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三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之法。
二自有行人。
安心非事非理止。
而但發事中禅定。
謂根本禅八背舍等一切事中諸禅三昧。
三自有行人。
安心非事非理止。
而但發理中禅定。
謂空無相等一切理中諸禅三昧。
四自有行人。
安心非事非理止。
而具發事理禅定。
謂根本禅背舍及空無相等一切事理諸禅三昧。
廣分别諸禅相。
及料揀修發之義類。
如初句中說。
今但約止門中四修分别。
則有十六種發禅不定。
若更就觀門中四修分别。
亦有十六種發禅不定。
止觀合辨。
則有三十二種發。
禅不定。
此三十二。
但就法行人分别。
若約信行人。
聞說止觀教門發禅悟道不定。
亦有三十二種。
其事雲雲。
今不具說。
此一往通論。
略出六十四種。
若具約三乘人根性分别。
則有一百九十二種發禅之異。
若細曆諸禅。
及約邪正。
辨發相分别。
則有無量。
今此皆是就行人心地分别。
非是虛設之言。
當知禅定發法不可思議。
乃是諸佛菩薩境界。
尚非二乘所量。
豈是凡夫之所能測。
若行者欲自行化他。
必須少分識之。
甯可謬。
自師心則有自損損他之失。
已所修治。
為無慧利。
第二明發諸禅三昧所由。
自有二解不同。
一有師言。
但修上入定。
諸禅自發。
不勞餘習。
此師一向并用止法。
教人事等。
舊醫純用乳藥。
今不同此。
所以然者。
止者一法。
發法亦應但一。
既行者因止發禅不同。
何得一向由止。
此則非唯于理有失。
亦是乖佛教門。
二有師言。
宿世經習諸禅。
善根為因。
今世修止。
得定為緣。
是故異發不同。
其義可見。
譬如陸地雖有藥草樹木叢林種類若幹。
名色各異。
若不同沾一味之雨。
豈得有異類生長之殊。
此亦如是。
若依大乘闇室瓶盆井中七寶之義。
此則别論。
第三明發法多少者。
上雖辨因止通發一切諸禅三昧。
然行人根性不同。
發法不無多少之别。
有人但發一種禅門。
有發二門三門四門五門。
或有一人并發十五門。
及一切諸禅三昧。
不可定判。
所以而然。
此皆由行者過去習因偏圓不等厚薄之殊。
亦以今世精進懈怠。
有慧方便。
無慧方便之别。
故發法優劣不同。
殊途萬品之異。
是則略明發法多少之相也。
第四明因止發禅。
有盡不盡。
今就易顯者明。
故先約一不淨觀中分别。
自有行人。
宿世已經修。
得不淨白骨流光。
今于止中但發得不淨。
未得白骨流光。
此名不盡。
若具足發者。
名之為盡。
若過去所習。
勢分已盡。
雖複修止。
則不增進。
若更專心谛觀白骨。
練于骨人。
研修不已即覺。
随心所觀。
境界漸漸開發。
成八背舍。
觀練熏修。
悉皆具足。
此即是今世善巧精勤修習之所成就。
非關過去習因善發。
問曰。
修止境界不進何必由習因已盡。
或由罪障障于宿善故。
不得增長開發。
答曰。
實如來問此别。
是一途不妨。
自有發盡之者。
非關罪障。
必須方便依如觀法修習。
乃得成就。
是中應曆五種根性人料揀。
一退分人。
二護分人。
三住分人。
四進分人。
五達分人。
分别雲雲。
今不具記。
餘十四禅發盡不盡相類爾可知。
第五約有漏無漏分别者。
問曰。
上明十五門諸禅三昧發相。
是中自有有漏無漏。
有漏之善。
過去經得。
可有習因善發。
無漏本未經得。
豈有過去習因善發耶。
答曰。
無漏有二種。
一者行行無漏。
