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四

關燈
禅三昧。

    各安心其門。

    而修習之。

    即皆開發。

    始終成就。

    此可以數人同治修為類。

    四約次第立安心法者。

    遮障既除。

    自有行人。

    欲從淺至深。

    具足修一切禅定。

    應從阿那般那中而教數息。

    證根本四禅空定已。

    次教随息。

    證十六特勝已。

    次應觀息具足通明之禅。

    次教不淨觀。

    入九想背舍等禅。

    乃至次應觀心性入九種大禅。

    禅定次第并如上。

    第五明禅次第中分别修證方法。

    在下自當具說。

    今明約驗善惡根性後。

    用安心法。

    既有如此之便利。

    故次後而說。

    五明随第一義者。

    泥洹真法寶衆生種種門。

    入此十五種善根發後。

    及五對治除障已後。

    随于一法門易悟之處。

    即以此為安心者。

    行人多因是門入聖道也。

    第四次明治病方法。

    行者既安心修道。

    或本四大有病。

    因今用心。

    心息鼓擊。

    發動成病。

    或時不能善調适身息心三事。

    内外有所違犯。

    故有病發。

    夫坐禅之法。

    若能善用心者。

    則四百四病。

    自然差矣。

    若用心失所。

    則動四百四病。

    是故若自行化他。

    應當善識病源。

    善知坐中内心治病方法。

    若不知治病方法。

    一旦動病。

    非唯行道有障。

    則大命有慮。

    今明治病法中。

    即為二意。

    一明病發相。

    二明治病方法。

    病發雖複多途。

    略出不過三種。

    一者四大增動病相。

    二者從五髒生病。

    三者五根中病。

    略明四大病者。

    地大增故。

    腫結沉重身體枯瘠。

    如是等百一患生。

    水大增故。

    痰癊脹滿。

    飲食不消。

    腹痛下利等。

    百一患生。

    火大增故。

    煎寒壯熱支節皆痛口爽大小行不通利等。

    百一患生。

    風大增故。

    虛懸戰掉疼痛轉筋嘔吐嗽氣急。

    如是等百一患生。

    故經雲。

    一大不調。

    百一病惱。

    四大不調。

    四百四病一時俱動四大病發。

    各有相貌。

    當于坐時及夢中察之。

    其相衆多。

    不可具記。

    二次明五髒生患之相。

    從心生患者。

    多身體寒熱口燥等。

    心主口故。

    從肺生患者。

    多身體脹滿四支煩疼悶鼻塞等。

    肺主鼻故。

    從肝生患者多喜愁憂不樂悲思嗔恚頭痛眼痛疼闇等。

    肝主眼故。

    從脾生患者。

    身體面上遊風通身[病-丙+習][病-丙+習]癢悶疼痛飲食失味。

    脾主舌故。

    從腎生患者。

    或咽喉噎塞腹脹耳滿。

    腎主耳故。

    五髒生患衆多。

    各有其相。

    于坐時及夢中察之可知。

    其相衆多(雲雲)。

    不可具記。

    三次略明五根中患相。

    身患者。

    身體卒痛百節酸疼瘡癢等。

    舌患者。

    瘡強急飲食失味等。

    鼻患者。

    鼻塞甕及流濃涕等。

    耳患者。

    耳滿疼聾及或時嘈嘈然作聲等。

    眼患者。

    眼懸視[梳-木+目][梳-木+目]及[醫-酉+月]闇疼痛等。

    如是四大五髒五根病患。

    因起非一。

    病患衆多。

    不可具說。

    問曰。

    五根之患。

    無異五髒内外相因。

    今何以别說。

    答曰。

    為坐中别有治法故。

    須别說其相。

    行者若欲修禅脫有患生。

    應當善自知因起。

    三種病通因内外發動。

    若外傷寒冷熱風。

    飲食不慎。

    而病從三處發者。

    當知因外發。

    若用心不調。

    觀行違僻。

    或内心法起。

    不知将息。

    而緻此三處病發。

    此因内發。

    複次行者應知得病有三種不同。

    一者四大增損故病。

    如前說。

    二者鬼神所作。

    及因魔事觸惱故得病。

    三者業報所得病。

    如此等病。

    初得即治。

    甚易得差。

    若經久則病成身嬴。

    治之則為難愈。

    二正明治病方法者。

    既深知病源起發。

    當作方法治之。

    治病之法。

    乃有多途。

    舉要言之。

    不過五種。

    一者氣息治病。

    所謂六種息。

    及十二種息。

    何等為六種氣。

    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噓六呬。

