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發菩提心集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翻經沙門慧沼撰
受菩薩三聚淨戒門 得舍門 自受菩薩戒門 八勝五想門 聽法門 說法門 攝生方便門 求法門 入法門 應護正法門 六度依莊嚴論十種分别門 七似饒益門(謂似母等) 菩薩五悕望門 六決定應作門 六度瑜伽九種分别門 五相名波羅蜜門 七相施等清淨門(謂施見心語智并藏隐六方離十四也) 七非田不應施與門 四攝如度九種門 各九得果門 十業得短命報門 十業長壽報門 十業多病不病門 十業醜好報門 十業生下上族門 禮塔十功德門 施蓋十功德門 施幡十功德門 施飲十功德門 施衣十功德門 施器及飲食得十功德門 施香十功德門 施燈十功德門 恭敬合掌十功德門
大唐三藏法師傳西域正法藏受菩薩戒法
将欲受菩薩戒。
先教發殷淨心。
或複一年下至七日。
持齋禮拜。
舍諸惡業。
習諸善事。
長養淨心。
然可為受。
若有事緣。
不得先教發殷淨心。
欲受戒時。
發深重心。
方與受之。
深重心者。
斷一切惡。
修一切善。
度脫一切衆生心是。
若先未曾歸依三寶者。
教令歸依。
若已曾歸依者。
不須教之。
歸依雲。
弟子某甲等。
願從今身盡未來際。
歸依佛兩足尊。
歸依法離欲尊。
歸依僧衆中尊(如是三唱)。
弟子某甲等。
願從今身盡未來際。
歸依佛竟。
歸依法竟。
歸依僧竟(三說)。
從今已往稱佛為師。
不敢歸餘邪魔外道。
唯願三寶慈悲攝受。
次教請己為受菩薩戒師雲。
弟子某甲等。
今于師所求受菩薩戒。
大德于我不憚勞者。
慈愍故(三說)。
戒師答雲。
好。
次教請釋迦如來為受戒和上雲。
弟子某甲等。
奉請本師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
為受菩薩戒和上。
我依和上故。
得受菩薩戒。
慈愍故(三說)。
次教請曼殊室利為阿阇梨雲。
弟子某甲等。
奉請曼殊室利菩薩摩诃薩。
為受菩薩戒阿阇梨。
我依阿阇梨故。
得受菩薩戒。
慈愍故(三說)。
次教請彌勒菩薩為教授師雲。
弟子某甲等。
奉請彌勒菩薩摩诃薩。
為受菩薩戒教授師。
我依教授師故。
得受菩薩戒。
慈愍故(三說)。
次教請十方諸佛為證戒師雲。
弟子某甲等。
奉請十方諸佛如來應正等覺。
為受菩薩戒證戒師。
我依證戒師故。
得受菩薩戒。
慈愍故(三說)。
次教請十方菩薩為同法侶雲。
弟子某甲等。
奉請十方一切菩薩摩诃薩。
為受菩薩戒同法侶。
我依同法侶故。
得受菩薩戒。
慈愍故(三說)。
次教發菩提心雲。
菩提心者。
廣則無邊。
略有三種。
一者厭離有為心。
二者欣求菩提心。
三者深念衆生心。
厭離有為心者。
即是廣說生死過患。
令深生厭離。
五法相似。
得大海名。
一處所無邊相似故。
二甚深相似故。
三難度相似故。
四不可飲相似故。
五大寶所依相似故。
求菩提心者。
即是廣說三身菩提所有功德。
令起忻求。
深念衆生心者。
即是廣說怨親等想。
令俱生慈愍發心度脫。
次言。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聽。
我今問汝。
随汝意答。
汝發菩提心未(教答雲發)。
次教忏悔雲。
弟子某甲等。
仰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兩足中尊一切諸法離欲中尊一切僧寶諸衆中尊。
弟子某甲等。
自從無始生死已來至于今日。
貪嗔癡等無量煩惱惱亂身心。
廣造衆罪。
所謂破塔壞寺。
焚燒經像。
用盜三寶财物。
謗三乘法。
言非聖教。
障礙留難隐弊覆藏。
于一切出家人所。
若有戒若無戒。
持戒破戒打罵呵責。
說其過惡。
禁閉牢獄。
或奪袈裟。
逼令還俗。
策役驅使。
責其發調。
斷其命根。
或殺父。
害母。
出佛身血。
殺阿羅漢。
破和合僧。
起大邪見。
謗無因果。
長夜常行十不善業。
所謂身業不善。
行殺盜淫。
語業不善。
妄言绮語兩舌惡口。
意業不善。
貪嗔邪見污父污母。
污比丘比丘尼。
污僧伽藍所。
破齋破戒。
飲酒食肉。
輕毀三寶。
惱亂衆生。
自作教他。
