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關燈
切法上無住。

    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縛。

    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以無住為本。

    善知識。

    外離一切相是無相。

    但能離相性體清淨是。

    是以無相為體。

    于一切鏡上不染名為無念。

    于自念上離鏡。

    不不于法上念生。

    莫百物不思。

    念盡除卻。

    一念斷即無别處受生。

    學道者用心。

    莫不息法意。

    自錯尚可。

    更勸他人。

    迷不自見迷。

    又謗經法。

    是以立無念為宗。

    即緣名人于鏡上有念念上便去邪見。

    一切塵勞妄念從此而生。

    然此教門立無念為宗。

    世人離見不起于念。

    若無有念。

    無念亦不立。

    無者無何事。

    念者何物。

    無者離二相諸塵勞。

    真如是念之體。

    念是真如之用。

    姓起念。

    雖即見聞覺之不染萬鏡而常自在。

    維摩經雲。

    外能善分别諸法相。

    内于第一義而不動。

    善諸識。

    此法門中。

    座禅元不著心。

    亦不著淨。

    亦不言動。

    若言看心。

    心元是妄。

    妄如幻故無所看也。

    若言看淨。

    人姓本淨。

    為妄念故蓋覆真如。

    離妄念本姓淨。

    不見自姓本淨。

    心起看淨。

    卻生淨妄。

    妄無處所。

    故知看者看卻是妄也。

    淨無形相。

    卻立淨相。

    言是功夫。

    作此見者章自本姓。

    卻被淨縛。

    若不動者。

    見一切人過患是性不動。

    迷人自身不動。

    開口即說人是非。

    與道違背。

    看心看淨。

    卻是障道因緣。

    今記汝是此法門中。

    何名座禅。

    此法門中一切無礙。

    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去為座。

    見本姓不亂為禅。

    何名為禅定。

    外雜相曰禅。

    内不亂曰定。

    外若有相内姓不亂。

    本自淨自定。

    隻緣境觸。

    觸即亂。

    離相不亂即定。

    外離相即禅。

    内外不亂即定。

    外禅内定故名禅定。

    維摩經雲。

    即是豁然還得本心。

    菩薩戒雲。

    本須自姓清淨。

    善知識。

    見自姓自淨。

    自修自作。

    自姓法身自行。

    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善知識總須自體與受無相戒。

    一時逐惠能口道。

    令善知識見自三身佛。

    于自色身歸衣清淨法身佛。

    于自色身歸衣千百億化身佛。

    于自色身歸。

    衣當來圓滿報身佛。

    (已上三唱)色身是舍宅。

    不可言歸。

    向者三身在自法性。

    世人盡有。

    為名不見。

    外覓三如來。

    不見自色身中三性佛。

    善知識。

    聽汝善知識說令善知識。

    衣自色身見自法性有三世佛。

    此三身佛從性上生。

    何名清淨身佛。

    善知識。

    世人性本自淨。

    萬法在自姓。

    思量一切事即行衣惡。

    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

    知如是一切法盡在自姓。

    自姓常清淨。

    日月常名。

    隻為雲覆蓋上名下暗。

    不能了見日月西辰。

    忽遇惠風吹散卷盡雲霧。

    萬像參羅。

    一時皆現。

    世人性淨。

    猶如清天。

    惠如日。

    智如月。

    智惠常名。

    于外看敬。

    妄念浮雲蓋覆自姓。

    不能明。

    故遇善知識開真法吹卻名妄。

    内外名徹。

    于自姓中萬法皆見。

    一切法自在姓。

    名為清淨法身。

    自歸衣者。

    除不善行。

    是名歸衣。

    何名為千百億化身佛。

    不思量性即空寂。

    思量即是自化。

    思量惡法化為地獄。

    思量善法化為天堂。

    毒害化為畜生。

    慈悲化為菩薩。

    智惠化為上界。

    愚癡化為下方。

    自姓變化甚名。

    迷人自不知。

    見一念善知惠即生。

    一燈能除千年闇。

    一智能滅萬年愚。

    莫思向前常思于後常。

    後念善名為報身。

    一念惡報卻千年善心。

    一念善報卻千年惡。

    滅無常已來後念善名為報身。

    從法身思量即是化身。

    念念善即是報身。

    自悟自修即名歸衣也。

    皮肉是色身是舍宅。

    不在歸依也。

    但悟三身。

    即識大億。

    今既自歸依三身佛。

    已與善知識發四弘大願。

    善知識。

    一時逐惠能道。

    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邊誓願斷。

    法門無邊誓願學。

    無上佛道誓願成(三唱)。

    善知識。

    衆生無邊誓願度。

    不是惠能度。

    善知識。

    心中衆生各于自身自姓自度。

    何名自姓自度。

    自色身中邪見煩惱愚癡名妄。

    自有本覺性。

    将正見度。

    既悟正見。

    般若之智除卻愚癡迷妄。

    衆生各各自度。

    邪見正度。

    迷來悟度。

    愚來智度。

    惡來善度。

    煩惱來菩薩度。

    如是度者是名真度。

    煩惱無邊誓願斷。

    自心除虛妄。

