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發菩提心集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翻經沙門慧沼撰
一明菩薩種姓相門 二明發心因緣門 三顯勝負論門 四譬喻贊歎門 五勸發勝劣重廣門 六立誓發願門 七複說發心及哀愍門 八雜明修行及退不退門 九依觀普賢菩薩經忏悔受戒門
第一明菩薩種姓相門(出瑜伽三十五)
菩薩有六波羅蜜多種姓相。
由此相故。
令他了知真是菩薩。
且施種姓相者。
謂諸菩薩本性樂施。
于現堪施。
無間平等喜施無悔。
雖少能均廣大非小。
若無物施。
深懷慚恥。
于他常好贊勸令施。
見能愛悅。
于應供養。
恭敬奉施。
于此他世。
無罪利事。
若請不請。
如理為說。
若有怖于王賊水火。
施以無畏。
能于極怖。
随力拔濟。
受他寄物。
未嘗差違。
若負他債。
終不抵拒。
于共财所。
無欺心。
得大财寶。
尚不貪著。
何況小利。
如是等名施種姓相。
戒種姓相者。
謂諸菩薩本性成就耎品不善身語意業。
不極暴惡。
于諸有情。
不極損惱。
雖作惡業。
速疾能悔。
常行恥愧。
不生歡喜。
不以刀等惱害有情。
性常慈愛。
于所應敬。
現前禮拜。
修和敬業。
機捷不愚。
善順他心。
常先含笑。
舒顔平視。
遠離颦蹙。
先言問訊。
知恩報恩。
來求質直。
不以謟謝。
如法求财。
不以非法。
不以卒暴。
喜樂修福。
尚獎勸他。
況不自為。
聞他種種苦所逼切。
過于自身。
少罪深怖。
何況多罪。
一切如法悉與同事。
非法不随。
惡心不續。
随生随舍。
賢善尊重實語不诳。
于己仆使。
尚不苦言。
況于他所。
如是等類名戒種相。
忍種姓相者。
謂諸菩薩性于他所遭不饒益。
無恚害心。
亦不反報。
若他谏謝。
速能納受。
終不結恨。
不久懷惡。
如是等類名為忍相。
精進相者。
謂諸菩薩性自翹勤。
夙興夜寐。
不樂睡眠。
所作勇決。
樂為不。
所為事業堅固究竟。
終不間廢。
大義無怯。
不自輕蔑。
有力能證難行事業。
無畏無憚。
能引義利。
大事務中尚無深倦。
何況小事。
如是等類名精進相。
靜慮相者。
謂諸菩薩性于法義能審思惟。
無多散亂。
見聞若山岩林邊具人不狎習。
離惡衆生。
随順宴默。
便生愛樂。
性薄煩惱。
至遠離處。
思量自義。
心不極為諸惡尋思之所纏擾。
于怨尚慈。
況親中庸。
見苦生悲。
随力拔濟。
性聰敏。
于法能受能持思念。
久事既憶。
亦令他憶。
如是等類名靜慮種相。
慧種姓相者。
謂諸菩薩成俱生慧。
能入一切明處境界。
性不鈍昧。
于放逸處。
有力思擇。
如是等類名慧種姓。
由諸菩薩所有種姓。
與如是等功德相應。
成就賢善諸白淨法。
是故與難得無上如來果位。
為證得因。
乃至未為白法相違四随煩惱若具不具之所染污。
白法相應若染污。
如是白法皆不顯現。
何如白法相違四惑。
謂放逸者。
由先串習諸煩惱故。
性成猛利長時煩惱。
是名第一。
又愚癡者。
不善巧者依附惡友。
是名第二。
又為尊長夫主王賊怨歒等拘。
不得自在。
心迷亂。
是名第三。
又資生具有匮乏者。
顧戀身命。
是名第四随煩惱性。
雖具種姓。
由四因緣。
不能速證無上菩提。
何等為四。
謂諸菩薩先未值遇諸佛菩薩真善知識為說菩提無颠倒道。
是名第一因。
又諸菩薩雖遇善友為說正道。
而颠倒執。