二者慧行無漏。
行行無漏。
既是對治事法。
不的據緣真。
得有過去習因善。
發慧行無。
漏既的約緣。
真不可定論有過去習因善。
發慧行無。
漏複有二。
種一者緣理修。
習以明慧。
行二者發慧見理緣真。
以明慧行。
緣理修習。
則有習因善發。
發慧見理。
雖複緣真。
則無習因善發。
發慧見真。
複有二種。
一者發相似慧。
二者發真實慧。
發相似慧。
或有習因善發發真實慧。
則無習因善發。
發真實慧。
複有二種。
一者發苦忍等見谛無漏。
二發無礙解脫等三界思惟無漏。
若發苦忍等見谛無漏。
一向不論有習因善發。
若發思惟無漏。
則教門不定。
若類薩婆多解意退法。
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退還初果中。
後更證果。
則有習因善發。
若不退法三果人。
既無重發之義。
皆不辨有習因善發。
若類昙無德解意所明。
四果發真無漏。
皆無習因善發。
問曰。
如阿毗昙分别。
但初生無漏。
無有自種因。
今何得一向四果所發真無漏皆。
無習因善發答。
曰今。
明諸禅三昧發習因義。
意不同。
是中的據。
過去經得之善。
中間退失。
今因止更發。
以明習因善發。
四果發真無漏。
悉無先世經得中間失退因。
今修止。
重發。
豈得為類。
若通論初品心無漏真解。
即為二。
品心無漏作種類如是。
乃至九品。
約此明習因善者。
則四果所發無漏。
皆名習因善發也。
今既不約此明習因善發。
故雲四果所發。
皆非習因善根發也。
複次行者過去修習事理諸禅三昧。
雖未得證成就。
而已經修習今世善根時熟。
藉修止為緣。
悉皆開發。
此亦是習因善根發也。
類等佛命善來無漏。
即發三明八解。
一時具足。
料揀亦有漏亦無漏。
乃至非有漏非無漏。
類例可知
二自有行人。
安心非事非理止。
而但發事中禅定。
謂根本禅八背舍等一切事中諸禅三昧。
三自有行人。
安心非事非理止。
而但發理中禅定。
謂空無相等一切理中諸禅三昧。
四自有行人。
安心非事非理止。
而具發事理禅定。
謂根本禅背舍及空無相等一切事理諸禅三昧。
廣分别諸禅相。
及料揀修發之義類。
如初句中說。
今但約止門中四修分别。
則有十六種發禅不定。
若更就觀門中四修分别。
亦有十六種發禅不定。
止觀合辨。
則有三十二種發。
禅不定。
此三十二。
但就法行人分别。
若約信行人。
聞說止觀教門發禅悟道不定。
亦有三十二種。
其事雲雲。
今不具說。
此一往通論。
略出六十四種。
若具約三乘人根性分别。
則有一百九十二種發禅之異。
若細曆諸禅。
及約邪正。
辨發相分别。
則有無量。
今此皆是就行人心地分别。
非是虛設之言。
當知禅定發法不可思議。
乃是諸佛菩薩境界。
尚非二乘所量。
豈是凡夫之所能測。
若行者欲自行化他。
必須少分識之。
甯可謬。
自師心則有自損損他之失。
已所修治。
為無慧利。
第二明發諸禅三昧所由。
自有二解不同。
一有師言。
但修上入定。
諸禅自發。
不勞餘習。
此師一向并用止法。
教人事等。
舊醫純用乳藥。
今不同此。
所以然者。
止者一法。
發法亦應但一。
既行者因止發禅不同。
何得一向由止。
此則非唯于理有失。
亦是乖佛教門。
二有師言。
宿世經習諸禅。
善根為因。
今世修止。
得定為緣。
是故異發不同。
其義可見。
譬如陸地雖有藥草樹木叢林種類若幹。
名色各異。
若不同沾一味之雨。
豈得有異類生長之殊。
此亦如是。
若依大乘闇室瓶盆井中七寶之義。
