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六

關燈
彼無益。

    今當舍此三心行諸善法實利衆生。

    如是念已即舍三心。

    一心發願。

    願一切衆生皆得妙舍莊嚴令我悉見。

    作是念已。

    即入禅定用念清淨心。

    取于親人受不苦不樂之相一心緣之。

    若有異念攝之令還。

    令于心想的的分明。

    見于前人受不苦不樂。

    如是次第緣中人怨人十方五道一切衆生。

    皆是不苦不樂其心平等。

    是則略明修舍方法。

    二者明舍定發相。

    行者如是修已。

    正念福德善根力故。

    作是緣時。

    三昧便發。

    即于定中不加功力。

    任運見于所愛親人受于不苦不樂之相了了分明。

    于禅定中雖見衆生心無憎愛。

    乃至十方五道衆生亦複如是。

    行者爾時于此定中見諸衆生皆是舍相。

    三昧開發無有動轉深妙堅固。

    其心安隐平等不二。

    是名舍相應心。

    無嗔無恨無怨無惱廣大無量善修之義。

    并如上說。

    問曰。

    前三種心中應。

    有福德。

    是舍心于衆生不苦不樂有何等益。

    答曰。

    行者作是念。

    一切衆生離苦得樂。

    失時即是苦皆是惱累。

    得不苦不樂則心安隐始終無患。

    以舍饒益故得福亦大。

    複次行者慈喜心時或時愛着心生。

    行悲心時或時憂悲心生。

    貪憂故則功德鮮薄。

    入是舍心除此貪過無諸煩惱。

    當知行舍福德甚大。

    複次行者于舍心中能作種種益衆生事。

    是故福德增多。

    略說舍無量心竟。

    問曰。

    悲喜舍中。

    何故不說法緣無緣。

    答曰。

    義類前慈心可見。

    不煩重說。

    問曰。

    是四無量心樂為二分。

    悲喜舍何故不作二分。

    答曰。

    樂是一切衆生所愛重故作二分。

    苦不愛不欲故不作二分。

    問曰。

    四無量發願入定見衆生。

    為實見為心想見。

    答曰。

    見有二種。

    一得天眼無量心。

    此實見。

    二者但用得解憶想。

    緣衆生而入三昧。

    既證三昧。

    三昧力故。

    入則得見。

    出則不見。

    此為三昧得解之力。

    非實見。

    問曰。

    證四無量心。

    何故不分别支及體用淺深進退等相。

    答曰。

    證無量心時亦非全無其義。

    但既無的文故不須分别。

    第五釋四無量功德。

    即為二。

    一者現世。

    二者未來世。

    一現世功德者。

    如佛阿含中說。

    若入慈心三昧者。

    現世得五種功德。

    一入火不燒。

    二中毒不死。

    三兵刃不傷。

    四終不橫死。

    五善神擁護。

    以利益無量衆生故。

    得無量福德。

    二未來功德者。

    善修四無量心。

    若生色界多作梵王。

    以無量心廣攝衆生故。

    若于初禅得即作初禅王。

    乃至四禅亦爾。

    問曰。

    三藏中但說初禅号娑婆世界主梵天王。

    今何故說。

    乃至四禅悉有梵王。

    答曰。

    纓絡經中明四禅。

    禅禅并有梵王。

    問曰。

    若爾佛何以故。

    說慈報生梵天上。

    答曰。

    以梵天衆生所尊皆聞皆識故。

    佛在天竺國常多婆羅門。

    婆羅門法所有福德盡願生梵天。

    若聞行慈生梵天。

    聞多信教修行慈法。

    以是故說行慈生梵天上。

    複次斷淫欲天皆名為梵。

    說梵則攝四禅四無色定。

    如五戒中律儀但說一種。

    不妄語則攝三事。

    複次若于四禅中修四無量心。

    随是禅中悉得受生。

    既随禅生無量心福德大故。

    果報亦應有異。

    豈得生于彼天而無君民之别。

    複次如佛于人王經說十八梵。

    亦應有王民之異。

    又雲。

    四禅中有大靜王。

    而佛于三藏中。

    但說初禅有大梵王者。

    以初禅内有覺觀心。

    雖則有語言法主領下地衆生為便。

    上地無此故不别出。

    問曰。

    若爾佛何故。

    說四無量功德。

    慈心好修。

    善修福德極遍淨天。

    悲心好修。

    善修福德極虛空處。

    喜心好修善修福德極識處。

    舍心好修善修福德極無所有處。

    雲何言慈果報應生梵天上。

    答曰。

    佛法不可思議。

    随衆生應度者如是說。

