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關燈
小
中
大
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
惠能大師。
于大梵寺講堂中升高座。
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
受無相戒。
其時座下僧尼道俗一萬餘人。
韶州刺史等據及諸官寮三十餘人。
儒士餘人。
同請大師。
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
刺史遂令門人僧法海集記。
流行後代。
與學道者承此宗旨。
遞相傳授。
有所于約以為禀承。
說此壇經。
能大師言。
善知識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羅蜜法。
大師不語自淨心神。
良久乃言。
善知識淨聽。
惠能慈父。
本官範陽。
左降遷流南新州百姓。
惠能幼小。
父小早亡。
老母孤遺移來海。
艱辛貧乏。
于市買柴。
忽有一客買柴。
遂領惠能至于官店。
客将柴去。
惠能得錢。
卻向門前。
忽見一客讀金剛經。
惠能一聞心名便悟。
乃聞客日。
從何處來持此經典。
客答曰。
我于蕲州黃梅懸東憑墓山。
禮拜五祖弘忍和尚。
見令在彼門人有千餘衆。
我于彼聽。
見大師勸道俗但持金剛經一卷。
即得見性直了成佛。
惠能聞說。
宿業有緣。
便即辭親。
往黃梅憑墓山。
禮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問惠能曰。
汝何方人。
來此山禮拜吾。
汝今向吾邊。
複求何物。
惠能答曰。
弟子是領南人。
新州百姓。
今故遠來禮拜和尚。
不求餘物。
唯求佛法作。
大師遂責惠能曰。
汝是領南人。
又是獦獠。
若為堪作佛。
惠能答曰。
人即有南北。
佛性即無南北。
獦獠身與和尚不同。
佛性有何差别。
大師欲更共議。
見左右在傍邊。
大師更不言。
遂發遣惠能。
令随衆作務。
時有一行者。
遂差惠能于碓坊。
踏碓八個餘月。
五祖忽于一日喚門人盡來。
門人集記。
五祖曰。
吾向與說。
世人生死事大。
汝等門人終日供養。
隻求福田。
不求出離生死苦海。
汝等自姓迷福門何可救汝。
汝揔且歸房。
自看有知惠者。
自取本姓般若知之。
各作一偈呈吾。
吾看汝偈。
若吾大意者。
付汝衣法。
禀為六代。
火急急。
門人得處分。
卻來各至自房。
遞相謂言。
我等不須呈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
神秀上座是教授師。
秀上座得法後。
自可于止請不用作。
諸人息心盡不敢呈偈。
時大師堂前有三間房廊。
于此廊下供養欲畫楞伽變。
并畫五祖大師傳授衣法。
流行後代為記。
畫人盧玲看壁了。
明日下手。
上座神秀思惟。
諸人不呈心偈。
緣我為教授師。
我若不呈心偈。
五祖如何得見我心中見解深淺。
我将心偈上五祖呈意。
即善求法覓祖不善。
卻同凡心奪其聖位。
若不呈心修不得法。
良久思惟甚難甚難甚難甚難夜至三更。
不令人見。
遂向南廊下中間壁上題。
作呈心偈欲求于法。
若五祖見偈。
言此偈語。
若訪覓我。
我宿業障重不合得法。
聖意難測。
我心自息。
秀上座三更于南廊下中間壁上秉燭題作偈。
人盡不和。
偈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佛拭 莫使有塵埃 神秀上座題此偈畢歸房卧。
并無人見。
五祖平旦遂換盧供奉來。
南廊下畫楞伽變。
五祖忽見此偈請記。
乃謂供奉曰。
弘忍與供奉錢三十千。
深勞遠來。
不畫變相也。
金剛經雲。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不如流此偈令迷人誦。
依此修行不堕三惡。
依法修行人有大利益。
大師遂喚門人盡來。
焚香偈前。
人衆入見。
皆生敬心。
汝等盡誦此偈者方得見姓。
于此修行即不堕落。
門人盡誦。
皆生敬心。
喚言善哉。
五祖遂喚秀上座于堂内門是汝作偈否。
若是汝作應得我法。
秀上座言。
罪過實是神秀作。
不敢求祖。
願和尚慈悲看。
弟子有小智惠識大意否。
五褐曰。
汝作此偈。
見即來到。
隻到門前。
尚未得入。
凡夫于此偈修行。
即不堕落。
作此見解。
