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一下

關燈


    界外利鈍即離巧拙亦如是。

    所以者何。

    事理既殊昏惑亦甚。

    譬如父子兩謂路人嗔打俱重。

    嗔以譬集打以譬苦。

    若謂煩惱即法性事理相即。

    苦集則輕。

    實非骨肉兩謂父子嗔打則薄。

    粗細枝本通别遍不遍難易等亦如是。

    或雲。

    界内苦集底滞為重。

    界外升出為輕。

    或界内皮惑故為淺。

    界外肉惑故為深。

    或言。

    界内随他意故為拙。

    界外随自意故為巧。

    或言。

    界内稱機故為巧。

    界外不稱機故為拙。

    或言。

    界内有能所故為粗。

    界外無能所故為細。

    或言。

    界内小道極在化城故為細。

    界外大道極在寶所故為粗。

    或言。

    界内客塵故為枝。

    界外同體故為本。

    或言。

    界内在初故為本。

    界外在後故為枝。

    或言。

    界内小大共故為通。

    界外獨在大故為别。

    或言。

    界内偏故為小淺故為别。

    界外圓故為大無隔故為通。

    或言。

    界内短故為不遍。

    界外周法界故為遍。

    或言。

    界内在一切賢聖共故為遍。

    界外獨在大緣故為不遍。

    或言。

    界内用二乘方便故為難斷。

    界外但依無礙慧故為易斷。

    如是等種種互說。

    今若結之則易可解。

    若作淺深輕重者。

    漸次觀意也。

    若作一實四谛不分别者。

    圓觀意也。

    若作更互輕重者。

    不定觀意也。

    皆是大乘法相故須識之。

    若見此意。

    即知三種。

    漸次顯是。

    不定顯是。

    圓頓顯是(雲雲)。

    問。

    集既有四。

    苦果何二。

    答。

    惑随于解集則有四。

    解随于惑但感二死。

    例如小乘惑随于解則有見谛思惟。

    若解随于惑但是一分段生死耳。

    問。

    苦集可是因緣所生法。

    道滅何故爾。

    答。

    苦集是所破。

    道滅是能破。

    能破從所破得名俱是因緣生法。

    故大經雲。

    因滅無明則得熾然三菩提燈。

    亦是因緣也。

    問。

    法性是所迷。

    何故二何故四。

    答。

    法性随權實是故二。

    法性随根緣是故四。

    若見此意。

    例見相聞法乃至起過。

    例作四種分别廣說(雲雲) ○中約弘誓顯是者。

    前推法性聞法等其義已顯。

    為未了者更約四弘。

    又四谛中多約解明上求下化。

    四弘中多約願明上求下化。

    又四谛中通約三世佛明上求下化。

    四弘中多約未來佛明上求下化。

    又四谛中多約諸根明上求下化。

    四弘中專約意根明上求下化。

    如此分别令易解。

    得意者不俟也。

    夫心不孤生必托緣起。

    意根是因法塵是緣所起之心是所生法。

    此根塵能所三相遷動。

    竊起竊謝。

    新新生滅念念不住。

    睒爍如電耀。

    遄疾若奔流。

    色泡受沫想炎行域識幻。

    所有依報國土田宅妻子财産。

    一念喪失倏有忽無。

    三界無常一箧偏苦。

    四山合來無逃避處。

    唯當專心戒定智慧。

    豎破颠倒橫截死海超度有流。

    經言。

    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谛。

    是故久回轉。

    火宅如此雲何耽湎縱逸嬉戲。

    是故慈悲起四弘誓拔苦與樂。

    如釋迦之見耕墾。

    似彌勒之觀毀台。

    即其義也。

    以明了四谛故非九縛。

    起四弘誓故非一脫。

    是為非縛非脫發真正菩提心。

    顯是義明矣。

    次秖觀根塵相對一念心起。

    能生所生無不即空。

    妄謂心起。

    起無自性無他性。

    無共性無無因性。

    起時不從自他共離來。

    去時不向東西南北去。

    此心不在内外兩中間。

    亦不常自有。

    但有名字名之為心。

    是字不住亦不不住。

    不可得故生即無生亦無無生。

    有無俱寂。

    凡愚謂有智者知無。

    如水中月得喜失憂。

    大人去取都無欣慘。

    鏡像幻化亦如是。

    思益雲。

    苦無生集無和合道不二滅不生。

    大經雲。

    解苦無苦而有真谛。

    乃至解滅無滅而有真谛。

    集既即空。

    不應如彼渴鹿馳逐陽焰。

    苦既即空。

    不應如彼癡猴捉水中月。

    道既即空。

    不應言我行即空不行不即空。

    如筏喻者。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滅既即空。

    不應言衆生壽命誰于此滅而證彼滅。

    生死即空雲何可舍。

    涅槃即空雲何可得。

    經言。

    我不欲令無生法中有修道。

    若四念處乃至八聖道。

    我不欲令無生法中有得果。

    若須陀洹乃至阿羅漢。

    依例亦應言。

    我不欲令無生法中有色受想行識。

    我不欲令無生法中有貪欲嗔恚癡。

    但愍念衆生興誓願拔兩苦與二樂。

    以達苦集空故非九縛。

    達道滅空故非一脫。

    是為非縛非脫發真正菩提心。

    顯是義明矣。

    秖觀根塵一念心起。

    心起即假。

    假名之心為迷解本。

    謂四谛有無量相。

    三界無别法唯是一心作。

    心如工畫師造種種色。

    心構六道。

    分别校記無量種别。

    謂如是見愛是界内輕重集相。

    界外輕重集相。

    如是生死是分段輕重苦相。

    界外輕重苦相。

    還翻此心而生于解。

    譬如畫師洗蕩諸色塗以墡彩。

    所謂觀身不淨乃至觀心無常。

    如是道品纡通化城。

    觀身身空乃至觀心心空。

    空中無無常。

    乃至無不淨。

    如是道品直通化城。

    觀身無常。

    無常即空乃至觀身法性。

    非常非無常非空非不空。

    乃至觀心亦如是。

    如是道品纡通寶所。

    觀身法性。

    非淨非不淨雙照淨不淨。

    乃至觀心法性。

    常無常雙照常無常。

    如是道品直通寶所。

    是人見谛滅名須陀洹。

    是人思惟滅名三果。

    是人見滅名見地。

    是人思滅名薄名離名已辦乃至侵習名辟支佛。

    是人見思滅名十住。

    塵沙滅名十行十回向。

    無明滅名十地等覺妙覺。

    是人見思塵沙滅名十信。

    無明滅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分别十六門道滅不同。

    及一切洹沙佛法。

    分别校計不可說不可說。

    如觀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