為何事起。
為毀戒耶。
為眷屬耶。
為虛诳耶。
為嫉妒耶。
為仁讓耶。
為善禅耶。
為涅槃耶。
為四德耶。
為六度為三三昧耶。
為恒沙佛法耶(其二)如是觀時于塵無受者。
于緣無作者。
而于塵受根緣雙照分明。
幻化與空及以法性不相妨礙。
所以者何。
若蔽礙法性。
法性應破壞。
若法性礙蔽。
蔽應不得起。
當知蔽即法性。
蔽起即法性起。
蔽息即法性息。
無行經雲。
貪欲即是道。
恚癡亦如是。
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
若人離貪欲而更求菩提。
譬如天與地。
貪欲即菩提。
淨名雲。
行于非道通達佛道。
一切衆生即菩提相不可複得。
即涅槃相不可複滅。
為增上慢說離淫怒癡名為解脫。
無增上慢者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
一切塵勞是如來種。
山海色味無二無别。
即觀諸惡不可思議理也(其三)常修觀慧與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