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五

關燈
望心。

    入禅有四。

    謂疑怖喜愛。

    出禅多有憂悔。

    此則能破定心令退失。

    若通論此六皆得在未入住出中。

    俱有此六法。

    能退失定。

    若能離此六法。

    即易得定。

    以不失故名得也。

    此雖近事。

    若不說者。

    則人不知。

    若善取其意。

    則知遮障。

    二明證未到地定相。

    因此欲界定。

    後身心泯然虛豁。

    失于欲界之身。

    坐中不見頭手床敷。

    猶若虛空。

    此是未到地定。

    所言未到地者。

    此地能生初禅故。

    即是初禅方便定。

    亦名未來禅。

    亦名忽然湛心。

    證此定時。

    不無淺深之相。

    今不具明。

    複次此等定中。

    或有邪僞。

    行者應證。

    其相非一。

    略出二事。

    一定心過明。

    二者過暗。

    并是邪定。

    明者入定時。

    見外境界青黃赤白。

    或見日月星辰宮殿等事。

    或一時日乃至七日不出禅定。

    見一切事。

    如得神通。

    此為邪。

    當急去之。

    二者若入此定。

    暗忽無所覺知。

    如眠熟不異。

    即是無心想法。

    能令行人生颠倒心。

    當急卻之。

    此則略說邪定之相。

    是中妨難。

    非可具以文傳。

    複次若依成論毗昙。

    分别二定。

    為不便也。

    今依尊者瞿沙所明。

    分别二定有異。

    亦應無失。

    具如前引摩诃衍中釋。

    而多見坐人證定之時。

    實有兩種定相不同。

    是故今說欲界未到二定各異。

    第三明證初禅相。

    自有六種。

    一名初禅發相。

    二明支。

    三明因果體用。

    四明淺深。

    五明進退。

    六明功德。

    第一正明初禅發相中。

    複為四意。

    一正明初禅發相。

    二簡非禅之法。

    三釋發因緣。

    四分别邪正。

    第一初禅發相者。

    行者于未到地中。

    證十六觸成就。

    即是初禅發相。

    雲何是證。

    若行者于未到地中。

    入定漸深。

    身心虛寂。

    不見内外。

    或經一日乃至七日。

    或一月乃至一年。

    若定心不壞。

    守護增長。

    于此定中。

    忽覺身心凝然。

    運運而動。

    當動之時。

    還覺漸漸有身如雲如影動發。

    或從上發。

    或從下發。

    或從腰發。

    漸漸遍身。

    上發多退。

    下發多進。

    動觸發時。

    功德無量。

    略說十種。

    善法眷屬與動俱起。

    其十者何。

    一定。

    二空。

    三明淨。

    四喜悅。

    五樂六善心生。

    七知見明了。

    八無累解脫。

    九境界現前。

    十心調柔軟。

    如是十法。

    與動俱生。

    名動眷屬勝妙功德莊嚴動法。

    若具分别則難可盡。

    此則略說初動觸相。

    如是或經一日。

    或經十日。

    或一月四月。

    如是一年。

    此事既過複有餘觸。

    次第而發。

    故名初禅餘觸發者。

    謂八觸也。

    一動。

    二癢。

    三涼。

    四暖。

    五輕。

    六重。

    七澀。

    八滑。

    複有八觸。

    謂一掉。

    二猗。

    三冷。

    四熱。

    五浮。

    六沈。

    七堅。

    八軟。

    此八觸與前相雖同。

    而細分别不無小異。

    更别出名目。

    足前合為十六觸。

    此十六種觸發時。

    悉有善法功德眷屬。

    如前動觸中說。

    行者因未到地。

    發如是等種種諸觸功德善法。

    故名初禅初發。

    并是色界清淨四大。

    依欲界身中而發。

    故摩诃衍雲。

    色界四。

    大造色。

    着欲界身中。

    問曰。

    二十七觸何故有去取。

    複出異觸名料簡(雲雲)。

    第二料簡非禅之相者。

    問曰。

    行者于初坐中。

    未得定心。

    亦發如是冷暖動等觸。

    既無如上所說功德之事。

    有人言。

    此是病法起。

    所以者何。

    如重澀等。

    是地大病生。

    如輕動觸是風大病生。

    如熱癢等觸是火大病生。

    如冷滑等觸是水大病生。

    複次因暖熱癢等生貪欲蓋。

    因重滑沈等觸生睡眠蓋。

    因動浮冷等生掉悔蓋。

    因強澀等生疑蓋。

    又因重堅澀等生嗔蓋。

    當知觸等發時。

    能令四大發病。

    及生五蓋障法。

    或言是魔所作。

    若發動時。

    如上過。

    上所說皆魔觸發。

    雲何以此為初禅耶答曰。

    不然。

    若如汝向所說觸發之相。

    此是生病生蓋之觸。

    若如上說及增者。

    亦是魔觸發相。

    今說不爾。

    若未得未到地定。

    而先發觸者。

    多是病觸。

    是生蓋及魔所作。

    若觸發時。

    無如上所說十種功德眷屬者。

    亦是病觸。

    生蓋及魔觸也。

    今所說觸發者。

    要因未到地定發。

    亦具足有諸功德眷屬俱發故。

    以此為初禅發相。

    何可疑哉。

    問曰。

    未到地前發觸。

    但是生病生蓋及魔觸。

