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禅相耶。
答曰上已解之其義可見。
第三證相亦有六義。
一證相。
二明支。
三體用。
四淺深。
五進退。
六功德。
一證定發相者。
行者一心緣識即便泯然任運自住。
識緣因此後豁然與識相應心定不動。
而于定中不見餘事。
唯見現在心識念念不住。
定心分明識慮廣闊無量無邊。
亦于定中憶過去已滅之識無量無邊。
及未來應起之識亦無量無邊。
悉現定中與識法相應。
識法持心無分散意。
此定安隐清淨寂靜。
心識明利不可說也。
問曰行者未得三通。
雲何知三世心。
答曰此是三昧之力類上四無量心其義可知。
二明支者。
如纓絡經說。
四空五支方便道同用相似故。
例如空處不煩更說。
三體用及淺深進退功德等并類可知。
今不别釋。
第三明不用處亦為三。
一釋名。
二明修行方法。
三明證相一釋名者。
不用處者。
修此。
定時不用一切内外境界。
外境名空内境名心。
舍此二境因初修得名。
故言不用。
處亦名少。
處亦名無所有處。
亦名無想處。
此三名從定體得名也。
二明修無所有處定方法為二。
一者诃贊。
二觀行修習。
雲何诃責識處。
行者深知識處過故。
所以者何識定心與識法相應。
若于定中心緣于識過去現在未來心識悉無量無邊。
若心緣無邊緣多則散壞于定。
複次上緣空入定名為外定。
今緣識入定名為内定。
而依内依外皆非寂靜。
若依内心以心緣心入定者。
此定已依三世心生非真實。
唯有無心識處心無依倚乃名安隐如是知已贊無所有處。
二觀行修習者。
觀于緣識受想行識如病如癰如瘡如刺。
無常苦空無我和合而有虛诳不實。
義如前釋。
如是知已即舍識處系心無所有處。
無所有處既無所依。
緣心識則内靜息。
求不用一切心識之法。
知無所有法非空非識無為法塵無有分别。
如是知已靜息其心念無所有法。
是時識定即謝少定未起。
于其中間證相如前說。
問曰有人言。
修無所有取少識緣之入定。
此事雲何。
答曰不然。
應舍一切但念無所有法。
故名無所有處。
而說言少處者。
但意根對無所有法塵生于少處。
非是緣少識入定。
名為少處也第三明證相亦為六。
一者正明證相。
二者明支。
三明體用。
四淺深。
五進退。
六功德。
第一明無所有定發相者。
行者于中間心不憂悔專精不懈。
一心内淨空無所依不見諸法。
寂然安隐心無動搖。
此為證無所有定相。
入此定時怡然寂絕諸想不起。
尚不見心相。
何況餘法無所分别。
是名無所有處定。
亦名無想定。
二明支。
三明體用。
四明淺深。
五進退。
六功德。
例如前說。
第四釋非想非非想定亦為三。
一釋名。
二修行方法。
三證相。
一釋名者。
言非想非非想者解釋不同。
有言此定名一存一亡觀。
所言非想者。
非粗想此則亡于粗想。
非非想者。
非非細想此則存于細想。
又解雲前觀識處是有想。
不用處是無想。
今雙除上二想。
非想遣識處有想。
非非想遣不用處無想故。
又解言。
若非有想者。
此定中不見一切相貌故。
言非有想。
非無想者。
行人或作是念。
若一向無想者。
如木石無知雲何能知無想故。
言非無想也。
問曰非有想非無想中實有想。
雲何言無想耶。
答曰非想有四陰共成豈得言無。
但凡夫人入此定中陰界入細故。
不覺謂言無想。
佛法中說有四陰共成。
但因其本名故。
言非有想非無想。
亦有解言。
約凡夫說言非有想。
約佛法中說言非無想。
合而論之。
