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六

關燈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弟子法慎記 弟子灌頂再治 釋禅波羅蜜修證第七之二 釋四無量心開為五。

    第一明次第。

    第二釋名。

    第三明處所。

    第四明修證。

    第五明功德。

    第一釋四無量心。

    所以次四禅後者。

    明行人。

    有二種。

    一者世間行人。

    二者出世間行人。

    就凡夫行人。

    中則有三。

    一者樂高勝自在求作梵天王。

    是故雖得四禅而更進修無量心。

    何以故然。

    四禅但是色界自行具足。

    而無益他之德。

    淺薄。

    若生彼天不得王領。

    若修四無量心緣于十方衆生而入三昧。

    慈悲普攝利他心大。

    是故功德轉多。

    若生彼天必作梵天王王領自在。

    是故能得四禅。

    猶更修習四無量心。

    二者外道行人。

    雖得四禅而見有心識之患。

    欲求涅槃無想寂滅不知破色。

    直用邪智滅心入無想定。

    三者或有凡夫外道行人。

    悉厭患色猶如牢獄。

    一心破色修四空定。

    是為凡夫行人。

    同得此定志樂不同。

    各随所習愛樂不同。

    若佛弟子有二種人。

    所謂小大兩乘。

    是二種人得四禅時。

    進修無量心者。

    小乘之人。

    為自調心增長福德。

    易得涅槃故。

    大乘之人。

    欲度衆生。

    必以大悲為本故。

    次四禅明修四無量心。

    問曰。

    如摩诃衍中假設問雲。

    是四禅中有四無量及十一切入等諸定。

    今何故别說。

    答曰。

    雖四禅中皆有是法。

    若不别說人則不知其功德。

    譬如囊中有寶。

    若不示人即無人知者。

    若欲示大福德。

    為說四無量心。

    患厭色如牢獄。

    為說四無色定。

    于緣中不得自在觀所緣。

    為說八勝處。

    若有遮道不得通達。

    為說八背舍。

    心不調柔不能從禅起次第入禅。

    為說九次第定。

    不能得一切緣遍照随意。

    為說十一切處。

    問曰。

    若以論說今得四禅者。

    亦應悉得四無量等諸禅定否。

    答曰。

    此依義而說。

    若無漏四禅中說。

    有四無量心則于義無過。

    何以故。

    無漏禅中具諸觀行法門故。

    若有漏根本禅。

    說者當知乳中說酪耳。

    第二釋四無量名者。

    一慈無量心者。

    慈名愛念衆生。

    常求樂事以饒益之。

    二悲無量心者。

    悲名愍念衆生。

    受五道中種種身苦。

    三喜無量心者。

    喜名欲令衆生從樂得歡喜。

    四舍無量心者。

    舍三種心。

    但念衆生不憎不愛。

    緣此四法故說于四心。

    遍十方平等無隔名無量心。

    修慈心為除衆生中嗔覺故。

    修悲心為除衆生中惱覺故。

    修喜心為除衆生中不悅樂故。

    修舍心為除衆生中憎愛故。

    此四定次第階級之相在下當釋。

    第三明修處所。

    自有二種。

    一為通明處。

    二者别明處。

    第一通明處者。

    四禅中間定。

    悉得修四無量心。

    如釋論中說。

    是慈在色界根本禅。

    亦在禅中間無色界。

    無色于緣衆生為不便。

    欲界未到地定淺。

    不任修諸功德問曰。

    欲界未到地利根之人能用此定。

    發見思真解。

    何故不得修四無量心。

    答曰。

    緣理之慧利故。

    得發若神通無量等。

    是事法必假深定。

    而欲界未到。

    非全不得修無量心。

    但發得即屬初禅。

    是故不說。

    如初禅五支覺觀二支分别。

    欲界則生悲易。

    喜支生喜易。

    樂支生慈易。

    一心支生舍易。

    故說為修證之處。

    問曰。

    第四禅及中間無喜樂。

    雲何以喜樂與衆生。

    答曰。

    内雖無有喜樂緣。

    取外喜樂人相。

    而平等與樂。

    譬如離欲行人。

    自不須五塵。

    亦不與塵欲交染而為大福德故。

    亦以五欲勝妙樂具給。

    施前人。

    而于自心無所染污。

    于四禅中與他喜樂。

    亦複如是。

    未到中間類即可解。

    第二别明修處者。

    如初禅以覺觀為主。

    深識欲界衆生苦惱之相。

    此處修悲則易。

    二禅内有大喜。