見作随喜。
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不可數知。
今日誠心發露忏悔。
一忏已後斷相續心。
盡未來際永不敢作。
唯願三寶慈悲證明。
令弟子等罪障消滅。
次說菩薩三聚戒相。
一者律儀戒。
誓斷一切惡盡。
二者攝善法戒。
誓修一切善盡。
三者饒益有情戒。
誓度一切衆生盡。
次言善男子善女人等谛聽。
我今問汝。
随汝意答。
汝是菩薩非(答言是)。
言菩薩者。
信是身中實有菩薩種姓。
堪受菩薩淨戒。
名為菩薩。
非已有證名為菩薩。
次為受令谛聽發深重心雲。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聽。
汝等今于我所求受一切菩薩學處。
求受一切菩薩淨戒。
所謂律儀戒。
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
此諸學處此諸淨戒。
過去一切菩薩已學。
未來一切菩薩當學。
現在一切菩薩今學。
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不得犯。
能持不。
教答言能(三說)。
次受戒師自稱己名。
請佛證明。
起立手執香爐。
若在高座不須起立雲。
弟子某甲等。
仰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
今于此索诃世界一四天下南贍部洲人主地某聚落某伽藍此道場中。
有衆多菩薩。
來于我所三說求受菩薩戒。
我已為作證。
唯願慈悲亦為作證(禮拜三請)。
次當為說三品心受戒。
于十方諸佛所。
有三品相現。
或涼風或妙香。
或異聲或光明等。
種種相現。
彼諸菩薩各各問佛。
何因緣故有此相現。
彼佛各答雲。
于某方處索诃世界。
在某處所。
有某甲衆多菩薩。
于某甲師所。
說受菩薩戒。
今證明所以有此三品相現。
彼彼菩薩鹹生歡喜。
各各皆言。
于如是等極惡處所。
如此具足雜染煩惱惡業有情。
能發如是極勝之心。
受菩薩戒。
甚為希有。
深生憐愍。
于汝等所。
起同梵行心。
是故汝等宜應至心護持淨戒。
不惜身命而勿毀犯。
次為說持犯之相。
乃至持一草系。
亦有持犯菩薩戒相。
不能廣說。
今略說重者。
謂四波羅夷。
波羅夷者。
此雲他勝處。
善法益己。
名之為自。
惡法損己。
名之為他。
若犯此四。
惡法增長。
損害于自。
名他勝處。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聽。
一者若有菩薩。
于戒師所三說求受菩薩戒竟。
為名聞利養。
自贊毀他。
非真菩薩。
假名菩薩。
無慚無愧。
犯波羅夷。
汝等從今身盡未來際。
不得犯。
能持不。
(答言能)。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聽。
二者若有菩薩。
于戒師所。
三說求受菩薩戒竟。
有财有法。
有來求者。
悭不施與。
非真菩薩。
假名菩薩。
無慚無愧。
犯波羅夷。
汝等從今身盡未來際。
不得犯。
能持不(答言能)。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聽。
三者若有菩薩。
于戒師所。
三說求受菩薩戒竟。
先時共他鬥诤違競。
他來求悔。
以嗔恨心不随彼請。
已不于他速求忏悔。
非真菩薩。
假名菩薩。
無慚無愧。
犯波羅夷。
汝等從今身盡未來際。
不得犯。
能持不(答言能)。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聽。
四者若有菩薩。
于戒師所。
三說求受菩薩戒竟。
起邪見心。
毀訾三寶。
诽謗大乘。
言非佛說。
非真菩薩。
假名菩薩。
無慚無愧。
犯波羅夷。
汝等從今身盡未來際。
不得犯。
能持不(答言能)。
上所受戒正是起行。
起行既訖。
次教發願雲。
弟子某甲等。
願以如是忏悔受戒所生功德。
回施一切衆生。
未離苦者願皆離苦。
未得樂者願令得樂。
未發菩提心斷惡修善者。
願發菩提心斷惡修善。
未成佛者願早成佛。
又以如是所生功德。
願共一切衆生。
舍此身竟。
得生睹史多天。
奉見彌勒。
