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二上

關燈
摩诃止觀卷第二上 二勸進四種三昧入菩薩位。

    說是止觀者。

    夫欲登妙位非行不階。

    善解鑽搖醍醐可獲。

    法華雲。

    又見佛子修種種行以求佛道。

    行法衆多略言其四。

    一常坐。

    二常行。

    三半行半坐。

    四非行非坐。

    通稱三昧者。

    調直定也。

    大論雲。

    善心一處住不動。

    是名三昧。

    法界是一處。

    正觀能住不動。

    四行為緣。

    觀心藉緣調直。

    故稱三昧也。

    一常坐者。

    出文殊說文殊問兩般若。

    名為一行三昧。

    今初明方法。

    次明勸修。

    方法者。

    身論開遮。

    口論說默。

    意論止觀。

    身開常坐遮行住卧。

    或可處衆獨則彌善。

    居一靜室或空閑地。

    離諸喧鬧。

    安一繩床傍無餘座。

    九十日為一期。

    結跏正坐項脊端直。

    不動不搖不萎不倚。

    以坐自誓。

    肋不拄床。

    況複屍卧遊戲住立。

    除經行食便利。

    随一佛方面端坐正向。

    時刻相續無須臾廢。

    所開者專坐。

    所遮者勿犯。

    不欺佛不負心不诳衆生。

    口說默者。

    若坐疲極。

    或疾病所困。

    或睡蓋所覆。

    内外障侵奪正念心不能遣卻。

    當專稱一佛名字慚愧忏悔以命自歸。

    與稱十方佛名功德正等。

    所以者何。

    如人憂喜郁怫舉聲歌哭悲笑則暢。

    行人亦爾。

    風觸七處成身業。

    聲響出唇成口業。

    二能助意成機感佛俯降。

    如人引重自力不前。

    假傍救助則蒙輕舉。

    行人亦爾。

    心弱不能排障。

    稱名請護惡緣不能壞。

    若于法門未了。

    當親近解般若者。

    如聞修學。

    能入一行三昧面見諸佛上菩薩位。

    誦經誦咒尚喧于靜。

    況世俗言語耶。

    意止觀者。

    端坐正念。

    蠲除惡覺舍諸亂想。

    莫雜思惟不取相貌。

    但專系緣法界一念法界。

    系緣是止。

    一念是觀。

    信一切法皆是佛法。

    無前無後無複際畔。

    無知者無說者。

    若無知無說則非有非無。

    非知者非不知者。

    離此二邊住無所住。

    如諸佛住安處寂滅法界。

    聞此深法勿生驚怖。

    此法界亦名菩提。

    亦名不可思議境界。

    亦名般若。

    亦名不生不滅。

    如是等一切法與法界無二無别。

    聞無二無别勿生疑惑。

    能如是觀者。

    是觀如來十号。

    觀如來時不謂如來為如來。

    無有如來為如來。

    亦無如來智能知如來者。

    如來及如來智。

    無二相。

    無動相。

    不作相。

    不在方不離方。

    非三世非不三世。

    非二相非不二相。

    非垢相非淨相。

    此觀如來甚為希有。

    猶如虛空無有過失增長正念。

    見佛相好如照水鏡自見其形。

    初見一佛。

    次見十方佛。

    不用神通往見佛。

    唯住此處見諸佛聞佛說法。

    得如實義為一切衆生見如來。

    而不取如來相。

    化一切衆生向涅槃而不取涅槃相。

    為一切衆生發大莊嚴而不見莊嚴相。

    無形無相無見聞知。

    佛不證得是為希有。

    何以故。

    佛即法界。

    若以法界證法界即是诤論。

    無證無得。

    觀衆生相如諸佛相。

    衆生界量如諸佛界量。

    諸佛界量不可思議。

    衆生界量亦不可思議。

    衆生界住如虛空住。

    以不住法以無相法住般若中。

    不見凡法雲何舍。

    不見聖法雲何取。

    生死涅槃垢淨亦如是。

    不舍不取但住實際。

    如此觀衆生真佛法界。

    觀貪欲嗔癡諸煩惱。

    恒是寂滅行。

    是無動行。

    非生死法非涅槃法。

    不舍諸見不舍無為。

    而修佛道。

    非修道非不修道。

    是名正住煩惱法界也。

    觀業重者。

    無出五逆。

    五逆即是菩提。

    菩提五逆無二相。

    無覺者。

    無知者。

    無分别者。

    逆罪相實相相。

    皆不可思議不可壞。

    本無本性。

    一切業緣皆住實際。

    不來不去非因非果。

    是為觀業即是法界印。

    法界印四魔所不能壞魔不得便。

    何以故。

    魔即法界印。

    法界印雲何毀法界印。

    以此意曆一切法亦應可解。

    上所說者皆是經文。

    勸修者。

    稱實功德獎于行者。

    法界法是佛真法。

    是菩薩印。

    聞此法不驚不畏。

    乃從百千萬億佛所久植德本。

    譬如長者失摩尼珠後還得之。

    心甚歡喜。

    四衆不聞此法。

    心則苦惱。

    若聞信解歡喜亦然。

    當知此人即是見佛。

    已曾從文殊聞是法。

    身子曰。

    谛了此義是名菩薩摩诃薩。

    彌勒雲。

    是人近佛座佛覺此法故。

    故文殊雲。

    聞此法不驚即是見佛。

    佛言。

    即住不退地具六波羅蜜。

    具一切佛法矣。

    若人欲得一切佛法相好威儀說法音聲十力無畏者。

    當行此一行三昧。

    勤行不懈則能得入。

    如治摩尼珠随磨随光。

    證不可思議功德。

    菩薩能知速得菩提。

    比丘比丘尼聞不驚。

    即随佛出家。

    信士信女聞不驚。

    即真歸依。

    此之稱譽出彼兩經(雲雲) ○二常行三昧者。

    先方法。

    次勸修。

    方法者。

    身開遮。

    口說默。

    意止觀。

    此法出般舟三昧經翻為佛立。

    佛立三義。

    一佛威力。

    二三昧力。

    三行者本功德力。

    能于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