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一下

關燈
觀。

    其性寂滅即是止。

    止觀即菩提。

    菩提即止觀。

    寶梁經雲。

    比丘不修比丘法。

    大千無唾處。

    況受人供養。

    六十比丘悲泣白佛。

    我等乍死不能受人供養。

    佛言。

    汝起慚愧心善哉善哉。

    一比丘白佛。

    何等比丘能受供養。

    佛言。

    若在比丘數修僧業得僧利者。

    是人能受供養。

    四果四向是僧數。

    三十七品是僧業。

    四果是僧利。

    比丘重白佛。

    若發大乘心者複雲何。

    佛言。

    若發大乘心求一切智。

    不堕數不修業不得利。

    能受供養。

    比丘驚問。

    雲何是人能受供養。

    佛言。

    是人受衣用敷大地。

    受抟食若須彌山。

    亦能畢報施主之恩。

    當知小乘之極果不及大乘之初初。

    又如來密藏經說。

    若人父為緣覺而害。

    盜三寶物。

    母為羅漢而污。

    不實事謗佛。

    兩舌間賢聖。

    惡口罵聖人。

    壞亂求法者。

    五逆初業之嗔。

    奪持戒人物之貪。

    邊見之癡。

    是為十惡惡者。

    若能知如來說因緣法。

    無我人衆生壽命。

    無生無滅無染無著本性清淨。

    又于一切法知本性清淨。

    解知信入者。

    我不說是人趣向地獄及諸惡道果。

    何以故。

    法無積聚法無集惱。

    一切法不生不住。

    因緣和合而得生起起已還滅。

    若心生已滅。

    一切結使亦生已滅。

    如是解無犯處。

    若有犯有住無有是處。

    如百年闇室若然燈時。

    闇不可言我是室主。

    住此久而不肯去。

    燈若生闇即滅。

    其義亦如是。

    此經具指前四菩提心。

    若知如來說因緣法。

    即指初菩提心。

    若無生無滅指第二菩提心。

    若本性清淨指第三菩提心。

    若于一切法知本性清淨。

    指第四菩提心。

    初菩提心已能除重重十惡。

    況第二第三第四菩提心耶。

    行者聞此勝妙功德當自慶幸。

    如闇處伊蘭得光明栴檀。

    問。

    因緣語通。

    何意初觀獨當其名。

    答。

    以最初當名耳。

    又因緣事相初觀為便。

    若言生滅者即别。

    後三例有通别。

    而從别受名耳。

     ○約六即顯是者。

    為初心是後心是。

    答。

    如論焦炷。

    非初不離初。

    非後不離後。

    若智信具足。

    聞一念即是信故不謗智故不懼。

    初後皆是。

    若無信高推聖境非己智分。

    若無智起增上慢謂己均佛。

    初後俱非。

    為此事故須知六即。

    謂理即。

    名字即。

    觀行即。

    相似即。

    分真即。

    究竟即。

    此六即者。

    始凡終聖。

    始凡故除疑怯。

    終聖故除慢大(雲雲)。

    理即者。

    一念心即如來藏理。

    如故即空。

    藏故即假。

    理故即中。

    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議。

    如上說。

    三谛一谛非三非一。

    一色一香一切法。

    一切心亦複如是。

    是名理即是菩提心。

    亦是理即止觀。

    即寂名止即照名觀。

    名字即者。

    理雖即是日用不知。

    以未聞三谛全不識佛法。

    如牛羊眼不解方隅。

    或從知識或從經卷。

    聞上所說一實菩提。

    于名字中通達解了。

    知一切法皆是佛法。

    是為名字即菩提。

    亦是名字止觀。

    若未聞時處處馳求。

    既得聞已。

    攀覓心息名止。

    但信法性不信其諸名為觀。

    觀行即是者。

    若但聞名口說。

    如蟲食木偶得成字。

    是蟲不知是字非字。

    既不通達甯是菩提。

    必須心觀明了理慧相應。

    所行如所言。

    所言如所行。

    華首雲。

    言說多不行我不以言說。

    但心行菩提。

    此心口相應是觀行菩提。

    釋論四句評聞慧具足。

    如眼得日照了無僻。

    觀行亦如是。

    雖未契理觀心不息。

    如首楞嚴中射的喻。

    是名觀行菩提。

    亦名觀行止觀。

    恒作此想名觀。

    餘想息名止(雲雲)。

    相似即是菩提者。

    以其逾觀逾明逾止逾寂。

    如勤射鄰的名相似觀慧。

    一切世間治生産業不相違背。

    所有思想籌量皆是先佛經中所說。

    如六根清淨中說。

    圓伏無明名止。

    似中道慧名觀(雲雲)。

    分真即者。

    因相似觀力入銅輪位。

    初破無明見佛性。

    開寶藏顯真如。

    名發心住。

    乃至等覺。

    無明微薄智慧轉着。

    如從初日至十四日。

    月光垂圓闇垂盡。

    若人應以佛身得度者。

    即八相成道。

    應以九法界身得度者。

    以普門示現。

    如經廣說。

    是名分真菩提。

    亦名分真止觀分真智斷。

    究竟即菩提者。

    等覺一轉入于妙覺。

    智光圓滿不複可增。

    名菩提果。

    大涅槃斷更無可斷。

    名果果。

    等覺不通唯佛能通。

    過茶無道可說。

    故名究竟菩提。

    亦名究竟止觀。

    總以譬譬之。

    譬如貧人家有寶藏而無知者。

    知識示之即得知也。

    耘除草穢而掘出之漸漸得近近已。

    藏開盡取用之。

    合六喻可解(雲雲)。

    問。

    釋論五菩提意雲何。

    答。

    論豎判别位。

    今豎判圓位。

    會之發心對名字。

    伏心對觀行。

    明心對相似。

    出到對分真。

    無上對究竟。

    又用彼名名圓位。

    發心是十住。

    伏心是十行。

    問。

    住已斷。

    行雲何伏。

    答。

    此用真道伏。

    例如小乘破見名斷思惟名伏。

    明心是十回向。

    出到是十地。

    無上是妙覺。

    又從十住具五菩提。

    乃至妙覺究竟五菩提。

    故地義雲。

    從初一地具諸地功德。

    即其義也問。

    何意約圓說六即。

    答。

    圓觀諸法皆雲六即。

    故以圓意約一切法悉用六即判位。

    餘不爾故不用之。

    當其教用之胡為不得。

    而淺近非教正意也。

    然上來簡非。

    先約苦谛升沈世間簡耳。

    次約四谛智曲拙淺近簡耳。

    次約四弘行願。

    次約六即位。

    展轉深細方乃顯是。

    故知明月神珠在九重淵内骊龍颔下。

    有志有德方乃緻之。

    豈如世人粗淺浮虛。

    競執瓦石草木妄謂為寶。

    末學膚受太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