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一上
關燈
小
中
大
能說斯法不可說。
而言示人。
然但引一邊不見其二。
大經雲。
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法華雲。
無數方便種種因緣為衆生說。
又雲。
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
若通若别皆可得說。
大經雲。
有眼者為盲人說乳。
此指真谛可說。
天王般若雲。
總持無文字。
文字顯總持。
此指俗谛可說。
又如來常依二谛說法。
淨名雲。
文字性離即是解脫。
即說是無說。
大經雲。
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即多聞。
此指不說而是說也。
思益雲。
佛及弟子常行二事。
若說若默。
法華雲。
去來坐立。
常宣妙法。
如注大雨。
又雲。
若欲求佛道常随多聞人。
善知識者是大因緣。
所謂化導令得見佛。
大經雲。
空中雲雷生象牙上華。
何時一向無說。
若競說默不解教意去理逾遠。
離說無理離理無說。
即說無說無說即說。
無二無别即事而真。
大悲憐愍一切無聞。
如月隐重山舉扇類之。
風息太虛動樹訓之。
今人意鈍玄覽則難。
眼依色入假文則易。
若封文為害。
須知文非文達一切文非文非不文。
能于一文得一切解。
為此義故。
以三種文作達一門也。
已略說緣起竟。
○今當開章為十。
一大意。
二釋名。
三體相。
四攝法。
五偏圓。
六方便。
七正觀。
八果報。
九起教。
十旨歸。
十是數方不多不少。
始則标期在茶。
終則歸宗至極。
善始令終總在十章中矣。
生起者。
專次第十章也。
至理寂滅無生無生者。
無起無起者。
有因緣故十章通是生起。
别論前章為生。
次章為起。
緣由趣次亦複如是。
所謂無量劫來癡惑所覆。
不知無明即是明。
今開覺之故言大意。
既知無明即明不複流動。
故名為止。
朗然大淨呼之為觀。
既聞名得體。
體即攝法攝于偏圓。
以偏圓解起于方便。
方便既立正觀即成。
成正觀已獲妙果報。
從自得法起教教他。
自他俱安同歸常寂。
秖為不達無生無起是故生起。
既了無生無起。
心行寂滅。
言語道斷。
寂然清淨。
分别者。
十章功德如囊中有寶。
不探示人人無見者。
今十章幾真幾俗幾非真非俗。
幾聖說聖默非說非默。
幾定幾慧幾非定慧。
幾目足幾非目足。
幾因果非因果。
幾自他非自他。
幾共不共非共非不共。
幾通别非通别。
幾廣略非廣略。
幾橫豎非橫豎。
如是等種種應自在作問。
初八章即俗而真。
果報一章即真而俗。
旨歸章非真非俗。
正觀聖默。
餘八章聖說。
旨歸非說非默。
正觀一分是定。
餘八章及一分是慧。
旨歸非定非慧。
大意至正觀是因。
果報是果。
旨歸非因非果。
前八章自行起教化他。
旨歸非自非他。
大意至起教是目。
方便至果報是足。
旨歸非目非足。
大意至正觀共。
果報起教不共。
旨歸非共非不共。
大意一通八章别。
旨歸非通非别。
大意略八章廣。
旨歸非廣非略。
體相豎餘八橫。
旨歸非橫非豎。
料簡者。
問。
略指大意同異雲何。
答。
通則名異意同。
别則略指三門。
大意在一頓。
問。
約顯教論顯觀。
亦應約秘教論密觀。
答。
既分顯秘。
今但明顯不說秘。
問。
分門可爾任論得不。
答。
或得或不得。
教是上聖被下之言。
聖能顯秘兩說。
凡人宣述秖可傳顯不能傳秘。
聽者因何作觀。
或得者。
六根淨位。
能以一妙音遍滿三千界。
随意悉能至則能傳秘教。
若修觀者。
發所修顯法不發不修者。
發宿習人得論密觀。
問。
初淺後深是漸觀。
初深後淺是何觀相。
答。
是不定觀。
問。
初後俱淺是何觀相。
答。
小乘意非三止觀相也。
問。
小乘亦是佛說。
何意言非。
若言非者不應言漸。
答。
既分大小小非所論。
今言漸者從微至着之漸耳。
小乘初後俱不知實相。
故非今漸也。
問。
示三文者。
文是色。
色是門為非門。
若是門者。
色是實相更何所通。
若非門者。
雲何而言一色一香皆是中道。
答。
文門并是實相。
衆生多颠倒少不颠倒。
以文示之。
即于文達文非文非文非不文。
文是其門于門得實相故。
文是其門門具一切法。
即門即非門即非門非不門。
○解釋者釋十章也。
初釋大意。
囊括始終冠戴初後。
意緩難見今撮為五。
謂發大心。
修大行。
感大果。
裂大網。
歸大處。
雲何發大心。
衆生昏倒不自覺知。
勸令醒悟上求下化。
雲何行大行。
雖複發心望路不動永無達期。
勸牢強精進行四種三昧。
雲何感大果。
雖不求梵天梵天自應。
稱揚妙報慰悅其心。
雲何裂大網。
種種經論開人眼目。
而執此疑彼是一非諸。
聞雪謂冷乃至聞鶴謂動。
今融通經論解結出籠。
雲何歸大處。
法無始終法無通塞。
若知法界法界無始終無通塞。
豁然大朗無礙自在。
生起五略顯于十廣(雲雲) ○就發心更為三。
初方言。
次簡非。
後顯是。
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稱道。
質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
即慮知之心也。
天竺又稱污栗馱此方稱是草木之心也。
