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一上
關燈
小
中
大
體而立三名。
是三即一相。
其實無有異。
法身究竟般若解脫亦究竟。
般若清淨餘亦清淨。
解脫自在餘亦自在。
聞一切法亦如是。
皆具佛法無所減少。
是名聞圓法。
雲何圓信。
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
無一二三而一二三。
無一二三是遮一二三。
而一二三是照一二三。
無遮無照皆究竟清淨自在。
聞深不怖聞廣不疑。
聞非深非廣意而有勇。
是名圓信。
雲何圓行。
一向專求無上菩提。
即邊而中不餘趣向。
三谛圓修不為無邊所寂有邊所動。
不動不寂直入中道。
是名圓行。
雲何入圓位。
入初住時一住一切住。
一切究竟一切清淨一切自在。
是名圓位。
雲何圓自在莊嚴。
彼經廣說自在相。
或于此根入正受。
或于彼根起出說。
或于一根雙入出。
或于一根不入出。
餘一一根亦如是。
或于此塵入正受。
或于彼塵起出說或于一塵雙入出。
或于一塵不入出。
餘一一塵亦如是。
或于此方入正受。
或于彼方起出說。
或于一方雙入出。
或于一方不入出。
或于一物入正受。
或于一物起出說。
或于一物雙入出。
或于一物不入出。
若委說者。
秖于一根一塵即入即出。
即雙入出。
即不入出。
于正報中一一自在。
于依報中亦如是。
是名圓自在莊嚴。
譬如日光周四天下。
一方中。
一方旦。
一方夕。
一方夜半。
輪回不同。
秖是一日而四處見異。
菩薩自在亦如是。
雲何圓建立衆生。
或放一光。
能令衆生得即空即假即中益。
得入出雙入出不入出益。
曆行住坐卧語默作作亦如是。
有緣者見如目睹光。
無緣不覺盲瞽常闇。
故舉龍王為譬。
豎遍六天橫亘四域。
興種種雲震種種雷耀種種電降種種雨。
龍于本宮不動不搖。
而于一切施設不同。
菩薩亦如是。
内自通達即空即假即中不動法性。
而令獲種種益得種種用。
是名圓力用建立衆生。
初心尚爾。
況中後心。
如來殷勤稱歎此法。
聞者歡喜。
常啼東請善财南求。
藥王燒手普明刎頭。
一日三舍恒河沙身。
尚不能報一句之力。
況兩肩荷負百千萬劫。
甯報佛法之恩。
一經一說如此。
餘經亦然。
疑者雲。
餘三昧願聞誠證。
然經論浩博。
不可委引。
略舉一兩。
淨名雲。
始坐佛樹力降魔。
得甘露滅覺道成。
三轉*輪于大千。
其輪本來常清淨。
天人得道此為證。
三寶于是現世間。
此即漸教之始也。
又雲。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或有恐怖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
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證不定教也。
又雲。
說法不有亦不無。
以因緣故諸法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不敗亡。
此證頓教也。
大品雲。
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
此證漸也。
又雲。
以衆色裹摩尼珠。
置之水中随物變色。
此證不定也。
又雲。
從初發心即坐道場。
轉*輪度衆生。
此證頓也。
法華雲。
如是之人應以此法漸入佛慧。
此證漸也。
又雲。
若不信此法。
于餘深法中示教利喜。
此證不定也。
又雲。
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此證頓也。
大經雲。
從牛出乳乃至醍醐。
此證漸也。
又雲。
置毒乳中乳即殺人。
乃至置毒醍醐醍醐殺人。
此證不定也。
又雲。
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
此證頓也。
無量義雲。
佛轉*輪微渧先堕淹諸欲塵。
開涅槃門扇解脫風。
除世熱惱緻法清涼。
次降十二因緣雨灑無明地掩邪見光。
後澍無上大乘普令一切發菩提心。
此證漸也。
華嚴曰。
娑伽羅龍車軸雨海餘地不堪。
為上根性說圓滿修多羅。
二乘如聾如啞。
淨名曰。
入瞻蔔林不嗅餘香。
入此室者但聞諸佛功德之香。
首楞嚴曰。
搗萬種香為丸。
若燒一塵具足衆氣。
大品曰。
以一切種智知一切法。
當學般若波羅蜜。
法華曰。
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
大經曰。
譬如有人在大海浴。
當知是人已用諸河之水。
華嚴曰。
譬如日出先照高山。
次照幽谷。
次照平地。
平地不定也。
幽谷漸也。
高山頓也。
上來皆是金口誠言。
三世如來所尊重法。
過去過去。
久遠久遠。
邈無萠始。
現在現在。
無邊無際。
未來未來。
展轉不窮。
若已今當不可思議。
當知止觀諸佛之師。
以法常故諸佛亦常。
樂我淨等亦複如是。
如是引證甯不信乎。
既信其法須知三文。
次第禅門合三十卷。
今之十軸。
是大莊嚴寺法慎私記。
不定文者如六妙門。
以不定意曆十二禅九想八背。
觀練熏修。
因緣六度無礙旋轉縱橫自在。
此是陳尚書令毛喜請智者出此文也。
圓頓文者。
如灌頂荊洲玉泉寺所記十卷是也。
雖有三文無得執文而自疣害。
論雲。
若見若不見般若皆縛皆脫。
文亦例然。
疑者雲。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大經雲。
生生不可說。
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說。
若通若别言語道斷。
無能說無所說。
身子雲。
吾聞解脫之中無有言說。
故吾于此不知所雲。
淨名雲。
其所說者無說無示。
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斯人不