龍華三會願登初首。
聞法悟道。
證無生忍。
獲大神通。
遊曆十方。
曆事諸佛。
恒聞無上大乘正法。
又以如是所生功德。
願共一切衆生。
生生世世永離地獄身。
永離畜生身。
永離餓鬼身。
永離邊地下賤身。
永離不自在身。
永離女人身。
常于佛法中。
清淨修行。
與一切衆生作大善知識。
願一切衆生聞我名者發菩提心。
見我身者斷惡修善。
聞我說法者得大智慧。
知我心者早得成佛。
得舍門 菩薩地四十雲。
菩薩于四他勝處法。
随犯一種。
況犯一切。
不複堪能于現法中增長攝受菩薩廣大菩提資糧。
不複堪能于現法中意樂清淨。
是即名為相似菩薩。
非真菩薩。
菩薩若用軟中品纏。
毀犯四種他勝處法。
不舍菩薩淨戒律儀。
上品纏犯即名為舍。
若諸菩薩毀犯四種他勝處法。
數數現行都無慚愧。
深生愛樂。
見是功德。
當知說名上品纏犯。
非諸菩薩暫一現行他勝處法。
便舍菩薩淨戒律儀。
如諸苾刍犯他勝處法。
即便棄舍别解脫戒。
若諸菩薩由此毀犯。
棄舍菩薩淨戒律儀。
于現法中堪任更受。
非不堪任。
如苾刍住别解脫戒。
犯他勝處法。
于現法中不任更受。
略由二緣舍諸菩薩淨戒律儀。
一者棄舍無上正等大菩提願。
二者現行上品纏。
犯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雖複轉身遍十方界。
在在生處不舍菩薩淨戒律儀。
由是菩薩不舍無上菩提大願。
亦不現行上品纏犯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轉受餘生。
忘失本念。
值遇善友為欲覺寤菩薩戒念。
雖數重受。
而非新受。
亦不新得。
準七十五。
有四緣舍。
一決定發起受心不同分心。
二于有識别大丈夫前。
故意發起棄舍語言。
三總别毀犯四他勝法。
四以增上品纏。
總别毀犯随順四種他勝處法。
又此菩薩一切違犯。
當知皆是惡作所攝。
應向有力于語表義能覺能受小乘大乘補特伽羅。
發露悔滅。
若諸菩薩以上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
失戒律儀。
應當更受。
若中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
應對于三補特伽羅。
或過是數。
應如發露除惡作法。
先當稱述所犯事名。
應作是說。
長老尊念。
或言大德。
我如是名違犯菩薩毗奈耶法。
如所稱事犯惡作罪。
餘如苾刍發露悔滅惡作罪法。
應如是說。
若下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
及餘違犯。
應對于一補特伽羅發露悔法。
當知如前。
若無随順補特伽羅可對發露悔除所犯。
爾時菩薩以深重意樂起自誓心。
我當決定防護當來終不重犯。
如是于犯還出還淨。
自受菩薩戒法(瑜伽四十一) 又諸菩薩欲受菩薩淨戒律儀。
若不會遇具足功德補特伽羅。
爾時應對如來像前自受菩薩淨戒律儀。
應如是受。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或蹲跪坐。
作如是言。
我如是名仰啟十方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菩薩衆。
我今欲于十方世界佛菩薩所。
誓受一切菩薩學處。
誓受一切菩薩淨戒。
謂律儀戒。
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
如是學處。
如是淨戒。
過去一切菩薩已具。
未來一切菩薩當具。
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
于是學處。
于是淨戒。
過去一切菩薩已學。
未來一切菩薩當學。
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
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說已應起。
所餘一切如前應知準應受法。
八勝五想門 初說行殊勝相。
一趣道勝。
二發心。
三福田。
四功德。
五受罪輕微。
六處胎。
