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名善修。
但與二禅樂不名善修。
若能具足與欲界樂乃至三四禅樂。
是名善修。
如是慈心名衆生緣。
或在凡夫人行處。
或有學人未漏盡者。
亦行此悲為調心。
得大福德入無漏故。
法緣者。
諸漏盡阿羅漢辟支佛諸佛。
是諸聖人破吾我相滅一異相故但觀從因緣相續生。
以慈念衆生時。
從和合因緣相續但空。
五陰即是衆生念是五陰此慈念。
衆生不知是法空定。
衆生常一心欲得樂。
聖人愍之令随意得樂。
為世俗法故。
名為法緣。
無緣者。
是慈但諸佛有。
何以故。
諸佛不住有為無為性中。
不依上下過去未來現在。
知諸因緣為不實。
颠倒虛诳故。
心無所緣。
佛以衆生不知是諸法實相。
往來五道心着諸法而分别取舍。
以是諸法實相智慧令衆生得之。
是為無緣。
譬如給濟貧人。
或與财物金銀寶物。
或與如意神珠。
衆生緣法緣無緣亦複如是。
此義如摩诃衍中廣說。
複次衆生緣慈但見受果報樂相。
法緣慈則見受諸法門及涅槃樂相。
無緣慈則見一切同是佛性常樂平等相。
複次衆生緣慈則在根本禅中。
法緣慈多在特勝通明背舍諸無漏禅中。
無緣慈多是首楞嚴。
法華三昧及九種禅中。
第二釋修證。
悲即為二。
一者正明修悲方法。
如佛說。
若有比丘以悲相應心。
無嗔無恨無怨無惱。
廣大無量善修悲相應心者。
行者于慈定中常念欲與衆生樂。
從慈定起。
猶見衆生受種種身苦心苦。
心生憐愍即作是念。
衆生可念莫令受是種種身苦心苦。
複更念言。
我今無目五道之中親中怨入并受種種身心諸苦。
而我不知不見。
長夜懈怠不生救拔之心。
作是念已即發願言。
若有衆生受種種苦我。
于定中悉願得見勤加救護。
作是願已即入禅定。
用定念淨心先取一所愛親人受苦之相。
系心緣之。
若有異念攝之令還。
令于心想的的分明。
其心憐愍悲念無極。
如是乃至中怨憎一方乃至十方一道乃至五道亦如是。
是則略說修悲方法。
二明悲定發相行者。
福德智慧善根清淨。
作是觀時三昧便發。
即于定中見于親人受苦之相了了分明。
其心悲愍欲加救護。
既見親人受苦。
生憐愍心已。
次見中人怨人如是。
乃至十方五道衆生受苦之相。
行者于定心中見外人受苦。
而内心憐愍。
從悲定起心轉深固。
定心與外相應湛然無動。
是名悲相應心。
無嗔無恨無怨無惱。
廣大無量皆如上說。
善修者。
于悲定中。
非但見親人受苦深憐愍。
乃至中怨九種十方五道諸受苦者憐愍救護。
其心平等。
故名善修。
複次若見是受苦之人生愍念。
受樂者受不苦不樂者而不憐愍。
不名善修。
若見三種之人悉皆是苦憐愍不二。
是名善修。
複次見五道衆生受苦差别。
名不善修。
若見受苦不異憐愍平等。
名曰善修。
亦可得言若見五道衆生受苦一種。
名不善修。
若能分别五道衆生受苦差别不同。
名曰善修。
如是略說善修之相。
問曰。
五道衆生果報不同苦樂有異。
如三塗衆生多苦報。
人道衆生半受苦樂。
天道衆生多受樂果。
雲何行慈因緣皆見一切受樂。
行悲因緣皆見一切受苦。
豈非颠倒耶。
答曰。
不然。
是為得解之道。
行者欲學是慈無量心時。
先當作願。
願諸衆生受種種樂。
取受樂人相攝心入定。
即見衆生皆悉受樂。
譬如鑽火先以軟草幹牛糞等。
火勢轉大能燒大濕。
大慈心初發亦如是。
初生之火唯及親人。
慈心轉廣怨親同等。
皆見受樂無複苦相。
複次一切衆生五道輪轉苦樂不定。
即雖暫樂後必大苦。
今雖大苦後當得樂。
雖即未然必有其事。
