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
雲何名魔事。
如佛以功德智慧。
度脫衆生。
入涅槃為事。
魔亦如是。
常以破壞衆生善根。
令流轉生死為事。
若能安心道門。
道高則魔盛。
故須善識魔事。
今釋即為三。
一分别魔法不同。
二明魔事發相。
三明壞魔之法。
第一分别魔法不同。
魔有四種。
一者煩惱魔。
二者陰入界魔。
三者死魔。
四者欲界天子魔。
一煩惱魔者。
即是三毒九十八使取有流扼縛蓋纏惱結等。
皆能破壞修道之事。
如摩诃衍論偈說 欲是汝初軍 憂愁為第二 饑渴為第三 觸愛為第四 睡眠第五軍 怖畏為第六 疑悔為第七 嗔恚為第八 利養虛稱九 自高蔑人十 如是等軍衆 厭沒出家人 我以禅智力 破汝此諸軍 得成佛道已 度脫一切人 二陰界入魔。
為五陰十二入十八界。
一切名色系縛衆生。
陰覆行者清淨善根功德智慧。
不得增長故名為魔。
所謂欲界陰入。
乃至色無色界陰入亦如是。
行者若心不了受着。
悉名為魔。
若能不受不着。
觀如虛空。
不為覆障。
即破魔業。
三死魔者。
一切生死業報。
輪轉不息。
皆名為魔。
複次若行人欲發心修道。
便得病命終。
或為他害不得修道。
即為廢。
今修習聖道。
比至後世。
因緣轉異。
忘失本心。
皆名魔事複次行者。
當修道時。
慮死不活。
便愛着其身。
而不修道。
亦是死魔所攝。
四天子魔者。
即是波旬。
此魔是佛法怨仇。
常恐行人出離其界故。
令諸鬼神眷屬。
作種種惱亂。
破壞行者善根。
是為他化自在天子魔。
第二明四魔發相者。
若煩惱魔。
如前不善根性中三毒等分煩惱中廣說。
若陰入界魔發相。
如前不善及善根性中發種種色心境界說。
若死魔發相。
如前病患法中廣說。
所以者何。
病為死因。
若鬼神魔者。
今當分别說。
鬼神魔有三種。
一者精媚。
二者埠惕鬼。
三者魔羅。
精媚者。
十二時獸變化。
作種種形色。
或作少男少女老宿之形。
及可畏身相等非一。
以惱行人。
各當其時而來。
善須别識。
若多卯時來者。
必是狐兔貉等。
說其名字精媚即散。
餘十一時形相。
類此可知。
二埠惕鬼者。
亦作種種。
惱亂行人。
或如蟲。
緣人頭面。
鑽刺懾懾。
或擊攊人兩掖下。
或乍抱持于人。
或複言說音聲喧鬧。
及作諸獸之形。
異相非一。
來惱行人者。
應即覺知。
一心閉眼。
陰而罵之作是言。
我今識汝。
汝是此閻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臘吉支。
邪見喜破戒種。
我今持戒終不畏汝。
若出家人。
應誦戒序。
若在家人。
應誦三歸五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等。
鬼便卻行匍匐而去。
如是作種種留難相貌。
及除卻之法。
并如禅經中廣說。
三魔羅惱亂者。
是魔多作三種相。
來破行人。
一作違情事。
即是作可畏五塵。
二作順情事。
即是作可愛五塵令人心着。
三作非違非順事。
即是作平品五塵動亂行者。
是故魔名殺者。
複名華箭。
亦并名五箭。
射五情故。
一情中有三種境。
對情而惱行者。
五情合有十五種境。
色中三者。
一順情色。
或作父母兄弟諸佛形像端正男女可愛之境令人心着。
二色中違者。
或作虎狼師子羅刹之形種種可畏像。
來怖行者。
三色中非違非順者。
但作平品之形色。
亦不令人生愛。
亦不令人生怖。
皆能動亂人心。
