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顯中邊慧日論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
法華勝鬘無此文故。
義不同者。
法華唯一佛乘。
勝鬘二乘入大乘。
一切衆生皆歸一道。
一道者大乘也。
涅槃所立一乘異時。
說同一道。
如深密一道也。
一行同顯揚無差别行。
到一有者。
同華嚴經解脫無别。
亦如出生菩提心經同至一城。
謂同解脫人異者。
此文告諸比丘。
法華為菩薩聲聞。
涅槃為迦葉菩薩。
勝鬘夫人自說者此釋不爾。
無文顯說一乘一道等是四十年前說。
又法鼓勝鬘亦四十年前說。
如前已明。
涅槃自雲。
皆歸一道。
一道者大乘也。
勝鬘經雲。
二乘入一乘。
一乘即大乘。
與涅槃雲一乘何别。
法華複雲。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又雲。
入大乘為本。
豈非一道耶。
勝鬘雲。
六處大因為大乘故。
說此同一行。
法華又雲。
如此皆為得一佛乘。
一切種智故。
又雲。
唯為一大事因緣故。
豈非一緣。
法華方便品告舍利弗。
乃至化城品告諸比丘。
乃至正說破二歸一雲。
又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
乃至雲。
唯一佛乘得滅度爾。
此即文義及人一切皆同。
如何妄釋。
又若雲勝鬘經夫人自說。
法華告舍利弗。
涅槃無之。
故不會彼。
深密告勝義生。
不告諸比丘故。
涅槃經不會于彼。
既法華中告諸比丘。
涅槃既雲。
我于經中告諸比丘。
唯此即是正會法華。
論四義釋一乘中雲。
二者同義。
以聲聞辟支佛佛法身平等者。
佛性法身更無差别故。
又解三平等中雲。
如來依三平等說一乘法故。
以如來法身與聲聞法身無異故。
與授記。
又雲。
又依何義故。
如來說三乘名為一乘。
依同義故。
與諸聲聞授記。
同義者。
以如來法身聲聞法身平等無差别故。
以聲聞辟支佛異乘故。
有差别。
以彼非大乘故。
準此。
約如說乘為一。
據智果等。
乘即有别。
又梁攝論雲。
後名于法如平等意。
諸聲聞等人如來于法華經中為其授記。
已得佛意。
但得法如平等意。
未得佛法身。
準此。
正釋法華一乘。
文義同。
不看經論妄為計度。
又通三十五诤論雲。
教有三。
一始終無二教。
二随機不定教。
三後說決定教。
此判為三。
理必不爾。
何者。
始終無二與後決定二教何别。
又複三教文憑何為判。
又随機不定彼無智耶。
謂佛世尊為不定說。
準涅槃經雲。
若有智者。
我于是人終不作二說。
是人亦謂我不作二說。
準之。
對于智者則始終不二。
于無智者作不定說。
又涅槃經為聲聞說半字。
為菩薩說滿字。
準此。
亦即無智有智故應分二。
分三教者。
彼言非佛教。
判教既妄。
釋定非真。
煩不具述。
又通瑜伽論及佛性論破執有無。
并破小乘。
瑜伽論中破分别部。
佛性論中破薩婆多。
不雙破者。
所弘教異。
瑜伽釋四十年前教。
于聲聞地叙有部等無性之義。
破分别部。
以小乘宗未合立佛性故。
佛性論弘佛性論之教。
依第五時一切成佛。
破有部。
于大乘中說佛性故。
據義各别。
非互相破。
何以得知。
答有六義。
一瑜伽所破有性非大乘義。
是分别部。
二瑜伽能破引文非大乘經。
三瑜伽能破非大乘義。
四佛性論破瑜伽所立無性。
名破小乘執。
五佛性論破瑜伽所立無性。
雲同外道。
六準善戒經涅槃經。
瑜伽所立非大乘義者。
此解不爾。
何以故。
若雲。
佛性論中破于有部論文。
顯知雲瑜伽教破分别部。
準何得了。
又定前後義。
已明非。
又以瑜伽弘已前教。
小乘未合立佛性故。
瑜伽破者。
二論俱弘。
佛在世故。
未即部分。
何須别破。
豈薩婆多弘已前教。
瑜伽順之。