是故行者用得解之心。
緣于一切皆樂。
不堕颠倒。
悲喜舍心亦複如是。
第三釋修喜證喜。
即為二。
一者正明修喜方法。
如佛說。
若比丘以喜相應心。
無嗔無恨無怨無惱。
廣大無量善修喜相應心者。
行者入悲定已。
其心愍傷一切衆生長夜為諸苦惱之所逼迫。
我當雲何而拔濟之。
令是等衆生從苦得樂從樂生歡喜。
爾時深觀衆生雖受苦惱此苦虛妄本無今有。
易可除滅。
所以者何。
如人有病苦若遇良藥即便差愈。
更以衣食供給快樂無量。
複次如人火熱身受苦惱。
若得清冷之水火苦即滅歡樂便生。
如人現受貧困。
以是因緣悭貪造惡。
若給施珍寶教修布施行善。
則現在離于貧弊。
身心慶快。
未來之世長受安樂。
複次又如世人愚癡颠倒萦纏煩惱受種種苦。
若聞無漏清淨妙法如說修行。
煩惱病除即便獲得禅定智慧及涅槃樂。
如是種種因緣苦無定性。
易可除滅令得歡樂。
行者作是觀已即發願言。
願諸衆生一切諸苦悉皆除滅受樂歡喜。
我于定中悉皆得見。
作是願已即入禅定。
用念清淨心。
取于親人。
從苦得脫受樂歡喜相。
一心觀之令于念心的的分明。
見于親人受歡樂相其心悅豫欣慶無量。
次緣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衆生受喜之相心生慶悅。
是則略明修喜方法。
二者明喜定發相。
行者如是修已。
念慧福德善根力故作是緣時。
即發三昧力故。
即于定中任運見于所愛親人離苦得樂歡喜之相了了分明。
于三昧中其心悅豫不可說。
乃至十方五道衆生受于歡喜亦複如是。
行者于三昧中見于外人受喜之相。
而于内心無有動轉。
定漸增深。
是名喜相應心。
無嗔無恨無怨無惱廣大無量善修之義如慈心中說。
問曰。
慈心令衆生樂。
喜心令衆生喜。
樂之與喜有何等異。
答曰。
如摩诃衍中說。
身樂名樂。
心樂名喜。
五識相應名樂。
意識相應名喜。
五塵中生樂名樂。
法塵中生樂名喜。
複次欲界中五識相應名樂。
初禅中三識相應名樂。
三禅中一切樂是名樂。
欲界及初禅意識相應名樂。
二禅中一切樂是名喜。
粗樂名樂細樂名喜。
因時名樂。
果時名喜。
初得樂時名樂。
歡心内發樂相外現歡喜踴躍是名喜。
樂根相應名為樂。
喜根相應故名喜。
如是等種種分别喜樂之相異。
問曰。
若爾者何以不慈喜次第。
答曰。
行慈心時。
愛念衆生猶如赤子。
心願與樂出慈三昧。
猶見衆生受種種苦。
深心愛念欲拔其苦令得安樂。
當如初樂後喜中隔于悲故。
不次慈記喜也。
譬如人母。
雖常念子令得安樂。
而未名喜。
後見染病其心愁毒病既得差家業付之大歡喜。
故次悲說喜也。
問曰。
何故約禅明喜樂。
喜即為粗。
約無量心明喜則為細。
答曰。
禅則以定為貴。
樂心恬靜與定相扶故為勝。
無量則心緣衆生。
因緣衆生歡喜為勝故細。
複次行者初定既淺但以樂緣衆生。
何以故。
若取喜相心散難攝。
後緣三昧漸深。
雖歡喜踴躍心不散亂故為細。
第四釋修舍證舍亦為二。
一者正明修舍方法。
如佛說。
若比丘以舍相應心。
無嗔無恨無怨無惱。
廣大無量善修舍相應心者。
行者從喜定出心自思念。
若慈與衆生樂。
悲欲拔苦。
喜令歡喜。
而計我能利益不忘二事即非勝行。
譬如慈父益子不求恩德乃曰真親。
複次衆生得樂有多因緣。
不獨由我。
若言我能與樂則為過分。
複次慈心與樂但是得解。
然諸衆生實不得樂。
若以為實即是颠倒。
複次是諸衆生受苦樂憂喜心生。
憂喜心生即是結使難得解脫。
我今欲與清淨善法不應住此三心。
複次我雖慈悲愛念。
