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四

關燈
如上所說。

    對治方法。

    應教念法佛。

    法佛者。

    即是法性平等。

    不生不滅。

    無有形色。

    空寂無為。

    無為之中。

    既無境界。

    何者是逼迫之相。

    知境界空故。

    即是對治。

    若念三十二相。

    即非對治。

    何以故是人未緣相時。

    已為境界惱亂。

    而更取相者。

    多因此着魔。

    狂亂其心。

    今觀空破除諸境界。

    存心念佛。

    功德無量。

    即滅重罪。

    此為對治。

    于義可見。

    略說對治治竟。

    第二明轉治者。

    出摩诃衍論解十力明定力垢淨智力中說。

    彼論雲。

    貪欲之人。

    教修慈心。

    多嗔之人。

    作不淨觀。

    愚癡多者。

    教思惟邊無邊。

    掉散心中。

    教令用智慧分别。

    沒心人中。

    教令攝心。

    若如是者。

    名為轉治。

    若不爾者。

    名不轉治。

    此為反上所說。

    今明轉治有二種。

    一者病轉法亦轉。

    二者病不轉而法轉。

    今約前一觀中。

    明轉治義。

    前對治治中。

    貪心多者。

    教觀不淨。

    觀心既成。

    見于不淨。

    厭患前境。

    便生嗔心。

    如佛在世。

    有諸比丘。

    學不淨觀。

    成即顧人自害。

    如是之類。

    應教轉觀修慈。

    以治于嗔。

    名為轉治。

    此即藥病俱轉。

    如此說者。

    細熟尋檢。

    猶未稱教意。

    二者病不轉而藥轉者。

    貪病不轉前不淨觀。

    修慈觀治。

    問曰。

    貪心之法。

    取人好相。

    慈亦取人好相。

    雲何為對治。

    答曰。

    菩薩戒有明文。

    一切男子。

    皆是我父。

    一切女人。

    皆是我母。

    而菩薩不起慈悲。

    行淫無度。

    不避六親。

    犯波羅夷罪。

    若觀前境男女皆如父如母如子。

    則自敬愛心生。

    慈念能破貪欲。

    譬如父母終不于子所生非法心。

    複次慈名與他之樂。

    貪欲不善。

    增他煩惱。

    此非與樂之道。

    如是思惟。

    系心修慈。

    慈定若發。

    即治貪欲。

    何以故。

    無量心是色界法。

    不應得有貪欲心生。

    此則病雖不轉。

    轉觀治之。

    今以不淨一門類之。

    餘十四門禅。

    悉有二種轉治之義可知。

    複次轉觀有二種。

    一者轉心不轉境。

    二者心境俱轉。

    善自推尋其義可見。

    第三明不轉治者。

    亦為二意。

    一者病不轉觀亦不轉。

    二者病轉觀不轉。

    一病不轉觀亦不轉者。

    如貪心人作不淨觀。

    貪心不息。

    更增想作觀。

    不須轉觀。

    當更作膿血爛壞相等。

    作一人不息。

    複作多人。

    如是乃至一城一聚落。

    皆作不淨。

    如禅經中廣說。

    或進入白骨流光等治。

    貪心方息故名不轉治。

    雖有此義理。

    而推之猶恐未是教之正意。

    二病轉觀不轉治者。

    行者為有貪欲病。

    作不淨觀治。

    貪欲轉而生嗔恚。

    爾時不轉不淨觀。

    即于不淨中增想。

    作不淨觀及白骨流光入定。

    嗔心自除。

    亦得即為二意。

    一境不轉而心轉。

    二境不轉心亦不不轉。

    餘十四對治不轉治義類亦如是。

    第四明兼治者。

    亦出摩诃衍論解八念念舍文中。

    彼論雲。

    菩薩法施者。

    法施因緣。

    或複說法。

    或現神通。

    或複放光。

    如是等利益度脫衆生。

    名為法施。

    複次行法施者。

    應當善識衆生煩惱多少。

    或但有一煩惱病。

    或兩兩雜。

    或三三雜。

    若一煩惱說一法治。

    兩兩雜者說二法治。

    三三雜者說三法治。

    此即是兼治相。

    一病說一法治。

    如前說。

    兩病二法治者。

    如有貪欲病。

    複有嗔恚。

    當用不淨慈心觀共治。

    何以故。

    若但用一法。

    雖偏治一邊。

    複增一邊。

    則為過失。

    今二法相兼。

    病則皆差。

    或不淨兼慈。

    或慈兼不淨。

    今應随病起。

    以義斟酌。

    兼三兼四。

    乃至五等。

    悉有其義。

    今不具說。

