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弟子法慎記
弟子灌頂再治
釋禅波羅蜜修證第七之三(修證亦有漏亦無漏禅)
今約三種法門。
以辯亦有漏亦無漏禅。
一者六妙門。
二者十六特勝。
三者通明觀。
此三法門亦得說為淨禅。
此中明淨禅與阿毗昙有小異淺深位次。
并如前第五卷中說。
但教門分一息道立三種禅為化衆生。
今須略推此教意。
多是對三種人根性不同。
一者自有衆生慧性多而定性少。
為說六妙門。
六妙門中慧性多故。
于欲界初禅中即能發無漏。
此未必至上地諸禅也。
二者自有衆生定根多而慧性少。
為說十六特勝。
慧根性少故下地不即發無漏。
定性多故以具上地諸禅方得修道。
三者自有衆生定慧根性等為說通明。
通明者。
亦具根本禅而觀慧巧細。
從于下地乃至上地皆能發無漏也。
此是随機之說。
若随對治則與此相違。
如前五門中意可解。
初釋六妙門為三。
一者釋名。
二辨位次。
三明修證。
第一釋名者。
所言六妙門者。
一數二随三止四觀五還六淨。
通稱六妙門者。
妙名涅槃。
此之妙法能通至涅槃故名妙門。
亦名六妙門。
此六妙門。
三是定法。
三是慧法。
定愛慧策亦有漏亦無漏義在于此。
二辨次位者。
此六妙門位即無定。
所以者何。
若于欲界未到地中巧行六法。
第六淨心成就即發三乘無漏。
況複進得上地諸禅而不疾證道。
雖此與前有異。
是以瑞應經雲。
因此六法遊止三四。
出生十二。
此而推之故知此六妙門位則不必定耳。
三明修證者。
若廣明此六法修證則諸禅皆屬六妙門攝。
今但取次第相生入道之正要。
以明六妙修證之相。
今明修證六妙門開為十二門也。
所以者何。
如數有二種。
一者修數。
二者數相應。
乃至修淨與相應亦如是。
今約修證分别有十二門。
一修數。
二與數相應。
一者修數。
行者調和氣息不澀不滑安詳徐數。
從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散。
是名修數。
二與數相應者。
覺心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
心息自住息既虛凝心相漸細患數為粗意不欲數。
爾時行者應當放數修随。
随亦有二種。
一者修随。
二者與随相應修随者。
舍數法一心依随息之出入。
心住息緣無分散意是名修随。
二者與随相應。
心既漸細覺息長短遍身入出息任運相依意慮怡然凝靜是名與随相應。
覺随為粗心厭欲舍。
如人疲極欲眠不樂衆務爾時行者應當舍随修止。
止有二種。
一者修止。
二與止相應。
修止者三止之中但用制心止也。
制心息諸緣慮不念數随凝靜其心。
是名修止。
二與止相應者。
自覺身心泯然入定。
不見内外相貌。
如欲界未到地等定法持心任運不動。
行者爾時即作是念。
今此三昧雖複寂靜而無慧方便不能破壞生死。
複作是念。
今此定者皆屬因緣。
陰入界法和合而有虛诳不實。
我今不覺應須照了。
作是念已即不着止。
起觀分别亦有二種。
一者修觀。
二者與觀相應。
一修觀者。
觀有三種。
一者慧行觀。
觀真之慧。
二者得解觀。
即假想觀。
三者實觀。
如事而觀也。
今此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等并正用實觀成就。
然後用慧行觀觀理入道。
所以者何。
名實者如衆生一期。
果報實有四大不淨三十六物所成。
但以無明覆蔽心眼不開明。
則不依實而見。
若能審谛觀察心眼開明依實而見。
故名實慧行觀。
及得解觀在下四谛十二因緣九想背舍等中當廣分别。
雲何修習實觀。
行者于定心中以心眼谛觀此身中細微入出息想如空中風。
皮筋骨肉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實。
