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顯中邊慧日論第三

關燈
雖安立谛非安立殊。

    不離四谛。

    無處說集。

    是非所斷。

    得通無漏。

    是應可修。

    但說集谛。

    是其所斷有漏非修。

    違理求文。

    故為不可。

    又若舍身更别受生為變易死。

    即違四記。

    無煩惱人死者不生。

    若雲據分段說者。

    此亦不爾。

    豈彼變易非生攝耶。

    又約舍分段名死不生。

    此為分别。

    何須雲無煩惱人死不生。

    如入見道舍諸難等。

    亦得雲不生故。

    若雲同分段生不名為舍。

    亦應同有漏第八不名為舍。

    既無死不生。

    應令大師随虛妄說。

    又入大乘論雲。

    問雲。

    何住壽。

    答雲。

    阿羅漢無煩惱。

    與八地菩薩同。

    善修如意足故。

    能随意住世。

    乃至盡于生死。

    羅睺羅賓頭盧等盡住于世。

    若是舍分段。

    雲何能随意住。

    世等不信。

    大師之日記雲。

    别受身。

    乖文立義故。

    亦為過。

    又雲。

    無漏親感三界外生。

    名變易生者。

    此亦不爾。

    新無漏業可非堕界。

    第八有漏何非界耶。

    若雲離系故名非界。

    此同舊說。

    何假再陳。

    又如煩惱能感生故。

    應能為系。

    彼許所知。

    實同煩惱。

    能發業感有漏第八。

    為菩提障。

    何非是系。

    以彼雲無漏生。

    如取為緣。

    有漏業因而生三有。

    即執變易。

    如彼别生。

    既說如取等故。

    所知應系。

    無漏集收。

    此說不許故。

    不應執變易别生。

    如唯識等。

    名斷所知。

    雖留身住無漏定願。

    資其故業。

    則無是過。

    經言如取為緣有漏業用因而生三有。

    少分喻耳。

    又入大乘論雲。

    若汝言無煩惱者。

    我亦如是。

    若有親愛。

    信歸于我。

    當為汝說。

    問雲。

    何住壽。

    答曰。

    阿羅漢無煩惱。

    與八住菩薩同善修如意具足故。

    能随意住世。

    既言随意住。

    明非别受生。

    亦不得言釋四十年前教。

    論文自引。

    如羅睺等。

    故知兼釋法華等教故。

    唯識解不違經論。

    彼違故過。

    又雲。

    受變易死。

    住三昧樂。

    謂無餘涅槃。

    非滅盡定。

    從此覺已。

    始發大心者。

    據不定性。

    唯識無違。

    若言定性。

    此亦不爾。

    違楞伽等。

    如前已引。

    而不能知根性有異。

    總說回心。

    違經及論。

    又法華經第二雲。

    我等今者住最後身有餘涅槃。

    不雲無餘。

    勝鬘亦同。

    又複自說無學回心要住滅定。

    謂是無餘。

    從此起已方能趣大。

    今言非滅定。

    前後自違背經立義。

    過之大也。

    又雲。

    唯識論不舍分段即受變易。

    雲何名為生死。

    若謂刹那。

    即違佛性論說唯有一生。

    若謂命之始終。

    即違瑜伽增諸壽行。

    增諸壽行即無有死有。

    既無有死。

    如何說生者。

    是亦不爾。

    生死名通。

    又如無上依經佛性論等四種生死但名生死。

    非據各各死已别生方名生死。

    若雲是變易身生死法故名為生死。

    亦轉分段生死之法成變易故名為生死。

    何過不許。

    若舍分段受生死。

    何名變易。

    又許無漏能為新業親招生死。

    楞伽複說三意生身。

    地位各别則應更受。

    何名一生。

    故所設難唐捐其功。

    其過五也。

    又雲。

    既不舍分段。

    瑜伽複無轉根之文。

    女人羅漢若為成佛者。

    此亦不爾。

    若以瑜伽無轉根文。

    即許女身成佛者。

    勝鬘經佛性論無上依經亦無轉根之語。

    設縱舍身。

    二乘鈍根如何成佛。

    瑜伽唯識無漏等資名為變易。

    變易即是轉根之義。

    而不能知。

    其過之甚。

    又雲。

    如上地道。

    破于上地感上地道。

    破于下地感上地報。

    二乘無漏破裂分段感變易生。

    于理何失者。

    此亦不爾。

    上地有漏道伏下不伏上。

    有漏可能感報。

    無漏之道通斷上下。

    非同有漏。

    如何能感。

    又雲。

    瑜伽論說。

    留根增壽。

    住在此洲遠離而住。

    餘不能見。

    準此論文。

    是留壽行。

    非變易生死。

    末代論師加增穿鑿非瑜伽意者。

    此亦不爾。

    後代論師順文成理不同。

    彼說乖背瑜伽。

    瑜伽若許舍分段身别受變易。

    後代論師雲資故業。

    可是增加。

    瑜伽不舍根身增壽者。