分别部師弘已後教。
佛性論許彼俱小乘。
各偏執故。
俱為謗故。
即涅槃經一切俱有一切俱無俱為謗故。
瑜伽所明。
一不同薩婆多一切無。
二不同分别部一切有。
何以得知。
準聲聞地。
六相明無及有相等。
即有先有。
非至忍位方有。
無即畢竟無故。
不同有部。
有即時有。
許有轉變。
非一切時決定常有故。
不同分别部。
分别部說一切有性凡聖二性皆同于第一義空。
瑜伽述有性。
難非一切時有。
何以得知。
彼難雲。
無般涅槃法。
又難雲。
如是無般涅槃法。
何故不有般涅槃法界耶。
又難雲。
如見有一地方所。
于一時間無金等性。
或于一時有金等性。
乃至又牒難雲。
汝何所欲。
如彼地方所。
先無此種性。
後有此種性。
或先有此種性。
後無此種性。
如是先有聲聞定種性。
後無此定種性等。
準此設難。
豈同分别部計一切有空為性耶。
既計空為種性。
一切時有。
不應或有或無。
佛性論中作斯難者。
自違宗。
豈成破。
立瑜伽破一切有。
佛性論破一切無。
反複此難。
豈不成過。
何者。
瑜伽所破即佛性論能立之義。
若一切有。
瑜伽不令破之。
既是瑜伽所破。
佛性論中不應成立。
若以瑜伽所破。
為佛性論能破正義。
即瑜伽能破名似非真。
取瑜伽所破而為能立。
亦即所立。
翻合二論。
俱堕過門。
請善思之。
二雲。
瑜伽能破引文非大乘經。
佛性論雲。
佛為小乘人。
說有衆生不住于性永不般涅槃。
複雲。
阿含說佛十力中性力所知。
此亦不爾。
無上依經亦說有無般涅槃性。
善戒經行性品亦說有無性。
豈小乘經耶。
阿含之名大小通稱。
如何定說即小乘經攝大乘等皆雲大乘阿笈摩。
阿笈摩即阿含也。
法華經論亦雲阿含甚深。
豈說小教。
三雲。
瑜伽能破非大乘義。
唯佛性論瑜伽顯揚證無性者。
是有部義。
佛性論雲。
薩婆多等說。
一切衆生無有性得佛性。
但有修得佛性。
此亦不爾。
聲聞地中明其種性述自正義。
不順有宗。
有宗無性得。
彼種性中立性得故。
亦立無即畢竟無。
有即無始有。
不同佛性論述有部宗。
本來是無後時方有。
又佛性論述有部宗義。
亦少失有部。
不許入見道心。
苦忍已去。
豈名佛性。
又得聖性。
非在苦忍。
三乘俱在世第一法位。
得聖性故。
亦不許有十回向故。
俱舍論中。
述一切有。
正宗說故。
設有餘說。
叙不正故。
又若瑜伽聲聞地中。
順有部宗六相明無。
更于何處證一切有。
豈欲自明種性。
不據自宗。
但随小說。
又決擇重明五難六答。
亦無異說。
顯揚亦同。
豈皆須有部耶。
又自立宗雲。
瑜伽等釋四十年前教故。
明一分無等。
今雲一分無。
何成順小。
數數自違。
豈不心勞。
六雲。
準菩薩善戒經涅槃經。
瑜伽所立無性有情非大乘義。
何以故。
以阿含經性力。
知種種界。
證一分無性。
此即性界不可轉。
善戒經第五雲。
受學菩薩戒者。
先知衆生界。
然後共住為轉性界。
如應說法。
涅槃第三十一雲。
轉下作中。
轉中作上等。
說根不定。
準此故知。
性界定者是小乘義者。
此亦不爾。
豈大乘中無性界定。
如楞伽般若。
明其乘性。
有定不定。
無量義經雲。
如是觀已。
而入衆生諸根性欲。
性欲無量故。
說法無量。
入大乘論亦雲。
如佛所說。
下根下性下發道意所願。
亦下性中發道意所願。
亦中上根上性上發道意所願。
亦上。
是故諸佛中根中随其根性。
即以慈心分别教受。
大莊嚴論第一亦雲。
若無性差别。
則無信乘果差别等。
大乘小乘經論并說二十七賢聖根性不同有轉不轉。
故知善戒及涅槃經轉下作中等。
據不定說。
性界定者。
據定性。
又瑜伽論具寫善戒經文。
豈可唯依小乘說無。
又菩薩藏經明佛性力。
亦知種種界。
及善戒地持俱解十因。
定異因中明根性定異。
依何定判是小乘經。
故知瑜伽善戒涅槃義同水乳。
而彼不知。
自妄分别。
雲學唯識論者不會時教。
于此義中誠可更審。
下見諸難。