七神通。
八果報勝。
發五觀心。
第一觀一切衆生猶如聖人想。
第二猶如父母想。
第三猶如師長想。
第四猶如國王想。
第五猶如家想。
又發四願。
第一所有功德與十方一切衆生同有。
第二願十方一切衆生度生死煩惱海。
第三願十方一切衆生共通十二部經。
文義了了。
第四願十方一切衆生俱至無上正等菩提。
聽法儀(瑜伽四十四) 若諸菩薩欲聽法時。
作五種想。
應從善友聽聞正法。
一作寶想。
難得義故。
二作
先教發殷淨心。
或複一年下至七日。
持齋禮拜。
舍諸惡業。
習諸善事。
長養淨心。
然可為受。
若有事緣。
不得先教發殷淨心。
欲受戒時。
發深重心。
方與受之。
深重心者。
斷一切惡。
修一切善。
度脫一切衆生心是。
若先未曾歸依三寶者。
教令歸依。
若已曾歸依者。
不須教之。
歸依雲。
弟子某甲等。
願從今身盡未來際。
歸依佛兩足尊。
歸依法離欲尊。
歸依僧衆中尊(如是三唱)。
弟子某甲等。
願從今身盡未來際。
歸依佛竟。
歸依法竟。
歸依僧竟(三說)。
從今已往稱佛為師。
不敢歸餘邪魔外道。
唯願三寶慈悲攝受。
次教請己為受菩薩戒師雲。
弟子某甲等。
今于師所求受菩薩戒。
大德于我不憚勞者。
慈愍故(三說)。
戒師答雲。
好。
次教請釋迦如來為受戒和上雲。
弟子某甲等。
奉請本師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
為受菩薩戒和上。
我依和上故。
得受菩薩戒。
慈愍故(三說)。
次教請曼殊室利為阿阇梨雲。
弟子某甲等。
奉請曼殊室利菩薩摩诃薩。
為受菩薩戒阿阇梨。
我依阿阇梨故。
得受菩薩戒。
慈愍故(三說)。
次教請彌勒菩薩為教授師雲。
弟子某甲等。
奉請彌勒菩薩摩诃薩。
為受菩薩戒教授師。
我依教授師故。
得受菩薩戒。
慈愍故(三說)。
次教請十方諸佛為證戒師雲。
弟子某甲等。
奉請十方諸佛如來應正等覺。
為受菩薩戒證戒師。
我依證戒師故。
得受菩薩戒。
慈愍故(三說)。
次教請十方菩薩為同法侶雲。
弟子某甲等。
奉請十方一切菩薩摩诃薩。
為受菩薩戒同法侶。
我依同法侶故。
得受菩薩戒。
慈愍故(三說)。
次教發菩提心雲。
菩提心者。
廣則無邊。
略有三種。
一者厭離有為心。
二者欣求菩提心。
三者深念衆生心。
厭離有為心者。
即是廣說生死過患。
令深生厭離。
五法相似。
得大海名。
一處所無邊相似故。
二甚深相似故。
三難度相似故。
四不可飲相似故。
五大寶所依相似故。
求菩提心者。
即是廣說三身菩提所有功德。
令起忻求。
深念衆生心者。
即是廣說怨親等想。
令俱生慈愍發心度脫。
次言。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聽。
我今問汝。
随汝意答。
汝發菩提心未(教答雲發)。
次教忏悔雲。
弟子某甲等。
仰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兩足中尊一切諸法離欲中尊一切僧寶諸衆中尊。
弟子某甲等。
自從無始生死已來至于今日。
貪嗔癡等無量煩惱惱亂身心。
廣造衆罪。
所謂破塔壞寺。
焚燒經像。
用盜三寶财物。
謗三乘法。
言非聖教。
障礙留難隐弊覆藏。
于一切出家人所。
若有戒若無戒。
持戒破戒打罵呵責。
說其過惡。
禁閉牢獄。
或奪袈裟。
逼令還俗。
策役驅使。
責其發調。
斷其命根。
或殺父。
害母。
出佛身血。
殺阿羅漢。
破和合僧。
起大邪見。
謗無因果。
長夜常行十不善業。
所謂身業不善。
行殺盜淫。
語業不善。
妄言绮語兩舌惡口。
意業不善。
貪嗔邪見污父污母。
污比丘比丘尼。
污僧伽藍所。
破齋破戒。
飲酒食肉。
輕毀三寶。
惱亂衆生。
自作教他。
見作随喜。
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不可數知。
今日誠心發露忏悔。
一忏已後斷相續心。
盡未來際永不敢作。
唯願三寶慈悲證明。
令弟子等罪障消滅。
次說菩薩三聚戒相。
一者律儀戒。
誓斷一切惡盡。
二者攝善法戒。
誓修一切善盡。
三者饒益有情戒。
誓度一切衆生盡。
次言善男子善女人等谛聽。
我今問汝。
随汝意答。
汝是菩薩非(答言是)。
