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發菩提心集卷上

關燈
故。

    欲成無量身心精進。

    深發大願。

    行大方便。

    起大慈悲。

    求大智慧乃至如來無見頂相。

    求如是等諸佛大法。

    當知法無量故。

    福德果報亦無量。

     勸發勝劣重廣門 次說發心勝劣雲。

    如來說言。

    如諸菩薩最初發心下劣一念福德果報。

    百千萬劫說不能盡。

    況複一日一月一歲乃至百歲。

    所習諸心福德果報。

    豈可說盡。

    何以故。

    菩薩所行無盡。

    欲令一切衆生皆住無生法忍。

    得無上菩提故。

    次舉喻顯勝雲。

    諸佛子菩薩初始發菩提心。

    譬如大海初漸起時。

    當知皆為下中上價乃至無價如意寶珠。

    作所住處。

    此寶皆從大海生故。

    菩薩發心亦複如是。

    為三乘人禅定智慧一切功德之所生處。

    複次又如三千大千世界初漸起時。

    當知便為二十五有其中所有一切衆生。

    悉皆荷負作依止處。

    菩薩亦爾。

    初漸起時。

    普為一切無量衆生。

    所謂六道四生。

    正見邪見。

    修善習惡。

    持戒毀戒。

    尊奉三寶。

    謗毀正法。

    諸魔外道。

    沙門梵志。

    乃至四姓。

    一切荷負作依止處。

    次發心相菩提。

    以大慈悲為本。

    今說菩薩修慈悲等。

    廣說修于慈悲喜舍所緣行相。

    以喻說境界。

    舉大地塵大海水一三千乃至十方難知限量等。

    既所緣生界遐不可盡。

    菩薩發心悉能遍覆如是衆生。

    雲何諸佛子。

    是菩提心豈可盡耶。

    若有菩薩。

    聞如是說。

    不驚不怖。

    不退不沒。

    當知是人決定能發菩提之心。

    假令無量諸佛如來。

    于無量劫贊其功德。

    亦不可盡。

    何以故。

    以菩提心無限齊故。

    次說發菩提心因緣雲。

    若諸菩薩親近善知識。

    供養諸佛。

    修集善根。

    志求勝法。

    心常柔和。

    遭苦能忍。

    慈悲淳厚。

    深心平等。

    信樂大乘。

    求佛智慧。

    若人能具如是十法。

    乃能發阿耨菩提之心。

    且親近善友有八。

    大莊嚴論第九偈雲。

    調靜除德增。

    有勇阿含富。

    覺真善說法。

    悲深離退減。

    此偈明第一依親近。

    善友具足十種功德者。

    應堪親近。

    何謂為十。

    一調伏。

    謂與戒相應。

    由根調故。

    二寂靜。

    謂與定相應。

    由内攝故。

    三惑除。

    謂信念與慧相應。

    煩惱斷故。

    四德增。

    謂戒定慧具不缺減故。

    五有勇。

    謂利益他時不疲倦故。

    六經富。

    謂得多聞故。

    七覺真。

    謂了實義故。

    八善說。

    不颠倒故。

    九悲深。

    絕希望故。

    十離退。

    于一切時恭敬說故(此所應親近善友相)。

    二物親近有三。

    一财。

    謂恭敬供養。

    二身。

    謂随順給侍。

    三心。

    謂給侍時身心相應。

    三緣起親近善友有三。

    一願樂。

    二知時。

    三除慢。

    四回向親近。

    不為貪著利養。

    但為随順修行故。

    五因親近。

    如所教授随順修行為親近因。

    何以故。

    以此随順。

    令彼善友心生歡喜故。

    六智親近。

    為善解三乘自乘令成故。

    七田親近善友。

    謂嚴淨土。

    雲何名田。

    以自所聞法。

    于衆生相續中而建立故。

    随所住佛土修清淨因故。

    八依止親近者。

    但以法利具足為依止。

    是故親近善友。

    不以财利具足為依止。

    親近善友差别者有六。

    一因果差别。

    謂過去親近為因。

    現在為果。

    現在為因。

    未來為果。

    二随法差别。

    謂善知識所說法門。

    随其差别而修行故。

    三内外差别。

    自親近為内。

    令他親近為外。

    四粗細差别。

    自聽為粗。

    内心思惟為細。

    五勝劣差别。

    有慢親近為劣。

    無慢親近為勝。

    六遠近差别。

    現趣為近。

    生報親近為遠。

    生報後報無間隔世近遠如次。

    雲何名最勝親近有五。

    一淨信。

    于親近處生淨信故。

    二深心。

    此中有九。

    一味心。

    二随喜心。

    三希望心。

    四無厭心。

    五廣大心。

    六勝喜心。

    七勝利心。

    八無染心。

    九善淨心。

    三神通。

    謂依虛空藏等三昧。

    而親近故。

    四方便。

    謂依無分别智攝故。

    五和合者。

    謂大菩薩以一果入一切果故(彼十種行一一應說之)。

    複有四緣。

    一思惟諸佛。

    發菩提心。

    複有五種。

    一者思惟十方三世諸佛。

    初始發心具煩惱性。

    亦如我今。

    終成正覺。

    為無上尊。

    以此緣故發菩提心。

    二者思惟三世諸佛發大勇猛。

    各各能得無上菩提。

    若此菩提可得法。

    我亦應得。

    以此緣故。

    三者思惟三世諸佛發大明慧。

