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三之下

關燈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弟子法慎記 弟子灌頂再治 分别禅波羅蜜前方便第六之三 第三驗知虛實。

    略為二意。

    一正明驗知虛實。

    二簡是魔非魔。

    一明驗知虛實者。

    若于定中。

    發諸禅善根。

    是中有真有僞。

    不可謬生取舍。

    所以者何。

    若發諸禅三昧時。

    心不别識。

    或見魔定。

    謂是善根發。

    心生取着。

    因此邪僻。

    得病發狂。

    若是善根。

    謂是魔定。

    心疑舍離。

    即退失善利。

    是事難識。

    若欲别知。

    當依二法驗之。

    即知真僞。

    一則相驗知。

    二以法驗知。

    一則相驗知者。

    即有二意。

    一邪。

    二正。

    邪者。

    如根本禅中諸觸發時。

    随發一觸。

    若有邪法。

    即是邪相。

    邪法衆多。

    今約一觸中。

    略出十雙邪法。

    以明邪相。

    一者觸體增減。

    二定亂。

    三空有。

    四明闇。

    五憂喜。

    六苦樂。

    七善惡。

    八愚智。

    九縛脫。

    十心強軟。

    此十雙明邪相。

    皆約若過若不及中分别。

    一觸體增減者。

    如動觸發時。

    或身動手起腳亦随。

    然外人見其兀兀如睡。

    或如着鬼身手紛動。

    或坐時見諸異境。

    此為增相。

    減者動初發時。

    若上若下。

    未及遍身。

    即便漸漸滅壞。

    因此都失境界。

    坐時蕭索。

    無法持身。

    此為減相。

    二定亂。

    定者。

    動觸發時。

    識心及身。

    為定所縛。

    不得自在。

    或複因此便入邪定。

    乃至七日不出。

    亂者。

    動觸發時。

    心意撩亂。

    攀緣不住。

    三者空有空者。

    觸發之時。

    都不見身。

    謂證空定。

    有者。

    觸發之時。

    覺身堅[革*卬]。

    猶如木石。

    四明闇。

    明者。

    觸發之時。

    見外種種光色。

    乃至日月星辰青黃赤白種種光明。

    闇者。

    觸發之時。

    身心闇瞑。

    如入暗室。

    五憂喜。

    憂者。

    觸發之時。

    其心熱惱。

    憔悴不悅。

    喜者。

    觸發之時。

    心大慶悅。

    勇動不能自安。

    六苦樂。

    苦者。

    觸發之時。

    身心處處痛惱。

    樂者。

    觸發之時。

    甚大快樂。

    貪着纏綿。

    七善惡。

    善者。

    觸發之時。

    念外散善覺觀。

    破壞三昧。

    惡者。

    觸發之時。

    即無慚無愧等諸惡心生。

    八愚智。

    愚者。

    觸發之時。

    心識愚惑。

    迷惛颠倒。

    智者。

    觸發之時。

    利使知見心生邪覺。

    破壞三昧。

    九縛脫。

    縛者。

    觸發之時。

    五蓋及諸煩惱覆蔽心識。

    脫者觸發之時謂證空無相定得道得果。

    斷結解脫。

    生憎上慢。

    十心強軟。

    強者。

    觸發之時。

    其心剛強。

    出入不得自在。

    猶如瓦石難可回變。

    不順善道。

    軟者。

    觸發之時。

    心志軟弱。

    易可敗壞。

    猶若軟泥不堪為器。

    如是等二十種惡觸。

    擾亂坐心。

    破壞禅定。

    令心邪僻。

    是為邪定發相。

    複次二十邪法。

    随有所發。

    若不别邪僞心生愛著者。

    因或失心狂逸。

    或歌或哭。

    或笑或啼。

    或時驚狂漫走。

    或時得病。

    或時緻死。

    或時自欲投岩赴火。

    自絞自害。

    如是障惱非一。

    複次二十種邪中。

    随有發一邪法。

    若與九十六種道鬼神法一鬼神法相應。

    而不覺識者。

    即念彼道行彼法。

    于所得法中。

    鬼神随念便入。

    因是證鬼神法門。

    鬼加其勢力。

    或發諸深邪定。

    及智慧辯才。

    知世吉兇。

    神通奇異。

    現希有事。

    感動衆生。

    廣行邪化。

    或大作惡破人善根。

    或雖作善。

    而所行僞雜。

    世人無智。

    但見異人。

    謂是賢聖深心信伏。

    然其内心颠倒。

    專行鬼法。

    常以鬼法教人。

    故信行之者。

    則破正戒破正見。

    破威儀破淨命。

    或時瞰食糞穢。

    裸形無恥。

    不敬三尊父母師長。

    或毀壞經書形像塔寺。

    作諸逆罪。

    斷滅善根。

    現平等相。

    或自贊說所行平等。

    故于非道。

    無障無礙。

    毀他修善。

    雲非正道。

    或說無因無果。

    或說邪因邪果。

    如是邪說紛然。

    壞亂正法。

    其有聞受之者。

    邪法染心。

    既内證邪禅。

    三昧智斷功德種種法門外。

    則辯才無盡。

    威風化物。

    故得名聞眷屬。

    供養禮敬稱歎等利。

    是以九十六種道經雲。

    人為說法。

    鬼神加力。

    則一切聞者。

    無不信受。

    一切見者。

    鹹生愛敬。

    以有如斯等事故。

    深心執着不可回轉。

    邪行颠倒種種非一。

    若如是者。

    當知是人遠離聖法。

    身壞命終。

    堕三惡道中。

    是事如大品經及摩诃衍論中廣說。

    若欲知鬼神之相。

    當尋九十六種道經。

    細心比類分别。

    事則可知。

    問曰。

    邪法相應行惡之者。

    現在之過。

    如是命終。

    當生三惡道中。

    其有僞心行善之者。

    現在之失。

    雲何命終複生何處。

    答曰。

    此人身口行善。

    雖似佛法而解心邪僻。

    若不覺知障發三乘無漏。

    雖不會真。

    于颠倒心中。

    或時亦能。

    興顯三寶勸物修善。

    是人命終。

    未必堕于地獄畜生餓鬼之中。

    而随所與鬼神相應之法。

    共彼鬼神同生一處。

    還為彼眷屬。

    或時得生人天之中。

    故九十六種道經中說。

    上有六十餘道。

    邪倒罪障重故。

    悉須說咒治之。

    下有二十餘道。

    邪惑罪障小輕。

    直覺知而已。

    複次是人雖生天人之中。

    而冥密常系屬魔邪之道。

    樂近邪師。

    樂聞邪法。

    樂行邪道。

    供養親近。

    稱揚贊歎修邪行者。

    見有正學三乘之人。

    不樂親近。

    或生惱亂。

    故法華經雲。

    若魔若魔子。

    若魔女若魔民。

    若為魔所著者。

    大品經亦雲。

    若魔天若魔人。

    故知是人雖生人天之中。

    猶系屬于魔。

    常起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