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發菩提心集卷上

關燈
怙諸衆生所。

    離染污心。

    欲與種種饒益樂具。

    發心菩薩求菩提故。

    所攝善法比餘一切所攝善法有二種勝。

    一因。

    二果謂所攝善法皆是無上正等菩提能證因故。

    所證無上是此果故。

    尚勝二乘。

    況餘一切世間因果。

    發心菩薩有二種發心勝利。

    一者初發心已。

    即是衆生尊重福田。

    一切衆生皆應供養。

    亦作一切衆生父母。

    二者初發心已。

    即能攝受無惱害福。

    此菩薩成就如是無惱害福。

    得倍輪王護所守護。

    由得如是護所護故。

    若寝若寤若迷悶等。

    一切魍魉人非人等。

    不能娆害。

    又此轉受餘生。

    由如是福所護攝持故。

    少病無病不為長時重病所觸。

    常益衆生。

    無勞無損。

    廣說勝事。

    大莊嚴論第二。

    菩薩發心有四種大。

    一勇猛大。

    謂弘誓精進甚深難作。

    長時随順故。

    二方便大。

    謂被弘誓铠。

    已恒時方便勤精進故。

    三利益大。

    謂一切時作自他利故。

    四出離大。

    謂為求無上菩提故。

    菩薩發心以何為根。

    乃至何為障難究竟等者。

    以大悲為根本。

    以利物為依止。

    以大乘法為所信。

    以種智為所緣。

    為求彼故。

    以勝欲為所乘。

    欲無上乘故。

    以大護為所住。

    住菩薩戒故。

    以受障為難。

    起異乘心故。

    以增善為功德。

    以福智為自性。

    以習諸度為出離。

    以地滿為究竟。

    由地地勤方便與彼彼相應故。

    從初世俗發心。

    謂從地聞持覺解心而發心者。

    名世俗發心。

    此由四力。

    一者友力發心。

    謂得善知識随順故。

    二因力。

    或過去世曾發心為性故。

    三者根力。

    或過去曾行善根所滿足故。

    四聞力。

    或處處說法時。

    無量衆生發菩提心故。

    顯揚論第二。

    世俗發心。

    謂如有一類。

    智者前恭敬而住。

    起增上意發誓願言。

    長老憶念。

    或言聖者憶念。

    或言邬波陀耶。

    我如是名。

    從今日始。

    發阿耨菩提心。

    為欲饒益諸有情故。

    從今已往。

    願我所修六波羅蜜一切萬行。

    皆為證得無上菩提故。

    我今與諸菩薩摩诃薩和合出家。

    願尊證知我是菩薩。

    第二第三亦複如是。

    第一義發心有三種勝。

    一教授勝。

    親近正遍知故。

    二随順勝。

    善集福智故。

    三得果勝。

    生無分别智。

    長此發心。

    名歡喜地。

    此勝以何為因。

    有四。

    一法平等。

    由通達法無我故。

    二衆生平等。

    由至得自他平等故。

    三所作平等。

    由令他盡苦如自盡苦故。

    四佛體平等。

    由法界與我無别決定能通達故。

    此第一義發心複有六勝。

    一生位。

    二願位。

    三勇猛。

    四淨依。

    五餘巧。

    六餘出。

    生勝有四。

    一種子勝。

    信大法為種子。

    二生母勝。

    般若波羅蜜為生母故。

    三胎藏勝。

    大禅定樂為胎藏故。

    四乳母勝。

    大悲長養為乳母故。

    願即十大願。

    應依瑜伽四十五。

    如下明。

    一供養恭敬一切諸佛。

    二受持一切三世佛法。

    三随諸如來轉法輪處。

    皆往供養聽聞正法。

    四明諸菩薩所行勝行。

    五成熟一切有情。

    如般若說。

    六了知器界及有情界。

    七嚴淨一切諸佛國土。

    八不離一切菩薩諸佛。

    九利益衆生。

    猶如藥樹。

    如如意珠。

    生遇皆益。

    十随所利生。

    常無休息。

    非同二乘速入涅槃。

    如第一供養有三。

    一一切佛無餘。

    二供養無餘。

    有三。

    一利供養。

    謂衣服等。

    二敬供養。

    謂香華等。

    三修行供養。

    謂修信戒等。

    三恭敬無餘。

    有三。

    一給侍恭敬。

    二迎逆恭敬。

    三修行恭敬。

    廣如十地論第三說。

    十地經又以十盡句成諸大願。

    何等為十。

    所謂一衆生界盡。

    謂一切生生故。

    二世界盡。

    謂何處住界。

    三虛空界盡。

    謂一切虛空。

    四法界盡。

    謂說何等法教化法。

    五涅槃界盡。

    随所化生置何涅槃界故。

    六佛出世界盡。

    七如來智界盡。

    故以何善巧方便如來智盡故。

    八心所緣界盡。

    随所緣心緣界盡故。

    九佛境界智入界盡。

    複随何界佛境界智入盡。

    十世間轉法輪智轉界盡。

    發此願勝故。

    勇猛恒不退。

    能行難行。

    永不退故。

    淨依者依二利生。

    一知自近菩提。

    二知利他方便故。

    巧便勝得進上地方便故。

    出離勝者善思惟。

    住諸地中所建立法故。

     譬喻贊歎門 發心喻偈雲。

    如地如淨金。

    如月如增火。

    如藏如寶箧。

    如海如金剛。

    如山如藥王。

    如友如如意。

    如日如美樂。

    如王如庫倉。

    如道如車乘。

