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二上
關燈
小
中
大
能破煩惱障。
淨于三毒根成佛道無疑。
六字即是六觀世音。
能破六道三障。
所謂大悲觀世音破地獄道三障。
此道苦重宜用大悲。
大慈觀世音破餓鬼道三障。
此道饑渴宜用大慈。
師子無畏觀世音破畜生道三障。
獸王威猛宜用無畏也。
大光普照觀世音破阿修羅道三障。
其道猜忌嫉疑偏宜用普照也。
天人丈夫觀世音破人道三障。
人道有事理。
事伏憍慢稱天人。
理則見佛性故稱丈夫。
大梵深遠觀世音破天道三障。
梵是天主标主得臣也。
廣六觀世音即是二十五三昧。
大悲即是無垢三昧。
大慈即是心樂三昧。
師子即是不退三昧。
大光即是歡喜三昧。
丈夫即是如幻等四三昧。
大梵即是不動等十七三昧。
自思之可見(雲雲)。
此經通三乘人忏悔。
若自調自度殺諸結賊成阿羅漢。
若福厚根利觀無明行等成緣覺道。
若起大悲身如琉璃毛孔見佛。
得首楞嚴住不退轉。
諸大乘經有此流類。
或七佛八菩薩忏。
或虛空藏八百日塗廁。
如此等皆是随自意攝(雲雲) ○二曆諸善即為二。
先分别四運次曆衆善。
初明四運者。
夫心識無形不可見。
約四相分别。
謂未念欲念念念已。
未念名心未起。
欲念名心欲起。
念名正緣境住。
念已名緣境謝。
若能了達此四。
即入一相無相。
問。
未念未起。
已念已謝。
此二皆無心。
無心則無相。
雲何可觀。
答。
未念雖未起非畢竟無。
如人未作作後便作作。
不可以未作作故便言無人。
若定無人後誰作作。
以有未作作人。
則将有作作。
心亦如是。
因未念故得有欲念。
若無未念何得有欲念。
是故未念雖未有不得畢竟無念也。
念已雖滅亦可觀察。
如人作竟不得言無。
若定無人前誰作作。
念已心滅亦複如是。
不得言永滅。
若永滅者則是斷見無因無果。
是故念已雖滅亦可得觀。
問。
過去已去。
未來未至。
現在不住。
若離三世則無别心。
觀何等心。
答汝問非也。
若過去永滅畢竟不可知。
未來未起不可知。
現在無住不可知。
雲何諸聖人知三世心。
鬼神尚知自他三世。
雲何佛法行人起斷滅龜毛兔角見。
當知三世心雖無定實亦可得知。
故偈雲諸佛之所說。
雖空亦不斷。
相續亦不常。
罪福亦不失。
若起斷滅如盲對色。
于佛法中無正觀眼空無所獲。
行者既知心有四相。
随心所起善惡諸念。
以無住着智反照觀察也。
次曆善事。
善事衆多。
且約六度。
若有諸塵須舍六受。
若無财物須運六作。
舍運共論有十二事。
初論眼受色時。
未見欲見見見已。
四運心皆不可見。
亦不得不見。
又反觀覺色之心。
不從外來。
外來于我無預。
不從内出。
内出不待因緣。
既無内外亦無中間。
不常自有。
當知覺色者畢竟空寂。
所觀色與空等能觀色者與盲等。
乃至意緣法。
未緣欲緣緣緣已。
四心皆不可得。
反觀覺法之心。
不外來不内出。
無法塵無法者悉與空等。
是為覺六受觀(雲雲)。
眼根色塵空明。
各各無見亦無分别。
因緣和合生眼識。
眼識因緣生意識。
意識生時即能分别。
依意識則有眼識。
眼識能見。
見已生貪。
貪染于色毀所受戒。
此是地獄四運。
意實愛色覆諱言不。
此鬼道四運。
于色生着而計我我所。
畜生四運。
我色他色我勝他劣阿修羅四運。
他惠我色不與不取。
于此色上起仁讓貞信明等五戒十善。
人天四運。
觀四運心。
心相生滅。
心心不住。
心心三受。
心心不自在。
心心屬因緣。
二乘四運。
觀己四運過患如此。
觀他四運亦複如是。
即起慈悲而行六度。
所以者何。
六受之塵性相如此。
無量劫來頑愚保着而不能舍。
舍不能亡。
今觀塵非塵于塵無受。
觀根非根于己無著。
觀人叵得亦無受者。
三事皆空名檀波羅蜜。
金剛般若雲。
若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
是名住相布施。
如人入闇則無所見。
不住聲味布施。
是無相施。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直言不見相略猶難解。
今不見色有相無相。
亦有無相非有無相。
若處處着相。
引之令得出。
不起六十二見。
乃名無相檀到于彼岸。
一切法趣檀成摩诃衍。
是菩薩四運。
又觀四運與虛空等即常。
不受四運即樂。
不為四運起業即我。
四運不能染即淨。
是佛法四運。
如是四運雖空。
空中具見種種四運。
乃至遍見恒沙佛法成摩诃衍。
是為假名四運。
若空不應具十法界。
法界從因緣生。
體複非有。
非有故空。
非空故有。
不得空有雙照空有。
三谛宛然。
備佛知見。
于四運心具足明了。
觀聲香味觸法五受四運心。
圓覺三谛不可思議亦複如是。