多率自情。
颠倒釋文。
既無憑準。
繁不具舉。
能顯中邊慧日論第三
法華勝鬘無此文故。
義不同者。
法華唯一佛乘。
勝鬘二乘入大乘。
一切衆生皆歸一道。
一道者大乘也。
涅槃所立一乘異時。
說同一道。
如深密一道也。
一行同顯揚無差别行。
到一有者。
同華嚴經解脫無别。
亦如出生菩提心經同至一城。
謂同解脫人異者。
此文告諸比丘。
法華為菩薩聲聞。
涅槃為迦葉菩薩。
勝鬘夫人自說者此釋不爾。
無文顯說一乘一道等是四十年前說。
又法鼓勝鬘亦四十年前說。
如前已明。
涅槃自雲。
皆歸一道。
一道者大乘也。
勝鬘經雲。
二乘入一乘。
一乘即大乘。
與涅槃雲一乘何别。
法華複雲。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又雲。
入大乘為本。
豈非一道耶。
勝鬘雲。
六處大因為大乘故。
說此同一行。
法華又雲。
如此皆為得一佛乘。
一切種智故。
又雲。
唯為一大事因緣故。
豈非一緣。
法華方便品告舍利弗。
乃至化城品告諸比丘。
乃至正說破二歸一雲。
又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
乃至雲。
唯一佛乘得滅度爾。
此即文義及人一切皆同。
如何妄釋。
又若雲勝鬘經夫人自說。
法華告舍利弗。
涅槃無之。
故不會彼。
深密告勝義生。
不告諸比丘故。
涅槃經不會于彼。
既法華中告諸比丘。
涅槃既雲。
我于經中告諸比丘。
唯此即是正會法華。
論四義釋一乘中雲。
二者同義。
以聲聞辟支佛佛法身平等者。
佛性法身更無差别故。
又解三平等中雲。
如來依三平等說一乘法故。
以如來法身與聲聞法身無異故。
與授記。
又雲。
又依何義故。
如來說三乘名為一乘。
依同義故。
與諸聲聞授記。
同義者。
以如來法身聲聞法身平等無差别故。
以聲聞辟支佛異乘故。
有差别。
以彼非大乘故。
準此。
約如說乘為一。
據智果等。
乘即有别。
又梁攝論雲。
後名于法如平等意。
諸聲聞等人如來于法華經中為其授記。
已得佛意。
但得法如平等意。
未得佛法身。
準此。
正釋法華一乘。
文義同。
不看經論妄為計度。
又通三十五诤論雲。
教有三。
一始終無二教。
二随機不定教。
三後說決定教。
此判為三。
理必不爾。
何者。
始終無二與後決定二教何别。
又複三教文憑何為判。
又随機不定彼無智耶。
謂佛世尊為不定說。
準涅槃經雲。
若有智者。
我于是人終不作二說。
是人亦謂我不作二說。
準之。
對于智者則始終不二。
于無智者作不定說。
又涅槃經為聲聞說半字。
為菩薩說滿字。
準此。
亦即無智有智故應分二。
分三教者。
彼言非佛教。
判教既妄。
釋定非真。
煩不具述。
又通瑜伽論及佛性論破執有無。
并破小乘。
瑜伽論中破分别部。
佛性論中破薩婆多。
不雙破者。
所弘教異。
瑜伽釋四十年前教。
于聲聞地叙有部等無性之義。
破分别部。
以小乘宗未合立佛性故。
佛性論弘佛性論之教。
依第五時一切成佛。
破有部。
于大乘中說佛性故。
據義各别。
非互相破。
何以得知。
答有六義。
一瑜伽所破有性非大乘義。
是分别部。
二瑜伽能破引文非大乘經。
三瑜伽能破非大乘義。
四佛性論破瑜伽所立無性。
名破小乘執。
五佛性論破瑜伽所立無性。
雲同外道。
六準善戒經涅槃經。
瑜伽所立非大乘義者。
此解不爾。
何以故。
若雲。
佛性論中破于有部論文。
顯知雲瑜伽教破分别部。
準何得了。
又定前後義。
已明非。
又以瑜伽弘已前教。
小乘未合立佛性故。
瑜伽破者。
二論俱弘。
佛在世故。
未即部分。
何須别破。
豈薩婆多弘已前教。
瑜伽順之。
分别部師弘已後教。
佛性論許彼俱小乘。
各偏執故。
俱為謗故。
即涅槃經一切俱有一切俱無俱為謗故。
瑜伽所明。
一不同薩婆多一切無。
二不同分别部一切有。
何以得知。
