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一下

關燈
果無有僻謬。

    皆從心生不餘處來。

    觀此一心能通不可說心。

    不可說心能通不可說法。

    不可說法能通不可說非心非法。

    觀一切心亦複如是。

    九縛凡夫不覺不知。

    如大富盲兒坐寶藏中。

    都無所見。

    動轉挂礙為寶所傷。

    二乘熱病謂諸珍寶是鬼虎龍蛇。

    棄舍馳走。

    伶俜辛苦五十餘年。

    雖縛脫之殊。

    俱貧如來無上珍寶。

    起大慈悲誓願拔苦與樂。

    是為非縛非脫發真正菩提心。

    顯是義明矣。

    次根塵相對。

    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者。

    若根若塵并是法界。

    并是畢竟空。

    并是如來藏。

    并是中道。

    雲何即空。

    并從緣生。

    緣生即無主。

    無主即空。

    雲何即假。

    無主而生即是假。

    雲何即中。

    不出法性并皆即中。

    當知一念即空即假即中。

    并畢竟空。

    并如來藏。

    并實相。

    非三而三三而不三。

    非合非散而合而散。

    非非合非非散。

    不可一異而一異。

    譬如明鏡。

    明喻即空。

    像喻即假。

    鏡喻即中。

    不合不散合散宛然。

    不一二三二三無妨。

    此一念心不縱不橫不可思議。

    非但己爾。

    佛及衆生亦複如是。

    華嚴雲。

    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

    當知己心具一切佛法矣。

    思益雲。

    愚于陰界入而欲求菩提。

    陰界入即是離是無菩提。

    淨名曰。

    如來解脫當于衆生心行中求。

    衆生即菩提不可複得。

    衆生即涅槃不可複滅。

    一心既然。

    諸心亦爾。

    一切法亦爾。

    普賢觀雲。

    毗盧遮那遍一切處。

    即其義也。

    當知一切法即佛法。

    如來法界故。

    若爾。

    雲何複言遊心法界如虛空。

    又言無明明者即畢竟空。

    此舉空為言端。

    空即不空亦即非空非不空。

    又言。

    一微塵中有大千經卷。

    心中具一切佛法如地種如香丸者。

    此舉有為言端。

    有即不有亦即非有非不有。

    又言。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此舉中道為言端。

    即中而邊。

    即非邊非不邊具足無減。

    勿守語害圓誣罔聖意。

    若得此解。

    根塵一念心起。

    根即八萬四千法藏。

    塵亦爾。

    一念心起。

    亦八萬四千法藏。

    佛法界對法界起法界無非佛法。

    生死即涅槃是名苦谛。

    一塵有三塵。

    一心有三心。

    一一塵有八萬四千塵勞門。

    一一心亦如是。

    貪嗔癡亦即是菩提。

    煩惱亦即是菩提。

    是名集谛。

    翻一一塵勞門。

    即是八萬四千諸三昧門。

    亦是八萬四千諸陀羅尼門。

    亦是八萬四千諸對治門。

    亦成八萬四千諸波羅蜜。

    無明轉即變為明。

    如融水成水。

    更非遠物不餘處來。

    但一念心普皆具足。

    如如意珠非有寶非無寶。

    若謂無者即妄語。

    若謂有者即邪見。

    不可以心知。

    不可以言辯衆生于此不思議不縛法中。

    而思想作縛。

    于無脫法中而求于脫。

    是故起大慈悲興四弘誓。

    拔兩苦與兩樂。

    故名非縛非脫發真正菩提心。

    前三皆約四谛為語。

    今約法藏塵勞三昧波羅蜜。

    其義宛然。

    問。

    前簡非并言非。

    今顯是何故并言是。

    答。

    所言并是者。

    皆非縛非脫故言并是。

    通皆上求故。

    又次第漸入到實故言并是。

    又實難知借權顯實故言并是。

    此三番拟世界悉檀言并是也。

    又權不攝實實則攝權。

    欲令攝顯易見故言并是。

    此一番拟為人悉檀故言是也。

    又一菩提心一切菩提心。

    若不說者不知一切。

    故言并是。

    此一番拟對治悉檀明是。

    若究竟而論。

    前三是約權後一約實。

    譬如良醫有一秘方總攝諸方。

    阿伽陀藥功兼諸藥。

    如食乳糜更無所須。

    一切具足如如意珠。

    權實顯是其義可知。

    又一是者一大事因緣故。

    雲何為一。

    一實不虛故。

    一道清淨故。

    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故。

    雲何為大。

    其性廣博多所含容。

    大智大斷大人所乘。

    大師子吼大益凡聖。

    故言為大。

    事者十方三世佛之儀式。

    以此自成佛道。

    以此化度衆生。

    故名為事。

    因緣者。

    衆生以此因感佛。

    佛以此緣起應。

    故言因緣。

    又是者。

    不可言三不可言一。

    不可言非三非一而言三一。

    故名不可思議是也。

    又是者。

    非作法非佛非天人修羅所作。

    常境無相常智無緣。

    以無緣智緣無相境。

    無相之境相無緣之智。

    智境冥一而言境智。

    故名無作也。

    又是者。

    如文殊問經雲。

    破一切發名發菩提心。

    常随菩提相而發菩提心。

    又無發而發無随而随。

    又過一切破過一切随雙照破随。

    名發菩提心。

    如此三種不一不異。

    如理如事如非理非事。

    故名為是。

    若例此義。

    無作不可思議。

    一大事因緣等諸法門。

    皆言破皆言随。

    皆言非破非随雙照破随。

    又前三是上中下智所觀。

    後一是上上智所觀。

    前三是共。

    後一是不共。

    前三淺近曲。

    後一深遠直(雲雲)。

    前三是小中大。

    後一是大中大。

    上中上。

    圓中圓。

    滿中滿。

    實中實。

    真中真。

    了義中了義。

    玄中玄。

    妙中妙。

    不可思議中不可思議。

    若能如此簡非顯是。

    體權識實而發心者。

    是一切諸佛種。

    譬如金剛從金性生。

    佛菩提心從大悲起。

    是諸行先。

    如服阿娑羅藥先用清水。

    諸行中最。

    如諸根中命根為最。

    佛正法正行中此心為最。

    如太子生具王儀相。

    大臣恭敬有大聲名。

    如迦陵頻伽鳥[穀-禾+卵]中鳴聲。

    已勝諸鳥。

    此菩提心有大勢力。

    如師子筋弦。

    如師子乳。

    如金剛槌。

    如那羅延箭。

    具足衆寶能除貧苦如如意珠。

    雖小懈怠小失威儀。

    猶勝二乘功德。

    舉要言之。

    此心即具一切菩薩功德。

    能成三世無上正覺。

    若解此心任運達于止觀。

    無發無礙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