于
但與二禅樂不名善修。
若能具足與欲界樂乃至三四禅樂。
是名善修。
如是慈心名衆生緣。
或在凡夫人行處。
或有學人未漏盡者。
亦行此悲為調心。
得大福德入無漏故。
法緣者。
諸漏盡阿羅漢辟支佛諸佛。
是諸聖人破吾我相滅一異相故但觀從因緣相續生。
以慈念衆生時。
從和合因緣相續但空。
五陰即是衆生念是五陰此慈念。
衆生不知是法空定。
衆生常一心欲得樂。
聖人愍之令随意得樂。
為世俗法故。
名為法緣。
無緣者。
是慈但諸佛有。
何以故。
諸佛不住有為無為性中。
不依上下過去未來現在。
知諸因緣為不實。
颠倒虛诳故。
心無所緣。
佛以衆生不知是諸法實相。
往來五道心着諸法而分别取舍。
以是諸法實相智慧令衆生得之。
是為無緣。
譬如給濟貧人。
或與财物金銀寶物。
或與如意神珠。
衆生緣法緣無緣亦複如是。
此義如摩诃衍中廣說。
複次衆生緣慈但見受果報樂相。
法緣慈則見受諸法門及涅槃樂相。
無緣慈則見一切同是佛性常樂平等相。
複次衆生緣慈則在根本禅中。
法緣慈多在特勝通明背舍諸無漏禅中。
無緣慈多是首楞嚴。
法華三昧及九種禅中。
第二釋修證。
悲即為二。
一者正明修悲方法。
如佛說。
若有比丘以悲相應心。
無嗔無恨無怨無惱。
廣大無量善修悲相應心者。
行者于慈定中常念欲與衆生樂。
從慈定起。
猶見衆生受種種身苦心苦。
心生憐愍即作是念。
衆生可念莫令受是種種身苦心苦。
複更念言。
我今無目五道之中親中怨入并受種種身心諸苦。
而我不知不見。
長夜懈怠不生救拔之心。
作是念已即發願言。
若有衆生受種種苦我。
于定中悉願得見勤加救護。
作是願已即入禅定。
用定念淨心先取一所愛親人受苦之相。
系心緣之。
若有異念攝之令還。
令于心想的的分明。
其心憐愍悲念無極。
如是乃至中怨憎一方乃至十方一道乃至五道亦如是。
是則略說修悲方法。
二明悲定發相行者。
福德智慧善根清淨。
作是觀時三昧便發。
即于定中見于親人受苦之相了了分明。
其心悲愍欲加救護。
既見親人受苦。
生憐愍心已。
次見中人怨人如是。
乃至十方五道衆生受苦之相。
行者于定心中見外人受苦。
而内心憐愍。
從悲定起心轉深固。
定心與外相應湛然無動。
是名悲相應心。
無嗔無恨無怨無惱。
廣大無量皆如上說。
善修者。
于悲定中。
非但見親人受苦深憐愍。
乃至中怨九種十方五道諸受苦者憐愍救護。
其心平等。
故名善修。
複次若見是受苦之人生愍念。
受樂者受不苦不樂者而不憐愍。
不名善修。
若見三種之人悉皆是苦憐愍不二。
是名善修。
複次見五道衆生受苦差别。
名不善修。
若見受苦不異憐愍平等。
名曰善修。
亦可得言若見五道衆生受苦一種。
名不善修。
若能分别五道衆生受苦差别不同。
名曰善修。
如是略說善修之相。
問曰。
五道衆生果報不同苦樂有異。
如三塗衆生多苦報。
人道衆生半受苦樂。
天道衆生多受樂果。
雲何行慈因緣皆見一切受樂。
行悲因緣皆見一切受苦。
豈非颠倒耶。
答曰。
不然。
是為得解之道。
行者欲學是慈無量心時。
先當作願。
願諸衆生受種種樂。
取受樂人相攝心入定。
即見衆生皆悉受樂。
譬如鑽火先以軟草幹牛糞等。
火勢轉大能燒大濕。
大慈心初發亦如是。
初生之火唯及親人。
慈心轉廣怨親同等。
皆見受樂無複苦相。
複次一切衆生五道輪轉苦樂不定。
即雖暫樂後必大苦。
今雖大苦後當得樂。
雖即未然必有其事。
是故行者用得解之心。
緣于一切皆樂。
不堕颠倒。
悲喜舍心亦複如是。
第三釋修喜證喜。
即為二。