令失禅定。
故名為魔。
餘諸情中。
亦當如是分别。
但約塵相有異。
行者若不别諸邪僞。
則為所壞。
狂亂。
作罪。
裸形無恥。
起種種過。
破他善事。
毀損三寶。
非可具說。
或時得病緻死。
必須慎之善加覺識。
問曰。
何故不約法塵。
對意根中論三種魔事。
答曰。
從多為論。
一切魔事。
多從五情中入故。
但說五情。
細而論檢。
意根中亦不無三種惱亂之事。
類而可知。
複次諸大乘經中。
辨種種六塵中幻僞。
對意根魔事起相。
是中廣說。
故大品經雲。
如是等魔事魔罪。
不說不教。
當知即是菩薩惡知識。
三明破魔法者。
當用三法除卻魔罪。
一者了知所見聞覺知皆無所有。
不受不着。
亦不憂戚。
亦不分别。
彼即不現。
二者但反觀能見聞覺知之心。
不見生處。
何所惱亂。
如是觀時。
不受不分别。
便自謝滅。
三者若作此觀。
不即去者。
但當正念。
勿生懼想。
不着軀命。
正心不動知魔界如即是佛界如。
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
于魔界無所舍。
于佛界無所取。
即佛法現前。
魔自退散。
既不見去來。
亦不憂喜。
爾時豈為魔所惱。
複次亦未曾見有人坐中。
見魔作虎來剩食此人。
骨肉狼藉。
正是怖人。
令心驚畏耳。
都無實事。
當知虛诳。
如是知已。
心不驚怖。
複作是念。
設令是實。
我今身命為道故死。
何足可懼。
今我此身随汝分别。
心如金剛。
不可回轉。
如是或一月二月。
乃至經年不去。
亦當端心正念堅固莫懷憂懼。
當誦大乘方等諸治魔咒。
默念誦之。
存心三寶。
若出禅定。
亦當誦咒自防忏悔慚悚。
及誦波羅提木叉戒。
邪不幹正。
久久自滅。
事理除魔。
其法衆多。
非可備說。
行者善須識之。
方便除滅故。
初心行人。
欲學坐時。
必須親近善知識者。
為有如此等難。
是魔入人心時。
能令行人證諸禅定三昧智慧神通陀羅尼。
何況不能作此小小境界。
若欲知之。
諸大乘經。
及九十六種道經中。
亦少分分别。
今略說此。
為令行者深知此意。
則不妄受諸境。
取要言之。
若欲遣邪歸正。
當觀諸法實相。
是故摩诃衍論雲。
除諸法實相。
其餘一切皆是魔事。
故偈言 若分别憶想 是即魔羅網 不動不分别 是即為法印 常念常空理 是人非行道 不生不滅中 而作分别想 複次略明破魔義不同。
如摩诃衍中說。
得菩薩道故。
破煩惱魔。
得法性身故。
破陰界入魔。
得菩薩道得法性身故破死魔。
得不動三昧一切法中自在無住故。
破欲界他化自在天子魔。
若大集經。
明得四念處即破四魔。
此二說名異意同。
若纓絡經。
明等覺如來三魔已過。
唯有一品死魔。
在若法華說。
二乘之人。
但破三魔。
餘有欲界天子魔。
所未能破。
此則經論互說不同。
悉有深意。
若通明四魔。
并至菩提方盡。
所以者何。
如煩惱魔。
無明細惑。
佛菩提智之所能斷。
陰界入魔。
如告憍陳如。
色是無常。
因滅是色獲得常色。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死魔如前。
取纓絡經所說。
欲界天子魔坐道場時方來。
與菩薩興大鬥戰。
故知四魔皆至菩提究竟永盡。
菩薩摩诃薩心廣大故。
安住不動。
修深禅定。
從初發心。
乃至佛果。
降伏四魔。
而作佛事。
廣化衆生。
心不退沒。
涅槃經中說有八魔。
華嚴經中說有十魔。
善得其意。
四魔攝盡。
更無别法。
諸經辨魔事衆多。
略說不具足