    此處修喜無量則易。

    三禅内有遍身之樂。

    此處修慈則易。

    四禅妙舍莊嚴。

    此處修舍為易。

    此則随地各有其便。

    問曰。

    若爾佛何故。

    說住四禅修四無量易得耶。

    答曰。

    第四禅名念清淨。

    得不動定。

    于此中修一切佛法功德易成故。

    作是說耳。

    問曰。

    上說初禅行悲。

    此則壞于次第。

    如慈在前。

    應初禅而修慈二禅修悲三禅修喜四禅修舍。

    何故不爾。

    答曰。

    此逐義便不随次第。

    譬如佛十弟子各有第一。

    若問何人智慧第一。

    應答身子是。

    若以夏臘大而答第一者則于義大僻。

    第四正明修證。

    約四無量心即自有四。

    一修慈證慈。

    二修悲證悲。

    三修喜證喜。

    四修舍證舍。

    第一明修慈證慈者。

    即開為二。

    第一正明修習方法。

    此如佛處處經中說。

    有比丘以慈相應心。

    無恚無恨無怨無惱。

    廣大無量善修習。

    雲何名以慈相應心。

    如釋論說。

    若念十方衆生令得樂時。

    心數法中生法名為慈。

    善是相應欲入禅定當先作誓願。

    一切衆生悉受快樂。

    我于定中悉得見。

    受想行識。

    是名心數法。

    諸身業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是法和合。

    皆名為慈。

    是法皆以慈為主故。

    慈得名。

    譬如一切心數法皆是後世因緣。

    而但思得名。

    于作業中思最有力故。

    是名慈相應相。

    複次行者初修時用念清淨心。

    取外所愛親人受樂之相。

    若父母兄弟随取一最愛者。

    一心緣之。

    若有異念攝之令還。

    令于心想的的分明見于親人受樂之相。

    其心愛念乃至中人怨人餘五道亦如是。

    複次行者如是修時。

    若見種種善惡境界。

    及發諸禅中事。

    悉不得取。

    但一心觀于親人得樂之相心心相續。

    是則略說修慈方法。

    第二明慈定發相。

    行者禅定智慧福德善根力清淨故。

    如是一心慈念衆生時三昧即發。

    三昧力故即于定心中見所愛親人受于快樂之相。

    身心悅豫顔色和适了了分明。

    如是見親人得樂已。

    次見中人乃至怨人亦複如是。

    于定心中見一人。

    次見于十人千人萬億一聚落一國土一閻浮提一四天下乃至十方世界一切衆生悉皆受樂。

    行者于定中見外人受樂。

    而内定轉深。

    與外相應湛然無動。

    是名慈相應心。

    即是相應受想行識陰入界等法。

    如前說。

    問曰慈相應定見衆生時。

    為當如上說。

    從一至十漸漸而見。

    為當一時并見。

    答曰。

    行者根有漸頓不定。

    一種慈相應心者。

    慈名心數法能除心中愦濁。

    所謂嗔恨悭貪煩惱。

    譬如淨水明珠置濁水中。

    水即澄清。

    無恚無恨無怨無惱者。

    于衆生中若有因緣若無因緣。

    初生名為嗔。

    嗔增長籌量持着心中而未決了。

    是名為恨。

    亦名為怨。

    若心已定無所畏忌。

    欲損于他。

    是名為惱。

    以慈心力除舍離此三事。

    是名無嗔無恨無怨無惱。

    此無嗔無恨無怨無惱。

    以是贊歎慈心功德廣大無量者。

    一心分别有二種名。

    如慈相緣見一方為廣。

    四方為大。

    緣四維及上下為無量。

    複次破嗔恨心名為廣。

    破怨心名為大。

    破惱心名為無量。

    慈緣親人為廣。

    慈緣中人為大。

    慈緣怨人得福多。

    故名無量。

    複次為狹緣故名為廣。

    為小緣故名為大。

    為有量緣故名無量。

    善修者是慈心牢固。

    初得慈不名為善修。

    非但愛念衆生中。

    非但好衆生中。

    非但益一衆生中。

    非但一方衆生中。

    名為善修行者。

    于上親中親下親。

    上中人中中人下中人。

    下怨。

    中怨上怨。

    是九種人中愛憎正等無異。

    乃至愛念五道衆生中。

    以一慈心視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子侄知識。

    常求好事。

    欲令利益安樂。

    如是之心遍滿十方。

    是名善修。

    複次若但與衆生欲界樂。

    不名善修。

    但與初禅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