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二下
關燈
小
中
大
摩诃止觀卷第二下
次觀六作行檀者。
觀未念行欲行行行已。
四運遲速皆不可得。
亦不見不可得。
反觀覺心不外來。
不内出不中間。
不常自有。
無行無行者畢竟空寂。
而由心運役故有去來。
或為毀戒或為诳他。
或為眷屬或為勝彼。
或為義讓或為善禅。
或為涅槃或為慈悲。
舍六塵運六作。
方便去來舉足下足皆如幻化。
恍[怡-台+兩]虛忽亡能亡所。
千裡之路不謂為遙。
數步之地不謂為近。
凡有所作不唐其功。
不望其報。
如此住檀攝成一切恒沙佛法。
具摩诃衍能到彼岸。
又觀一運心十法具足。
一不定一故得為十。
十不定十故得為一。
非一非十雙照一十。
一念心中具足三谛。
住坐卧語默作作。
亦複如是。
準前可知。
故法華雲。
又見佛子名衣上服。
以用布施以求佛道。
即此義也。
前約十二事共論檀。
今約一一事各各論六。
行者行時以大悲眼觀衆生。
不得衆生相。
衆生于菩薩得無怖畏。
是為行中檀。
于衆生無所傷損不得罪福相。
是名屍。
行時心想不起。
亦無動搖無有住處。
陰入界等亦悉不動。
是名忍。
行時不得舉足下足。
心無前思後覺。
一切法中無生住滅。
是名精進。
不得身心生死涅槃。
一切法中無受念着不味不亂。
是名禅。
行時頭等六分如雲如影夢幻響化。
無生滅斷常。
陰界入空寂無縛無脫。
是名般若。
具如首楞嚴中廣說。
又行中寂然有定相。
若不察之于定生染貪着禅味。
今觀定心。
心尚無心定在何處。
當知此定從颠倒生。
如是觀時不見于空及與不空。
即破定相不生貪着。
以方便生是菩薩解。
行者未悟或計我能觀心。
謂是妙慧。
着慧自高是名智障。
同彼外道不得解脫。
即反照能觀之心不見住處亦無起滅。
畢竟無有觀者及非觀者。
觀者既無。
誰觀諸法。
不得觀心者即離觀想。
大論雲。
念想觀已除戲論心皆滅。
無量衆罪除清淨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則能見般若。
大集雲。
觀于心心。
即此意也。
如是行中具三三昧。
初觀破一切種種有相。
不見内外即空三昧。
次觀能壞空相。
名無相三昧。
後觀不見作者即無作三昧。
又破三倒三毒越三有流。
伏四魔怨成波羅蜜。
攝受法界增長具足一切法門。
豈止六度三三昧而已矣。
若于行中具足一切法者。
餘十一事亦複如是。
次更曆六塵中競持謹潔。
如擎油缽一渧不傾。
又于六作中。
威儀肅肅進退有序。
但名持戒。
持戒果報升出受樂。
非是三昧不名波羅蜜。
若得觀慧于十二事屍羅自成。
謂觀未見色欲見見見已四運心。
種種推求不得所起之心。
亦不得能觀之心。
不内外無去來寂無生滅(其一)能如是觀身口七支淨若虛空。
是持不缺不破不穿三種律儀戒。
破四運諸惡覺觀。
即持不雜戒也。
不為四運所亂。
即持定共戒也。
四運心不起。
即持道共戒也。
分别種種四運無滞。
即持無著戒也。
分别四運不謬。
即持智所贊戒也。
知四運攝一切法。
即持大乘自在戒也。
識四運四德。
即持究竟戒(其二)心既明淨雙遮二邊。
正入中道雙照二谛。
不思議佛之境界具足無減(其三)色者色法受者不可得。
三事皆亡即檀。
于色色者安心不動名忍。
色色者無染無間名毗梨耶。
不為色色者所亂名禅。
色色者如幻如化名般若。
色色者如虛空名空三昧。
不得此空名無相三昧。
無能無所名無作三昧。
何但三谛六度三空。
一切恒沙佛法皆例可解。
觀色塵既爾。
餘五塵亦然。
六受六作亦如是。
法華雲。
又見佛子威儀具足以求佛道。
即此義也。
次曆忍善者。
還約作受皆有違順。
順是可意。
違不可意。
于違不嗔于順不愛。
無見無見者。
無作無作者。
皆如上說。
次曆精進善。
舊雲。
精進無别體但笃衆行。
義而推之應有别體。
例無明通入衆使更别有無明。
今且寄誦經勤策其心。
以拟精進。
晝夜不虧乃得滑利。
而非三昧慧。
今觀氣息觸七處和合出聲如響。
不内不外無能誦所誦。
悉以四運推檢。
于塵不起受者。
于緣不生作者。
煩惱不間誦說。
念念流入大涅槃海。
是名精進(雲雲)。
次曆諸禅。
根本九想背舍等。
但是禅非波羅蜜。
觀入定四運尚不見心。
何處有定。
即達禅實相。
以禅攝一切法。
故論第五解八想竟。
明十力四無所畏一切法。
諸論師不達玄旨。
鹹謂論誤未應說此。
此是論主明八想作摩诃衍相。
故廣釋諸法耳(雲雲)。
次曆智慧者。
釋論八種解般若。