準前可知。
不複煩記。
淨于三毒根成佛道無疑。
六字即是六觀世音。
能破六道三障。
所謂大悲觀世音破地獄道三障。
此道苦重宜用大悲。
大慈觀世音破餓鬼道三障。
此道饑渴宜用大慈。
師子無畏觀世音破畜生道三障。
獸王威猛宜用無畏也。
大光普照觀世音破阿修羅道三障。
其道猜忌嫉疑偏宜用普照也。
天人丈夫觀世音破人道三障。
人道有事理。
事伏憍慢稱天人。
理則見佛性故稱丈夫。
大梵深遠觀世音破天道三障。
梵是天主标主得臣也。
廣六觀世音即是二十五三昧。
大悲即是無垢三昧。
大慈即是心樂三昧。
師子即是不退三昧。
大光即是歡喜三昧。
丈夫即是如幻等四三昧。
大梵即是不動等十七三昧。
自思之可見(雲雲)。
此經通三乘人忏悔。
若自調自度殺諸結賊成阿羅漢。
若福厚根利觀無明行等成緣覺道。
若起大悲身如琉璃毛孔見佛。
得首楞嚴住不退轉。
諸大乘經有此流類。
或七佛八菩薩忏。
或虛空藏八百日塗廁。
如此等皆是随自意攝(雲雲) ○二曆諸善即為二。
先分别四運次曆衆善。
初明四運者。
夫心識無形不可見。
約四相分别。
謂未念欲念念念已。
未念名心未起。
欲念名心欲起。
念名正緣境住。
念已名緣境謝。
若能了達此四。
即入一相無相。
問。
未念未起。
已念已謝。
此二皆無心。
無心則無相。
雲何可觀。
答。
未念雖未起非畢竟無。
如人未作作後便作作。
不可以未作作故便言無人。
若定無人後誰作作。
以有未作作人。
則将有作作。
心亦如是。
因未念故得有欲念。
若無未念何得有欲念。
是故未念雖未有不得畢竟無念也。
念已雖滅亦可觀察。
如人作竟不得言無。
若定無人前誰作作。
念已心滅亦複如是。
不得言永滅。
若永滅者則是斷見無因無果。
是故念已雖滅亦可得觀。
問。
過去已去。
未來未至。
現在不住。
若離三世則無别心。
觀何等心。
答汝問非也。
若過去永滅畢竟不可知。
未來未起不可知。
現在無住不可知。
雲何諸聖人知三世心。
鬼神尚知自他三世。
雲何佛法行人起斷滅龜毛兔角見。
當知三世心雖無定實亦可得知。
故偈雲諸佛之所說。
雖空亦不斷。
相續亦不常。
罪福亦不失。
若起斷滅如盲對色。
于佛法中無正觀眼空無所獲。
行者既知心有四相。
随心所起善惡諸念。
以無住着智反照觀察也。
次曆善事。
善事衆多。
且約六度。
若有諸塵須舍六受。
若無财物須運六作。
舍運共論有十二事。
初論眼受色時。
未見欲見見見已。
四運心皆不可見。
亦不得不見。
又反觀覺色之心。
不從外來。
外來于我無預。
不從内出。
内出不待因緣。
既無内外亦無中間。
不常自有。
當知覺色者畢竟空寂。
所觀色與空等能觀色者與盲等。
乃至意緣法。
未緣欲緣緣緣已。
四心皆不可得。
反觀覺法之心。
不外來不内出。
無法塵無法者悉與空等。
是為覺六受觀(雲雲)。
眼根色塵空明。
各各無見亦無分别。
因緣和合生眼識。
眼識因緣生意識。
意識生時即能分别。
依意識則有眼識。
眼識能見。
見已生貪。
貪染于色毀所受戒。
此是地獄四運。
意實愛色覆諱言不。
此鬼道四運。
于色生着而計我我所。
畜生四運。
我色他色我勝他劣阿修羅四運。
他惠我色不與不取。
于此色上起仁讓貞信明等五戒十善。
人天四運。
觀四運心。
心相生滅。
心心不住。
心心三受。
心心不自在。
心心屬因緣。
二乘四運。
觀己四運過患如此。
觀他四運亦複如是。
即起慈悲而行六度。
所以者何。
六受之塵性相如此。
無量劫來頑愚保着而不能舍。
舍不能亡。
今觀塵非塵于塵無受。
觀根非根于己無著。
觀人叵得亦無受者。
三事皆空名檀波羅蜜。
金剛般若雲。
若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
是名住相布施。
如人入闇則無所見。
不住聲味布施。
是無相施。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直言不見相略猶難解。
今不見色有相無相。
亦有無相非有無相。
若處處着相。
引之令得出。
不起六十二見。
乃名無相檀到于彼岸。
一切法趣檀成摩诃衍。
是菩薩四運。
又觀四運與虛空等即常。
不受四運即樂。
不為四運起業即我。
四運不能染即淨。
是佛法四運。
如是四運雖空。
空中具見種種四運。
乃至遍見恒沙佛法成摩诃衍。
是為假名四運。
若空不應具十法界。
法界從因緣生。
體複非有。
非有故空。
非空故有。
不得空有雙照空有。
三谛宛然。
備佛知見。
于四運心具足明了。
觀聲香味觸法五受四運心。
圓覺三谛不可思議亦複如是。
準前可知。
不複煩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