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七

關燈
故名為觀觀實法空故名為還。

    觀平等空故名為淨。

    複次空三昧相應故名為觀無相三昧相應故名為還。

    無作三昧相應故名為淨。

    複次一切外觀名為觀。

    一切内觀名為還。

    一切非内非外觀名為淨。

    故先尼梵志言。

    非内觀故得是智慧。

    非外觀故得是智慧。

    亦不無觀故得是智慧。

    複次菩薩從假入空觀故名為觀。

    從空入假觀故名為還。

    空假一心觀故名為淨。

    若能如是修者。

    當知六妙門即是摩诃衍。

    複次三世諸佛入道之初。

    先以六妙門為本。

    如釋迦初詣道樹即内思安般。

    一數二随三止四觀五還六淨。

    遊止三四出生十二。

    因此證一切法門降魔成道。

    當知菩薩善入六妙門即能具一切佛法故。

    六妙門即是菩薩摩诃衍。

    今欲更論餘事故略說不具足也。

    次釋十六特勝即開為三意。

    一釋名。

    二明觀門制立不同。

    三明修證。

    第一釋名者。

    所言十六特勝者。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長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諸身行。

    六受喜。

    七受樂。

    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

    十心作攝。

    十一心作解脫。

    十二觀無常。

    十三觀出散。

    十四觀欲。

    十五觀滅。

    十六觀棄舍。

    所以通名十六特勝者。

    十六即是數法。

    特勝者從因緣得名。

    如佛未出世時。

    外道等并已修得四禅四空。

    而無對治觀行故不出生死。

    如來成道初為拘鄰。

    及舍利弗等利根弟子。

    說四真谛即得道迹。

    複為摩诃迦葉絺那等。

    直聞四谛真理不悟。

    更說不淨觀法對治破諸煩惱。

    因此初明九想背舍等諸不淨觀禅。

    爾時修此觀者得道無量。

    複有一機衆生貪欲既薄。

    若厭惡心重作不淨觀即大生厭患。

    便增惡此身。

    無漏未發即顧人自害。

    此事如律文所明。

    佛因此告諸比丘舍不淨觀更修勝法法。

    名十六特勝修之可以得道。

    此十六特勝有定有觀。

    是中具足諸禅。

    以喜樂等法愛養故則無自害之過。

    而有實觀觀察不着諸禅所以能發無漏。

    既進退從容不随二邊亦能得道故名特勝。

    問若爾應在觀禅後說淨禅。

    何以故若取教門即在觀禅之後。

    若論行法既勝二邊亦應在後。

    答今明禅定力用淺深之相。

    非是對緣利物之時。

    所以者何。

    背舍勝處悉是得解之觀。

    觀力既能轉想轉心于斷結義強。

    今此特勝唯是實觀能是身内三十六物。

    力用劣弱不能疾斷結使。

    功德淺薄故應前說。

    複次若不淨觀散滅骨人。

    則不能得更觀身毛孔息出入相。

    若于實觀後轉作九想背舍等。

    則具足成就于義無失。

    複次大品經廣乘品觀于十六特勝。

    複次說九想背舍等諸觀禅此為明證不應生疑也。

    第二明觀門制立不同者解有二。

    一者有人雲。

    此阿那波那等十六法對四念處。

    若約四念處而明。

    當知但在欲界未到地乃至初禅則具足也。

    欲至上地非為不得。

    但觀法式少不具足。

    如四禅既無出入息及喜樂等。

    若約息及喜欲明念處則不便也。

    上下類而可知。

    亦明對四念處複有二解不同。

    一師解雲。

    前五對身。

    中三對受。

    次二對心。

    後五對法。

    此師明十六特勝自雲依禅經中說。

    一觀入息至于氣滅。

    二觀出息止至于鼻端。

    三觀息長短若身不安。

    心多散亂則出入息俱短。

    若身安心靜則出入息俱長。

    四息遍身者。

    形心既安則氣道無壅。

    如似飲氣既統遍身中。

    五除諸身行者。

    根受為心行覺觀為口行出。

    入息為身行。

    既息遍身中患彼覺動粗念除諸粗故。

    名除諸身行。

    此五屬身念處。

    受念處有三。

    謂粗息除故。

    身心安隐故。

    六受喜。

    七受樂者。

    雖有微喜樂能遍滿身識。

    既滿内心喜悅故名樂。

    八受諸心行者。

    既受樂在懷必有數法相随倚心樂境故。

    名受諸心行。

    心念處有三。

    九心作喜者既止心一境未有慧解。

    必為沉心所覆沒。

    以喜舉之令不沉沒故名作喜。

    十心作攝者。

    喜心動散則發越過。

    常攝之令還不使馳散諸緣。

    故作攝十一心作解脫者。

    心不掉散均等無累故。

    名解脫。

    法念處有五。

    十二觀無常者。

    已得自在不為沉浮所敗。

    故能觀諸法無常念念生滅不可樂也。

    十三觀散壞者。

    此身不久當散壞。

    磨滅之法非真實有。

    十四觀離欲者。

    此身唯是苦本心欲離之故名離欲。

    十五觀滅者。

    是心住滅多諸過患不欲住故。

    十六觀棄舍者。

    觀此諸法皆是過患故名棄舍。

    此阿那波那等十六行是慧性。

    無一息入出而不覺故。

    彼師自雲依經明十六特勝。

    今既未見經文。

    但述而不作亦未敢治定。

    次師别解雲。

    若對四念處起十六行無往不爾。

    但分之不調如無漏十六行約四谛中。

    一谛下有四。

    四四十六。

    有漏亦複應爾。

    然約四念處中。

    說一念中有四。

    四四十六義亦然。

    向言身念處有四。

    以除身行屬身者此義不然。

    何以故。

    若心息為身行。

    者如大集經說。

    息乃通于三行。

    非止屬身行。

    今正明身行者。

    如摩诃衍說。

    行名身業。

    今明善惡諸業皆從心生。

    身息是無知之法不能造善惡。

    但為行作緣。

    今身以心來受身令身有所造作。

    名為身。

    今明行破于受心即是破行也。

    故知此屬受念處。

    當知受中亦具四法也向言法中有五。

    觀無常屬法念處者。

    此亦不然。

    何以故。

    經中皆說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今明觀無常正是心念處也。

    此則一中各說有四。

    四四十六于義為便也。

    次第二師雲。

    此十六法應須豎對諸禅八觀法相關故。

    所以者何。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者。

    此則對于數息。

    三知息長短者。

    對欲界定。

    四知息遍身者。

    對未到地定。

    五除諸身行者。

    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