故言非有想非無想也。
第二修行方法亦有。
二一者诃贊二者觀行。
修習诃責者深知無想中過罪。
是無所有定如癡如醉如眠如暗。
無明覆蔽無所覺了無可愛樂故。
摩诃衍雲。
觀于識處如瘡如箭。
觀無想處如癡。
皆是心病非真寂靜處。
更有妙定名曰非想。
是處安隐無諸過罪。
我當求之。
二明觀行修習行者爾時谛觀無所緣受想行識。
如病如癰如瘡如刺。
無常苦空無我欺诳不實和合而有非實有。
如是觀已即便舍離心。
觀于非有非無。
何法非有謂心非有。
何以故。
過去現在未來求之都不可得。
無有形相亦無處所。
當知非有雲何非無若言。
是無何名無為心是無為離心是無。
若心是無不名為心。
以無覺無緣。
故若心非無更無别無。
何以故。
無不自無。
破有故說無。
無有則無無。
故言非有非無。
如是觀時不見有無。
一心緣中不念餘事。
是名修習非有想非無想定。
如是即依非有非無常念不舍。
則不用處定便自謝滅。
而非有想非無想定未發。
于其中間亦如上說。
第三明證相亦為六意。
一者正明證相。
二明支。
三明體用。
四明淺深。
五進退。
六功德。
第一明證相者。
行者既一心專精加功不已。
其心任運住在緣中于後。
忽然真實定發。
不見有無相貌。
泯然寂絕心無動搖。
恬然清淨如涅槃相。
是定微妙三界無過。
外道證之謂是中道實相涅槃常樂我淨。
愛着是法更不修習。
彼若正觀如步屈蟲行至樹表。
更不複進到退回還。
如經中說。
凡夫證此定法如繩系鳥繩盡則還。
已其不知四陰和合而有自性。
然其雖無粗煩惱。
而亦成就十種細煩惱。
以不知故謂是真實。
外道入此定中不見有無。
而覺有能知非有非無之心。
即計此心謂是真神不滅。
故言神至細不破神能知。
若佛弟子知是四陰和合而有虛诳不實是中心想故。
知無别神知。
複次前虛空處破色故說空。
識處破空故說識。
說識為有想不用處破識故無識。
說無識為無想。
今此定破無所有說非無想故。
言非有想非無想。
此定于世間中沉浮等故。
智定空有均平。
是定安隐于世間中最為尊勝。
等智所不能破。
故數人言一常有漏。
複次無想有三義。
一無想天定。
二非有想非無想定。
三滅受想定無方便外道。
滅心入無想天定。
有方便凡夫外道。
滅心入非有想非無想定。
佛弟子滅心入滅受想定。
問曰無所有處亦名無想定。
何故不入三種滅心耶。
答曰不善滅無所有中心數法故非妙。
複次若在色界無想為極。
若在無色界非有想非無想為極。
若佛法中自有滅受想。
不用處于三處中。
皆非勝定故不取也。
第二明支。
三體用。
四淺深。
五進退六功德。
義類前可知。
般若滅一切法而能生一切法。
如從初禅來滅憂。
乃至非想非非想滅不用處之想。
皆是般若中前方便。
滅諸法為入空。
以其滅諸法故能生後勝法故般若能生萬法故。
此十二門禅皆般若氣分所攝。
問曰菩薩行菩提道。
入實相空尚不得空。
今雲何随此不實颠倒之空分。
别有四耶。
答曰如釋論解四空義中說。
與諸法實相共智慧行。
是四無色中。
無有颠倒。
是摩诃衍中四無色。
問曰何等是諸法實相智。
答曰諸法自性空是。
問曰色法和合分别因緣故空。
此無色中雲何空。
答曰色是眼見耳聞粗事能令空。
何況不可見無有對。
不覺苦樂而不空耶。
複次色分别乃至微塵皆散滅歸空。
是心心數法在日月時節。
乃至一念中不可得。
是名真實四無色空義。
菩薩如是知已。
亦能分别種種諸相。
以大悲方便為一切衆生故。
行而不着。
以此功德回向菩提具一切佛法普施衆生。
