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顯中邊慧日論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者。
且阿颠帝迦。
此雲畢竟。
第五性收。
一闡提人非定第五。
五性斷善名一闡提。
前四斷善名為暫時。
第五斷善名為畢竟。
此亦非理。
所以者何。
且五斷善出何經論。
若準楞伽。
但說五乘。
不說五種斷善。
若準莊嚴論。
時邊中有四種性。
亦不說皆斷善。
若依涅槃第三十六。
即說生死河中有七種人。
皆說斷善。
彼說五斷善。
前四為暫時。
第五為畢竟。
憑何聖教。
應為出文。
又雲。
暫時無涅槃者。
一非第五性。
二非常沒。
三非決定無涅槃法。
四前經已說當得涅槃。
楞伽經說第五性中。
顯燃善根後當涅槃。
第五性中唯有菩薩闡提。
更無畢竟。
故知莊嚴論說畢竟無性。
即楞伽經中燒善根者。
此亦不爾。
何者。
楞伽經說當得涅槃。
明彼非是涅槃經中常沒之人。
亦非莊嚴畢竟之者。
豈經中自說當得涅槃。
無著菩薩說為畢竟無涅槃者。
若說燒燃一切善法。
莊嚴論中名為畢竟無涅槃法。
于時邊中。
複更說誰為普斷諸善根。
又莊嚴論畢竟無因。
楞伽無性大悲。
亦彼豈全無性。
故知楞伽無涅槃法燒善根者。
是時邊收。
非是莊嚴畢竟所攝。
又莊嚴說有五乘。
同楞伽者。
可雲畢竟即彼第五。
莊嚴論中但明有性無性。
于有性中即說三乘。
無性之中複有四種。
一不同楞伽說有第四。
二不同楞伽說無性乘為其第五。
又諸經論所說不同。
涅槃或雲三種病人。
或七斷善。
勝鬘說四。
此等非一。
各據别義。
非定一準。
如何定判。
莊嚴論中畢竟無性即彼燒燃諸善根者。
又若無畢竟無性。
如何涅槃第三十二雲。
善男子。
生死河中有七種人。
第一人者斷善常沒。
又第九言。
若得聞是大涅槃經。
雖犯四禁及五無間。
猶故能生菩提因緣。
一闡提輩則不如是。
雖得聽受是妙經典。
而不能生菩提道因。
準此經。
五無間業雖是邪定。
說能作因。
即餘處說救邪定。
是一闡提輩。
則不如是者。
即餘經說舍邪定者。
又言舍者。
不化作佛。
非全舍之。
令生天故。
故彼前會菩薩藏經。
同餘不舍。
明為妄說。
又複多喻。
如枯木必不生。
如石山不停水。
如淤泥珠未能清。
如燋種必不生。
又雲。
假使一切無量衆生一時成就阿耨菩提已。
此諸如來亦複不見彼一闡提得成菩提。
又第七雲。
複有比丘。
說佛密藏甚深經典。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以是性故。
斷無量億諸煩惱結。
即得阿耨菩提。
除一闡提。
若以悉有佛性。
必當得斷諸煩惱結。
彼一闡提豈不當能而獨除耶。
若雲餘者。
現闡提當能說。
現非當者。
此亦不然。
除闡提諸難處等。
皆現能耶。
豈堕難者。
皆闡提耶。
上下多文。
煩不具引。
若以世親佛性論會。
為謗法者說無量時。
非實無性。
如何不信。
善戒經中如來自說。
非種性人。
無種性故。
彌勒菩薩于聲聞地及菩經地并決擇分無著菩薩顯揚論等。
皆說無性。
佛地論中又複會雲。
雖經宣說一切有情之類皆有佛性皆當作佛。
然就真如法身佛性。
或就小分一切有情。
方便而說。
為令不定種性有情決定速趣無上正等菩提果故。
攝大乘論及法華論所說一乘義皆相似。
又複悉有佛性皆當作佛。
即唯一乘而為了義。
何故涅槃雲。
說一乘一道一行一緣。
乃至雲不解我意。
又雲。
于經中或說一乘。
或說三乘。
又解深密經雲。
故于其中說一乘。
非有情性無差别。
楞伽經中亦雲隐密。
若爾。
既有無性。
佛性論文及寶性論如何會釋。
答佛地論中已為解說今更一釋。
有經文說。
闡提決定無涅槃性者。
有多種不同。
佛性論雲。
說闡提決定無者。
會楞伽經第五無性。
彼斷善者。
但無現行。
非無種子。
總雲決定無涅槃法者。