    法門無邊誓願學。

    學無上正法無上佛道誓願成。

    常下心行。

    恭敬一切。

    遠離迷執覺知生。

    般若除卻迷妄。

    即自悟佛道成。

    行誓願力。

    今既發四弘誓願訖。

    與善知識無相忏悔三世罪障。

    大師言。

    善知識。

    前念後念及今念。

    念不被愚迷染。

    從前惡行一時自姓若除即是忏悔。

    前念後念及今念。

    念念被愚癡染。

    除卻從前矯诳心承斷。

    名為自性忏。

    前念後念及念念不被[病-丙+直]疾染。

    除卻從前疾垢心。

    自性若除即是忏(已上三唱)。

    善知識。

    何名忏悔者終身不作。

    悔者知于前非惡業恒不離心。

    諸佛前口說無益我此法門中。

    永斷不作名為忏悔。

    今既忏悔已。

    與善知識受無相三歸依戒。

    大師言。

    善智識。

    歸衣覺兩足尊。

    歸衣正離欲。

    歸衣淨衆中尊。

    從今已後稱佛為師。

    更不歸衣餘邪名外道。

    願自三寶慈悲燈名善知識。

    惠能勸善。

    善知識。

    歸衣三寶。

    佛者覺也。

    法者正也。

    僧者淨也。

    自心歸依覺。

    邪名不生。

    少欲知足。

    離财離色。

    名兩足尊。

    自心歸正念。

    念無邪故即無愛著。

    以無愛著名離欲尊。

    自心歸淨。

    一切塵勞妄念雖在自姓。

    自姓不染著。

    名衆中尊。

    凡夫解從日至日受三歸衣戒。

    若言歸佛。

    佛在何處。

    若不見佛。

    即無所歸。

    既無所歸。

    言卻是妄。

    善知識。

    各自觀察莫錯用意。

    經中隻即言自歸依佛。

    不言歸他佛。

    自姓不歸無所處。

    今既自歸衣三寶。

    總各各至心。

    與善知識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

    善知識。

    雖念不解。

    惠能與說。

    各各聽。

    摩诃般若波羅蜜者。

    西國梵語。

    唐言大智惠彼岸到。

    此法須行不在口口念不行。

    如如化修行者。

    法身與佛等也。

    何名摩诃。

    摩诃者是大。

    心量廣大猶如虛空。

    莫定心座即落無既空。

    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

    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

    世人性空亦複如是。

    性含萬法是大。

    萬法盡是自姓。

    見一切人及非人惡知與善。

    惡法善法盡皆不舍。

    不可染著。

    由如虛空。

    名之為大。

    此是摩诃行。

    迷人口念。

    智者心。

    又有名人。

    空心不思。

    名之為大。

    此亦不是。

    心量大不行是少。

    莫口空說。

    不修此行。

    非我弟子。

    何名般若。

    般若是智惠。

    一時中念念不愚。

    常行智惠即名般若。

    行一念愚即般若絕。

    一念智即般若生。

    心中常愚。

    我修般若無形相。

    智惠性即是。

    何名波羅蜜。

    此是西國梵音。

    言彼岸到。

    解義離生滅著竟生滅去。

    如水有波浪。

    即是于此岸。

    離境無生滅。

    如水承長流。

    故即名到彼岸。

    故名波羅蜜。

    迷人口念。

    智者心行。

    當念時有妄。

    有妄即非真有。

    念念若行是名真有。

    悟此法者。

    悟般若法。

    修般若行。

    不修即凡。

    一念修行法身等佛。

    善知識。

    即煩惱是菩提。

    捉前念迷即凡。

    後念悟即佛。

    善知識。

    摩诃般若波羅蜜。

    最尊最上第一。

    無住無去無來。

    三世諸佛從中出。

    将大知惠到彼岸。

    打破五陰煩惱塵勞。

    最尊最上第一贊最上。

    最上乘法修行定成佛。

    無去無住無來往。

    是定惠等不染一切法。

    三世諸佛從中。

    變三毒為戒定惠。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八萬四千智惠。

    何以故。

    為世有八萬四千塵勞。

    若無塵勞。

    般若常在不離自姓。

    悟此法者。

    即是無念無億無著。

    莫去誰妄。

    即自是真如姓用。

    知惠觀照。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

    即見姓成佛道。

    善知識。

    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

    直修般若波羅蜜行。

    但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

    即得見性。

    入般若三昧。

    當知此人功德無量。

    經中分名贊歎不能具說。

    此是最上乘法。

    為大智上根人說。

    少根智人若聞法。

    心不生信。

    何以故。

    譬如大龍。

    若下大雨。

    雨衣閻浮提如漂草葉。

    若下大雨。

    雨放大海不增不減。

    若大乘者聞說金剛經。

    心開悟解。

    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

    自用知惠觀照。

    不假文字。

    譬如其雨水不從無有。

    元是龍王于江海中将身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