若覓無上菩提。
即未可得。
須入得門見自本姓。
汝旦去。
一兩日來思惟。
更作一偈。
來呈吾。
若入得門見自本姓。
當付汝衣法。
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
有一童子。
于碓坊邊過。
唱誦此偈。
惠能一聞知未見姓。
即識大意。
能問童子。
适來誦者是何言偈。
童子答能曰。
作不知大師言。
生死是大。
欲傳于法。
令門人等各作一偈來呈看悟大意即付衣法。
禀為六代。
褐有一上座名神秀。
忽于南廊下書無相偈一首。
五祖。
令諸門人盡誦。
悟此偈者即見自姓。
依此修行即得出離。
惠能答曰。
我此踏碓八個餘月。
未至堂前。
望上人引惠能至南廊下。
見此偈禮拜。
亦願誦取結來生緣。
願生佛地。
童子引能至南廊下。
能即禮拜此偈。
為不識字。
請一人讀。
惠問已即識大意。
惠能亦作一偈。
又請得一解書人。
于西間壁上提着。
呈自本心。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識心見姓。
即吾大意。
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無台 佛性常清淨 何處有塵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樹 身為明鏡台 明鏡本清淨 何處染塵埃 院内從衆。
見能作此偈盡怪。
惠能卻入碓坊。
五褐忽見惠能但即善知識大意。
恐衆人知。
五祖乃謂衆人曰。
此亦未得了。
五祖夜知三更。
喚惠能堂内。
說金剛經。
惠能一聞言下便伍。
其夜受法。
人盡不知。
便傳頓法及衣。
汝為六代。
祖衣将為信。
禀代代相傳法。
以心傳心。
當令自悟。
五祖言。
惠能自古傳法氣如懸絲。
若住此間。
有人害汝。
汝即須速去。
能得衣法。
三更發去。
五祖自送能。
于九江驿登時。
便悟祖處分。
汝去努力将法向南。
三年勿弘此法。
難去在後弘化善誘迷人。
若得心開。
汝悟無别。
辭違已了便發向南。
兩月中間至大庚嶺。
不知向後。
有數百人。
來欲拟頭惠能奪于法。
來至半路。
盡總卻回。
唯有一僧。
姓陳。
名惠順。
先是三品将軍。
性行粗惡。
直至嶺上。
來趁犯着。
惠能即還法衣。
又不肯取。
我故遠來。
求法不要其衣。
能于嶺上便傳法惠順。
惠順得聞言下心開。
能使惠順即卻向北化人來。
惠能來衣此地。
與諸官奪道俗亦有累劫之因。
教是先性所傳。
不是惠能自知。
願聞先性教者。
各須淨心。
聞了願自餘迷。
于先代悟(下是法)。
惠能大師喚言。
善知識。
菩提般若之知。
世人本自有之。
即緣心迷不能自悟。
須求大善知識示道見性。
善知識。
遇悟成智。
善知識。
我此法門。
以定惠為本第一。
勿迷言惠定别。
定惠體一不二。
即定是惠體。
即惠是定用。
即惠之時定在惠。
即定之時惠在定。
善知識。
此義即是惠等。
學道之人作意。
莫言先定發惠。
先惠發定。
定惠各别。
作此見者。
法有二相。
口說善心不善。
惠定不等。
心口俱善。
内外一衆種。
定惠即等。
自悟修行不在口诤。
若诤先後。
即是人不斷勝負。
卻生法我不離四相。
一行三昧者。
于一切時中行住座卧常真。
真心是。
淨名經雲。
真心是道場。
真心是淨土。
莫心行谄典。
口說法直。
口說一行三昧。
不行真心。
非佛弟子。
但行真心。
于一切法上無有執著。
名一行三昧。
迷人著法相。
執一行三昧。
真心座不動。
除妄不起心。
即是一行三昧。
若如是此法同無清。
卻是障道因緣。
道順通流。
何以卻滞。
心住在即通流。
住即彼縛。
若座不動。
是維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座林中。
善知識。
又見有人教人座。
看心看淨。
不動不起。
從此置功。
迷人不悟。
便執成颠。
即有數百盤。
如此教道者。
故之大錯。
善知識。
定惠猶如何等。
如燈光。
有燈即有光。
無燈即無光。
燈是光知體。
光是燈之用。
即有二體無兩般。
此定惠法亦複如是。
善知識。
法無頓漸。
人有利鈍。
明即漸勸。
悟人頓修。
識自本是見本性。
悟即元無差别。
不悟即長劫輪回。
善知識。
我自法門。
從上已來。
頓漸皆立無念無宗無相無體無住無為本。
何明為相。
無相于相而離相。
無念者于念而不念。
無住者。
為人本性。
念念不住。
前念念念後念。