于學中颠倒修學。
名第二因。
又諸菩薩雖遇善友為說正道能正修學。
而于加行方便。
慢緩不能勇猛熾然精進。
名第三因。
又諸菩薩。
雖遇善友為說正道加行勇猛。
善根未熟。
資糧未圓。
未長時修菩提分法。
名第四因。
明發心因緣門 發菩提心者。
瑜伽發心品雲。
略有五種。
一自性。
二行相。
三所緣。
四功德。
五最勝。
菩薩最初發心。
于諸菩薩所有正願。
是初正願普能攝受其餘正願。
是故發心以初正願為其自性。
又諸菩薩起正願心求菩提時。
發如是心。
說如是言。
願我決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
能作有情一切義利。
畢竟安處究竟涅槃及以如來廣大智中。
如是發心定自希求無上菩提。
及求能作有情義利。
是故發心以定希求為其行相。
以大菩提及諸有情一切義利為所緣境。
最初發心能攝一切菩提分法。
殊勝善根為上首。
故是善極善。
是妙極妙。
能盡一切有情處所三業功德相應。
又諸菩薩最初發心所起正願。
于餘一切希求世間出世間義妙善正願。
最為第一。
菩薩發心由四種緣四因四力。
初四緣者。
一謂善男子或善女人。
若見諸佛及諸菩薩有不思議神變威力。
或從可信聞如是事。
既見聞已便作是念。
無上菩提具大功德。
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是不思議神變功德威力。
由此見聞增上力故。
于大菩提深生信解。
因斯發起大菩提心。
是名第一(此應為說佛菩薩所能修學之能證得故令發心)。
二雖不見聞佛及菩薩神通功德。
于菩薩藏聞已深信。
由聞正法及深信力故。
于如來神變功德深生信解為得如來微妙智故。
發菩提心(前約自見或聞他佛及菩薩神變功德。
據他見佛餘說者。
此約依教聞已生信)。
三或有一類。
雖不見聞及以聽說如上正法。
而見一切菩薩藏法将欲滅沒。
便作是念。
菩薩藏法久住于世。
能拔無量衆生大苦。
我應住持菩薩藏法。
發菩提心。
為滅無量衆生大苦。
由為護持菩薩藏法增上力故。
于如來智深生信解。
為得如來妙智故。
發菩提心。
四者或有一類。
雖不睹見正法欲滅。
而于末劫末世末時。
見諸濁惡衆生身心十随煩惱之所惱亂。
謂多愚癡。
多無慚愧。
多諸悭嫉。
多諸憂苦。
多諸粗重。
多諸煩惱。
多諸惡行。
多諸放逸。
多諸懈怠。
多諸不信。
見是事已便作是念。
大濁惡世于今正起諸随煩惱所惱亂時。
能發下劣獨覺菩提心。
尚難可得。
況于無上正等菩提能發心者。
我當應發大菩提心。
令此惡世無量有情。
随學于我起菩提願。
由見惡世發心難得增上力故。
于大菩提深生信解。
因斯發起大菩提心。
是名四緣。
雲何四因。
謂諸菩薩種姓具足。
是名第一。
賴佛菩薩善友攝受。
是名第二。
于諸衆生多起悲心。
是名第三。
于極長時生死大苦難行苦行。
無有怯畏。
是名第四。
第一具菩薩種姓。
二者具四種相。
當知菩薩善友具足。
謂諸菩薩所遇善友。
性不愚鈍。
聰明黠慧。
不堕惡見。
是名第一善友具足。
所遇善友。
終不教人行于放逸。
亦不授與諸放逸具。
是名第二善友具足。
所遇善友。
終不教人行于惡行。
亦不授與諸惡行具。
是名第三善友具足。
所遇善友。
終不勸舍增上信欲受學精進方便功德。
而複勸修下劣信欲諸劣功德。
謂不勸舍大乘修于二乘。
不勸舍勝福慧修劣福慧。
是名第四善友具足。
