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發菩提心集卷中

關燈
翻經沙門慧沼撰 一贊受戒門 二顯過勸持戒門 三明護戒門 四受意門 五說受益門 六正受門 七受戒得益門 八受十善戒門 九贊忍護戒門 十白衣五戒門 十一供養門 十二供養見利門 十三障治門 十四勝劣門 十五善友門 十六雜行門 十七婦德門 一贊受戒門 智度論十三雲。

    若慈愍衆生故。

    為度衆生故。

    亦知戒實相故。

    心不倚著。

    如此持戒。

    将來令人得至佛道。

    如是名為得無上佛道戒。

    若人求大善利。

    當堅持戒如惜重寶。

    如護身命。

    何以故。

    譬如大地。

    一切萬物有形之類。

    皆依地而住。

    戒亦如是。

    戒為一切善法住處。

    譬如無足欲行。

    無翅欲飛。

    無船欲度。

    是不可得。

    若不持戒欲得好果。

    亦複如是。

    若人棄舍此戒。

    雖山居苦行食果服藥。

    與禽獸無異。

    人雖貧窮。

    而能持戒。

    勝于富貴。

    而破戒者華香木香不能遠聞。

    持戒之香周遍十方。

    持戒之人具足安樂。

    名聲遠聞。

    天人愛敬。

    現世常得種種快樂。

    若欲天上人中富貴長壽。

    取之不難。

    持戒清淨所願皆得。

    複次持戒之人常得今世人所敬養。

    心樂不悔。

    衣食無乏。

    死得生天。

    後得佛道。

    持戒之人無事不得。

    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譬如有人常供養天。

    其人貧窮。

    一心供養。

    滿十二歲。

    求索富貴天愍此人。

    自現其身(廣說如常也)。

    複次持戒之人人所樂施不惜财物。

    不修世利而無所乏。

    得生天上十方佛前。

    入三乘道而得解脫。

    唯種種邪見而持戒者。

    後無所獲。

    複次持戒之人。

    雖無兵杖。

    衆苦不加。

    持戒之财無能奪者。

    持戒親親雖死不離。

    持戒莊嚴勝于七寶。

    以是之故。

    當護于戒如護身命。

    如愛重寶。

    破戒之人受苦萬端。

    如向貧人破瓶失物。

    以是之故。

    應持淨戒。

     顯過門 複次持戒之人觀破戒人罪。

    應自挽勵一心持戒。

    雲何名為破戒人罪。

    破戒之人。

    人所不敬。

    其家如冢。

    人所不到。

    破戒之人失諸功德。

    譬如枯樹。

    人不愛樂。

    破戒之人如霜蓮華。

    人不喜見。

    破戒之人惡心如惡羅刹。

    破戒之人。

    人不歸向。

    譬如渴人不向枯井。

    破戒之人心常疑悔。

    如犯罪人常畏罪至。

    破戒之人如田被雹。

    不可依仰。

    破戒之人譬如苦瓜。

    雖形似甘種。

    而不可食。

    如賊聚落。

    不可依止。

    如大病人。

    人不欲近。

    譬如惡賊。

    難可親近。

    譬如火坑。

    行者避之。

    如毒蛇不可觸。

    如大海。

    如破船。

    如吐食。

    譬如惡馬在善馬中。

    與善人異。

    如驢在牛群中。

    破戒之人在精進衆中。

    譬如儜人在健兒中。

    破戒之人雖似比丘。

    譬如死屍在眠人中。

    是故行者。

    應當一心堅持禁戒。

     勸持門 智度論問雲。

    人能以力勝人。

    并國殺怨。

    或田獵皮肉。

    所濟處大。

    今不殺生。

    得何利益。

    答得無所畏。

    安樂無怖。

    我以無害于彼故。

    彼亦無害于我。

    以是故無怖無畏。

    好殺之人設位極人王。