是三即一相。
其實無有異。
法身究竟般若解脫亦究竟。
般若清淨餘亦清淨。
解脫自在餘亦自在。
聞一切法亦如是。
皆具佛法無所減少。
是名聞圓法。
雲何圓信。
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
無一二三而一二三。
無一二三是遮一二三。
而一二三是照一二三。
無遮無照皆究竟清淨自在。
聞深不怖聞廣不疑。
聞非深非廣意而有勇。
是名圓信。
雲何圓行。
一向專求無上菩提。
即邊而中不餘趣向。
三谛圓修不為無邊所寂有邊所動。
不動不寂直入中道。
是名圓行。
雲何入圓位。
入初住時一住一切住。
一切究竟一切清淨一切自在。
是名圓位。
雲何圓自在莊嚴。
彼經廣說自在相。
或于此根入正受。
或于彼根起出說。
或于一根雙入出。
或于一根不入出。
餘一一根亦如是。
或于此塵入正受。
或于彼塵起出說或于一塵雙入出。
或于一塵不入出。
餘一一塵亦如是。
或于此方入正受。
或于彼方起出說。
或于一方雙入出。
或于一方不入出。
或于一物入正受。
或于一物起出說。
或于一物雙入出。
或于一物不入出。
若委說者。
秖于一根一塵即入即出。
即雙入出。
即不入出。
于正報中一一自在。
于依報中亦如是。
是名圓自在莊嚴。
譬如日光周四天下。
一方中。
一方旦。
一方夕。
一方夜半。
輪回不同。
秖是一日而四處見異。
菩薩自在亦如是。
雲何圓建立衆生。
或放一光。
能令衆生得即空即假即中益。
得入出雙入出不入出益。
曆行住坐卧語默作作亦如是。
有緣者見如目睹光。
無緣不覺盲瞽常闇。
故舉龍王為譬。
豎遍六天橫亘四域。
興種種雲震種種雷耀種種電降種種雨。
龍于本宮不動不搖。
而于一切施設不同。
菩薩亦如是。
内自通達即空即假即中不動法性。
而令獲種種益得種種用。
是名圓力用建立衆生。
初心尚爾。
況中後心。
如來殷勤稱歎此法。
聞者歡喜。
常啼東請善财南求。
藥王燒手普明刎頭。
一日三舍恒河沙身。
尚不能報一句之力。
況兩肩荷負百千萬劫。
甯報佛法之恩。
一經一說如此。
餘經亦然。
疑者雲。
餘三昧願聞誠證。
然經論浩博。
不可委引。
略舉一兩。
淨名雲。
始坐佛樹力降魔。
得甘露滅覺道成。
三轉*輪于大千。
其輪本來常清淨。
天人得道此為證。
三寶于是現世間。
此即漸教之始也。
又雲。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或有恐怖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
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證不定教也。
又雲。
說法不有亦不無。
以因緣故諸法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不敗亡。
此證頓教也。
大品雲。
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
此證漸也。
又雲。
以衆色裹摩尼珠。
置之水中随物變色。
此證不定也。
又雲。
從初發心即坐道場。
轉*輪度衆生。
此證頓也。
法華雲。
如是之人應以此法漸入佛慧。
此證漸也。
又雲。
若不信此法。
于餘深法中示教利喜。
此證不定也。
又雲。
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此證頓也。
大經雲。
從牛出乳乃至醍醐。
此證漸也。
又雲。
置毒乳中乳即殺人。
乃至置毒醍醐醍醐殺人。
此證不定也。
又雲。
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
此證頓也。
無量義雲。
佛轉*輪微渧先堕淹諸欲塵。
開涅槃門扇解脫風。
除世熱惱緻法清涼。
次降十二因緣雨灑無明地掩邪見光。
後澍無上大乘普令一切發菩提心。
此證漸也。
華嚴曰。
娑伽羅龍車軸雨海餘地不堪。
為上根性說圓滿修多羅。
二乘如聾如啞。
淨名曰。
入瞻蔔林不嗅餘香。
入此室者但聞諸佛功德之香。
首楞嚴曰。
搗萬種香為丸。
若燒一塵具足衆氣。
大品曰。
以一切種智知一切法。
當學般若波羅蜜。
法華曰。
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
大經曰。
譬如有人在大海浴。
當知是人已用諸河之水。
華嚴曰。
譬如日出先照高山。
次照幽谷。
次照平地。
平地不定也。
幽谷漸也。
高山頓也。
上來皆是金口誠言。
三世如來所尊重法。
過去過去。
久遠久遠。
邈無萠始。
現在現在。
無邊無際。
未來未來。
展轉不窮。
若已今當不可思議。
當知止觀諸佛之師。
以法常故諸佛亦常。
樂我淨等亦複如是。
如是引證甯不信乎。
既信其法須知三文。
次第禅門合三十卷。
今之十軸。
是大莊嚴寺法慎私記。
不定文者如六妙門。
以不定意曆十二禅九想八背。
觀練熏修。
因緣六度無礙旋轉縱橫自在。
此是陳尚書令毛喜請智者出此文也。
圓頓文者。
如灌頂荊洲玉泉寺所記十卷是也。
雖有三文無得執文而自疣害。
論雲。
若見若不見般若皆縛皆脫。
文亦例然。
疑者雲。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大經雲。
生生不可說。
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說。
若通若别言語道斷。
無能說無所說。
身子雲。
吾聞解脫之中無有言說。
故吾于此不知所雲。
淨名雲。
其所說者無說無示。
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斯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