由四因緣。
當知菩薩于諸衆生多起悲心。
謂諸菩薩雖有十方無量無邊無苦世界。
而生有苦諸世界中。
于中恒有衆苦可得。
或時見他随遭一苦。
或時見自一苦觸對。
或見自他随遭一苦觸對逼切。
或見二種俱遭多時種種猛利無間大苦觸對逼切。
然此菩薩依自種姓自仁賢。
依四境處雖不串習。
而能發起下中上悲。
無有間斷。
由四因緣。
于諸衆生先起悲心。
于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難行苦行。
尚無怯畏。
何況小苦。
謂諸菩薩性自勇健堪忍有力。
是第一因。
性自聰敏能正思惟。
具思擇力。
是第二因。
能于無上正等菩提。
成就上品清淨信解。
是第三因。
于諸衆生。
成就上品深心悲愍。
是第四因(如其次第釋上四因)。
四力者。
謂諸菩薩由自功力。
能于無上正等菩提。
深生愛樂。
是名第一。
由他功力。
于大菩提。
深生愛樂。
是名第二。
宿習大乘相應善法。
今得暫見諸佛菩薩。
或暫得聞稱揚贊歎。
即能速疾發菩提心。
況睹神力聞其正法。
是名第三。
于現法中。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谛思惟等。
長時修習種種善法。
由此加行發菩提心。
名第四力。
退菩提心門有四因緣。
能令菩薩退菩提心。
一種姓不具。
二惡友所攝。
三于諸衆生悲心微薄。
四于極長時生死大苦難行苦行。
怯畏驚怖也。
顯勝門 最初發心堅固菩薩。
略有二種不共世間甚希奇法。
何等為二。
一者攝諸衆生皆為眷屬。
二者攝眷屬過所不能染。
攝眷屬過有其二種。
謂于眷屬。
饒益損減。
染污違順。
如是二事。
菩薩皆無。
最初發心堅固菩薩。
于諸衆生。
發起二種善勝意樂。
一者利益意樂。
二安樂意樂。
利益意樂者。
謂欲從彼諸不善處拔濟衆生。
安置善處。
安樂意樂者。
謂于貧匮無依無
由此相故。
令他了知真是菩薩。
且施種姓相者。
謂諸菩薩本性樂施。
于現堪施。
無間平等喜施無悔。
雖少能均廣大非小。
若無物施。
深懷慚恥。
于他常好贊勸令施。
見能愛悅。
于應供養。
恭敬奉施。
于此他世。
無罪利事。
若請不請。
如理為說。
若有怖于王賊水火。
施以無畏。
能于極怖。
随力拔濟。
受他寄物。
未嘗差違。
若負他債。
終不抵拒。
于共财所。
無欺心。
得大财寶。
尚不貪著。
何況小利。
如是等名施種姓相。
戒種姓相者。
謂諸菩薩本性成就耎品不善身語意業。
不極暴惡。
于諸有情。
不極損惱。
雖作惡業。
速疾能悔。
常行恥愧。
不生歡喜。
不以刀等惱害有情。
性常慈愛。
于所應敬。
現前禮拜。
修和敬業。
機捷不愚。
善順他心。
常先含笑。
舒顔平視。
遠離颦蹙。
先言問訊。
知恩報恩。
來求質直。
不以謟謝。
如法求财。
不以非法。
不以卒暴。
喜樂修福。
尚獎勸他。
況不自為。
聞他種種苦所逼切。
過于自身。
少罪深怖。
何況多罪。
一切如法悉與同事。
非法不随。
惡心不續。
随生随舍。
賢善尊重實語不诳。
于己仆使。
尚不苦言。
況于他所。
如是等類名戒種相。
忍種姓相者。
謂諸菩薩性于他所遭不饒益。
無恚害心。
亦不反報。
若他谏謝。
速能納受。
終不結恨。
不久懷惡。
如是等類名為忍相。
精進相者。
謂諸菩薩性自翹勤。
夙興夜寐。
不樂睡眠。
所作勇決。
樂為不。
所為事業堅固究竟。