内外不淨甚可厭惡。
複觀定中喜樂等受悉有破壞之相是苦非樂。
又觀定中心識無常生滅刹那不住無可着處。
複觀定中善惡等法。
悉屬因緣皆無自性。
如是觀時能破四倒不得人我。
定何所依是名修觀。
二與觀相應者。
如是觀時覺息入出遍諸毛孔。
心眼開明徹見内三十六物及諸蟲戶内外不淨。
衆苦逼迫刹那變易一切諸法悉無自性心生悲喜無所依倚。
得四念處破四颠倒。
是名與觀相應。
觀解既發心緣觀境。
分别破析覺念流動非真實道爾時應當舍觀修還還亦有二。
一者修習還。
二者與還相應。
一修習還者。
既知觀從心發。
若随析境此則不會本源。
應當返觀此心者從何而生。
為從觀心生為從非觀心生。
若從觀心生則先已有觀今實不爾所以者何。
數随止等三法之中未有觀故。
若非觀心生不觀心為滅生為不滅生。
若不滅生即二心并。
若是滅法已謝不能生現在。
若言亦滅亦不滅生。
乃至非滅非不滅生。
皆不可得。
當知觀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
空無觀心若無觀心豈有觀境。
境智雙忘還源之要是名修還。
二與還相應者。
心慧開發不加功力。
任運自能破析返本還源。
是名與還相應。
既相應已行者當知。
若離境智欲歸無境智。
不離境智縛心随二邊故。
爾時當舍還安心淨道亦有二。
一者修淨。
二者與淨相應。
一修淨者。
知色淨故不起妄想分别。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息妄想垢息分别垢息取我垢是名修淨。
舉要言之若能心如本淨。
名為修淨。
亦不得能所修及淨不淨。
是名修淨。
二與淨相應者。
作是修時豁然心慧相應。
無礙方便任運開發三昧正受心無依倚。
證淨亦有二。
一者相似證。
五方便相似無漏慧發。
二者真實證。
苦法忍乃至第九無礙道等三乘真無漏慧發也。
三界垢盡故名證淨。
複次觀衆生空
以辯亦有漏亦無漏禅。
一者六妙門。
二者十六特勝。
三者通明觀。
此三法門亦得說為淨禅。
此中明淨禅與阿毗昙有小異淺深位次。
并如前第五卷中說。
但教門分一息道立三種禅為化衆生。
今須略推此教意。
多是對三種人根性不同。
一者自有衆生慧性多而定性少。
為說六妙門。
六妙門中慧性多故。
于欲界初禅中即能發無漏。
此未必至上地諸禅也。
二者自有衆生定根多而慧性少。
為說十六特勝。
慧根性少故下地不即發無漏。
定性多故以具上地諸禅方得修道。
三者自有衆生定慧根性等為說通明。
通明者。
亦具根本禅而觀慧巧細。
從于下地乃至上地皆能發無漏也。
此是随機之說。
若随對治則與此相違。
如前五門中意可解。
初釋六妙門為三。
一者釋名。
二辨位次。
三明修證。
第一釋名者。
所言六妙門者。
一數二随三止四觀五還六淨。
通稱六妙門者。
妙名涅槃。
此之妙法能通至涅槃故名妙門。
亦名六妙門。
此六妙門。
三是定法。
三是慧法。
定愛慧策亦有漏亦無漏義在于此。
二辨次位者。
此六妙門位即無定。
所以者何。
若于欲界未到地中巧行六法。
第六淨心成就即發三乘無漏。
況複進得上地諸禅而不疾證道。
雖此與前有異。
是以瑞應經雲。
因此六法遊止三四。
出生十二。
此而推之故知此六妙門位則不必定耳。
三明修證者。
若廣明此六法修證則諸禅皆屬六妙門攝。
今但取次第相生入道之正要。
以明六妙修證之相。
今明修證六妙門開為十二門也。
所以者何。
如數有二種。
一者修數。
二者數相應。
乃至修淨與相應亦如是。
今約修證分别有十二門。
一修數。
二與數相應。
一者修數。
行者調和氣息不澀不滑安詳徐數。
從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散。
是名修數。
二與數相應者。