念念相讀無有斷絕。
若一念斷絕法身即是離色身。
念念時中。
于一
于大梵寺講堂中升高座。
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
受無相戒。
其時座下僧尼道俗一萬餘人。
韶州刺史等據及諸官寮三十餘人。
儒士餘人。
同請大師。
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
刺史遂令門人僧法海集記。
流行後代。
與學道者承此宗旨。
遞相傳授。
有所于約以為禀承。
說此壇經。
能大師言。
善知識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羅蜜法。
大師不語自淨心神。
良久乃言。
善知識淨聽。
惠能慈父。
本官範陽。
左降遷流南新州百姓。
惠能幼小。
父小早亡。
老母孤遺移來海。
艱辛貧乏。
于市買柴。
忽有一客買柴。
遂領惠能至于官店。
客将柴去。
惠能得錢。
卻向門前。
忽見一客讀金剛經。
惠能一聞心名便悟。
乃聞客日。
從何處來持此經典。
客答曰。
我于蕲州黃梅懸東憑墓山。
禮拜五祖弘忍和尚。
見令在彼門人有千餘衆。
我于彼聽。
見大師勸道俗但持金剛經一卷。
即得見性直了成佛。
惠能聞說。
宿業有緣。
便即辭親。
往黃梅憑墓山。
禮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問惠能曰。
汝何方人。
來此山禮拜吾。
汝今向吾邊。
複求何物。
惠能答曰。
弟子是領南人。
新州百姓。
今故遠來禮拜和尚。
不求餘物。
唯求佛法作。
大師遂責惠能曰。
汝是領南人。
又是獦獠。
若為堪作佛。
惠能答曰。
人即有南北。
佛性即無南北。
獦獠身與和尚不同。
佛性有何差别。
大師欲更共議。
見左右在傍邊。
大師更不言。
遂發遣惠能。
令随衆作務。
時有一行者。
遂差惠能于碓坊。
踏碓八個餘月。
五祖忽于一日喚門人盡來。
門人集記。
五祖曰。
吾向與說。
世人生死事大。
汝等門人終日供養。
隻求福田。
不求出離生死苦海。
汝等自姓迷福門何可救汝。
汝揔且歸房。
自看有知惠者。
自取本姓般若知之。
各作一偈呈吾。
吾看汝偈。
若吾大意者。
付汝衣法。
禀為六代。
火急急。
門人得處分。
卻來各至自房。
遞相謂言。
我等不須呈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
神秀上座是教授師。
秀上座得法後。
自可于止請不用作。
諸人息心盡不敢呈偈。
時大師堂前有三間房廊。
于此廊下供養欲畫楞伽變。
并畫五祖大師傳授衣法。
流行後代為記。
畫人盧玲看壁了。
明日下手。
上座神秀思惟。
諸人不呈心偈。
緣我為教授師。
我若不呈心偈。
五祖如何得見我心中見解深淺。
我将心偈上五祖呈意。
即善求法覓祖不善。
卻同凡心奪其聖位。
若不呈心修不得法。
良久思惟甚難甚難甚難甚難夜至三更。
不令人見。
遂向南廊下中間壁上題。
作呈心偈欲求于法。
若五祖見偈。
言此偈語。
若訪覓我。
我宿業障重不合得法。
聖意難測。
我心自息。
秀上座三更于南廊下中間壁上秉燭題作偈。
人盡不和。
偈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佛拭 莫使有塵埃 神秀上座題此偈畢歸房卧。
并無人見。
五祖平旦遂換盧供奉來。
南廊下畫楞伽變。
五祖忽見此偈請記。
乃謂供奉曰。
弘忍與供奉錢三十千。
深勞遠來。
不畫變相也。
金剛經雲。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不如流此偈令迷人誦。
依此修行不堕三惡。
依法修行人有大利益。
大師遂喚門人盡來。
焚香偈前。
人衆入見。
皆生敬心。
汝等盡誦此偈者方得見姓。
于此修行即不堕落。
門人盡誦。
皆生敬心。
喚言善哉。
五祖遂喚秀上座于堂内門是汝作偈否。
若是汝作應得我法。
秀上座言。
罪過實是神秀作。
不敢求祖。
願和尚慈悲看。
弟子有小智惠識大意否。
五褐曰。
汝作此偈。
見即來到。
隻到門前。
尚未得入。
凡夫于此偈修行。
即不堕落。
作此見解。
若覓無上菩提。
即未可得。
須入得門見自本姓。
汝旦去。
一兩日來思惟。
更作一偈。
來呈吾。
若入得門見自本姓。
當付汝衣法。