終不間廢。
大義無怯。
不自輕蔑。
有力能證難行事業。
無畏無憚。
能引義利。
大事務中尚無深倦。
何況小事。
如是等類名精進相。
靜慮相者。
謂諸菩薩性于法義能審思惟。
無多散亂。
見聞若山岩林邊具人不狎習。
離惡衆生。
随順宴默。
便生愛樂。
性薄煩惱。
至遠離處。
思量自義。
心不極為諸惡尋思之所纏擾。
于怨尚慈。
況親中庸。
見苦生悲。
随力拔濟。
性聰敏。
于法能受能持思念。
久事既憶。
亦令他憶。
如是等類名靜慮種相。
慧種姓相者。
謂諸菩薩成俱生慧。
能入一切明處境界。
性不鈍昧。
于放逸處。
有力思擇。
如是等類名慧種姓。
由諸菩薩所有種姓。
與如是等功德相應。
成就賢善諸白淨法。
是故與難得無上如來果位。
為證得因。
乃至未為白法相違四随煩惱若具不具之所染污。
白法相應若染污。
如是白法皆不顯現。
何如白法相違四惑。
謂放逸者。
由先串習諸煩惱故。
性成猛利長時煩惱。
是名第一。
又愚癡者。
不善巧者依附惡友。
是名第二。
又為尊長夫主王賊怨歒等拘。
不得自在。
心迷亂。
是名第三。
又資生具有匮乏者。
顧戀身命。
是名第四随煩惱性。
雖具種姓。
由四因緣。
不能速證無上菩提。
何等為四。
謂諸菩薩先未值遇諸佛菩薩真善知識為說菩提無颠倒道。
是名第一因。
又諸菩薩雖遇善友為說正道。
而颠倒執。
于學中颠倒修學。
名第二因。
又諸菩薩雖遇善友為說正道能正修學。
而于加行方便。
慢緩不能勇猛熾然精進。
名第三因。
又諸菩薩。
雖遇善友為說正道加行勇猛。
善根未熟。
資糧未圓。
未長時修菩提分法。
名第四因。
明發心因緣門 發菩提心者。
瑜伽發心品雲。
略有五種。
一自性。
二行相。
三所緣。
四功德。
五最勝。
菩薩最初發心。
于諸菩薩所有正願。
是初正願普能攝受其餘正願。
是故發心以初正願為其自性。
又諸菩薩起正願心求菩提時。
發如是心。
說如是言。
願我決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
能作有情一切義利。
畢竟安處究竟涅槃及以如來廣大智中。
如是發心定自希求無上菩提。
及求能作有情義利。
是故發心以定希求為其行相。
以大菩提及諸有情一切義利為所緣境。
最初發心能攝一切菩提分法。
殊勝善根為上首。
故是善極善。
是妙極妙。
能盡一切有情處所三業功德相應。
又諸菩薩最初發心所起正願。
于餘一切希求世間出世間義妙善正願。
最為第一。
菩薩發心由四種緣四因四力。
初四緣者。
一謂善男子或善女人。
若見諸佛及諸菩薩有不思議神變威力。
或從可信聞如是事。
既見聞已便作是念。
無上菩提具大功德。
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是不思議神變功德威力。
由此見聞增上力故。
于大菩提深生信解。
因斯發起大菩提心。
是名第一(此應為說佛菩薩所能修學之能證得故令發心)。
二雖不見聞佛及菩薩神通功德。
于菩薩藏聞已深信。
由聞正法及深信力故。
于如來神變功德深生信解為得如來微妙智故。
發菩提心(前約自見或聞他佛及菩薩神變功德。
據他見佛餘說者。
此約依教聞已生信)。
三或有一類。
雖不見聞及以聽說如上正法。
而見一切菩薩藏法将欲滅沒。
便作是念。
菩薩藏法久住于世。
能拔無量衆生大苦。
我應住持菩薩藏法。
發菩提心。
為滅無量衆生大苦。
