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四

關燈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弟子法慎記 弟子灌頂再治 分别禅波羅蜜前方便第六之四(内方便下分明驗惡根性) 第二明驗惡根性中。

    即有四意。

    一先明煩惱數量。

    二次明惡根性發。

    三立對治法。

    四結成悉檀廣攝佛法。

    今釋第一煩惱數量。

    煩惱者。

    涅槃經雲。

    煩惱即是惡法。

    若具論惡法。

    名數衆多。

    今略約五種不善惡法。

    開合以辨數量。

    五種不善法者。

    一覺觀不善法。

    二貪欲不善法。

    三嗔恚不善法。

    四愚癡不善法。

    五惡業不善法。

    若開乃有八萬四千。

    論其根本不過但有三毒等分。

    若合五不善法。

    為四分煩惱者。

    三毒即守本。

    還為三分。

    并屬習因覺觀。

    惡業障道。

    此二不善。

    合為一分。

    所以者何。

    覺觀即是帶三分煩惱而生。

    亦得說為習因等分。

    惡業障道。

    屬報因等分。

    習報合論但說一等分故。

    五種不善法。

    若一往合說。

    即但有四分。

    開論即為八萬四千者。

    如摩诃衍論中所明。

    貪欲煩惱。

    具足二萬一千。

    嗔恚煩惱。

    具足二萬一千愚癡煩惱。

    具足二萬一千。

    等分煩惱。

    具足二萬一千。

    四分煩惱。

    合出八萬四千塵勞。

    佛為對此說八萬四千法門。

    為治今處中而明。

    是故但約五種不善惡法。

    以辨惡根性發相。

    所以者何。

    上明善根性發。

    既約五種分别。

    今明惡根性發。

    豈不但據五不善法而辨。

    此則藥病相對。

    法相孱齊。

    行者欲修禅定。

    必須善分别之。

    第二次明惡根性發者。

    自有行人修禅定時。

    煩惱罪垢深重。

    雖複止心靜住。

    如上所說。

    内外善法。

    都不發一事。

    唯覺煩惱起發。

    是故次明惡根性發。

    今就惡法發中。

    還約五種不善而辨。

    一不善法中。

    各自為三。

    三五則為十五不善法。

    若論行人發不善時。

    乃無的次第。

    今約教門。

    依次而辨。

    具如前列。

    一明覺觀發相。

    即為三種。

    一者明利心中覺觀。

    二者半明半昏心中覺觀。

    三者一向昏迷心中覺觀。

    一明利心中覺觀發者。

    若行人過去既不深種善根。

    于修定時。

    都不發種種善法。

    但覺觀攀緣。

    念念不住三毒之中。

    亦無的緣。

    或時緣貪。

    或時緣嗔。

    或時緣癡。

    而所緣之事。

    分明了了。

    如是雖經年累月。

    而不發諸禅定。

    此為明利心中覺觀發相。

    二半明半昏心中覺觀者。

    若人于攝念之時。

    雖覺覺觀煩惱。

    念念不住。

    但随所緣時。

    或明或昏。

    明則覺觀攀緣。

    思想不住。

    昏則無記瞪矒。

    無所覺了。

    名半明半昏覺觀發相。

    三一向沉昏心中覺觀者。

    若行人于修定之時。

    雖心昏闇似如睡眠。

    而于昏昏之中。

    切切攀緣。

    覺觀不住。

    是名沉昏心中覺觀煩惱發相。

    二明貪欲中。

    即有三種發相。

    一外貪欲。

    二内外貪欲。

    三遍一切處貪欲。

    一外貪欲煩惱發者。

    若行人當修定時。

    貪欲心生。

    若是男子。

    即緣于女。

    若是女人。

    即緣于男子。

    取其色貌姿容。

    威儀言語。

    即結使心生。

    念念不住。

    即此是外貪淫結使發相。

    二内外貪欲煩惱發者。

    若行人于修定之時。

    欲心發動。

    或緣外男女身相色貌姿态儀容。

    起于貪着。

    或複自緣己身形貌。

    摩頭拭頸念念染着。

    起諸貪愛。

    是以障諸禅定。

    此即内外貪欲煩惱發相。

    三遍一切處貪欲煩惱起者。

    此人愛着内外如前。

    而複于一切五塵境界資生物等。

    皆起貪愛。

    或貪田園屋宅。

    衣服飲貪。

    于一切處。

    貪欲發相。

    三明嗔恚發相。

    即有三種。

    一非理嗔。

    二順理嗔。

    三诤論嗔。

    一違理嗔發者。