即是行菩薩道也
答曰上已解之其義可見。
第三證相亦有六義。
一證相。
二明支。
三體用。
四淺深。
五進退。
六功德。
一證定發相者。
行者一心緣識即便泯然任運自住。
識緣因此後豁然與識相應心定不動。
而于定中不見餘事。
唯見現在心識念念不住。
定心分明識慮廣闊無量無邊。
亦于定中憶過去已滅之識無量無邊。
及未來應起之識亦無量無邊。
悉現定中與識法相應。
識法持心無分散意。
此定安隐清淨寂靜。
心識明利不可說也。
問曰行者未得三通。
雲何知三世心。
答曰此是三昧之力類上四無量心其義可知。
二明支者。
如纓絡經說。
四空五支方便道同用相似故。
例如空處不煩更說。
三體用及淺深進退功德等并類可知。
今不别釋。
第三明不用處亦為三。
一釋名。
二明修行方法。
三明證相一釋名者。
不用處者。
修此。
定時不用一切内外境界。
外境名空内境名心。
舍此二境因初修得名。
故言不用。
處亦名少。
處亦名無所有處。
亦名無想處。
此三名從定體得名也。
二明修無所有處定方法為二。
一者诃贊。
二觀行修習。
雲何诃責識處。
行者深知識處過故。
所以者何識定心與識法相應。
若于定中心緣于識過去現在未來心識悉無量無邊。
若心緣無邊緣多則散壞于定。
複次上緣空入定名為外定。
今緣識入定名為内定。
而依内依外皆非寂靜。
若依内心以心緣心入定者。
此定已依三世心生非真實。
唯有無心識處心無依倚乃名安隐如是知已贊無所有處。
二觀行修習者。
觀于緣識受想行識如病如癰如瘡如刺。
無常苦空無我和合而有虛诳不實。
義如前釋。
如是知已即舍識處系心無所有處。
無所有處既無所依。
緣心識則内靜息。
求不用一切心識之法。
知無所有法非空非識無為法塵無有分别。
如是知已靜息其心念無所有法。
是時識定即謝少定未起。
于其中間證相如前說。
問曰有人言。
修無所有取少識緣之入定。
此事雲何。
答曰不然。
應舍一切但念無所有法。
故名無所有處。
而說言少處者。
但意根對無所有法塵生于少處。
非是緣少識入定。
名為少處也第三明證相亦為六。
一者正明證相。
二者明支。
三明體用。
四淺深。
五進退。
六功德。
第一明無所有定發相者。
行者于中間心不憂悔專精不懈。
一心内淨空無所依不見諸法。
寂然安隐心無動搖。
此為證無所有定相。
入此定時怡然寂絕諸想不起。
尚不見心相。
何況餘法無所分别。
是名無所有處定。
亦名無想定。
二明支。
三明體用。
四明淺深。
五進退。
六功德。
例如前說。
第四釋非想非非想定亦為三。
一釋名。
二修行方法。
三證相。
一釋名者。
言非想非非想者解釋不同。
有言此定名一存一亡觀。
所言非想者。
非粗想此則亡于粗想。
非非想者。
非非細想此則存于細想。
又解雲前觀識處是有想。
不用處是無想。
今雙除上二想。
非想遣識處有想。
非非想遣不用處無想故。
又解言。
若非有想者。
此定中不見一切相貌故。
言非有想。
非無想者。
行人或作是念。
若一向無想者。
如木石無知雲何能知無想故。
言非無想也。
問曰非有想非無想中實有想。
雲何言無想耶。
答曰非想有四陰共成豈得言無。
但凡夫人入此定中陰界入細故。
不覺謂言無想。
佛法中說有四陰共成。
但因其本名故。
言非有想非無想。
亦有解言。
約凡夫說言非有想。
約佛法中說言非無想。
合而論之。
故言非有想非無想也。
第二修行方法亦有。
二一者诃贊二者觀行。
修習诃責者深知無想中過罪。
是無所有定如癡如醉如眠如暗。