準聲聞地。
六相明無及有相等。
即有先有。
非至忍位方有。
無即畢竟無故。
不同有部。
有即時有。
許有轉變。
非一切時決定常有故。
不同分别部。
分别部說一切有性凡聖二性皆同于第一義空。
瑜伽述有性。
難非一切時有。
何以得知。
彼難雲。
無般涅槃法。
又難雲。
如是無般涅槃法。
何故不有般涅槃法界耶。
又難雲。
如見有一地方所。
于一時間無金等性。
或于一時有金等性。
乃至又牒難雲。
汝何所欲。
如彼地方所。
先無此種性。
後有此種性。
或先有此種性。
後無此種性。
如是先有聲聞定種性。
後無此定種性等。
準此設難。
豈同分别部計一切有空為性耶。
既計空為種性。
一切時有。
不應或有或無。
佛性論中作斯難者。
自違宗。
豈成破。
立瑜伽破一切有。
佛性論破一切無。
反複此難。
豈不成過。
何者。
瑜伽所破即佛性論能立之義。
若一切有。
瑜伽不令破之。
既是瑜伽所破。
佛性論中不應成立。
若以瑜伽所破。
為佛性論能破正義。
即瑜伽能破名似非真。
取瑜伽所破而為能立。
亦即所立。
翻合二論。
俱堕過門。
請善思之。
二雲。
瑜伽能破引文非大乘經。
佛性論雲。
佛為小乘人。
說有衆生不住于性永不般涅槃。
複雲。
阿含說佛十力中性力所知。
此亦不爾。
無上依經亦說有無般涅槃性。
善戒經行性品亦說有無性。
豈小乘經耶。
阿含之名大小通稱。
如何定說即小乘經攝大乘等皆雲大乘阿笈摩。
阿笈摩即阿含也。
法華經論亦雲阿含甚深。
豈說小教。
三雲。
瑜伽能破非大乘義。
唯佛性論瑜伽顯揚證無性者。
是有部義。
佛性論雲。
薩婆多等說。
一切衆生無有性得佛性。
但有修得佛性。
此亦不爾。
聲聞地中明其種性述自正義。
不順有宗。
有宗無性得。
彼種性中立性得故。
亦立無即畢竟無。
有即無始有。
不同佛性論述有部宗。
本來是無後時方有。
又佛性論述有部宗義。
亦少失有部。
不許入見道心。
苦忍已去。
豈名佛性。
又得聖性。
非在苦忍。
三乘俱在世第一法位。
得聖性故。
亦不許有十回向故。
俱舍論中。
述一切有。
正宗說故。
設有餘說。
叙不正故。
又若瑜伽聲聞地中。
順有部宗六相明無。
更于何處證一切有。
豈欲自明種性。
不據自宗。
但随小說。
又決擇重明五難六答。
亦無異說。
顯揚亦同。
豈皆須有部耶。
又自立宗雲。
瑜伽等釋四十年前教故。
明一分無等。
今雲一分無。
何成順小。
數數自違。
豈不心勞。
六雲。
準菩薩善戒經涅槃經。
瑜伽所立無性有情非大乘義。
何以故。
以阿含經性力。
知種種界。
證一分無性。
此即性界不可轉。
善戒經第五雲。
受學菩薩戒者。
先知衆生界。
然後共住為轉性界。
如應說法。
涅槃第三十一雲。
轉下作中。
轉中作上等。
說根不定。
準此故知。
性界定者是小乘義者。
此亦不爾。
豈大乘中無性界定。
如楞伽般若。
明其乘性。
有定不定。
無量義經雲。
如是觀已。
而入衆生諸根性欲。
性欲無量故。
說法無量。
入大乘論亦雲。
如佛所說。
下根下性下發道意所願。
亦下性中發道意所願。
亦中上根上性上發道意所願。
亦上。
是故諸佛中根中随其根性。
即以慈心分别教受。
大莊嚴論第一亦雲。
若無性差别。
則無信乘果差别等。
大乘小乘經論并說二十七賢聖根性不同有轉不轉。
故知善戒及涅槃經轉下作中等。
據不定說。
性界定者。
據定性。
又瑜伽論具寫善戒經文。
豈可唯依小乘說無。
又菩薩藏經明佛性力。
亦知種種界。
及善戒地持俱解十因。
定異因中明根性定異。
依何定判是小乘經。
故知瑜伽善戒涅槃義同水乳。
而彼不知。
自妄分别。
雲學唯識論者不會時教。
于此義中誠可更審。
下見諸難。
多率自情。
颠倒釋文。
既無憑準。
繁不具舉。
能顯中邊慧日論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