又稱矣栗馱此
而言示人。
然但引一邊不見其二。
大經雲。
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法華雲。
無數方便種種因緣為衆生說。
又雲。
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
若通若别皆可得說。
大經雲。
有眼者為盲人說乳。
此指真谛可說。
天王般若雲。
總持無文字。
文字顯總持。
此指俗谛可說。
又如來常依二谛說法。
淨名雲。
文字性離即是解脫。
即說是無說。
大經雲。
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即多聞。
此指不說而是說也。
思益雲。
佛及弟子常行二事。
若說若默。
法華雲。
去來坐立。
常宣妙法。
如注大雨。
又雲。
若欲求佛道常随多聞人。
善知識者是大因緣。
所謂化導令得見佛。
大經雲。
空中雲雷生象牙上華。
何時一向無說。
若競說默不解教意去理逾遠。
離說無理離理無說。
即說無說無說即說。
無二無别即事而真。
大悲憐愍一切無聞。
如月隐重山舉扇類之。
風息太虛動樹訓之。
今人意鈍玄覽則難。
眼依色入假文則易。
若封文為害。
須知文非文達一切文非文非不文。
能于一文得一切解。
為此義故。
以三種文作達一門也。
已略說緣起竟。
○今當開章為十。
一大意。
二釋名。
三體相。
四攝法。
五偏圓。
六方便。
七正觀。
八果報。
九起教。
十旨歸。
十是數方不多不少。
始則标期在茶。
終則歸宗至極。
善始令終總在十章中矣。
生起者。
專次第十章也。
至理寂滅無生無生者。
無起無起者。
有因緣故十章通是生起。
别論前章為生。
次章為起。
緣由趣次亦複如是。
所謂無量劫來癡惑所覆。
不知無明即是明。
今開覺之故言大意。
既知無明即明不複流動。
故名為止。
朗然大淨呼之為觀。
既聞名得體。
體即攝法攝于偏圓。
以偏圓解起于方便。
方便既立正觀即成。
成正觀已獲妙果報。
從自得法起教教他。
自他俱安同歸常寂。
秖為不達無生無起是故生起。
既了無生無起。
心行寂滅。
言語道斷。
寂然清淨。
分别者。
十章功德如囊中有寶。
不探示人人無見者。
今十章幾真幾俗幾非真非俗。
幾聖說聖默非說非默。
幾定幾慧幾非定慧。
幾目足幾非目足。
幾因果非因果。
幾自他非自他。
幾共不共非共非不共。
幾通别非通别。
幾廣略非廣略。
幾橫豎非橫豎。
如是等種種應自在作問。
初八章即俗而真。
果報一章即真而俗。
旨歸章非真非俗。
正觀聖默。
餘八章聖說。
旨歸非說非默。
正觀一分是定。
餘八章及一分是慧。
旨歸非定非慧。
大意至正觀是因。
果報是果。
旨歸非因非果。
前八章自行起教化他。
旨歸非自非他。
大意至起教是目。
方便至果報是足。
旨歸非目非足。
大意至正觀共。
果報起教不共。
旨歸非共非不共。
大意一通八章别。
旨歸非通非别。
大意略八章廣。
旨歸非廣非略。
體相豎餘八橫。
旨歸非橫非豎。
料簡者。
問。
略指大意同異雲何。
答。
通則名異意同。
别則略指三門。
大意在一頓。
問。
約顯教論顯觀。
亦應約秘教論密觀。
答。
既分顯秘。
今但明顯不說秘。
問。
分門可爾任論得不。
答。
或得或不得。
教是上聖被下之言。
聖能顯秘兩說。
凡人宣述秖可傳顯不能傳秘。
聽者因何作觀。
或得者。
六根淨位。
能以一妙音遍滿三千界。
随意悉能至則能傳秘教。
若修觀者。
發所修顯法不發不修者。
發宿習人得論密觀。
問。
初淺後深是漸觀。
初深後淺是何觀相。
答。
是不定觀。
問。
初後俱淺是何觀相。
答。
小乘意非三止觀相也。
問。
小乘亦是佛說。
何意言非。
若言非者不應言漸。
答。
既分大小小非所論。
今言漸者從微至着之漸耳。
小乘初後俱不知實相。
故非今漸也。
問。
示三文者。
文是色。
色是門為非門。
若是門者。
色是實相更何所通。
若非門者。
雲何而言一色一香皆是中道。
答。
文門并是實相。
衆生多颠倒少不颠倒。
以文示之。
即于文達文非文非文非不文。
文是其門于門得實相故。
文是其門門具一切法。
即門即非門即非門非不門。
○解釋者釋十章也。
初釋大意。
囊括始終冠戴初後。
意緩難見今撮為五。
謂發大心。
修大行。
感大果。
裂大網。
歸大處。
雲何發大心。
衆生昏倒不自覺知。
勸令醒悟上求下化。
雲何行大行。
雖複發心望路不動永無達期。
勸牢強精進行四種三昧。
雲何感大果。
雖不求梵天梵天自應。
稱揚妙報慰悅其心。
雲何裂大網。
種種經論開人眼目。
而執此疑彼是一非諸。
聞雪謂冷乃至聞鶴謂動。
今融通經論解結出籠。
雲何歸大處。
法無始終法無通塞。
若知法界法界無始終無通塞。
豁然大朗無礙自在。
生起五略顯于十廣(雲雲) ○就發心更為三。
初方言。
次簡非。
後顯是。
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稱道。
質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
即慮知之心也。
天竺又稱污栗馱此方稱是草木之心也。
又稱矣栗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