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
有一童子。
于碓坊邊過。
唱誦此偈。
惠能一聞知未見姓。
即識大意。
能問童子。
适來誦者是何言偈。
童子答能曰。
作不知大師言。
生死是大。
欲傳于法。
令門人等各作一偈來呈看悟大意即付衣法。
禀為六代。
褐有一上座名神秀。
忽于南廊下書無相偈一首。
五祖。
令諸門人盡誦。
悟此偈者即見自姓。
依此修行即得出離。
惠能答曰。
我此踏碓八個餘月。
未至堂前。
望上人引惠能至南廊下。
見此偈禮拜。
亦願誦取結來生緣。
願生佛地。
童子引能至南廊下。
能即禮拜此偈。
為不識字。
請一人讀。
惠問已即識大意。
惠能亦作一偈。
又請得一解書人。
于西間壁上提着。
呈自本心。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識心見姓。
即吾大意。
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無台 佛性常清淨 何處有塵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樹 身為明鏡台 明鏡本清淨 何處染塵埃 院内從衆。
見能作此偈盡怪。
惠能卻入碓坊。
五褐忽見惠能但即善知識大意。
恐衆人知。
五祖乃謂衆人曰。
此亦未得了。
五祖夜知三更。
喚惠能堂内。
說金剛經。
惠能一聞言下便伍。
其夜受法。
人盡不知。
便傳頓法及衣。
汝為六代。
祖衣将為信。
禀代代相傳法。
以心傳心。
當令自悟。
五祖言。
惠能自古傳法氣如懸絲。
若住此間。
有人害汝。
汝即須速去。
能得衣法。
三更發去。
五祖自送能。
于九江驿登時。
便悟祖處分。
汝去努力将法向南。
三年勿弘此法。
難去在後弘化善誘迷人。
若得心開。
汝悟無别。
辭違已了便發向南。
兩月中間至大庚嶺。
不知向後。
有數百人。
來欲拟頭惠能奪于法。
來至半路。
盡總卻回。
唯有一僧。
姓陳。
名惠順。
先是三品将軍。
性行粗惡。
直至嶺上。
來趁犯着。
惠能即還法衣。
又不肯取。
我故遠來。
求法不要其衣。
能于嶺上便傳法惠順。
惠順得聞言下心開。
能使惠順即卻向北化人來。
惠能來衣此地。
與諸官奪道俗亦有累劫之因。
教是先性所傳。
不是惠能自知。
願聞先性教者。
各須淨心。
聞了願自餘迷。
于先代悟(下是法)。
惠能大師喚言。
善知識。
菩提般若之知。
世人本自有之。
即緣心迷不能自悟。
須求大善知識示道見性。
善知識。
遇悟成智。
善知識。
我此法門。
以定惠為本第一。
勿迷言惠定别。
定惠體一不二。
即定是惠體。
即惠是定用。
即惠之時定在惠。
即定之時惠在定。
善知識。
此義即是惠等。
學道之人作意。
莫言先定發惠。
先惠發定。
定惠各别。
作此見者。
法有二相。
口說善心不善。
惠定不等。
心口俱善。
内外一衆種。
定惠即等。
自悟修行不在口诤。
若诤先後。
即是人不斷勝負。
卻生法我不離四相。
一行三昧者。
于一切時中行住座卧常真。
真心是。
淨名經雲。
真心是道場。
真心是淨土。
莫心行谄典。
口說法直。
口說一行三昧。
不行真心。
非佛弟子。
但行真心。
于一切法上無有執著。
名一行三昧。
迷人著法相。
執一行三昧。
真心座不動。
除妄不起心。
即是一行三昧。
若如是此法同無清。
卻是障道因緣。
道順通流。
何以卻滞。
心住在即通流。
住即彼縛。
若座不動。
是維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座林中。
善知識。
又見有人教人座。
看心看淨。
不動不起。
從此置功。
迷人不悟。
便執成颠。
即有數百盤。
如此教道者。
故之大錯。
善知識。
定惠猶如何等。
如燈光。
有燈即有光。
無燈即無光。
燈是光知體。
光是燈之用。
即有二體無兩般。
此定惠法亦複如是。
善知識。
法無頓漸。
人有利鈍。
明即漸勸。
悟人頓修。
識自本是見本性。
悟即元無差别。
不悟即長劫輪回。
善知識。
我自法門。
從上已來。
頓漸皆立無念無宗無相無體無住無為本。
何明為相。
無相于相而離相。
無念者于念而不念。
無住者。
為人本性。
念念不住。
前念念念後念。
念念相讀無有斷絕。
若一念斷絕法身即是離色身。
念念時中。
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