雲何名魔事。
如佛以功德智慧。
度脫衆生。
入涅槃為事。
魔亦如是。
常以破壞衆生善根。
令流轉生死為事。
若能安心道門。
道高則魔盛。
故須善識魔事。
今釋即為三。
一分别魔法不同。
二明魔事發相。
三明壞魔之法。
第一分别魔法不同。
魔有四種。
一者煩惱魔。
二者陰入界魔。
三者死魔。
四者欲界天子魔。
一煩惱魔者。
即是三毒九十八使取有流扼縛蓋纏惱結等。
皆能破壞修道之事。
如摩诃衍論偈說 欲是汝初軍 憂愁為第二 饑渴為第三 觸愛為第四 睡眠第五軍 怖畏為第六 疑悔為第七 嗔恚為第八 利養虛稱九 自高蔑人十 如是等軍衆 厭沒出家人 我以禅智力 破汝此諸軍 得成佛道已 度脫一切人 二陰界入魔。
為五陰十二入十八界。
一切名色系縛衆生。
陰覆行者清淨善根功德智慧。
不得增長故名為魔。
所謂欲界陰入。
乃至色無色界陰入亦如是。
行者若心不了受着。
悉名為魔。
若能不受不着。
觀如虛空。
不為覆障。
即破魔業。
三死魔者。
一切生死業報。
輪轉不息。
皆名為魔。
複次若行人欲發心修道。
便得病命終。
或為他害不得修道。
即為廢。
今修習聖道。
比至後世。
因緣轉異。
忘失本心。
皆名魔事複次行者。
當修道時。
慮死不活。
便愛着其身。
而不修道。
亦是死魔所攝。
四天子魔者。
即是波旬。
此魔是佛法怨仇。
常恐行人出離其界故。
令諸鬼神眷屬。
作種種惱亂。
破壞行者善根。
是為他化自在天子魔。
第二明四魔發相者。
若煩惱魔。
如前不善根性中三毒等分煩惱中廣說。
若陰入界魔發相。
如前不善及善根性中發種種色心境界說。
若死魔發相。
如前病患法中廣說。
所以者何。
病為死因。
若鬼神魔者。
今當分别說。
鬼神魔有三種。
一者精媚。
二者埠惕鬼。
三者魔羅。
精媚者。
十二時獸變化。
作種種形色。
或作少男少女老宿之形。
及可畏身相等非一。
以惱行人。
各當其時而來。
善須别識。
若多卯時來者。
必是狐兔貉等。
說其名字精媚即散。
餘十一時形相。
類此可知。
二埠惕鬼者。
亦作種種。
惱亂行人。
或如蟲。
緣人頭面。
鑽刺懾懾。
或擊攊人兩掖下。
或乍抱持于人。
或複言說音聲喧鬧。
及作諸獸之形。
異相非一。
來惱行人者。
應即覺知。
一心閉眼。
陰而罵之作是言。
我今識汝。
汝是此閻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臘吉支。
邪見喜破戒種。
我今持戒終不畏汝。
若出家人。
應誦戒序。
若在家人。
應誦三歸五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等。
鬼便卻行匍匐而去。
如是作種種留難相貌。
及除卻之法。
并如禅經中廣說。
三魔羅惱亂者。
是魔多作三種相。
來破行人。
一作違情事。
即是作可畏五塵。
二作順情事。
即是作可愛五塵令人心着。
三作非違非順事。
即是作平品五塵動亂行者。
是故魔名殺者。
複名華箭。
亦并名五箭。
射五情故。
一情中有三種境。
對情而惱行者。
五情合有十五種境。
色中三者。
一順情色。
或作父母兄弟諸佛形像端正男女可愛之境令人心着。
二色中違者。
或作虎狼師子羅刹之形種種可畏像。
來怖行者。
三色中非違非順者。
但作平品之形色。
亦不令人生愛。
亦不令人生怖。
皆能動亂人心。
令失禅定。
故名為魔。
餘諸情中。
亦當如是分别。
但約塵相有異。
行者若不别諸邪僞。
則為所壞。
狂亂。