    此六種息。

    皆于唇口之中。

    方便轉側而作。

    若于坐時。

    寒時應吹。

    熱時應呼。

    若以治病。

    吹以去寒。

    呼以去熱。

    嘻以去痛。

    及以治風。

    呵以去煩。

    又以下氣。

    噓以散痰。

    又以消滿。

    呬以補勞。

    若治五髒。

    呼吹二氣。

    可以治心。

    噓以治肝。

    呵以治肺。

    嘻以治脾。

    呬以治腎。

    複次有十二種息。

    能治衆患。

    一謂上息。

    二下息。

    三滿息。

    四燋息。

    五增長息。

    六滅壞息。

    七暖息。

    八冷息。

    九沖息。

    十持息。

    十一和息。

    十二補息。

    此十二息。

    皆心中作想而用。

    今略明十二息對治患之相。

    上息治沉重。

    下息治虛懸。

    滿息治枯瘠。

    燋息治腫滿。

    增長息治損。

    滅壞息治增。

    暖息治冷。

    冷息治熱。

    沖息治壅結不通。

    持息治戰動。

    和息通治四大不和。

    補息資補四大。

    善用此息。

    可以遍治衆患。

    用之失所。

    各生衆患。

    推之可知。

    諸師用息治病。

    方法衆多(雲雲)。

    不備說。

    今略示一兩條。

    令知大意。

    二明假想治病者。

    具如雜阿含治禅病秘法七十二法中廣說。

    但今人神根既鈍。

    作此觀想。

    多不成就。

    或不得其意。

    非唯治病不差。

    更增衆患。

    故諸師善得意者。

    若有秘要。

    假想用之。

    無往不愈。

    但不可具以文載。

    三咒術治病者。

    萬法悉有對治。

    以相厭禳。

    善知其法術用之。

    無不即愈。

    咒法出諸修多羅及禅經中。

    術法諸師秘之。

    多不妄傳。

    四用心主境治病者。

    有師言。

    心是一期果報之主。

    譬如王有所至處。

    群賊迸散。

    心王亦爾。

    随有病生之處。

    住心其中。

    經久不散。

    病即除滅。

    又師雲。

    用心住憂陀那。

    此雲丹田。

    去臍下二寸半。

    多治衆患。

    又師雲。

    安心足下。

    多有所治。

    其要衆多。

    今不具說。

    五觀析治病者。

    用正智慧檢受病。

    既不可得。

    四大之患。

    即自消滅。

    若是鬼神及因魔羅得病。

    當用強心加咒。

    及以觀照等法助治之。

    若是業病。

    必須助以修福忏悔轉讀。

    患即自滅。

    此五種治病之法。

    若行人善得一意。

    則可自行兼他。

    況複具足通達。

    若都不知其一。

    則患生無治。

    非唯廢修正業。

    亦恐性命有慮。

    豈可自行教人。

    是故欲修禅之者。

    必須善解内心治病之法。

    内心治病方法衆多。

    豈可具傳于文。

    若欲習知。

    當更尋訪上來所出是旨。

    是示其大意。

    若但依此文。

    文既阙略。

    恐未可定怙。

    智者善得。

    其意。

    方便回轉。

    無善知識之處。

    亦足權以救急。

    問曰。

    用心坐中治病必有效不。

    答曰。

    若具十法。

    無有不益。

    十法者。

    一信。

    二用。

    三勤。

    四恒住緣中。

    五别病因起。

    六者方便。

    七久行。

    八知取舍。

    九善将護。

    十識遮障。

    何謂為信。

    謂信此法。

    必能治病。

    何謂為用。

    謂随時常用。

    何謂為勤。

    用之專精不息取。

    得汗為度。

    何謂為恒住緣中。

    謂細心念念。

    依法而不散亂。

    何謂别病因起。

    别病因起如上說。

    何謂為方便。

    謂吐納運心緣想。

    善巧成就。

    不失其宜。

    何謂為久行。

    謂若用之未即有益。

    不計日月。

    常習不廢。

    何謂知取舍。

    謂知益則勤。

    用損則舍之。

    漸轉心取治。

    何謂知将護。

    謂善識異緣犯觸。

    何謂遮障。

    謂得益不向外說。

    未損不疑謗。

    若依此十法所治。

    必定有效。

    次第五明魔事者。

    魔羅秦言殺者。

    奪行人功德之财。

    殺智慧命故名魔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