無明覆蔽無所覺了無可愛樂故。
摩诃衍雲。
觀于識處如瘡如箭。
觀無想處如癡。
皆是心病非真寂靜處。
更有妙定名曰非想。
是處安隐無諸過罪。
我當求之。
二明觀行修習行者爾時谛觀無所緣受想行識。
如病如癰如瘡如刺。
無常苦空無我欺诳不實和合而有非實有。
如是觀已即便舍離心。
觀于非有非無。
何法非有謂心非有。
何以故。
過去現在未來求之都不可得。
無有形相亦無處所。
當知非有雲何非無若言。
是無何名無為心是無為離心是無。
若心是無不名為心。
以無覺無緣。
故若心非無更無别無。
何以故。
無不自無。
破有故說無。
無有則無無。
故言非有非無。
如是觀時不見有無。
一心緣中不念餘事。
是名修習非有想非無想定。
如是即依非有非無常念不舍。
則不用處定便自謝滅。
而非有想非無想定未發。
于其中間亦如上說。
第三明證相亦為六意。
一者正明證相。
二明支。
三明體用。
四明淺深。
五進退。
六功德。
第一明證相者。
行者既一心專精加功不已。
其心任運住在緣中于後。
忽然真實定發。
不見有無相貌。
泯然寂絕心無動搖。
恬然清淨如涅槃相。
是定微妙三界無過。
外道證之謂是中道實相涅槃常樂我淨。
愛着是法更不修習。
彼若正觀如步屈蟲行至樹表。
更不複進到退回還。
如經中說。
凡夫證此定法如繩系鳥繩盡則還。
已其不知四陰和合而有自性。
然其雖無粗煩惱。
而亦成就十種細煩惱。
以不知故謂是真實。
外道入此定中不見有無。
而覺有能知非有非無之心。
即計此心謂是真神不滅。
故言神至細不破神能知。
若佛弟子知是四陰和合而有虛诳不實是中心想故。
知無别神知。
複次前虛空處破色故說空。
識處破空故說識。
說識為有想不用處破識故無識。
說無識為無想。
今此定破無所有說非無想故。
言非有想非無想。
此定于世間中沉浮等故。
智定空有均平。
是定安隐于世間中最為尊勝。
等智所不能破。
故數人言一常有漏。
複次無想有三義。
一無想天定。
二非有想非無想定。
三滅受想定無方便外道。
滅心入無想天定。
有方便凡夫外道。
滅心入非有想非無想定。
佛弟子滅心入滅受想定。
問曰無所有處亦名無想定。
何故不入三種滅心耶。
答曰不善滅無所有中心數法故非妙。
複次若在色界無想為極。
若在無色界非有想非無想為極。
若佛法中自有滅受想。
不用處于三處中。
皆非勝定故不取也。
第二明支。
三體用。
四淺深。
五進退六功德。
義類前可知。
般若滅一切法而能生一切法。
如從初禅來滅憂。
乃至非想非非想滅不用處之想。
皆是般若中前方便。
滅諸法為入空。
以其滅諸法故能生後勝法故般若能生萬法故。
此十二門禅皆般若氣分所攝。
問曰菩薩行菩提道。
入實相空尚不得空。
今雲何随此不實颠倒之空分。
别有四耶。
答曰如釋論解四空義中說。
與諸法實相共智慧行。
是四無色中。
無有颠倒。
是摩诃衍中四無色。
問曰何等是諸法實相智。
答曰諸法自性空是。
問曰色法和合分别因緣故空。
此無色中雲何空。
答曰色是眼見耳聞粗事能令空。
何況不可見無有對。
不覺苦樂而不空耶。
複次色分别乃至微塵皆散滅歸空。
是心心數法在日月時節。
乃至一念中不可得。
是名真實四無色空義。
菩薩如是知已。
亦能分别種種諸相。
以大悲方便為一切衆生故。
行而不着。
以此功德回向菩提具一切佛法普施衆生。
即是行菩薩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