    亦不自安。

    持戒之人單行獨遊無所畏難。

    複次好殺之人。

    有命之屬皆不喜見。

    若不好殺。

    一切衆生皆樂依附。

    複次行者思惟。

    我自惜命愛身。

    彼亦如是。

    與我何異。

    以是之故不應殺生。

    若殺生者。

    為善人所呵。

    怨家所嫉。

    負他命故。

    常有怖畏。

    為彼所憎。

    死時心悔。

    當堕惡道。

    若出為人。

    常當短命。

    假令後世無罪。

    不為善人所呵。

    怨家所嫉。

    尚自不應故奪他命。

    何以故。

    善人之相所不應行。

    何況兩世有罪弊惡果報。

    複次殺生為罪中之重。

    何以故。

    人有死急。

    不惜重寶。

    但以活命為先。

    譬如價客入海采寶。

    垂出大海。

    船破寶失而自慶喜。

    衆人怪言。

    汝失财物。

    裸形得脫。

    雲何喜言幾失大寶。

    答一切寶中人命第一。

    人為命故求寶。

    不為财故求命。

    以是故。

    佛十不善道等中殺最在初。

    若人種種修諸福德。

    而無不殺生戒。

    則無所益。

    何以故。

    雖在富貴處生勢力豪強。

    而無壽命。

    誰受此樂故。

    諸罪殺罪重。

    諸功德不殺勝。

    又世間中惜命為第一。

    何以知之。

    一切世人甘受形種種考掠。

    以護壽命。

    又佛說有五大施者。

    即是五戒。

    複次行慈三昧。

    其福無量。

    水火不害。

    刀杖不傷。

    一切惡毒所不能中。

    以五大施故。

    所得如是。

    又複次殺生有十種罪。

    如佛語難提迦優婆塞。

    殺生有十罪。

    何等為十。

    一者心常懷毒。

    世世不絕。

    二衆生憎惡。

    眼不喜見。

    三常懷惡念。

    思惟惡事。

    四衆生畏之如見蛇。

    五睡時心怖。

    覺亦不安。

    六常有惡夢。

    七者命終之時狂怖惡死。

    八者種短命因。

    九者身壞命終堕泥犁中。

    十者若出為人。

    常當短命。

    問若不侵我殺心可息。

    若為侵害是當雲何。

    答曰。

    應量輕重。

    若人殺己先自思惟。

    全戒利重。

    全身利重。

    破戒為失。

    喪身為失。

    如是思惟已。

    知持戒為重全身為輕。

    若苟免全身。

    身何所得。

    是身名為老死薮。

    必當壞敗。

    若為持戒失身。

    其利甚重。

    又複思惟。

    我前後失身。

    世世無數但為财利諸不善事。

    今乃得為持淨戒。

    故不惜此身舍命持戒。

    勝于舍戒全身。

    百千萬倍不可為喻。

    如是定心。

    應當舍身以護淨戒。

    如一須陀洹人生屠殺家。

    年向成人。

    應當修其家業。

    而不背殺。

    父母與刀并一口羊。

    閉著屋中而語之言。

    若不殺羊。

    不令汝出得見日月生活飲食。

    兒自思惟言。

    我若殺此一羊。

    便當終為此業。

    豈以身故為此大罪。

    便以刀自殺。

    父母開門見。

    羊在一面立。

    兒已命終。

    當自殺時即生天上。

    若如此者。

    是為不惜壽命而護淨戒。

    如佛說。

    不與取者有十罪。

    何等為十。

    一者物生當嗔。

    二者重疑。

    三者非時行不籌度。

    四者朋黨惡人。

    遠離賢善。

    五者破善相。

    六者得罪于官。

    七者财物沒入。

    八者種貧窮業。

    九者死入地獄。

    十者若出為人勤苦求财。

    五家共有邪淫者。

    問曰。