一者正明修喜方法。
如佛說。
若比丘以喜相應心。
無嗔無恨無怨無惱。
廣大無量善修喜相應心者。
行者入悲定已。
其心愍傷一切衆生長夜為諸苦惱之所逼迫。
我當雲何而拔濟之。
令是等衆生從苦得樂從樂生歡喜。
爾時深觀衆生雖受苦惱此苦虛妄本無今有。
易可除滅。
所以者何。
如人有病苦若遇良藥即便差愈。
更以衣食供給快樂無量。
複次如人火熱身受苦惱。
若得清冷之水火苦即滅歡樂便生。
如人現受貧困。
以是因緣悭貪造惡。
若給施珍寶教修布施行善。
則現在離于貧弊。
身心慶快。
未來之世長受安樂。
複次又如世人愚癡颠倒萦纏煩惱受種種苦。
若聞無漏清淨妙法如說修行。
煩惱病除即便獲得禅定智慧及涅槃樂。
如是種種因緣苦無定性。
易可除滅令得歡樂。
行者作是觀已即發願言。
願諸衆生一切諸苦悉皆除滅受樂歡喜。
我于定中悉皆得見。
作是願已即入禅定。
用念清淨心。
取于親人。
從苦得脫受樂歡喜相。
一心觀之令于念心的的分明。
見于親人受歡樂相其心悅豫欣慶無量。
次緣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衆生受喜之相心生慶悅。
是則略明修喜方法。
二者明喜定發相。
行者如是修已。
念慧福德善根力故作是緣時。
即發三昧力故。
即于定中任運見于所愛親人離苦得樂歡喜之相了了分明。
于三昧中其心悅豫不可說。
乃至十方五道衆生受于歡喜亦複如是。
行者于三昧中見于外人受喜之相。
而于内心無有動轉。
定漸增深。
是名喜相應心。
無嗔無恨無怨無惱廣大無量善修之義如慈心中說。
問曰。
慈心令衆生樂。
喜心令衆生喜。
樂之與喜有何等異。
答曰。
如摩诃衍中說。
身樂名樂。
心樂名喜。
五識相應名樂。
意識相應名喜。
五塵中生樂名樂。
法塵中生樂名喜。
複次欲界中五識相應名樂。
初禅中三識相應名樂。
三禅中一切樂是名樂。
欲界及初禅意識相應名樂。
二禅中一切樂是名喜。
粗樂名樂細樂名喜。
因時名樂。
果時名喜。
初得樂時名樂。
歡心内發樂相外現歡喜踴躍是名喜。
樂根相應名為樂。
喜根相應故名喜。
如是等種種分别喜樂之相異。
問曰。
若爾者何以不慈喜次第。
答曰。
行慈心時。
愛念衆生猶如赤子。
心願與樂出慈三昧。
猶見衆生受種種苦。
深心愛念欲拔其苦令得安樂。
當如初樂後喜中隔于悲故。
不次慈記喜也。
譬如人母。
雖常念子令得安樂。
而未名喜。
後見染病其心愁毒病既得差家業付之大歡喜。
故次悲說喜也。
問曰。
何故約禅明喜樂。
喜即為粗。
約無量心明喜則為細。
答曰。
禅則以定為貴。
樂心恬靜與定相扶故為勝。
無量則心緣衆生。
因緣衆生歡喜為勝故細。
複次行者初定既淺但以樂緣衆生。
何以故。
若取喜相心散難攝。
後緣三昧漸深。
雖歡喜踴躍心不散亂故為細。
第四釋修舍證舍亦為二。
一者正明修舍方法。
如佛說。
若比丘以舍相應心。
無嗔無恨無怨無惱。
廣大無量善修舍相應心者。
行者從喜定出心自思念。
若慈與衆生樂。
悲欲拔苦。
喜令歡喜。
而計我能利益不忘二事即非勝行。
譬如慈父益子不求恩德乃曰真親。
複次衆生得樂有多因緣。
不獨由我。
若言我能與樂則為過分。
複次慈心與樂但是得解。
然諸衆生實不得樂。
若以為實即是颠倒。
複次是諸衆生受苦樂憂喜心生。
憂喜心生即是結使難得解脫。
我今欲與清淨善法不應住此三心。
複次我雖慈悲愛念。
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