    即是變易。

    不同二乘有漏定願所增壽行。

    非多劫故。

    人天同類皆可見故。

    又無著顯揚論中說為變化身。

    親光佛地論内雲變易死。

    又入大乘論雲。

    答雲。

    阿羅漢無煩惱。

    與八住菩薩同。

    善修如意足故。

    能随意住世。

    乃至盡于生死。

    又雲。

    如僧祇中說。

    青眼如來為化菩薩故。

    在光音天。

    與諸聲聞衆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住。

    如彼天中。

    聲聞住壽多劫。

    當知此世界亦有聲聞。

    能如是住。

    若要舍壽受身他處。

    何名住世。

    此界亦有等。

    又問雲。

    為以此身住世。

    為更有餘身住。

    答以實身而住世者。

    則無其義。

    若變化身住壽多劫。

    斯有是處。

    若更受身。

    即是實身。

    何名變化。

    故知增壽轉穢本形名為變易。

    若如是者。

    依名取義。

    及往無違。

    若要舍身方受變易。

    何但名乖。

    亦違聖教。

    不但非唯識師。

    無著堅意諸菩薩等。

    亦彼雲問略。

    敬凡不足。

    陵聖有餘。

    又雲。

    如三界中煩惱為緣有漏業為因生于三界。

    若有業煩惱未伏。

    定生三界。

    故知若有妄無漏業未斷無明住地故受變易者。

    此亦不爾。

    如初果之人。

    又雖有三界業煩惱未斷。

    未必定受三界生。

    方取無學即于現身亦許得故。

    故知地上菩薩亦爾。

    即于現身得至果故。

    若雲二乘有學能伏修惑。

    可有不生者。

    菩薩亦能伏所知障。

    何要别生方能至果。

    又八地已上有無漏業。

    未斷無明住地。

    何不更受。

    為三意生。

    唯一生耶。

    又十三不同中第七雲。

    法華智度論等。

    非三界攝。

    因緣非是三有業故。

    三界煩惱不能系故者。

    不爾。

    法華何處說變易身雲非界攝。

    若據惑盡分段之身亦雲界外。

    故下經雲。

    以佛教門出三界苦。

    過三百旬等若論現身。

    八七五識及五根等并是有漏。

    如何非界。

    應知雲變易出三界者。

    義亦同此。

    又從因緣生死雲非界系。

    若約五八等。

    猶屬于界。

    雖非惑系。

    體随界故。

    若非界攝。

    應是出世。

    是出世者。

    與佛何殊。

    若雲有漏故與佛殊。

    既雲有漏。

    如何非界。

    又複大乘處處經論辨界趣體。

    唯依第八。

    而今不知。

    故亦成過。

    不同中第十二雲。

    無上依經佛性論等。

    妄無漏業以為生死。

    與大菩提為其怨障。

    瑜伽論等由無漏定資身命住。

    以取菩提者。

    此亦不爾。

    若不為取無上菩提。

    留身久住。

    為斯修事。

    何故菩薩十地位中。

    受變易身。

    與菩提為障。

    又楞伽第七雲。

    大慧菩薩以見寂靜三昧樂門。

    憶念本願。

    大慈悲心度諸衆生。

    知十無盡。

    如實行智。

    是故不即入于涅槃。

    大悲諸菩薩遠離妄分别之心等。

    既雲慈悲為衆生知十無盡如實行智等。

    豈可不知猶起妄無漏業受變易生與菩提為障。

    若由不知起妄無漏招變易生。

    應如凡夫造業感果。

    不唯一生。

    由業力故。

    若雲故意受變易身。

    即何為障。

    隻由有智障礙大菩提。

    為取菩提。

    留身久住。

    斷此智障。

    若不如是。

    即入涅槃。

    然經說為難。

    論名怨障者。

    以礙大菩提故。

    所以須受者。

    為欲斷除故。

    如勇健人有其怨敵。

    求怨敵然故。

    非不能避逢怨被害為怨障。

    受變易身應知亦爾。

    又雲。

    第二第三時教唯有定性二乘身智斷滅。

    第四第五時教二乘無實涅槃。

    五性皆當成佛。

    無斷滅也者。

    此亦不爾。

    自許楞伽為第五時教。

    但說退菩提心者向大。

    勝鬘為其了義。

    說一乘者。

    複雲。

    随彼意欲而方便說。

    法華論釋不益決定聲聞。

    藥草喻中論雲。

    令知乘異。

    涅槃最在後陳。

    說皆成佛。

    不解我意。

    以此準知。

    瑜伽深密了義大乘。

    楞伽涅槃鹹皆符會。

    說教分為五時。

    定性悉皆成佛。

    無學無餘後始回心。

    舍分段身别受變易。

    既無聖教。

    但彼自言。

    非信人誰能順受。

    如有相違。

    後當會釋。

     說妄通經謬十 有義。

    學瑜伽者。

    妄通楞伽涅槃經說。

    一闡提成佛者。

    是莊嚴論時邊無性非畢竟無性者。

    不然。

    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