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五

關燈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弟子法慎記 弟子灌頂再治 釋禅波羅蜜修證第七之一 上已廣明内外方便。

    行者若能專心修習。

    系念禅門。

    必有證驗。

    是故第七廣明修證。

    故經言。

    修我法者。

    證乃自知。

    今明修證中。

    自開為四。

    第一修證世間禅相。

    第二修證亦世間亦出世間禅相。

    第三修證出世間禅相。

    第四修證非世間非出世間禅相。

    今第一釋修證世間禅者。

    則為三。

    一四禅。

    二四無量心。

    三四無色定。

    今前釋修證四禅。

    四禅者。

    一初禅。

    二二禅。

    三三禅。

    四四禅。

    今論色界根本正定。

    但說有四。

    若通方便中間。

    是則不定。

    若薩婆多人。

    說有未到地。

    及中間禅。

    足四禅為六地定。

    若昙無德人。

    例不說有未來禅。

    而說有欲界定中間禅。

    以為六地定。

    若摩诃衍。

    及瞿沙所明。

    則具有欲界未到地中間禅。

    足四禅為七地定。

    此中融會。

    以義推之。

    今據正禅而論。

    但說有四。

    第一釋初禅修證。

    如經偈說 離欲及惡法  有覺并有觀 離生及喜樂  是人入初禅 已得離淫火  則獲清涼定 如人大熱悶  入冷池則樂 如貧得寶藏  大喜覺動心 分别則為觀  入初禅亦然 佛此偈中具明修證初禅之相。