此則别論。
第三明發法多少者。
上雖辨因止通發一切諸禅三昧。
然行人根性不同。
發法不無多少之别。
有人但發一種禅門。
有發二門三門四門五門。
或有一人并發十五門。
及一切諸禅三昧。
不可定判。
所以而然。
此皆由行者過去習因偏圓不等厚薄之殊。
亦以今世精進懈怠。
有慧方便。
無慧方便之别。
故發法優劣不同。
殊途萬品之異。
是則略明發法多少之相也。
第四明因止發禅。
有盡不盡。
今就易顯者明。
故先約一不淨觀中分别。
自有行人。
宿世已經修。
得不淨白骨流光。
今于止中但發得不淨。
未得白骨流光。
此名不盡。
若具足發者。
名之為盡。
若過去所習。
勢分已盡。
雖複修止。
則不增進。
若更專心谛觀白骨。
練于骨人。
研修不已即覺。
随心所觀。
境界漸漸開發。
成八背舍。
觀練熏修。
悉皆具足。
此即是今世善巧精勤修習之所成就。
非關過去習因善發。
問曰。
修止境界不進何必由習因已盡。
或由罪障障于宿善故。
不得增長開發。
答曰。
實如來問此别。
是一途不妨。
自有發盡之者。
非關罪障。
必須方便依如觀法修習。
乃得成就。
是中應曆五種根性人料揀。
一退分人。
二護分人。
三住分人。
四進分人。
五達分人。
分别雲雲。
今不具記。
餘十四禅發盡不盡相類爾可知。
第五約有漏無漏分别者。
問曰。
上明十五門諸禅三昧發相。
是中自有有漏無漏。
有漏之善。
過去經得。
可有習因善發。
無漏本未經得。
豈有過去習因善發耶。
答曰。
無漏有二種。
一者行行無漏。
二者慧行無漏。
行行無漏。
既是對治事法。
不的據緣真。
得有過去習因善。
發慧行無。
漏既的約緣。
真不可定論有過去習因善。
發慧行無。
漏複有二。
種一者緣理修。
習以明慧。
行二者發慧見理緣真。
以明慧行。
緣理修習。
則有習因善發。
發慧見理。
雖複緣真。
則無習因善發。
發慧見真。
複有二種。
一者發相似慧。
二者發真實慧。
發相似慧。
或有習因善發發真實慧。
則無習因善發。
發真實慧。
複有二種。
一者發苦忍等見谛無漏。
二發無礙解脫等三界思惟無漏。
若發苦忍等見谛無漏。
一向不論有習因善發。
若發思惟無漏。
則教門不定。
若類薩婆多解意退法。
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退還初果中。
後更證果。
則有習因善發。
若不退法三果人。
既無重發之義。
皆不辨有習因善發。
若類昙無德解意所明。
四果發真無漏。
皆無習因善發。
問曰。
如阿毗昙分别。
但初生無漏。
無有自種因。
今何得一向四果所發真無漏皆。
無習因善發答。
曰今。
明諸禅三昧發習因義。
意不同。
是中的據。
過去經得之善。
中間退失。
今因止更發。
以明習因善發。
四果發真無漏。
悉無先世經得中間失退因。
今修止。
重發。
豈得為類。
若通論初品心無漏真解。
即為二。
品心無漏作種類如是。
乃至九品。
約此明習因善者。
則四果所發無漏。
皆名習因善發也。
今既不約此明習因善發。
故雲四果所發。
皆非習因善根發也。
複次行者過去修習事理諸禅三昧。
雖未得證成就。
而已經修習今世善根時熟。
藉修止為緣。
悉皆開發。
此亦是習因善根發也。
類等佛命善來無漏。
即發三明八解。
一時具足。
料揀亦有漏亦無漏。
乃至非有漏非無漏。
類例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