    複次從慈定起入三禅易。

    從悲定起向虛空處易。

    從喜定起入識處易。

    舍定起入無所有處易。

    複次慈心願令衆生得樂。

    此果報自應受樂。

    三界中遍淨天最為樂故。

    言福德極遍淨。

    悲心觀衆生老病殘害。

    行者憐愍心生。

    雲何令得離苦。

    若除内苦外苦複來。

    若為除外苦心苦複來。

    行者思惟。

    有身則有苦。

    唯有無身乃得無苦。

    虛空能破色。

    是故福德極虛空處。

    喜心欲與衆生樂。

    心識樂者心得離身如鳥出籠。

    虛空處心雖得出身猶系心虛空處無得礙。

    于一切法中皆有心識。

    識得自在無邊故以喜福極在識處。

    舍心者舍衆生中苦樂故得真法。

    所謂無所有處。

    以是故舍心福極無所有處。

    若作如是明四無量心功德。

    但諸聖人智慧方便自在故如是。

    非諸凡夫。

    何以故。

    凡夫之人住初禅乃至四禅修。

    四無量随。

    禅受報不。

    能方便巧入無色修四無量。

    複次佛知未來世諸弟子鈍根故。

    分别着諸法錯說四無量相。

    是四無量心聖人所知。

    衆生緣故但是有漏。

    但緣欲界故。

    無色界中無。

    所以者何。

    無色界不緣欲界故。

    為斷如是人妄見故。

    說四無量心。

    無色界中亦以四無量心。

    普緣十方衆生故。

    不重言不緣無色界。

    如是說者多存法緣無緣。

    複次行者若于衆生緣中。

    具足入法緣無緣。

    是時衆生緣四無量心是摩诃衍。

    複次菩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此衆生緣四無量心。

    雖是凡夫所行亦應知應證。

    證已以不可得空無所著。

    善巧方便即能于此定中。

    具足一切善法度諸衆生。

    即是行菩薩道。

    複次四無量心中觀行功德衆多。

    更欲論餘事不具明也。

    次四無量心後應釋無想定。

    何以故。

    有諸外道深厭有為心識生滅。

    欲求涅槃寂靜常樂。

    既無智慧不知真實。

    得四禅時不見細色之過。

    但覺心識生滅虛诳。

    則厭患其心。

    既不知破色斷色系縛。

    直以邪智滅卻其心。

    邪法相應心無憶想。

    謂證涅槃。

    既未斷色系縛。

    若舍命時即生無想天中。

    猶是色界生死不得解脫。

    亦名客天。

    猶如阿那含人修五品熏禅。

    為色界思惟惑未盡。

    寄生色界亦名客天。

    此無想定既是邪法。

    非佛弟子所修。

    今欲具足明三界定。

    所以略明示知邪正相耳。

    第三釋四無色定。

    四無色定者。

    一空處。

    二識處。

    三無所有處。

    四非有想非無想處。

    今釋此四定為二意。

    一總釋。

    二别釋。

    一總釋者。

    前四禅四無量定悉依色法故有。

    今此四定。

    悉依無色法從境得名。

    故雲無色定。

    是故經雲。

    四空滅色道。

    心心互相依。

    亦名四空定。

    無形無質即是義同虛空故。

    名四空定。

    亦名四空定處。

    此四種定心亦名定處。

    此四種定心以所觀之境為處。

    如念處勝處一切處悉從所觀處得名。

    四空定次第之相在下當明。

    而不名禅者。

    前已受名不應重立。

    今應更立勝名。

    複次此四無色自體支林有阙。

    不得名禅。

    問曰。

    纓絡經說。

    五支為因默然為定體。

    此複雲何。

    答曰。

    此但約義方便立支。

    非如四禅具足成就支林之法。

    故諸經論中并不說有支也。

    第二别釋空處即開為三。

    一釋名。

    二修行。

    三證相第一釋名。

    所以名空處定者。

    此定最初離三種色心緣虛空。

    既與無色相應故。

    名虛空定。

    今此空處及上三無色定。

    并是無覺無觀聖默然及舍俱所攝故。

    摩诃衍雲。

    得虛空處定。

    不苦不樂其心轉增。

    問曰。

    若虛空無色名空定者。

    上來諸禅亦見空想。

    何故不名虛空定耶。

    答曰。

    不爾。

    彼六地中但是入定心細不見粗色之相。

    意謂為空。

    而實未能觀色破散色法斷色系縛。

    所以定中或時見色或不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