言菩薩者。
信是身中實有菩薩種姓。
堪受菩薩淨戒。
名為菩薩。
非已有證名為菩薩。
次為受令谛聽發深重心雲。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聽。
汝等今于我所求受一切菩薩學處。
求受一切菩薩淨戒。
所謂律儀戒。
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
此諸學處此諸淨戒。
過去一切菩薩已學。
未來一切菩薩當學。
現在一切菩薩今學。
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不得犯。
能持不。
教答言能(三說)。
次受戒師自稱己名。
請佛證明。
起立手執香爐。
若在高座不須起立雲。
弟子某甲等。
仰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
今于此索诃世界一四天下南贍部洲人主地某聚落某伽藍此道場中。
有衆多菩薩。
來于我所三說求受菩薩戒。
我已為作證。
唯願慈悲亦為作證(禮拜三請)。
次當為說三品心受戒。
于十方諸佛所。
有三品相現。
或涼風或妙香。
或異聲或光明等。
種種相現。
彼諸菩薩各各問佛。
何因緣故有此相現。
彼佛各答雲。
于某方處索诃世界。
在某處所。
有某甲衆多菩薩。
于某甲師所。
說受菩薩戒。
今證明所以有此三品相現。
彼彼菩薩鹹生歡喜。
各各皆言。
于如是等極惡處所。
如此具足雜染煩惱惡業有情。
能發如是極勝之心。
受菩薩戒。
甚為希有。
深生憐愍。
于汝等所。
起同梵行心。
是故汝等宜應至心護持淨戒。
不惜身命而勿毀犯。
次為說持犯之相。
乃至持一草系。
亦有持犯菩薩戒相。
不能廣說。
今略說重者。
謂四波羅夷。
波羅夷者。
此雲他勝處。
善法益己。
名之為自。
惡法損己。
名之為他。
若犯此四。
惡法增長。
損害于自。
名他勝處。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聽。
一者若有菩薩。
于戒師所三說求受菩薩戒竟。
為名聞利養。
自贊毀他。
非真菩薩。
假名菩薩。
無慚無愧。
犯波羅夷。
汝等從今身盡未來際。
不得犯。
能持不。
(答言能)。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聽。
二者若有菩薩。
于戒師所。
三說求受菩薩戒竟。
有财有法。
有來求者。
悭不施與。
非真菩薩。
假名菩薩。
無慚無愧。
犯波羅夷。
汝等從今身盡未來際。
不得犯。
能持不(答言能)。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聽。
三者若有菩薩。
于戒師所。
三說求受菩薩戒竟。
先時共他鬥诤違競。
他來求悔。
以嗔恨心不随彼請。
已不于他速求忏悔。
非真菩薩。
假名菩薩。
無慚無愧。
犯波羅夷。
汝等從今身盡未來際。
不得犯。
能持不(答言能)。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聽。
四者若有菩薩。
于戒師所。
三說求受菩薩戒竟。
起邪見心。
毀訾三寶。
诽謗大乘。
言非佛說。
非真菩薩。
假名菩薩。
無慚無愧。
犯波羅夷。
汝等從今身盡未來際。
不得犯。
能持不(答言能)。
上所受戒正是起行。
起行既訖。
次教發願雲。
弟子某甲等。
願以如是忏悔受戒所生功德。
回施一切衆生。
未離苦者願皆離苦。
未得樂者願令得樂。
未發菩提心斷惡修善者。
願發菩提心斷惡修善。
未成佛者願早成佛。
又以如是所生功德。
願共一切衆生。
舍此身竟。
得生睹史多天。
奉見彌勒。
龍華三會願登初首。
聞法悟道。
證無生忍。
獲大神通。
遊曆十方。
曆事諸佛。
恒聞無上大乘正法。
又以如是所生功德。
願共一切衆生。
生生世世永離地獄身。
永離畜生身。
永離餓鬼身。
永離邊地下賤身。
永離不自在身。
永離女人身。
常于佛法中。
清淨修行。
與一切衆生作大善知識。
願一切衆生聞我名者發菩提心。
見我身者斷惡修善。
聞我說法者得大智慧。
知我心者早得成佛。
得舍門 菩薩地四十雲。
菩薩于四他勝處法。