    若行人于修定時。

    嗔覺欻然而起。

    無問是理非理。

    他犯不犯。

    無事而嗔。

    是為違理邪嗔發相。

    二順理正嗔發者。

    若于修定之時。

    外人實來惱觸。

    以此為緣而生嗔覺。

    相續不息。

    亦如持戒之人見非法者。

    而生嗔恚。

    故摩诃衍中說。

    清淨佛土中。

    雖無邪三毒。

    而有正三毒。

    今言順理正嗔者。

    即其人也。

    三诤論嗔者。

    行人于修禅時。

    着己所解之法為是。

    謂他所行所說。

    悉以為非。

    既外人所說。

    不順己情。

    即惱覺心生。

    世自有人。

    雖财帛相侵。

    猶能安忍少。

    诤義理。

    即大嗔恨。

    風馬不交。

    是名诤論嗔發相。

    四明愚癡發相。

    自有三種。

    一計斷常。

    二計有無。

    三計世性。

    此三并是着衆邪見。

    不出生死。

    是故通名愚癡。

    一計斷常癡者。

    行者于修定中。

    忽爾發邪思惟。

    利心分别。

    過去我及諸法為滅而有現在我及諸法邪。

    為不滅而有邪。

    因是思惟。

    見心即發推尋三世。

    若謂滅即堕斷中。

    若謂不滅即堕常中。

    如是癡覺。

    念念不住。

    因此利智捷疾。

    辯才無滞诤競戲論。

    作諸惡行。

    能障正定出世之法。

    是為計斷常癡發之相。

    二計有無癡發者。

    亦于修定之時。

    忽爾分别。

    思惟覺觀。

    謂今我及陰等諸法為定有耶。

    為定無耶。

    乃至非有非無耶。

    如是推尋見心即發。

    随見生執。

    以為定實邪覺。

    念念不住。

    因此利智捷疾。

    戲論诤競。

    起諸邪行。

    障礙于正定。

    不得開發。

    是為計有無癡發之相。

    三計世性癡發者。

    亦于修定之時。

    忽作是念。

    由有微塵所以即有實法。

    有實法故。

    便有四大。

    有四大故。

    而有假名衆生及諸世界。

    如是思惟。

    見心即發。

    念念不住。

    因此利智辯才。

    能問能說。

    高心自舉。

    是非诤競。

    專行邪行。

    離真實道。

    乃至思惟分别刹那之心。

    亦複如是。

    以是因緣。

    不得發諸禅定。

    設發禅定。

    堕邪定聚。

    是為計世性癡發之相。

    五明惡業障道發相。

    亦有三種。

    一沉昏闇蔽障。

    二惡念思惟障。

    三境界逼迫障。

    一沉昏闇蔽障者。

    行者于修定。

    欲用心之時。

    即便沉昏闇睡。

    無記瞪矒。

    無所别知。

    障諸禅定。

    不得開發。

    是為沉昏闇蔽障發之相。

    二惡念思惟障者。

    若行者欲修定時。

    雖不沉昏闇睡。

    而惡念心生。

    或念欲作十惡四重五逆毀禁還俗等事。

    無時暫停。

    因是障諸禅定。

    不得開發。

    是為惡念思惟障發之相三境界逼迫障者。

    若行人于修定之時。

    雖無上事。

    而身或時卒痛。

    覺有逼迫之事。

    見諸外境。

    或見無頭手足無眼目等。

    或見衣裳破壞。

    或複陷入于地。

    或複火來燒身。

    或見高崖而複堕落。

    二山隔障。

    羅刹虎狼。

    或複夢見有諸惡相。

    如是事皆是障道罪起逼迫行人。

    或令驚怖。

    或時苦惱。

    如此種種。

    非可備說。

    是名境界逼迫障發之相。

    今約此五不善法。

    即合為三障。

    前三毒。

    即為習因煩惱障等分之中覺觀亂法。

    即是粗四陰故。

    名為報障。

    三種障道。

    即為業障。

    何以知之。

    由過去造惡。

    未來應受惡報。

    即以業持此惡。

    若行者于未受報中間。

    而修善者。

    善與惡乖。

    業即扶惡而起。

    來障于善。

    故知即是業障。

    如是三障。

    障一切行人禅定智慧。

    不得開發。

    故名為障。

    第三次明對治法者。

    對名主對。

    治名為治。

    如不淨觀主治淫欲故名對治。

    如是乃至念。

    佛三昧等。

    主治惡業障道。

    今明對治中。

    自有六意不同。

    一者對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