    若夫主不知不見不惱他有何罪。

    答曰。

    夫妻之情異身同體。

    奪所愛敬破他本心。

    是名為賊。

    又複惡名醜聲為人所憎。

    少樂多畏。

    或畏刑戮。

    又畏夫主傍人所知。

    多懷妄語。

    聖人所呵。

    又複思惟。

    我婦他妻同為女人。

    骨肉情态彼此無異。

    而我何為橫生惑心随逐邪意。

    邪淫之人破失今世後世之樂。

    回己易處。

    以自制心。

    若彼侵我妻。

    我則忿恚。

    我若侵彼。

    彼亦無異。

    恕己自制。

    如佛所說。

    邪淫之人後堕劍樹地獄。

    衆苦備受。

    得出為人。

    家道不穆。

    常值淫婦。

    邪僻殘賊邪淫為患。

    譬如蝮蛇。

    亦如大火。

    不急避之。

    禍害将至。

    如佛所說。

    邪淫有十罪。

    一者常為所淫夫主欲遮害之。

    二者夫婦不穆。

    常共鬥诤。

    三者諸不善法日日增長。

    于諸善法日日損減。

    四者不守護身。

    妻子孤寡。

    五者财産日耗。

    六者有諸惡事。

    常為人疑。

    七者親屬知識所不喜愛。

    八者種怨家業。

    九者身壞命終死生地獄。

    十者若出為女。

    多人共夫。

    若為男子。

    婦不貞潔。

    妄語之人先自诳身。

    然後诳人。

    以實為虛。

    以虛為實。

    虛實颠倒。

    不受善法。

    譬如覆瓶水不得入。

    妄語之人心無慚愧。

    閉塞天道涅槃之門。

    觀知此罪故不應作。

    複次觀知實語。

    其利甚廣。

    實語之利自從己出。

    甚為易得。

    是為一切出家人力。

    如是功德若在家人共有此利。

    善人之相實語之人其心端直。

    易得免苦。

    譬如稠林曳木。

    直者易出。

    世人愚癡少智。

    遭事苦厄。

    妄語求脫。

    不知事發今世得罪。

    不知後世有大罪報。

    複有人。

    雖知妄語罪。

    悭貪嗔恚愚癡多故而作妄語。

    複有人。

    雖不貪嗔。

    而妄證人罪。

    心謂實爾。

    死堕地獄。

    況貪嗔癡惡心妄證。

    如提婆達多弟子俱迦離。

    常求舍利弗目犍連過失。

    是時二人夏安居竟。

    遊行諸國。

    值天大雨。

    到陶作家。

    宿盛陶器舍。

    此舍中先有一女人。

    在闇中宿。

    二人不知。

    此女人其夜夢失不淨。

    晨朝趣水澡浴。

    是時俱迦離偶行見之。

    俱迦離能相。

    知人交會情狀。

    而不知夢與不夢。

    是俱迦離顧語弟子。

    此女昨夜與人情通。

    即問女人。

    汝出在何處。

    答言。

    我在陶師屋寄宿。

    又問。

    共誰。

    答二比丘。

    是時二人從屋中出。

    俱迦離見已。

    又以相驗之。

    意謂。

    二人必為不淨。

    先懷嫉妒。

    既見此事。

    遍諸城邑聚落告之。

    次到祇洹唱此惡聲。

    于是中間。

    梵天王來欲見世尊。

    佛入靜室寂然三昧。

    諸比丘衆亦有閉房三昧。

    皆不可覺。

    即自思惟。

    我故來見佛。

    佛入三昧。

    且欲還去。

    即複念言。

    佛從定起亦将不久。

    于是小住俱迦離房前。

    扣戶而言。

    俱迦離俱迦離。

    舍利目連清淨。

    汝莫謗之而長夜受苦。

    俱迦離問。

    汝是何人。

    答言。

    我是梵王。

    問言。

    佛說汝得阿那含道。

    何以故來。

    梵王心念而說偈言。

    無量法欲量。

    不應以相取。