是非了義說。
現有清淨無漏自性心種子故。
或言決定無者。
但無行性。
非無理性。
今總相說無明非了義。
故寶性論雲。
以彼實有清淨性故。
不得說言彼常畢竟無清淨性。
又複二論依無上依經所會闡提。
是樂有中第二非初。
者。
謗解脫不大乘。
佛性論會雲。
故佛說若不信大乘。
名一闡提。
寶性論雲。
為欲回轉诽謗大乘心。
若如是解。
諸教無違。
信一棄餘。
信非具足。
又雲。
妄通涅槃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若說行性少分一切者雲。
此非經意。
何以得知。
經雲。
雖信佛性是衆生有。
不信一切悉有佛性。
名信不具足。
此亦不爾。
經不明說。
若不信一切衆生悉有行佛性者。
名信不具足。
又若許悉有行性。
違彼所執見道已前無無漏故。
又複涅槃說。
佛性者非唯一法。
豈可染淨一切同有無聖凡别。
約理不遮。
行性不爾。
又若以貪等為行性者。
非善法故。
違入大乘論。
故論雲。
汝癡無智謂煩惱為佛性。
以理性遍不信皆有。
名信不具足。
今許理遍。
前通非妄。
又雲。
凡有心者皆當作佛。
及雲。
為非佛性說于佛性非佛性者。
牆壁瓦石無情之物離如是等無情之物。
是名佛性者。
與一切衆生皆當作佛。
文皆大同。
何者。
一切衆生豈說無心及以非情為衆生耶。
故同一切。
不為定證。
況複經中自有釋一切言。
理行二門應須通解。
彼全不許本無漏種為三乘性。
尚不為違。
一切有言如何分有即為違教。
瑜伽等雲不遍者。
說理心耶。
又以智論所說五乘雲。
不住涅槃者。
著人天中。
作涅槃因。
以為定說。
此亦不爾。
彼據習性。
非性種。
又許為證。
便違涅槃一切有言。
所有違文反彼妄通。
準前可悉。
又雲。
涅槃說一切衆生皆歸一道。
一道者。
同用佛乘為一乘也者。
亦同勝鬘雲二乘入一乘。
一乘即大乘者。
此亦不爾。
彼自解雲。
一道一緣等四十年前。
勝鬘彼判在後。
如何今複說同。
前後相違實為自拙。
又更有過。
如下破會涅槃文辨。
何故一經二文相似。
自情取舍強會不同。
故知唯識善順諸經。
衆論宏摸深可儀習。
通釋外難謬十一 有義。
一通釋外難雲。
若唯一乘悉當作佛為了義者。
何故涅槃三十四雲。
或有說言。
須陀洹乃至阿羅漢皆得佛道。
或言不得。
或有說言。
犯四重禁。
造五逆罪。
一闡提皆有佛性。
或說為無。
乃至皆雲。
不解我意者。
是迦葉問。
佛為答雲。
我于智者不作二說等。
如說闡提。
障未來故。
名為無性。
必當得故。
名為有性。
楞伽經說。
度分段故。
名之為滅。
未度變易名不滅也。
由此智者知佛無二說也。
此解不爾。
須陀洹等猶如闡提障未來故。
名不作佛。
當可得故名皆作佛。
又斷善等雖名闡提。
皆容悔滅。
及生死續。
如前已明。
說必當得。
非全無者。
又非定性能度變易。
楞伽深密瑜伽論等。
說定性二乘不得作佛。
不定得作佛。
對大慧等。
佛不二說。
對定性二乘。
或總相說不得作佛。
對不定二乘。
或總相說皆得作佛故。
梁攝論雲。
前頌了義。
後不了義故。
二乘聞之。
謂佛二說故。
法華經論雲。
此以如來先說法異今說法。
異雲何如來不成妄語。
為斷此疑。
如經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等。
準此。
涅槃會法華經。
謂佛二說。
楞伽深密無此疑故。
彼對智人。
佛顯了談。
不作二說。
若不如是。
或說作佛。
或說不作。
雲何不二。
又楞伽說。
定性二乘尚不能入初地。
況能至八地。
如前已引。
準此故知。
定性二乘不受變易。
彼不能知。
故妄釋難。
二通外難。
涅槃經雲。
我于經中告諸比丘。
一乘一道一行一緣。
乃至雲。
我諸弟子不解我意。
唱言如來說須陀洹乃至阿羅漢人皆得佛道等者。
此解四十年前存三說一。
非四十年後無二無三破二歸一。
義既不同。