    如泉如喜聲。

    如流亦如雲發心譬如是。

    譬如地者。

    最初發心亦複如是。

    一切佛法能生持故。

    譬如淨金者。

    依相應發心亦如是。

    利益安樂不退壞故。

    譬如新月。

    勤相應發心如是。

    一切善法漸漸增故。

    譬如增火。

    極依相應發心如是。

    益薪火熾積行依極故。

    譬如藏。

    檀波羅蜜相應發心亦如是。

    以财周給亦無盡故。

    譬如寶箧。

    屍羅相應發心亦如是。

    功德法寶從彼生故。

    譬如大海。

    忍波羅蜜相應發心亦如是。

    諸來違逆心不動故。

    譬如金剛。

    進相應發心亦如是。

    勇猛堅牢不可壞故。

    譬如山王。

    禅波羅蜜相應發心亦如是。

    物無能動。

    以不亂故。

    譬如藥王。

    般若相應發心亦如是。

    惑智二病此能破故。

    譬如善友。

    無量相應發心亦如是。

    一切時中不舍衆生故。

    譬如如意。

    神通相應發心亦如是。

    随所欲現能成就故。

    譬如盛日。

    攝相應發心亦如是。

    如日熟谷成熟衆生故。

    譬如美樂。

    辨相應發心亦如是。

    說法教化攝衆生故。

    譬如國王。

    量相應發心亦如是。

    能為正道不壞因故。

    譬如倉庫。

    聚相應發心亦如是。

    福智法财之所聚故。

    譬如道路。

    覺分相應發心亦如是。

    大聖先行餘随行故。

    譬如車乘。

    止觀相應發心亦如是。

    二輪具足安樂去故。

    譬如湧泉。

    總持相應發心亦如是。

    聞者雖多。

    法無盡故。

    譬如喜聲。

    法印相應發心亦如是。

    求解脫者所樂聞故。

    譬如河流。

    自性相應發心亦如是。

    無生忍道自然而流。

    不作意故。

    譬如大雲。

    能成世間方便相應發心亦如是。

    示現八相成道。

    化衆生故。

    如無盡意經。

    有三十二喻。

    菩薩有四樂。

    一思利樂。

    謂思惟于利他時。

    二得方便樂。

    謂至得巧方便時。

    三解義樂。

    謂解了大乘意時。

    四證實樂。

    謂證入法無我時。

    若人棄舍衆生趣向寂滅。

    應知是人不得菩薩如是四樂(此說不發心菩薩過)。

    次說歎發心者。

    若菩薩初發大菩提心。

    爾時依無邊衆生。

    即得善護。

    不作諸惡。

    為此故。

    是人遠離退堕惡道畏。

    複次由有善及增故。

    于樂常喜。

    由有悲及增故。

    于苦常喜。

    為此故。

    是人遠離退失善道畏。

    因此發心得不作護(謂能善護不作諸惡)。

    偈雲。

    愛他過自愛。

    忘己利衆生。

    不為自憎他。

    豈作不善業。

    菩薩愛他過于自愛。

    由此故。

    忘自身命而利于他。

    不為自利而損于他。

    由此故。

    能于諸衆生絕諸惡業得不退。

    菩薩以自功德而為自嚴。

    以利懷喜而為自食。

    以作意生處而為園地。

    以神通變化而為戲喜。

    如是四事。

    唯菩薩有。

    二乘人無。

    既有如是四事。

    雲何當退。

    次遮思苦心。

    菩薩既以大悲為體。

    是故極勤利他雖入阿毗地獄。

    如遊樂處。

    菩薩如是。

    于餘苦中。

    豈生怖畏。

    因此怖故而退心耶。

    諸菩薩以大悲阇梨常在心中。

    若見衆生受苦。

    即自生苦。

    由此道理。

    自然應作。

    若待善友勸發。

    深生極重慚羞。

    偈雲。

    荷負衆生擔。

    懈怠醜非勝。

    為欲解他縛。

    精進應百倍。

    菩薩發心以荷負衆生重擔。

    若去賒緩此是醜事。

    非為第一端政衆生。

    菩薩應思若自若他種種急縛。

    謂惑業生。

    為解此縛。

    應須精進百倍過彼聲聞獨覺作所應作。

    次說随順行自他利行(有六大)。

    大依者。

    依止大菩提而發心故。

    大行者。

    為利自他而發行故。

    大果者。

    今得無上大菩提故。

    大取者。

    初發心時攝一切衆生故。

    大忍者。

    發行時忍一切大苦故。

    大義者。

    得果時廣利一切衆生業成就故。

    複有四大。

    一勝出大。

    于三有五趣中而勝出故。

    二寂靜大。

    随向無住處涅槃故。

    三功德大。

    福智二聚增長故。

    四者利物大。

    常依大悲不舍衆生故。

    依發菩提心論初意。

    贊勸發心。

    說諸功德所修勝行能有對治利益。

    贊佛菩薩及以法僧種種功德。

    令其發心雲。

    諸佛子若佛弟子受持佛語。

    能為衆生演說法者。

    應先稱揚佛之功德。

    衆生聞已乃能發心。

    求佛智慧。

    以發心故。

    佛種不斷。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念佛念法。

    又念如來行菩薩道時。

    為求法故阿僧祇劫受諸勤苦。

    此意應念佛恩勤苦求法為我等故。

    今應如是為報佛恩。

    适為他說令其發心修菩薩行。

    以如是念。

    為菩薩說法乃至一偈。

    菩薩得聞是法。

    示教利喜。

    當種善根修習佛法。

    得無上菩提。

    為斷無量衆生無始生死諸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