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二上

關燈
見十方現在佛在其前立。

    如明眼人清夜觀星。

    見十方佛亦如是多。

    故名佛立三昧。

    十住婆沙偈雲。

    是三昧住處。

    少中多差别。

    如是種種相。

    亦應須論議。

    住處者。

    或于初禅二三四中間。

    發是勢力能生三昧故名住處。

    初禅少二禅中三四多。

    或少時住名少。

    或見世界少。

    或見佛少故名少。

    中多亦如是。

    身開常行。

    行此法時避惡知識及癡人親屬鄉裡。

    常獨處止不得希望他人有所求索。

    常乞食不受别請。

    嚴飾道場備諸供具香肴甘果。

    盥沐其身。

    左右出入改換衣服。

    唯專行旋。

    九十日為一期。

    須明師善内外律能開除妨障。

    于所聞三昧處如視世尊。

    不嫌不恚不見短長。

    當割肌肉供養師。

    況複餘耶。

    承事師如仆奉大家。

    若于師生惡。

    求是三昧終難得。

    須外護如母養子。

    須同行如共涉險。

    須要期誓願使我筋骨枯朽。

    學是三昧不得終不休息。

    起大信無能壞者。

    起大精進無能及者。

    所入智無能逮者。

    常與善師從事。

    終竟三月不得念世間想欲如彈指頃。

    三月終竟不得卧出如彈指頃。

    終竟三月行不得休息。

    除坐食左右。

    為人說經不得希望衣食。

    婆沙偈雲。

    親近善知識。

    精進無懈怠。

    智慧甚堅牢。

    信力無妄動。

    口說默者。

    九十日身常行無休息。

    九十日口常唱阿彌陀佛名無休息。

    九十日心常念阿彌陀佛無休息或唱念俱運。

    或先念後唱。

    或先唱後念。

    唱念相繼無休息時。

    若唱彌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

    但專以彌陀為法門主。

    舉要言之。

    步步聲聲念念唯在阿彌陀佛。

    意論止觀者。

    念西方阿彌陀佛。

    去此十萬億佛刹。

    在寶地寶池寶樹寶堂。

    衆菩薩中央坐說經。

    三月常念佛。

    雲何念。

    念三十二相。

    從足下千輻輪相。

    一一逆緣念諸相乃至無見頂。

    亦應從頂相順緣。

    乃至千輻輪。

    令我亦逮是相。

    又念我當從心得佛從身得佛。

    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

    不用心得佛色。

    不用色得佛心。

    何以故。

    心者佛無心。

    色者佛無色。

    故不用色心得三菩提。

    佛色已盡乃至識已盡。

    佛所說盡者癡人不知智者曉了。

    不用身口得佛。

    不用智慧得佛。

    何以故。

    智慧索不可得。

    自索我了不可得。

    亦無所見。

    一切法本無所有壞本絕本(其一)如夢見七寶親屬歡樂。

    覺已追念不知在何處。

    如是念佛。

    又如舍衛有女名須門。

    聞之心喜。

    夜夢從事。

    覺已念之。

    彼不來我不往。

    而樂事宛然。

    當如是念佛。

    如人行大澤饑渴夢得美食覺已腹空。

    自念一切所有法皆如夢。

    當如是念佛。

    數數念莫得休息。

    用是念當生阿彌陀佛國。

    是名如相念。

    如人以寶倚琉璃上影現其中。

    亦如比丘觀骨骨起種種光。

    此無持來者。

    亦無有是骨。

    是意作耳。

    如鏡中像不外來不中生。

    以鏡淨故自見其形。

    行人色清淨所有者清淨。

    欲見佛即見佛。

    見即問問即報。

    聞經大歡喜(其二)自念佛從何所來。

    我亦無所至。

    我所念即見。

    心作佛心自見心見佛心。

    是佛心是我心見佛。

    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

    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泥洹。

    是法無可示者皆念所為。

    設有念亦了無所有空耳(其三)偈雲。

    心者不知心。

    有心不見心。

    心起想即癡無想即泥洹。

    諸佛從心得解脫。

    心者無垢名清淨。

    五道鮮潔不受色。

    有解此者成大道。

    是名佛印。

    無所貪無所著。

    無所求無所想。

    所有盡所欲盡。

    無所從生無所可滅。

    無所壞敗。

    道要道本。

    是印二乘不能壞。

    何況魔邪(雲雲)。

    婆沙明新發意菩薩。

    先念佛色相相體相業相果相用得下勢力。

    次念佛四十不共法心得中勢力。

    次念實佛得佛上勢力。

    而不着色法二身。

    偈雲。

    不貪着色身。

    法身亦不着。

    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虛空。

    勸修者。

    若人欲得智慧如大海。

    令無能為我作師者。

    于此坐不運神通。

    悉見諸佛。

    悉聞所說。

    悉能受持者。

    常行三昧。

    于諸功德最為第一。

    此三昧是諸佛母。

    佛眼佛父無生大悲母。

    一切諸如來從是二法生。

    碎大千地及草木為塵。

    一塵為一佛刹。

    滿爾世界中寶用布施其福甚多。

    不如聞此三昧不驚不畏。

    況信受持讀誦為人說。

    況定心修習如[(殼-一)/牛]牛乳頃。

    況能成是三昧。

    故無量無量。

    婆沙雲。

    劫火官賊怨毒龍獸衆病侵是人者無有是處。

    此人常為天龍八部諸佛皆共護念稱贊。

    皆共欲見共來其所。

    若聞此三昧如上四番功德皆随喜。

    三世諸佛菩薩皆随喜。

    複勝上四番功德。

    若不修如是法失無量重寶。

    人天為之憂悲。

    如齆人把栴檀而不嗅。

    如田家子以摩尼珠博一頭牛(雲雲)。

     ○三明半行半坐。

    亦先方法次勸修。

    方法者。

    身開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