随犯一種。
況犯一切。
不複堪能于現法中增長攝受菩薩廣大菩提資糧。
不複堪能于現法中意樂清淨。
是即名為相似菩薩。
非真菩薩。
菩薩若用軟中品纏。
毀犯四種他勝處法。
不舍菩薩淨戒律儀。
上品纏犯即名為舍。
若諸菩薩毀犯四種他勝處法。
數數現行都無慚愧。
深生愛樂。
見是功德。
當知說名上品纏犯。
非諸菩薩暫一現行他勝處法。
便舍菩薩淨戒律儀。
如諸苾刍犯他勝處法。
即便棄舍别解脫戒。
若諸菩薩由此毀犯。
棄舍菩薩淨戒律儀。
于現法中堪任更受。
非不堪任。
如苾刍住别解脫戒。
犯他勝處法。
于現法中不任更受。
略由二緣舍諸菩薩淨戒律儀。
一者棄舍無上正等大菩提願。
二者現行上品纏。
犯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雖複轉身遍十方界。
在在生處不舍菩薩淨戒律儀。
由是菩薩不舍無上菩提大願。
亦不現行上品纏犯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轉受餘生。
忘失本念。
值遇善友為欲覺寤菩薩戒念。
雖數重受。
而非新受。
亦不新得。
準七十五。
有四緣舍。
一決定發起受心不同分心。
二于有識别大丈夫前。
故意發起棄舍語言。
三總别毀犯四他勝法。
四以增上品纏。
總别毀犯随順四種他勝處法。
又此菩薩一切違犯。
當知皆是惡作所攝。
應向有力于語表義能覺能受小乘大乘補特伽羅。
發露悔滅。
若諸菩薩以上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
失戒律儀。
應當更受。
若中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
應對于三補特伽羅。
或過是數。
應如發露除惡作法。
先當稱述所犯事名。
應作是說。
長老尊念。
或言大德。
我如是名違犯菩薩毗奈耶法。
如所稱事犯惡作罪。
餘如苾刍發露悔滅惡作罪法。
應如是說。
若下品纏違犯如上他勝處法。
及餘違犯。
應對于一補特伽羅發露悔法。
當知如前。
若無随順補特伽羅可對發露悔除所犯。
爾時菩薩以深重意樂起自誓心。
我當決定防護當來終不重犯。
如是于犯還出還淨。
自受菩薩戒法(瑜伽四十一) 又諸菩薩欲受菩薩淨戒律儀。
若不會遇具足功德補特伽羅。
爾時應對如來像前自受菩薩淨戒律儀。
應如是受。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或蹲跪坐。
作如是言。
我如是名仰啟十方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菩薩衆。
我今欲于十方世界佛菩薩所。
誓受一切菩薩學處。
誓受一切菩薩淨戒。
謂律儀戒。
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
如是學處。
如是淨戒。
過去一切菩薩已具。
未來一切菩薩當具。
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
于是學處。
于是淨戒。
過去一切菩薩已學。
未來一切菩薩當學。
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
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說已應起。
所餘一切如前應知準應受法。
八勝五想門 初說行殊勝相。
一趣道勝。
二發心。
三福田。
四功德。
五受罪輕微。
六處胎。
七神通。
八果報勝。
發五觀心。
第一觀一切衆生猶如聖人想。
第二猶如父母想。
第三猶如師長想。
第四猶如國王想。
第五猶如家想。
又發四願。
第一所有功德與十方一切衆生同有。
第二願十方一切衆生度生死煩惱海。
第三願十方一切衆生共通十二部經。
文義了了。
第四願十方一切衆生俱至無上正等菩提。
聽法儀(瑜伽四十四) 若諸菩薩欲聽法時。
作五種想。
應從善友聽聞正法。
一作寶想。
難得義故。
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