    于無明[穀-禾+卵]建立勝心。

    積集苦行。

    皆能自拔超出三界。

    我亦如是當自拔濟。

    緣此事故。

    四者思惟三世諸佛為人中雄。

    皆度生死煩惱大海。

    我亦丈夫亦當能度。

    緣此事故。

    五者思惟三世諸佛發大精進。

    舍身命财求一切智。

    我今亦當随學諸佛。

    緣此事故。

    觀身過患。

    發菩提心。

    複有五種。

    一者自觀我身五陰四大俱能興造無量惡業。

    欲舍離故。

    二者自觀我身九孔常流臭穢不淨。

    生厭離故。

    三者自觀我身有貪嗔癡無量煩惱燒然善心。

    欲滅除故。

    四者自觀我身如泡如沫念念生滅是可舍法。

    欲棄捐故。

    五者自觀我身無明所覆常造惡業輪回五趣。

    無利益故。

    求最勝果。

    發菩提心。

    複有五事。

    一者見諸如來相好莊嚴光明清徹遇者除惱。

    為修集故。

    二者見諸如來法身常住清淨無染。

    為修集故。

    三者見諸如來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清淨法聚。

    為修集故。

    四者見諸如來有十力四無畏大悲三念。

    為修集故。

    五者見諸如來有一切智。

    憐愍衆生慈悲普覆。

    能為一切愚迷正道。

    為修集故。

    慈愍衆生。

    發菩提心。

    複有五事。

    一者見諸衆生為無明所纏故。

    二者見諸衆生為衆苦所纏。

    三者見諸衆生集不善業。

    四者見諸衆生造極重惡。

    五者見諸衆生不修正法無明所纏。

    複有四事。

    一者見諸衆生為癡愛所惑受大劇苦。

    二見諸衆生不信因果造作惡業。

    三見諸衆生舍離正法信受邪法。

    四見諸衆生沒煩惱河。

    四流所漂衆苦所纏。

    複有四事。

    一見諸衆生畏生老病死。

    不求解脫而複造業。

    二見諸衆生憂悲苦惱而常造作無有休息。

    三見諸衆生愛别離苦而不覺悟方便染著。

    四者見諸衆生怨憎會苦常起嫌嫉更複造惡集不善業。

    複有四事。

    一見諸衆生為愛欲故造作諸惡。

    二見諸衆生知欲生苦而不舍欲。

    三見衆生雖欲求樂不具戒足。

    四見衆生雖不樂苦造苦不息造極重惡。

    複有四事。

    一者衆生毀犯重戒。

    雖複憂懼而猶放逸。

    二見衆生興造極惡。

    五無間苦兇頑。

    自蔽不生慚愧。

    三見衆生謗毀大乘方等正法。

    專愚自執方起憍慢。

    四見衆生雖懷聰哲而具斷善根。

    反自貢高永無改悔。

    不修正法。

    複有四事。

    一見衆生生于八難不聞正法不知修善。

    二見衆生值佛出世聞說正法不能受持。

    三見衆生染習外道苦身修業永不出離。

    四見衆生修得非想非非想定謂是涅槃。

    善報既盡還堕三塗。

    菩薩見諸衆生無明造業。

    長夜受苦。

    舍離正法。

    迷于出路。

    為是等故。

    發大慈悲。

    志求菩提。

    如救頭然。

    一切衆生有苦惱者。

    我當拔濟令無有餘。

    諸佛子我今略說初行菩薩緣事發心。

     立誓發願門 發願立誓。

    菩薩雲何發趣菩提。

    以何業行成就菩提。

    發心菩薩住幹慧地。

    先當堅固發于正願。

    攝受一切無量衆生。

    我求無上菩提。

    救護度脫。

    令無有餘。

    皆令究竟無餘涅槃。

    是故初始發心大悲為首。

    以悲心故。

    能發轉勝十大正願。

    何謂為十。

    一願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種善根。

    施與一切。

    悉共回向無上菩提。

    令我此願念念增長。

    生生不忘。

    為陀羅尼之所守護。

    二願我回向大菩提已。

    以此善根。

    于一切生處。

    常得供養一切諸佛。

    恒常不生無佛國土。

    三願我得生諸佛國已。

    常得親近随侍左右。

    如影随形。

    無刹那頃遠離諸佛。

    四願我得近佛已。

    随所應為我說法。

    即得成就菩薩五通五願得通已。

    即達世谛假名流布。

    了第一義。

    得正法智。

    六願我得正法智已。

    以無厭心。

    為生說法。

    示教利喜。

    皆令開解。

    七願我開解諸衆生已。

    以佛神力。

    遍至十方無餘世界。

    供養諸佛。

    聽受正法。

    廣攝衆生。

    八願于諸佛所聞正法已。

    即能随轉清淨輪。

    十方世界一切衆生。

    聽我法者。

    聞我名者。

    即得舍離一切煩惱發菩提心。

    九願我能令一切衆生發菩提已。

    常随将護。

    除無利益。

    與無量樂。

    舍身命财。

    攝受衆生。

    荷負正法。

    十者願我能荷負正法已。

    雖行正法。

    心無所行。

    如諸菩薩行于正法而無所行亦無不行。

    為化衆生。

    不舍正願。

    次立決定誓者。

    有五事持。

    一能堅固其心。

    二能制伏煩惱。

    三能遮放逸。

    四破五蓋。

    五能勤修六波羅蜜。

    雲何立誓。

    若有人來種種求索。

    我于爾時随有施與。

    乃至不生一念悭吝。

    若生惡心如彈指頃。

    以施因緣求淨報者。

    我即欺诳十方世界無量諸佛。

    于未來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