    第五明兼不轉治者。

    此義亦如轉治不轉治意。

    但于兼中對病發多少。

    還約。

    上轉不轉意。

    細推可見。

    第六非對非轉非兼治者。

    即是第一義悉檀波若正觀。

    此觀通能治十五種病。

    亦通能發十五種門禅。

    所以言非對非轉非兼治正觀。

    法性即法。

    不可以法對法。

    故雲非對正觀。

    無偏不增。

    餘病不須轉也。

    力能遍破衆病故不須兼。

    雖不得能破所破。

    而治諸不善。

    悉皆除滅。

    故名為治。

    是以摩诃衍雲。

    有三昧。

    但能除貪。

    不能除嗔。

    不能除癡。

    有三昧。

    能除三毒。

    即是今所明正觀第一義悉檀也。

    所以波若一觀能治五病者。

    一正觀能治貪欲。

    如思益經雲。

    貪欲之人。

    以淨觀得脫。

    不以不淨。

    世尊自知。

    二正觀能治嗔者。

    如般若說。

    我昔為歌利王。

    割截身體。

    爾時無我相人相衆生相。

    則嗔恚不生。

    故知實相能治于嗔。

    三正觀能破治癡者。

    智慧破于無明。

    其義可見。

    故涅槃經雲。

    明時無闇。

    闇時無明。

    有智慧時。

    則無煩惱。

    有煩惱時。

    則無智慧。

    四正觀能治覺觀者。

    正觀心中。

    語言道斷。

    心行處滅。

    則覺觀從何而生。

    故維摩诘經言。

    雲何息攀緣。

    謂心無所得。

    五正觀能治罪障者。

    如前引普賢觀雲。

    端坐念實相。

    是名第一忏。

    衆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複次如世餘藥。

    各随對治。

    能治一病。

    不能遍治一切病也。

    阿竭陀藥即能遍治一切衆病。

    是名非對非轉非兼治。

    亦能具足一切禅門。

    如大品經說。

    欲學一切善法。

    當學般若。

    所以者何。

    譬如王來必有營從。

    若般若慧發。

    則一心具足萬行。

    此則可以如意寶珠為喻。

    第四次明結成悉檀廣攝佛法者。

    今約此驗惡根性中辨對治。

    即以對摩诃衍論所明四種悉檀義。

    所以者何。

    如十五種不善境界發相。

    此正是世界悉檀。

    乃至前明善根發相。

    亦屬世界悉檀。

    以其皆是因緣生陰入界攝故。

    次明十五種對治禅門。

    即是對治悉檀。

    是中正辨藥病相對故。

    次明轉治兼轉不轉治。

    即是為人悉檀。

    此正逐人根緣不定。

    方便利益故名為人。

    次明非對非轉。

    即是第一義悉檀。

    其義可見。

    故摩诃衍論雲。

    此四悉檀。

    即攝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一切佛法。

    理而推之。

    當知禅門之義。

    則為廣博靡所不收。

    第三次明安心禅門者。

    略為五意。

    一明随便宜。

    二明随對治成就。

    三明随樂欲。

    四明随次第。

    五明随第一義。

    今釋第一随便宜者。

    如驗善根性中。

    發十五種禅門。

    随其發法。

    當知過去已經修習。

    可還修令成就。

    随所發法。

    安心修之。

    如發覺觸後。

    欲修安心。

    當教數息。

    所以者何。

    根本初禅。

    多從數息中發。

    當知是人過去已曾數息修禅。

    今若從息道而入。

    與本相扶。

    禅則易發。

    加功不止。

    則能具足四禅空定。

    因此即發三乘聖道事等。

    金師之子。

    教令數息。

    是為随本。

    善根發後。

    說安心法餘十四善根發。

    随便宜立安心亦如是。

    二明随對治成就立安心法者。

    如行人本有貪欲不善障法。

    為治此病。

    作不淨觀。

    觀成病滅。

    爾時雖無欲病。

    而未證深法。

    當更加心修習不淨。

    作種種不淨成已。

    次當卻除皮肉。

    修白骨流光。

    入八背舍。

    斷三界結。

    成三乘道。

    此則不失其功。

    若更安心餘法。

    方複造功。

    則于事難成。

    餘十四随對治成就。

    辨安心法。

    類之可知。

    三随樂欲者。

    若能對治。

    斷欲界煩惱不善之患。

    則十五種禅。

    通無遮障。

    爾時當随行者心所欲。

    樂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