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二上

關燈
剛輪。

    一持如意珠。

    表三智居無漏頂(雲雲)。

    杵拟象能行表慧導行。

    輪轉表出假。

    如意表中。

    牙上有池表八解是禅體。

    通是定用。

    體用不相離故。

    牙端有池池中有華華表妙因。

    以神通力淨佛國土利益衆生。

    即是因。

    因從通生如華由池發。

    華中有女女表慈。

    若無無緣慈。

    豈能以神通力促身令小入此娑婆。

    通由慈運如華擎女。

    女執樂器表四攝也。

    慈修身口現種種同事利行。

    财法二施引物多端。

    如五百樂器音聲無量也。

    示喜見身者。

    是普現色身三昧也。

    随所宜樂而為現之。

    未必純作白玉之像。

    語言陀羅尼者。

    即是慈熏口說種種法也。

    皆法華三昧之異名。

    得此意。

    于象身上自在作法門也。

    勸修者。

    普賢觀曰。

    若七衆犯戒。

    欲一彈指頃除滅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生死之罪者。

    欲發菩提心不斷煩惱而入涅槃。

    不離五欲而淨諸根。

    見障外事。

    欲見分身多寶釋迦佛者。

    欲得法華三昧一切語言陀羅尼。

    入如來室着如來衣坐如來座。

    于天龍八部衆中說法者。

    欲得文殊藥王諸大菩薩持華香住立空中侍奉者。

    應當修習此法華經。

    讀誦大乘念大乘事。

    令此空慧與心相應。

    念諸菩薩母。

    無上勝方便從思實相生。

    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成辦如此諸事無不具足。

    能持此經者。

    則為得見我亦見于汝。

    亦供養多寶及分身。

    令諸佛歡喜。

    如經廣說。

    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心。

    除彼不肖人癡瞑無智者耳。

     四非行非坐三昧者。

    上一向用行坐。

    此既異上。

    為成四句故名非行非坐。

    實通行坐及一切事。

    而南嶽師呼為随自意。

    意起即修三昧。

    大品稱覺意三昧。

    意之趣向皆覺識明了。

    雖複三名實是一法。

    今依經釋名。

    覺者照了也。

    意者心數也。

    三昧如前釋。

    行者心數起時反照觀察。

    不見動轉根原終末。

    來處去處。

    故名覺意。

    諸數無量。

    何故對意論覺。

    窮諸法源皆由意造。

    故以意為言端。

    對境覺知異乎木石名為心。

    次心籌量名為意。

    了了别知名為識。

    如是分别堕心想見倒中。

    豈名為覺。

    覺者。

    了知心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

    心中非有識亦非不有識。

    意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

    意中非有識。

    亦非不有識。

    識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

    識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

    心意識非一故立三名。

    非三故說一性。

    若知名非名則性亦非性。

    非名故不三非性故不一。

    非三故不散非一故不合。

    不合故不空不散故不有。

    非有故不常非空故不斷。

    若不見常斷終不見一異。

    若觀意者則攝心識。

    一切法亦爾。

    若破意無明則壞餘使皆去。

    故諸法雖多但舉意以明三昧。

    觀則調直故言覺意三昧也。

    随自意非行非坐準此可解。

    就此為四。

    一約諸經。

    二約諸善。

    三約諸惡。

    四約諸無記。

    諸經行法上三不攝者。

    即屬随自意也。

    且約請觀音示其相。

    于靜處嚴道場。

    旛蓋香燈請彌陀像觀音勢至二菩薩像安于西方。

    設楊枝淨水。

    若便利左右以香塗身澡浴清淨。

    着新淨衣。

    齋日建首。

    當正向西方五體投地禮三寶七佛釋尊彌陀。

    三陀羅尼二菩薩聖衆。

    禮已胡跪燒香散華。

    至心運想如常法。

    供養已端身正心結跏趺坐。

    系念數息十息為一念十念成就已起燒香。

    為衆生故。

    三遍請上三寶。

    請竟三稱三寶名。

    加稱觀世音。

    合十指掌誦四行偈竟。

    又誦三篇咒。

    或一遍。

    或七遍。

    看時早晚。

    誦咒竟披陳忏悔。

    自憶所犯。

    發露洗浣已禮上所請。

    禮已一人登高座。

    若唱若誦此經文。

    餘人谛聽。

    午前初夜其方法如此。

    餘時如常儀。

    若嫌阙略可尋經補益(雲雲)。

    經雲。

    眼與色相應雲何攝住。

    乃至意與攀緣相應。

    雲何攝住者。

    大集雲。

    如心住。

    如即空也。

    此文一一皆入如實之際。

    即是如空之異名耳。

    地無堅者。

    若謂地是有。

    有即實。

    實是堅義。

    若謂地是無。

    是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是事實。

    皆是堅義。

    今明畢竟不可得亡其堅性也。

    水性不住者。

    謂水為有。

    有即是住。

    乃至謂水是非有非無。

    亦即是住。

    今不住有四句。

    亦不住無四句中。

    亦不住不可說中。

    故言水性不住。

    風性無礙者。

    觀風為有有即是礙。

    乃至謂風非有非無。

    亦無無四句。

    故言風性無礙。

    火大不實者。

    火不從自生。

    乃至不從無因生。

    本無自性賴緣而有。

    故言不實。

    觀色既爾。

    受想行識一一皆入如實之際。

    觀陰既爾。

    十二因緣如谷響。

    如芭蕉堅露電等。

    一時運念令空觀成。

    勤須修習使得相應。

    觀慧之本不可阙也。

    銷伏毒害陀羅尼能破報障。

    毗舍離人平複如本。

    破惡業陀羅尼能破業障。

    破梵行人蕩除糞穢令得清淨。

    六字章句陀羅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