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觀卷第一上

關燈
摩诃止觀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門人灌頂記 摩诃止觀卷第一上 止觀明靜。

    前代未聞。

    智者。

    大隋開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

    于荊州玉泉寺。

    一夏敷揚二時慈霔。

    雖樂說不窮才至見境。

    *輪停轉後分弗宣。

    然挹流尋源聞香讨根。

    論曰。

    我行無師保。

    經雲。

    受莂于定光。

    書言。

    生知者上。

    學而次良。

    法門浩妙。

    為天真獨朗。

    為從藍而青。

    行人若聞付法藏。

    則識宗元。

    大覺世尊積劫行滿涉六年以伏見舉一指而降魔。

    始鹿苑。

    中鹫頭。

    後鶴林。

    法付大迦葉。

    迦葉八分舍利結集三藏。

    法付阿難。

    阿難河中入風三昧四派其身。

    法付商那和修。

    修手兩甘露現五百法門。

    法付鞠多。

    多在俗得三果。

    受戒得四果。

    法付提迦多。

    多登壇得初果。

    三羯磨得四果。

    法付彌遮迦。

    迦付佛馱難提。

    提付佛馱蜜多。

    多授王三歸降伏算者。

    法付脅比丘。

    比丘出胎發白手放光取經。

    法付富那奢。

    奢論勝馬鳴。

    剃發為弟子。

    鳴造賴吒和羅妓。

    妓音演無常苦空。

    聞者悟道。

    法付毗羅。

    羅造無我論。

    論所向處邪見消滅。

    法付龍樹。

    樹生生身龍成法身。

    法付提婆。

    婆鑿天眼施萬肉眼。

    法付羅睺羅。

    羅識鬼名書降伏外道。

    法付僧佉難提。

    提說偈試羅漢。

    法付僧佉耶奢。

    奢遊海見城說偈。

    法付鸠摩羅馱。

    馱見萬騎記馬色。

    得人名分别衣。

    法付阇夜那。

    那為犯重人作火坑令入忏悔。

    坑成池罪滅。

    法付盤馱。

    馱付摩奴羅。

    羅分恒河為二分。

    自化一分。

    法付鶴勒夜那。

    那付師子。

    師子為檀彌羅王所害劍斬流乳。

    付法藏人。

    始迦葉終師子二十三人。

    末田地與商那同時取之。

    則二十四人。

    諸師皆金口所記。

    并是聖人能多利益。

    昔王不立廄于寺。

    立廄于屠。

    況好世值聖。

    甯無益耶。

    又婆羅門貨髑髅。

    孔達者半者不者。

    達者起塔禮供得生天。

    聞法之要功德若此。

    佛為此益付法藏也。

    此之止觀。

    天台智者說己心中所行法門。

    智者生光滿室目現雙瞳。

    行法華經忏發陀羅尼。

    代受法師講金字般若。

    陳隋二國宗為帝師。

    安禅而化。

    位居五品。

    故經雲。

    施四百萬億那由他國人。

    一一皆與七寶又化令得六通。

    不如初随喜人百千萬倍。

    況五品耶。

    文雲。

    即如來使。

    如來所使行如來事。

    大經雲。

    是初依菩薩。

    智者師事南嶽。

    南嶽德行不可思議。

    十年專誦。

    七載方等。

    九旬常坐一時圓證。

    大小法門朗然洞發。

    南嶽事慧文禅師。

    當齊高之世獨步河淮。

    法門非世所知。

    履地戴天莫知高厚。

    文師用心一依釋論。

    論是龍樹所說。

    付法藏中第十三師。

    智者觀心論雲。

    歸命龍樹師。

    驗知龍樹是高祖師也。

    疑者雲。

    中論遣蕩止觀建立。

    雲何得同。

    然天竺注論凡七十家。

    不應是青目。

    而非諸師。

    又論雲。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雲雲)。

    天台傳南嶽三種止觀。

    一漸次。

    二不定。

    三圓頓。

    皆是大乘。

    俱緣實相同名止觀。

    漸則初淺後深如彼梯蹬。

    不定前後更互。

    如金剛寶置之日中。

    圓頓初後不二如通者騰空。

    為三根性說三法門引三譬喻。

    略說竟。

    更廣說。

    漸初亦知實相。

    實相難解漸次易行。

    先修歸戒翻邪向正。

    止火血刀達三善道。

    次修禅定止欲散網。

    達色無色定道。

    次修無漏止三界獄。

    達涅槃道。

    次修慈悲止于自證。

    達菩薩道。

    後修實相止二邊偏。

    達常住道。

    是為初淺後深。

    漸次止觀相。

    不定者。

    無别階位約前漸後頓。

    更前更後。

    互淺互深。

    或事或理。

    或指世界為第一義。

    或指第一義為為人對治。

    或息觀為止。

    或照止為觀。

    故名不定止觀。

    疑者雲。

    教境名同相頓爾異。

    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

    漸次中六。

    善惡各三。

    無漏總中三。

    凡十二不同。

    從多為言。

    故名不定。

    此章同大乘同實相。

    同名止觀。

    何故名為辯差。

    然同而不同。

    不同而同。

    漸次中九不同。

    不定中四不同。

    總有十三不同。

    從多為言故名不同耳。

    一切聖人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即其義也。

    圓頓者。

    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

    系緣法界一念法界。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己界及佛界衆生界亦然。

    陰入皆如無苦可舍。

    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

    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

    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

    無苦無集故無世間。

    無道無滅故無出世間。

    純一實相。

    實相外更無别法。

    法性寂然名止。

    寂而常照名觀。

    雖言初後無二無别。

    是名圓頓止觀。

    漸與不定置而不論。

    今依經更明圓頓。

    如了達甚深妙德賢首曰。

    菩薩于生死最初發心時。

    一向求菩提堅固不可動。

    彼一念功德深廣無崖際。

    如來分别說窮劫不能盡。

    此菩薩聞圓法。

    起圓信。

    立圓行。

    住圓位。

    以圓功德而自莊嚴。

    以圓力用建立衆生。

    雲何聞圓法。

    聞生死即法身。

    煩惱即般若。

    結業即解脫。

    雖有三名而無三體。

    雖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