因何為難。
何以得知。
一乘一道非決定一乘。
答文義及人皆不同故
且阿颠帝迦。
此雲畢竟。
第五性收。
一闡提人非定第五。
五性斷善名一闡提。
前四斷善名為暫時。
第五斷善名為畢竟。
此亦非理。
所以者何。
且五斷善出何經論。
若準楞伽。
但說五乘。
不說五種斷善。
若準莊嚴論。
時邊中有四種性。
亦不說皆斷善。
若依涅槃第三十六。
即說生死河中有七種人。
皆說斷善。
彼說五斷善。
前四為暫時。
第五為畢竟。
憑何聖教。
應為出文。
又雲。
暫時無涅槃者。
一非第五性。
二非常沒。
三非決定無涅槃法。
四前經已說當得涅槃。
楞伽經說第五性中。
顯燃善根後當涅槃。
第五性中唯有菩薩闡提。
更無畢竟。
故知莊嚴論說畢竟無性。
即楞伽經中燒善根者。
此亦不爾。
何者。
楞伽經說當得涅槃。
明彼非是涅槃經中常沒之人。
亦非莊嚴畢竟之者。
豈經中自說當得涅槃。
無著菩薩說為畢竟無涅槃者。
若說燒燃一切善法。
莊嚴論中名為畢竟無涅槃法。
于時邊中。
複更說誰為普斷諸善根。
又莊嚴論畢竟無因。
楞伽無性大悲。
亦彼豈全無性。
故知楞伽無涅槃法燒善根者。
是時邊收。
非是莊嚴畢竟所攝。
又莊嚴說有五乘。
同楞伽者。
可雲畢竟即彼第五。
莊嚴論中但明有性無性。
于有性中即說三乘。
無性之中複有四種。
一不同楞伽說有第四。
二不同楞伽說無性乘為其第五。
又諸經論所說不同。
涅槃或雲三種病人。
或七斷善。
勝鬘說四。
此等非一。
各據别義。
非定一準。
如何定判。
莊嚴論中畢竟無性即彼燒燃諸善根者。
又若無畢竟無性。
如何涅槃第三十二雲。
善男子。
生死河中有七種人。
第一人者斷善常沒。
又第九言。
若得聞是大涅槃經。
雖犯四禁及五無間。
猶故能生菩提因緣。
一闡提輩則不如是。
雖得聽受是妙經典。
而不能生菩提道因。
準此經。
五無間業雖是邪定。
說能作因。
即餘處說救邪定。
是一闡提輩。
則不如是者。
即餘經說舍邪定者。
又言舍者。
不化作佛。
非全舍之。
令生天故。
故彼前會菩薩藏經。
同餘不舍。
明為妄說。
又複多喻。
如枯木必不生。
如石山不停水。
如淤泥珠未能清。
如燋種必不生。
又雲。
假使一切無量衆生一時成就阿耨菩提已。
此諸如來亦複不見彼一闡提得成菩提。
又第七雲。
複有比丘。
說佛密藏甚深經典。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以是性故。
斷無量億諸煩惱結。
即得阿耨菩提。
除一闡提。
若以悉有佛性。
必當得斷諸煩惱結。
彼一闡提豈不當能而獨除耶。
若雲餘者。
現闡提當能說。
現非當者。
此亦不然。
除闡提諸難處等。
皆現能耶。
豈堕難者。
皆闡提耶。
上下多文。
煩不具引。
若以世親佛性論會。
為謗法者說無量時。
非實無性。
如何不信。
善戒經中如來自說。
非種性人。
無種性故。
彌勒菩薩于聲聞地及菩經地并決擇分無著菩薩顯揚論等。
皆說無性。
佛地論中又複會雲。
雖經宣說一切有情之類皆有佛性皆當作佛。
然就真如法身佛性。
或就小分一切有情。
方便而說。
為令不定種性有情決定速趣無上正等菩提果故。
攝大乘論及法華論所說一乘義皆相似。
又複悉有佛性皆當作佛。
即唯一乘而為了義。
何故涅槃雲。
說一乘一道一行一緣。
乃至雲不解我意。
又雲。
于經中或說一乘。
或說三乘。
又解深密經雲。
故于其中說一乘。
非有情性無差别。
楞伽經中亦雲隐密。
若爾。
既有無性。
佛性論文及寶性論如何會釋。
答佛地論中已為解說今更一釋。
有經文說。
闡提決定無涅槃性者。
有多種不同。
佛性論雲。
說闡提決定無者。
會楞伽經第五無性。
彼斷善者。
但無現行。
非無種子。
總雲決定無涅槃法者。
是非了義說。
現有清淨無漏自性心種子故。
或言決定無者。
但無行性。
非無理性。
今總相說無明非了義。
故寶性論雲。
以彼實有清淨性故。
不得說言彼常畢竟無清淨性。