    但意難見。

    今當分别。

    就明初禅中。

    開為三别。

    第一釋名。

    第二明修習。

    第三明證相。

    第一釋名者。

    所言初禅者。

    禅名支林。

    行者初得支林之法。

    故名初禅。

    複次覺觀等法名之為支。

    行者修初禅覺觀之法。

    必于前發。

    故說覺觀名為初禅。

    問曰。

    若言在前發得故為初禅者。

    欲界未到地最在前發。

    何故不得受初禅之名。

    答禅名功德叢林。

    欲界未到等。

    未有支林功德之法。

    雖複前發。

    不名初禅。

    複次摩诃衍。

    說欲界未到中間。

    智多而定少。

    是處非樂。

    既非正地。

    是故不得受初禅之名。

    複次言初禅者。

    亦名有覺有觀三昧。

    為有人疑言覺觀心中無定。

    是故佛說覺觀三昧。

    地持論說。

    名覺觀俱禅。

    此禅發時。

    必與覺觀俱發。

    亦名聖說法定。

    此定内有覺觀語言道未斷故。

    與說法之名。

    如是等種種名字不同。

    第二明修習。

    複開為二。

    前明所修之法。

    後辨能修之心。

    第一明所修法者。

    即是阿那波那。

    為修習根本初禅之法。

    就中即有三意。

    一釋息名。

    二辨息相。

    三明用息不同。

    第一所言阿那波那者。

    此是外國語。

    秦言阿那為入息。

    波那為出息。

    安般守意三昧經言。

    安之言生。

    般之言滅。

    若約息生滅明義如上說。

    若約心生滅為語。

    是則不定。

    今用入出息為正番。

    二辨息相中有四。

    一風二喘三氣四息。

    分别四種之相。

    具如調息中說。

    但數風則散。

    數喘則結。

    數氣則勞。

    數息則定。

    行者應當舍三存息。

    善取不聲不結綿綿若存若亡之相而用之。

    三明用息不同者。

    一師教系心數出息。

    所以者何。

    數出息則氣不急。

    身不脹滿。

    身心輕利。

    易入三昧。

    有師教數入息。

    何故爾數入息。

    一者易入定随息内斂故。

    二斷外境故。

    三易見内三十六物故。

    四身力輕盛故。

    五内實息貪恚故。

    有如是等勝利非一。

    應數入息。

    有師教數入出無在。

    但取所便。

    而數無的偏用。

    随人心安。

    入定無過即用三師所論。

    皆不許出入一時俱數。

    何以故。

    以有息遮。

    病生在喉中。

    猶如草葉。

    吐則不出。

    咽則不入。

    此患生故。

    又師依四時用數。

    今所未詳。

    第二明能數之心。

    亦為三意。

    一明能數之心。

    二明轉緣。

    三料揀。

    一明能數之心者。

    以細念之心。

    攝心對息。

    從一至十。

    令心不散。

    故名數息。

    若數不滿十名數減。

    若至十一名數增。

    然增減之數。

    并非得定之道。

    若從一至十。

    恒具十無有間一之失。

    故名數法成就。

    若于中間。

    心竊異緣。

    數法則亂。

    是故心覺散亂義強。

    若以一為數者。

    一則無間。

    若有異緣。

    便不時覺。

    是以但緣一息。

    不能除亂。

    若過十者。

    更一法起。

    一心緣二。

    即有亂生。

    故名為增。

    夫數息者。

    但細心約息記數而已。

    不得多取數相。

    若息多則氣滿。

    腹脹體急。

    坐欲不安。

    二轉緣者。

    初數于息。

    覺息微微。

    當置數息。

    便随于息。

    任運出入。

    若心欲靜。

    便舍随凝心止住心。

    若闇忽即便靜照色息心。

    若浮動即便舍觀歸數及随止也。

    是故名還。

    心不馳蕩。

    凝神寂慮故名為淨。

    行者若能如是善巧攝錄。

    心則易定。

    第三料揀息為初門者。

    問曰。

    一切法門。

    悉可為初。

    何故但說阿那波那。

    以為初門。

    答曰。

    不然。

    今依佛教。

    如經說。

    阿那波那是三世諸佛入道初門。

    是故釋迦初詣道樹。

    欲習佛法。

    内思安般。

    一數二随。

    乃至還淨。

    具如瑞應經所說。

    複次提婆初出世時。

    伏外道已。

    諸人信敬。

    度人出家。

    不可稱數。

    于是大集在家出家七衆弟子。

    及刹利婆羅門等。

    大衆之中。

    升師子座。

    淚下如雨。

    爾時大衆。

    皆悉默念。

    将非佛法欲滅。

    外道複興邪。

    将非國大擾亂。

    疫病流行邪。

    菩薩爾時知大衆心念。

    以白[疊*毛]巾拭淚。

    更整容服。

    舉右手而言。

    亦非佛法欲滅。

    外道将興。

    非國不安。

    疫病流行。

    但傷佛日潛輝。

    賢聖月沒。

    袈裟之中。

    空無所有耳。

    于時大衆聞此語已。

    各自感傷。

    發聲大哭。

    爾時飛鳥雜類。

    在虛空中。

    缤紛亂墜。

    皆悉悲鳴。

    爾時菩薩以慈軟音。

    安慰大衆。

    而說偈言 佛日常在世  無目不見耳 賢聖月不沒  障礙故不見 若能淨膚翳  當自得睹見 何為沒憂海  癡醉如嬰兒 爾時大衆聞菩薩慈音。

    心各醒悟。

    攝心安坐。

    寂然無聲。

    谛觀菩薩。

    鹹欲聞法。

    爾時菩薩普告大衆。

    而說偈言 佛說甘露門  名阿那波那 于諸法門中  第一安隐道 因緣次第起  不雜諸妄想 譬如種石榴  芽莖次第生 華實及色味  自然非可作 時至時自證  非如脂粉色 汝等調熟地  惠汝石榴種 令心入甘露  道法次第生 從此以來。

    西國法師。

    相傳不絕。

    多以此法為學道之初。

    若四依大士六通菩薩。

    說法度人。

    此為首唱。

    豈非入道初門。

    末代相承。

    說法教授自不修禅。

    既無内道。

    出言即便破人修定。

    若觀提婆之說。

    乃以禅定為要。

    世人颠倒。

    實可哀哉。

    複有人言。

    禅法一向不得處。

    衆說之。

    敬尋提婆。

    在大衆中廣說禅定。

    今時豈頓。

    杜口但不得言我證是法。

    某證是法。

    及禅秘密微妙境界。

    向人說此。

    獲罪不輕。

    第三明證禅相。

    通方便論證。

    自有三階。

    一證欲界定相。

    二證未到定相。

    三正明證初禅相。

    一明證欲界定。

    自有二意。

    一正明證相二明得失。

    今說欲界中自有三。

    一粗住心。

    二細住心。

    三證欲界定。

    一粗住相者。

    因前息道諸方便修習。

    心漸虛凝。

    不複緣慮。

    名為粗住。

    細住相者。

    于後其心泯泯轉細。

    即是細住心。

    當得此粗細住時。

    或将得時。

    必有持身法起。

    此法發時。

    身心自然正直。

    坐不疲倦。

    如物持身。

    若好持身。

    但微微扶助身力而已。

    若是粗持身者。

    堅急勁強。

    來則苦急堅強。

    去則寬緩困人。

    此非好法。

    心既細已。

    于覺心自然明淨。

    與定相應。

    定法持心。

    任運不動從淺入深。

    或經一坐無分散意。

    所以說此名欲界定。

    入此定時。

    欲界報身相未盡故。

    二明得失者。

    入欲界定。

    法心既淺。

    未有支持。

    難得易失。

    易失因緣。

    是事須識。

    失定有二種。

    一從外緣失。

    謂得定時。

    不善用心。

    内外方便。

    中途違犯。

    則退失禅定。

    複次若行者當得定時。

    或向人說。

    或現定相令他知覺。

    或卒有事緣相壞。

    如是等種種外事。

    于中不覺不識。

    障法既生則便失定。

    若能将護本得不失。

    障不得生。

    故名為得。

    二者約内論得失者。

    有六種法。

    能失禅定。

    一希望心。

    二疑心。

    三驚怖。

    四大喜。

    五重愛。

    六憂悔。

    未得禅有一。

    謂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