    亦有治病除蓋非魔觸不。

    答曰。

    亦有此義。

    問曰。

    若爾與初禅觸。

    複雲何異。

    答曰。

    有異。

    欲界雖有治病除蓋及非魔觸。

    而非初禅觸者。

    此猶是欲界中四大色法。

    不能發定。

    無諸功德支林善法故。

    不名初禅。

    此則略出欲界善不善觸相。

    但行人初坐。

    或有證此一兩。

    或都不證。

    然既有此法。

    故略出之耳。

    問曰。

    未到地中。

    亦發欲界善不善觸不。

    答曰。

    非無此義。

    三明禅發因緣有二。

    一者從初修禅以來不計勤苦。

    既有善心功力成就。

    自然感報。

    如法華中說。

    随功賞賜。

    乃至禅定根力等事。

    複次有師言。

    是十善相應。

    此意難見。

    二者色界五陰住在欲界身中。

    粗細相違故。

    有掉動八觸等事。

    譬如世人憂愁煩惱内起。

    結滞壅塞不通。

    令四大受諸熱惱。

    從心而生。

    乃至得病至死。

    不從外來。

    而有苦也。

    今此禅中有觸樂之事。

    亦從心有。

    由數息故。

    使心軟細修諸定法。

    色界定法住在欲界身中。

    色定之法。

    與欲界報身相觸故。

    有十六觸。

    次第而生。

    亦不從外來。

    而能覺知。

    故名為觸。

    此八雖有十六。

    并約四大而發。

    因四大生。

    地中四者。

    重沈堅澀。

    水中四者。

    涼冷軟滑。

    火中四者。

    暖熱猗癢。

    風中四者。

    動掉輕浮。

    故金光明雲。

    地水二蛇。

    其性沉下。

    風火二蛇。

    性輕上升。

    問若因四大但應有四。

    何得十六。

    答曰。

    相兼故得爾。

    如熱是火體。

    兼水故有暖。

    兼風故有癢。

    兼地故有猗。

    兼三之時。

    失本熱相。

    故說有四。

    餘三大各兼三義。

    類此可知。

    複次此十六觸。

    各有十種功德善法。

    合則有一百六十法。

    而初坐發法之人。

    未必發盡。

    或發三五。

    故略出之。

    問曰。

    此八觸為當發有次第。

    為無次第。

    諸觸之中先發何等。

    答曰。

    若論其次第。

    亦無定前後。

    雖四大因緣合時。

    強者先發。

    而多見有人從動而發。

    事如前釋。

    四者辨邪正之相。

    具如前内方便中驗善惡根性相明虛實中說。

    是中應廣分别。

    第二明支義。

    亦開為三。

    一釋支名。

    二釋支義。

    三辨支相。

    第一釋支名者。

    初禅有五支。

    一覺支。

    二觀支。

    三喜支。

    四樂支。

    五一心支。

    覺者初心覺悟。

    名為覺觀者。

    後細心分别名為觀。

    慶悅之心名為喜。

    恬澹之心名為樂。

    寂然不散名一心。

    所以制五支者。

    若對不善。

    即為破五欲五蓋。

    若對善法。

    即對行五法。

    故釋論雲。

    離五蓋。

    行五法。

    具五支。

    入初禅。

    第二釋支義者。

    如纓絡經說。

    禅名支林。

    此即據總别之明義也。

    言支者。

    支離為義。

    如因樹根莖則有枝條。

    根莖是一。

    枝條有異。

    禅中支義亦爾。

    從一定心出生五支。

    此是總中别義。

    所言林者。

    如林因衆多樹得有林名。

    禅義亦爾。

    五支和合。

    總受禅稱。

    此即據别中之總。

    故知若說禅即知有五支。

    如聞林名。

    必知有樹及以枝條。

    複次有人言。

    枝持為義。

    如欲界未到地中。

    雖有單靜定心。

    未有覺觀等五支共相杖持。

    則定心淺薄易失。

    若得初禅。

    即有覺觀等法。

    則定心安隐。

    牢固難壞。

    三辨支相。

    若數人辨相。

    正約二十二心數去取辨五支相。

    具出彼義(雲雲)。

    今家所明。

    略為二。

    一者别。

    二者通。

    一别釋五支相者。

    雲何名覺。

    覺名觸覺。

    有二種。

    一成禅覺。

    二壞禅覺。

    如有風能成雨。

    有風能壞雨。

    如上所說。

    十六觸中。

    一觸有十種善法眷屬安隐莊嚴者。

    是成禅覺。

    如上說。

    一觸有二十惡法。

    是壞禅覺。

    複次覺者。

    覺屬身根。

    為身有情。

    異乎木石。

    所以對觸故生覺。

    如經說。

    見聞覺知義。

    見屬于眼。

    聞屬于耳。

    鼻觸覺屬于身。

    知屬于意。

    亦對舌也。

    有增用故。

    問曰。

    如經中說。

    六觸因緣生受。

    何得覺觸但屬于身耶。

    答曰。

    此對通說。

    若通時見中亦說聞。

    餘義類爾。

    今就别義論覺支者。

    正對身也。

    于未到定中。

    發十六觸。

    觸于身根生。

    識覺前觸相。

    故名覺支。

    複次覺名驚悟。

    行者得初禅。

    未曾所得善法諸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