又複二論依無上依經所會闡提。
是樂有中第二非初。
者。
謗解脫不大乘。
佛性論會雲。
故佛說若不信大乘。
名一闡提。
寶性論雲。
為欲回轉诽謗大乘心。
若如是解。
諸教無違。
信一棄餘。
信非具足。
又雲。
妄通涅槃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若說行性少分一切者雲。
此非經意。
何以得知。
經雲。
雖信佛性是衆生有。
不信一切悉有佛性。
名信不具足。
此亦不爾。
經不明說。
若不信一切衆生悉有行佛性者。
名信不具足。
又若許悉有行性。
違彼所執見道已前無無漏故。
又複涅槃說。
佛性者非唯一法。
豈可染淨一切同有無聖凡别。
約理不遮。
行性不爾。
又若以貪等為行性者。
非善法故。
違入大乘論。
故論雲。
汝癡無智謂煩惱為佛性。
以理性遍不信皆有。
名信不具足。
今許理遍。
前通非妄。
又雲。
凡有心者皆當作佛。
及雲。
為非佛性說于佛性非佛性者。
牆壁瓦石無情之物離如是等無情之物。
是名佛性者。
與一切衆生皆當作佛。
文皆大同。
何者。
一切衆生豈說無心及以非情為衆生耶。
故同一切。
不為定證。
況複經中自有釋一切言。
理行二門應須通解。
彼全不許本無漏種為三乘性。
尚不為違。
一切有言如何分有即為違教。
瑜伽等雲不遍者。
說理心耶。
又以智論所說五乘雲。
不住涅槃者。
著人天中。
作涅槃因。
以為定說。
此亦不爾。
彼據習性。
非性種。
又許為證。
便違涅槃一切有言。
所有違文反彼妄通。
準前可悉。
又雲。
涅槃說一切衆生皆歸一道。
一道者。
同用佛乘為一乘也者。
亦同勝鬘雲二乘入一乘。
一乘即大乘者。
此亦不爾。
彼自解雲。
一道一緣等四十年前。
勝鬘彼判在後。
如何今複說同。
前後相違實為自拙。
又更有過。
如下破會涅槃文辨。
何故一經二文相似。
自情取舍強會不同。
故知唯識善順諸經。
衆論宏摸深可儀習。
通釋外難謬十一 有義。
一通釋外難雲。
若唯一乘悉當作佛為了義者。
何故涅槃三十四雲。
或有說言。
須陀洹乃至阿羅漢皆得佛道。
或言不得。
或有說言。
犯四重禁。
造五逆罪。
一闡提皆有佛性。
或說為無。
乃至皆雲。
不解我意者。
是迦葉問。
佛為答雲。
我于智者不作二說等。
如說闡提。
障未來故。
名為無性。
必當得故。
名為有性。
楞伽經說。
度分段故。
名之為滅。
未度變易名不滅也。
由此智者知佛無二說也。
此解不爾。
須陀洹等猶如闡提障未來故。
名不作佛。
當可得故名皆作佛。
又斷善等雖名闡提。
皆容悔滅。
及生死續。
如前已明。
說必當得。
非全無者。
又非定性能度變易。
楞伽深密瑜伽論等。
說定性二乘不得作佛。
不定得作佛。
對大慧等。
佛不二說。
對定性二乘。
或總相說不得作佛。
對不定二乘。
或總相說皆得作佛故。
梁攝論雲。
前頌了義。
後不了義故。
二乘聞之。
謂佛二說故。
法華經論雲。
此以如來先說法異今說法。
異雲何如來不成妄語。
為斷此疑。
如經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等。
準此。
涅槃會法華經。
謂佛二說。
楞伽深密無此疑故。
彼對智人。
佛顯了談。
不作二說。
若不如是。
或說作佛。
或說不作。
雲何不二。
又楞伽說。
定性二乘尚不能入初地。
況能至八地。
如前已引。
準此故知。
定性二乘不受變易。
彼不能知。
故妄釋難。
二通外難。
涅槃經雲。
我于經中告諸比丘。
一乘一道一行一緣。
乃至雲。
我諸弟子不解我意。
唱言如來說須陀洹乃至阿羅漢人皆得佛道等者。
此解四十年前存三說一。
非四十年後無二無三破二歸一。
義既不同。
因何為難。
何以得知。
一乘一道非決定一乘。
答文義及人皆不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