覺心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
心息自住息既虛凝心相漸細患數為粗意不欲數。
爾時行者應當放數修随。
随亦有二種。
一者修随。
二者與随相應修随者。
舍數法一心依随息之出入。
心住息緣無分散意是名修随。
二者與随相應。
心既漸細覺息長短遍身入出息任運相依意慮怡然凝靜是名與随相應。
覺随為粗心厭欲舍。
如人疲極欲眠不樂衆務爾時行者應當舍随修止。
止有二種。
一者修止。
二與止相應。
修止者三止之中但用制心止也。
制心息諸緣慮不念數随凝靜其心。
是名修止。
二與止相應者。
自覺身心泯然入定。
不見内外相貌。
如欲界未到地等定法持心任運不動。
行者爾時即作是念。
今此三昧雖複寂靜而無慧方便不能破壞生死。
複作是念。
今此定者皆屬因緣。
陰入界法和合而有虛诳不實。
我今不覺應須照了。
作是念已即不着止。
起觀分别亦有二種。
一者修觀。
二者與觀相應。
一修觀者。
觀有三種。
一者慧行觀。
觀真之慧。
二者得解觀。
即假想觀。
三者實觀。
如事而觀也。
今此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等并正用實觀成就。
然後用慧行觀觀理入道。
所以者何。
名實者如衆生一期。
果報實有四大不淨三十六物所成。
但以無明覆蔽心眼不開明。
則不依實而見。
若能審谛觀察心眼開明依實而見。
故名實慧行觀。
及得解觀在下四谛十二因緣九想背舍等中當廣分别。
雲何修習實觀。
行者于定心中以心眼谛觀此身中細微入出息想如空中風。
皮筋骨肉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實。
内外不淨甚可厭惡。
複觀定中喜樂等受悉有破壞之相是苦非樂。
又觀定中心識無常生滅刹那不住無可着處。
複觀定中善惡等法。
悉屬因緣皆無自性。
如是觀時能破四倒不得人我。
定何所依是名修觀。
二與觀相應者。
如是觀時覺息入出遍諸毛孔。
心眼開明徹見内三十六物及諸蟲戶内外不淨。
衆苦逼迫刹那變易一切諸法悉無自性心生悲喜無所依倚。
得四念處破四颠倒。
是名與觀相應。
觀解既發心緣觀境。
分别破析覺念流動非真實道爾時應當舍觀修還還亦有二。
一者修習還。
二者與還相應。
一修習還者。
既知觀從心發。
若随析境此則不會本源。
應當返觀此心者從何而生。
為從觀心生為從非觀心生。
若從觀心生則先已有觀今實不爾所以者何。
數随止等三法之中未有觀故。
若非觀心生不觀心為滅生為不滅生。
若不滅生即二心并。
若是滅法已謝不能生現在。
若言亦滅亦不滅生。
乃至非滅非不滅生。
皆不可得。
當知觀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
空無觀心若無觀心豈有觀境。
境智雙忘還源之要是名修還。
二與還相應者。
心慧開發不加功力。
任運自能破析返本還源。
是名與還相應。
既相應已行者當知。
若離境智欲歸無境智。
不離境智縛心随二邊故。
爾時當舍還安心淨道亦有二。
一者修淨。
二者與淨相應。
一修淨者。
知色淨故不起妄想分别。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息妄想垢息分别垢息取我垢是名修淨。
舉要言之若能心如本淨。
名為修淨。
亦不得能所修及淨不淨。
是名修淨。
二與淨相應者。
作是修時豁然心慧相應。
無礙方便任運開發三昧正受心無依倚。
證淨亦有二。
一者相似證。
五方便相似無漏慧發。
二者真實證。
苦法忍乃至第九無礙道等三乘真無漏慧發也。
三界垢盡故名證淨。
複次觀衆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