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一上

關燈
方是積聚精要者為心也。

    今簡非者簡積聚草木等心。

    專在慮知心也。

    道亦有通有别。

    今亦簡之略為十。

    若其心念念專貪嗔癡。

    攝之不還拔之不出。

    日增月甚起上品十惡。

    如五扇提羅者。

    此發地獄心行火途道。

    若其心念念欲多眷屬。

    如海吞流如火焚薪。

    起中品十惡。

    如調達誘衆者。

    此發畜生心行血途道。

    若其心念念欲得名聞四遠八方稱揚欽詠。

    内無實德虛比賢聖。

    起下品十惡。

    如摩犍提者。

    此發鬼心行刀途道。

    若其心念念常欲勝彼不耐下人。

    輕他珍己如鸱高飛下視。

    而外揚仁義禮智信。

    起下品善心行阿修羅道。

    若其心念念欣世間樂。

    安其臭身悅其癡心。

    此起中品善心行于人道。

    若其心念念知三惡苦多。

    人間苦樂相間。

    天上純樂。

    為天上樂關六根不出六塵不入。

    此上品善心行于天道。

    若其心念念欲大威勢。

    身口意才有所作一切弭從。

    此發欲界主心行魔羅道。

    若其心念念欲得利智辯聰高才勇哲。

    鑒達六合十方颙颙。

    此發世智心行尼犍道。

    若其心念念五塵六欲外樂蓋微。

    三禅樂如石泉其樂内重。

    此發梵心行色無色道。

    若其心念念知善惡輪環。

    凡夫耽湎賢聖所呵。

    破惡由淨慧。

    淨慧由淨禅。

    淨禅由淨戒尚此三法如饑如渴。

    此發無漏心行二乘道。

    若心若道其非甚多。

    略言十耳。

    或開上合下。

    或開下合上。

    令十數方足而已。

    舉一種為語端。

    強者先牽。

    如論雲。

    破戒心堕地獄。

    悭貪心堕餓鬼。

    無慚愧心堕畜生。

    即其義也。

    或先起非心。

    或先起是心。

    或是非并起。

    譬象魚風并濁池水。

    象譬外魚譬内。

    風譬并起。

    又象譬諸非自外而起。

    魚譬内觀羸弱為二邊所動。

    風譬内外合雜穢濁混和。

    又九種是生死如蠶自縛。

    後一是涅槃如獐獨跳。

    雖得自脫未具佛法。

    俱非故雙簡。

    前九是世間不動不出。

    後一雖出無大悲俱非雙簡也。

    有為無為有漏無漏。

    善惡染淨縛脫真俗等。

    種種法門亦如是。

    又九法約世間苦谛。

    後一非苦谛。

    雖非苦谛曲拙灰近故雙非簡卻。

    次有為有漏約集谛。

    後一非集谛。

    雖非集谛曲近灰拙亦雙非簡也。

    次善惡染淨約道谛。

    後一是道谛。

    雖是道谛亦如前簡。

    次縛脫真俗約滅谛。

    後一雖是滅谛亦如前簡。

    若得此意。

    曆一切根塵三業四儀生心動念。

    皆此觀察勿令濁心得起。

    設起速滅。

    如有明眼人能避險惡道。

    世有聰明人。

    能遠離衆惡。

    初心行者若見此意。

    堪為世間而作依止。

    問。

    行者自發心他教發心。

    答自他共離皆不可。

    但是感應道交而論發心耳。

    如子堕水火。

    父母騷擾救之。

    淨名雲。

    其子得病父母亦病。

    大經雲。

    父母于病子心則偏重。

    動法性山入生死海。

    故有病行嬰兒行。

    是名感應發心也。

    禅經雲。

    佛以四随說法。

    随樂随宜随治随義。

    将護彼意說悅其心。

    附先世習令易受行。

    觀病輕重設藥多少。

    道機時熟聞即悟道。

    豈非随機感應利益。

    智度論四悉檀。

    世法間隔名世界。

    随其堪能名為人。

    兩悉檀與四随同。

    亦是感應意也。

    更引論五複次。

    一明菩薩種種行故。

    說般若波羅蜜經。

    二令菩薩增念佛三昧故。

    三說跋緻相貌故。

    四拔弟子惡邪故。

    五說第一義故。

    說般若波羅蜜經。

    此五複次與四随四悉皆不異。

    又與五因緣同。

    若不随機惱他故。

    說于彼無益。

    若大悲雷雨得從微之着。

    論雲。

    真法及說者聽衆難得故。

    如是則生死非有邊非無邊。

    實相非難非易非有非無。

    此名真法。

    能如此說聽名真說聽。

    有三悉檀益名有邊。

    第一義益名非有邊非無邊。

    故知緣起能辦大事。

    則感應意也。

    然四随四悉五緣名異意義則同。

    今說之。

    四随是大悲應益。

    悉檀是憐愍遍施。

    蓋左右之異耳。

    言因緣者。

    或因于聖緣于凡。

    或因于凡緣于聖。

    則感應道交。

    當知三法言味相符。

    則意同。

    随樂欲偏語修因所尚。

    世界偏語受報間隔。

    蓋因果之異耳。

    便宜者選法以拟人。

    為人者觀人以逗法。

    此乃欣赴不同耳。

    又五因緣者。

    衆生信樂為因佛說一法一切法。

    大菩提心也。

    于經是樂欲。

    于論是世界。

    衆生有大精進勇猛佛說一行一切行。

    則四三昧。

    于經是便宜。

    于論是為人。

    衆生有平等大慧為因感佛說一破一切破。

    獲勝果報及通經論。

    于經論俱是對治。

    衆生有佛智眼為因感佛說一究竟一切究竟。

    得說旨歸寂滅。

    于經論俱是第一義也。

    又五緣五複次者。

    菩提心是諸行本。

    論舉種種行蓋枝本之異耳。

    四三昧是通修念佛是别修。

    蓋通别之異耳。

    勝報備說依正習果報果。

    跋緻偏舉習果入位之相。

    蓋雙隻之異耳。

    除經論疑滞者。

    經論是起疑執處。

    拔弟子惡邪者是起過人。

    人處異耳。

    本末究竟等與第一義名同易見。

    所以不異是為義同。

    又聖說多端。

    或次說或不次說。

    或具說或不具說。

    或雜說或不雜說。

    衆生禀益不同。

    或次益不次益。

    或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