由為護持菩薩藏法增上力故。
于如來智深生信解。
為得如來妙智故。
發菩提心。
四者或有一類。
雖不睹見正法欲滅。
而于末劫末世末時。
見諸濁惡衆生身心十随煩惱之所惱亂。
謂多愚癡。
多無慚愧。
多諸悭嫉。
多諸憂苦。
多諸粗重。
多諸煩惱。
多諸惡行。
多諸放逸。
多諸懈怠。
多諸不信。
見是事已便作是念。
大濁惡世于今正起諸随煩惱所惱亂時。
能發下劣獨覺菩提心。
尚難可得。
況于無上正等菩提能發心者。
我當應發大菩提心。
令此惡世無量有情。
随學于我起菩提願。
由見惡世發心難得增上力故。
于大菩提深生信解。
因斯發起大菩提心。
是名四緣。
雲何四因。
謂諸菩薩種姓具足。
是名第一。
賴佛菩薩善友攝受。
是名第二。
于諸衆生多起悲心。
是名第三。
于極長時生死大苦難行苦行。
無有怯畏。
是名第四。
第一具菩薩種姓。
二者具四種相。
當知菩薩善友具足。
謂諸菩薩所遇善友。
性不愚鈍。
聰明黠慧。
不堕惡見。
是名第一善友具足。
所遇善友。
終不教人行于放逸。
亦不授與諸放逸具。
是名第二善友具足。
所遇善友。
終不教人行于惡行。
亦不授與諸惡行具。
是名第三善友具足。
所遇善友。
終不勸舍增上信欲受學精進方便功德。
而複勸修下劣信欲諸劣功德。
謂不勸舍大乘修于二乘。
不勸舍勝福慧修劣福慧。
是名第四善友具足。
由四因緣。
當知菩薩于諸衆生多起悲心。
謂諸菩薩雖有十方無量無邊無苦世界。
而生有苦諸世界中。
于中恒有衆苦可得。
或時見他随遭一苦。
或時見自一苦觸對。
或見自他随遭一苦觸對逼切。
或見二種俱遭多時種種猛利無間大苦觸對逼切。
然此菩薩依自種姓自仁賢。
依四境處雖不串習。
而能發起下中上悲。
無有間斷。
由四因緣。
于諸衆生先起悲心。
于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難行苦行。
尚無怯畏。
何況小苦。
謂諸菩薩性自勇健堪忍有力。
是第一因。
性自聰敏能正思惟。
具思擇力。
是第二因。
能于無上正等菩提。
成就上品清淨信解。
是第三因。
于諸衆生。
成就上品深心悲愍。
是第四因(如其次第釋上四因)。
四力者。
謂諸菩薩由自功力。
能于無上正等菩提。
深生愛樂。
是名第一。
由他功力。
于大菩提。
深生愛樂。
是名第二。
宿習大乘相應善法。
今得暫見諸佛菩薩。
或暫得聞稱揚贊歎。
即能速疾發菩提心。
況睹神力聞其正法。
是名第三。
于現法中。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谛思惟等。
長時修習種種善法。
由此加行發菩提心。
名第四力。
退菩提心門有四因緣。
能令菩薩退菩提心。
一種姓不具。
二惡友所攝。
三于諸衆生悲心微薄。
四于極長時生死大苦難行苦行。
怯畏驚怖也。
顯勝門 最初發心堅固菩薩。
略有二種不共世間甚希奇法。
何等為二。
一者攝諸衆生皆為眷屬。
二者攝眷屬過所不能染。
攝眷屬過有其二種。
謂于眷屬。
饒益損減。
染污違順。
如是二事。
菩薩皆無。
最初發心堅固菩薩。
于諸衆生。
發起二種善勝意樂。
一者利益意樂。
二安樂意樂。
利益意樂者。
謂欲從彼諸不善處拔濟衆生。
安置善處。
安樂意樂者。
謂于貧匮無依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