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一上

關燈
不具益。

    或雜益不雜益。

    或四悉檀成五緣。

    五緣成四悉。

    或四悉成一因緣。

    一因緣成一悉。

    或一一因緣皆具四悉。

    四悉具五緣。

    如是等種種互相成顯。

    還以三止觀結之。

    可以意知。

    又以一止觀結之。

    發菩提心即是觀。

    邪僻心息即是止。

    又五略秖是十廣。

    初五章秖是發菩提心一意耳。

    方便正觀秖是四三昧耳。

    果報一章秖明違順。

    違即二邊果報。

    順即勝妙果報。

    起教一章轉其自心利益于他。

    或作佛身施權實。

    或作九界像對揚漸頓。

    轉漸頓弘通漸頓。

    旨歸章秖是同歸大處秘密藏中。

    故知略廣意同也。

     ○顯是更為三。

    初四谛。

    次四弘。

    後六即。

    四谛名相出大經聖行品。

    謂生滅無生滅無量無作。

    生滅者苦集是世因果。

    道滅出世因果。

    苦則三相遷移。

    集則四心流動。

    道則對治易奪。

    滅則滅有還無。

    雖世出世皆是變異。

    故名生滅四谛也。

    無生者。

    苦無逼迫一切皆空。

    豈有空能遣空。

    即色是空。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故無逼迫相也。

    集無和合相者。

    因果俱空。

    豈有因空與果空合。

    曆一切貪嗔癡亦複如是。

    道不二相無能治所治。

    空尚無一雲何有二耶。

    法本不然今則無滅。

    不然不滅故名無生四谛也。

    無量者。

    分别校計苦有無量相。

    謂一法界苦尚複若幹。

    況十法界則種種若幹。

    非二乘若智若眼所能知見。

    乃是菩薩所能明了。

    謂地獄種種若幹差别。

    铍剝割截燒煮剉切。

    尚複若幹不可稱計。

    況複餘界種種色種種受想行識。

    塵沙海渧甯當可盡。

    故非二乘知見。

    菩薩智眼乃能通達。

    又集有無量相。

    謂貪欲嗔癡種種心種種身口集業若幹。

    身曲影斜聲喧響濁。

    菩薩照之不謬耳。

    又道有無量相。

    謂析體拙巧方便曲直長短權實菩薩精明而不謬濫。

    又滅有無量相。

    如是方便能滅見谛。

    如是方便能滅思惟。

    各有若幹正助。

    菩薩洞覽無毫差也。

    又即空方便正助若幹皆無若幹。

    雖無若幹而分别若幹無謬無亂。

    又如是方便能析滅四住。

    又如是方便能體滅四住。

    如是方便能滅塵沙。

    如是方便能滅無明。

    雖種種若幹彼彼不雜。

    又三悉檀分别故有若幹。

    第一義悉檀則無若幹。

    雖無若幹從多為論故名若幹。

    稱無量四谛也。

    無作四谛者。

    皆是實相不可思議。

    非但第一義谛無複若幹。

    若三悉檀及一切法無複若幹。

    此義可知不複委記。

    若以四谛豎對諸土有增有減。

    同居有四。

    方便則三。

    實報則二。

    寂光但一。

    若橫敵對者。

    同居生滅。

    方便無生滅。

    實報無量。

    寂光無作(雲雲)。

    又總說名四谛。

    别說名十二因緣。

    苦是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

    集是無明行愛取有等五支。

    道是對治因緣方便。

    滅是無明滅乃至老死滅。

    故大經開四四谛。

    亦開四十二因緣。

    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

    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

    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

    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

    又中論偈雲。

    因緣所生法。

    即是生滅。

    我說即是空。

    是無生滅。

    亦名為假名。

    是無量。

    亦名中道義。

    是無作。

    又解。

    因緣即集。

    所生即苦。

    滅苦方便是道。

    苦集盡是滅。

    又偈言因緣。

    因緣即無明。

    所生法即行名色六入等。

    故文雲。

    為利根弟子說十二因緣不生不滅相。

    指前二十五品。

    為鈍根弟子說十二因緣生滅相。

    指後兩品。

    當知論偈總說即四種四谛。

    别說即四種十二因緣也。

    已分别四四谛竟。

    諸經明種種發菩提心。

    或言推種種理發菩提心。

    或睹佛種種相發菩提心。

    或睹種種神通。

    或聞種種法。

    或遊種種土。

    或睹種種衆。

    或見修種種行。

    或見種種法滅。

    或見種種過。

    或見他受種種苦而發菩提心。

    略舉十種為首廣說(雲雲)。

    推理發心者。

    法性自天而然。

    集不能染苦不能惱。

    道不能通滅不能淨。

    如雲籠月不能妨害。

    卻煩惱已乃見法性。

    經言。

    滅非真谛因滅會真。

    滅尚非真三谛焉是。

    煩惱中無菩提菩提中無煩惱。

    是名推生滅四谛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發菩提心。

    推無生四谛發心者。

    法性不異苦集。

    但迷苦集失法性。

    如水結為水無别水也。

    達苦集無苦集即會法性。

    苦集尚是。

    何況道滅。

    經言。

    煩惱即是菩提。

    菩提即是煩惱。

    是名推無生四谛上求下化發菩提心。

    推無量者。

    夫法性者名為實相。

    尚非二乘境界況複凡夫。

    出二邊表别有淨法。

    如佛藏經十喻(雲雲)。

    是名推無量四谛上求下化發菩提心。

    推無作者。

    夫法性與一切法無二無别。

    凡法尚是。

    況二乘乎。

    離凡法更求實相。

    如避此空彼處求空。

    即凡法是實法。

    不須舍凡向聖。

    經言。

    生死即涅槃。

    一色一香皆是中道。

    是名推無作四谛上求下化發菩提心。

    若推一法即洞法界達邊到底。

    究竟橫豎事理具足。

    上求下化備在其中。

    方稱發菩提心。

    菩提名道。

    道能通到橫豎彼岸。

    名發心波羅蜜。

    故于推理委作淺深事理周遍。

    下去法法例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