作罪。
裸形無恥。
起種種過。
破他善事。
毀損三寶。
非可具說。
或時得病緻死。
必須慎之善加覺識。
問曰。
何故不約法塵。
對意根中論三種魔事。
答曰。
從多為論。
一切魔事。
多從五情中入故。
但說五情。
細而論檢。
意根中亦不無三種惱亂之事。
類而可知。
複次諸大乘經中。
辨種種六塵中幻僞。
對意根魔事起相。
是中廣說。
故大品經雲。
如是等魔事魔罪。
不說不教。
當知即是菩薩惡知識。
三明破魔法者。
當用三法除卻魔罪。
一者了知所見聞覺知皆無所有。
不受不着。
亦不憂戚。
亦不分别。
彼即不現。
二者但反觀能見聞覺知之心。
不見生處。
何所惱亂。
如是觀時。
不受不分别。
便自謝滅。
三者若作此觀。
不即去者。
但當正念。
勿生懼想。
不着軀命。
正心不動知魔界如即是佛界如。
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
于魔界無所舍。
于佛界無所取。
即佛法現前。
魔自退散。
既不見去來。
亦不憂喜。
爾時豈為魔所惱。
複次亦未曾見有人坐中。
見魔作虎來剩食此人。
骨肉狼藉。
正是怖人。
令心驚畏耳。
都無實事。
當知虛诳。
如是知已。
心不驚怖。
複作是念。
設令是實。
我今身命為道故死。
何足可懼。
今我此身随汝分别。
心如金剛。
不可回轉。
如是或一月二月。
乃至經年不去。
亦當端心正念堅固莫懷憂懼。
當誦大乘方等諸治魔咒。
默念誦之。
存心三寶。
若出禅定。
亦當誦咒自防忏悔慚悚。
及誦波羅提木叉戒。
邪不幹正。
久久自滅。
事理除魔。
其法衆多。
非可備說。
行者善須識之。
方便除滅故。
初心行人。
欲學坐時。
必須親近善知識者。
為有如此等難。
是魔入人心時。
能令行人證諸禅定三昧智慧神通陀羅尼。
何況不能作此小小境界。
若欲知之。
諸大乘經。
及九十六種道經中。
亦少分分别。
今略說此。
為令行者深知此意。
則不妄受諸境。
取要言之。
若欲遣邪歸正。
當觀諸法實相。
是故摩诃衍論雲。
除諸法實相。
其餘一切皆是魔事。
故偈言 若分别憶想 是即魔羅網 不動不分别 是即為法印 常念常空理 是人非行道 不生不滅中 而作分别想 複次略明破魔義不同。
如摩诃衍中說。
得菩薩道故。
破煩惱魔。
得法性身故。
破陰界入魔。
得菩薩道得法性身故破死魔。
得不動三昧一切法中自在無住故。
破欲界他化自在天子魔。
若大集經。
明得四念處即破四魔。
此二說名異意同。
若纓絡經。
明等覺如來三魔已過。
唯有一品死魔。
在若法華說。
二乘之人。
但破三魔。
餘有欲界天子魔。
所未能破。
此則經論互說不同。
悉有深意。
若通明四魔。
并至菩提方盡。
所以者何。
如煩惱魔。
無明細惑。
佛菩提智之所能斷。
陰界入魔。
如告憍陳如。
色是無常。
因滅是色獲得常色。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死魔如前。
取纓絡經所說。
欲界天子魔坐道場時方來。
與菩薩興大鬥戰。
故知四魔皆至菩提究竟永盡。
菩薩摩诃薩心廣大故。
安住不動。
修深禅定。
從初發心。
乃至佛果。
降伏四魔。
而作佛事。
廣化衆生。
心不退沒。
涅槃經中說有八魔。
華嚴經中說有十魔。
善得其意。
四魔攝盡。
更無别法。
諸經辨魔事衆多。
略說不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