    無量法欲量。

    是野人覆沒。

    說此偈已到佛所。

    具說其事。

    佛言。

    善哉善哉。

    快說此偈。

    爾時世尊複說此偈。

    梵天王聽佛說已。

    忽然不現即還天上。

    爾時俱迦離到佛所。

    頭面禮佛足。

    卻住一面。

    佛告俱迦離。

    舍利目連清淨人。

    汝莫謗之而長夜受苦。

    俱迦離白佛言。

    我于佛語不敢不信。

    但自目見。

    了了定知。

    二人實行不淨。

    佛如是三呵。

    俱迦離亦不受。

    即從座起去。

    還其房中。

    舉身生瘡如芥子。

    漸大如豆如棗如奈。

    轉大如瓜。

    翕然爛壞如大火燒。

    叫呼嗥哭。

    其夜即死。

    入大蓮華地獄。

    有一梵天。

    夜來白佛。

    俱迦離已死。

    複有一梵天言。

    堕地獄。

    其夜過已。

    佛命僧集。

    而告之言。

    汝等欲知俱迦離所堕地獄壽長短不。

    諸比丘言。

    願樂欲聞。

    佛言。

    六十斛胡麻。

    有人過百歲取一胡麻而去。

    如是盡。

    阿浮陀地獄中壽故未盡。

    二十阿浮陀地獄中壽為一尼羅浮陀地獄中壽。

    如是餘者皆二十數。

    俱迦離堕是摩诃波頭摩地獄中。

    出其大舌。

    以五百釘釘之。

    五百犁耕之。

    爾時世尊說此偈雲。

    士之生斧在口中。

    所以斬身。

    由其惡言。

    應呵而贊。

    應贊而呵。

    口集諸惡。

    終不見樂。

    心依邪見。

    破賢聖語。

    如竹生實自毀其形。

    受罪如是。

    不應妄語。

    佛說妄語有十罪。

    何等為十。

    一口氣臭。

    二者善神遠之。

    非人得便。

    三者雖有實語。

    人不信受。

    四者智人謀議常不參預。

    五者常被诽謗。

    醜惡之聲周聞天下。

    六者人所不敬。

    雖有教敕。

    人不承用。

    七者常多憂愁。

    八者種诽謗業。

    九者死堕地獄。

    十出得為人。

    常被诽謗。

    如是種種故不應妄語。

    酒有三種。

    謂谷果菜。

    各有多種。

    但能令人心動放逸。

    是名為酒。

    一切不應飲。

    是名不飲酒。

    問曰。

    酒能破冷益身歡喜。

    何以不飲。

    答曰。

    益身甚少。

    所損甚多。

    是故不應飲。

    如佛語難提迦優婆塞。

    酒有三十五失。

    何者三十五失。

    一者現在财物空竭。

    何以故。

    人飲酒醉心無節限。

    費用無度故。

    二者衆病之門。

    三鬥訟之本。

    四裸露無恥。

    五醜名惡聲人所不敬。

    六覆沒智慧。

    七應所得物而不得。

    已所得物而散失。

    八伏匿之事盡向人說。

    九種種事業廢不成辦。

    十醉為愁本。

    何以故。

    醉中多失。

    醒已慚愧憂愁。

    十一身力轉少。

    十二身色壞。

    十三不知敬父。

    十四不知敬母。

    十五不知敬沙門。

    十六不知敬婆羅門。

    十七不知敬伯叔及尊長。

    何以故。

    醉沒恍惚無所别故。

    十八不敬佛。

    十九不敬法。

    二十不敬僧。

    二十一朋黨惡人。

    二十二疏遠賢善。

    二十三作破戒人。

    二十四無慚無愧。

    二十五不守六情。

    二十六縱色放逸。

    二十七人所憎惡。

    不喜見之。

    二十八貴重親屬及諸知識所共擯棄。

    二十九行不善法。

    三十棄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