今且約世智用觀六受六作。
四運推世智叵得
觀未念行欲行行行已。
四運遲速皆不可得。
亦不見不可得。
反觀覺心不外來。
不内出不中間。
不常自有。
無行無行者畢竟空寂。
而由心運役故有去來。
或為毀戒或為诳他。
或為眷屬或為勝彼。
或為義讓或為善禅。
或為涅槃或為慈悲。
舍六塵運六作。
方便去來舉足下足皆如幻化。
恍[怡-台+兩]虛忽亡能亡所。
千裡之路不謂為遙。
數步之地不謂為近。
凡有所作不唐其功。
不望其報。
如此住檀攝成一切恒沙佛法。
具摩诃衍能到彼岸。
又觀一運心十法具足。
一不定一故得為十。
十不定十故得為一。
非一非十雙照一十。
一念心中具足三谛。
住坐卧語默作作。
亦複如是。
準前可知。
故法華雲。
又見佛子名衣上服。
以用布施以求佛道。
即此義也。
前約十二事共論檀。
今約一一事各各論六。
行者行時以大悲眼觀衆生。
不得衆生相。
衆生于菩薩得無怖畏。
是為行中檀。
于衆生無所傷損不得罪福相。
是名屍。
行時心想不起。
亦無動搖無有住處。
陰入界等亦悉不動。
是名忍。
行時不得舉足下足。
心無前思後覺。
一切法中無生住滅。
是名精進。
不得身心生死涅槃。
一切法中無受念着不味不亂。
是名禅。
行時頭等六分如雲如影夢幻響化。
無生滅斷常。
陰界入空寂無縛無脫。
是名般若。
具如首楞嚴中廣說。
又行中寂然有定相。
若不察之于定生染貪着禅味。
今觀定心。
心尚無心定在何處。
當知此定從颠倒生。
如是觀時不見于空及與不空。
即破定相不生貪着。
以方便生是菩薩解。
行者未悟或計我能觀心。
謂是妙慧。
着慧自高是名智障。
同彼外道不得解脫。
即反照能觀之心不見住處亦無起滅。
畢竟無有觀者及非觀者。
觀者既無。
誰觀諸法。
不得觀心者即離觀想。
大論雲。
念想觀已除戲論心皆滅。
無量衆罪除清淨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則能見般若。
大集雲。
觀于心心。
即此意也。
如是行中具三三昧。
初觀破一切種種有相。
不見内外即空三昧。
次觀能壞空相。
名無相三昧。
後觀不見作者即無作三昧。
又破三倒三毒越三有流。
伏四魔怨成波羅蜜。
攝受法界增長具足一切法門。
豈止六度三三昧而已矣。
若于行中具足一切法者。
餘十一事亦複如是。
次更曆六塵中競持謹潔。
如擎油缽一渧不傾。
又于六作中。
威儀肅肅進退有序。
但名持戒。
持戒果報升出受樂。
非是三昧不名波羅蜜。
若得觀慧于十二事屍羅自成。
謂觀未見色欲見見見已四運心。
種種推求不得所起之心。
亦不得能觀之心。
不内外無去來寂無生滅(其一)能如是觀身口七支淨若虛空。
是持不缺不破不穿三種律儀戒。
破四運諸惡覺觀。
即持不雜戒也。
不為四運所亂。
即持定共戒也。
四運心不起。
即持道共戒也。
分别種種四運無滞。
即持無著戒也。
分别四運不謬。
即持智所贊戒也。
知四運攝一切法。
即持大乘自在戒也。
識四運四德。
即持究竟戒(其二)心既明淨雙遮二邊。
正入中道雙照二谛。
不思議佛之境界具足無減(其三)色者色法受者不可得。
三事皆亡即檀。
于色色者安心不動名忍。
色色者無染無間名毗梨耶。
不為色色者所亂名禅。
色色者如幻如化名般若。
色色者如虛空名空三昧。
不得此空名無相三昧。
無能無所名無作三昧。
何但三谛六度三空。
一切恒沙佛法皆例可解。
觀色塵既爾。
餘五塵亦然。
六受六作亦如是。
法華雲。
又見佛子威儀具足以求佛道。
即此義也。
次曆忍善者。
還約作受皆有違順。
順是可意。
違不可意。
于違不嗔于順不愛。
無見無見者。
無作無作者。
皆如上說。
次曆精進善。
舊雲。
精進無别體但笃衆行。
義而推之應有别體。
例無明通入衆使更别有無明。
今且寄誦經勤策其心。
以拟精進。
晝夜不虧乃得滑利。
而非三昧慧。
今觀氣息觸七處和合出聲如響。
不内不外無能誦所誦。
悉以四運推檢。
于塵不起受者。
于緣不生作者。
煩惱不間誦說。
念念流入大涅槃海。
是名精進(雲雲)。
次曆諸禅。
根本九想背舍等。
但是禅非波羅蜜。
觀入定四運尚不見心。
何處有定。
即達禅實相。
以禅攝一切法。
故論第五解八想竟。
明十力四無所畏一切法。
諸論師不達玄旨。
鹹謂論誤未應說此。
此是論主明八想作摩诃衍相。
故廣釋諸法耳(雲雲)。
次曆智慧者。
釋論八種解般若。
今且約世智用觀六受六作。
四運推世智叵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