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四支竊爾搔動。
是為初入禅定調身之法。
舉要言之。
不寬不急。
是身調相。
第二初入禅調息法者。
息調凡有四相。
一風二喘三氣四息。
前三為不調相。
後一為調相。
雲何風相。
坐時鼻中息。
出入覺有聲。
雲何喘相。
坐時雖無聲而出入結滞不通。
是喘相。
雲何氣相。
坐時雖無聲。
亦不結滞。
而出入不細。
是名氣相。
息相者。
不聲不結不粗。
出入綿綿若存若亡。
資神安隐。
情抱悅豫。
此是息相。
守風則散。
守喘則結。
守氣則勞。
守息則定。
複次坐時有風氣等三相。
是名不調。
而用心者。
則為患也。
心亦難定。
若欲調之。
當依三法。
一者下着安心。
二者寬身體。
三者想氣遍毛孔。
出入通同無障。
若細其心。
令息微微。
然息調則衆患不生。
其心易定。
是名行者初入定時調息方法。
舉要言之。
不澀不滑。
是息調相。
第三初入定調心者。
調心有二義。
一者調伏亂念不令越逸。
二者當令沉浮寬急得所。
何等為沈相。
若坐時心中昏暗。
無所記錄。
頭好低垂。
是為沈相爾時當系念鼻端。
令心住在緣中。
無令散意。
此可治沈。
何等為浮相。
若坐時心神飄動。
身亦不安。
念在異緣。
此是浮相。
爾時宜安心。
向下系緣。
制諸亂念。
心則定住。
此則心易安靜。
舉要言之。
不沈不浮。
是心調相。
問曰。
心得有寬急相不。
答曰。
亦有此事。
心急相者。
由坐中撮心用念望得。
因此入定。
是故氣上向。
胸臆急痛。
當寬放其心。
想氣流下。
患自差矣。
若心寬相者。
覺心志遊漫。
身好萎蛇。
或口涎流。
或時暗晦。
爾時應當斂身急念。
令心住在緣中。
身體相持。
以此為治。
心有澀滑之相。
推之可知。
是為初入定時調心方法。
欲入定時。
本是從粗入細。
是以身既為粗。
息居其中。
心最為細。
以善方便。
調粗就細。
令心安靜。
此則入定初方便也。
第二住坐中調三事者。
當一坐之中。
随時長短。
攝念用心。
是中應善識身息心三事調不調相。
若坐時上雖調身意。
而令身或寬或急或偏或曲。
低昂不俱。
覺已随正。
每令安隐中無寬急。
平直正住。
複次當坐之中。
身雖調和。
而氣或不調。
不調相者。
如上所說。
或風喘或氣急。
身中脹滿。
當用前法随治之。
每令息道綿綿。
如有如無。
複次一坐時中。
身息雖調。
而心或沈或浮。
寬急不俱。
爾時若覺。
當用前法調令中适。
此三事的。
無前後随不調者。
而調适之。
令一坐之中。
身息心三事調适。
無相乖越。
和融不二。
此則能除宿患。
障妨不生。
定道可克。
第三若坐禅将竟。
欲出定時。
應前放心異緣開口放氣。
想息從百脈随意而散。
然後微微動身。
次動肩胛及頭頸。
次動兩足悉令柔軟。
然後以手遍摩諸毛孔。
次摩手令暖。
以掩兩眼。
卻手然後開目。
待身熱汗稍歇。
方可随意出入。
若不爾者。
或得住心。
出既鬥促。
則細法未散。
住在身中。
令人頭痛。
百骨節強。
猶如風勞。
于後坐中。
煩躁不安。
是故心不欲坐。
每須在意。
此為出定調身息心方法。
以從細出粗故。
是名善入出住。
如偈說 進止有次第 粗細不相違 譬如善調馬 欲去而欲住 第五行五法者一欲二精進三念四巧慧五一心。
欲者。
行人初修禅時。
欲從欲界中出。
欲得初禅故。
亦名為志。
亦名為願。
亦名為樂是人内心志願好樂諸禅定故。
問曰。
悕望心生于修禅中。
則為妨礙。
雲何以此為方便耶答曰。
夫欲者。
秖是大志成就願樂之心。
故名為欲。
不應于用心時。
起悕望憶想之念。
若悕望心起。
則不澄靜。
若心不澄靜。
則諸三昧無由得發矣。
二精進者。
有二種。
一身精進。
二心精進。
行者若能修十二頭陀。
即是具足身心精進。
如佛告迦葉。
阿蘭若比丘遠離二着。
形心清淨行頭陀。
頭陀者有十二事。
一阿蘭若處。
二常行乞食。
三次第乞食。
四受一食法。
五節量食。
六中後不飲漿。
七着弊衣。
八但三衣。
九冢間住。
十樹下止。
十一露地坐。
十二常坐不卧。
是名十二頭陀。
如頭陀經中所明。
是中應廣說頭陀者。
名抖擻。
抖擻身心諸不善法故。
若修禅時。
行此等法。
是名不放逸行。
具足身心精進。
當知此人能得三乘聖果。
何況世間禅定。
複次行者為修禅故。
持戒清淨。
棄舍五蓋。
初夜後夜專精不廢。
譬如鑽火未然終不休息。
是名精進。
如佛告阿難。
諸佛一心勤精進故。
得三菩提。
何況餘善道法。
三念者。
如摩诃衍中說。
念欲界不淨。
欺诳可賤。
念初禅為尊重可貴。
此與六行意同。
但立名異。
六行觀者。
一厭下苦粗障為三。
即是觀欲不淨欺诳可賤。
攀上勝妙出為三。
即是觀初禅為尊重可貴。
今釋六法。
自可為二意。
一約果明。
二約因明。
先約欲界果明。
言厭下苦粗障者。
厭患欲界底下色心粗重故。
行者思惟。
今感欲界報身。
饑渴寒熱。
病痛刀杖等。
種種所逼故名苦。
粗者。
此身為三十六物屎尿臭穢之所成故名為粗。
粗者醜陋故。
障者此身質礙不得自在。
為山河石壁所隔礙故名為障。
次約色界果明。
攀上勝者。
行者思惟。
知色界樂為上勝故。
如欲界樂為苦。
色界樂為勝。
得樂勝苦故名上勝。
妙者受得色界之身。
如鏡中像。
雖有形色。
無有質礙故名為妙。
出者。
獲得五通。
徹見障外等事。
山壁無礙故名為出。
二明因中六行者。
先約欲界因。
明厭下苦粗障者。
行者思惟。
若于報身中所起心數。
緣于貪欲。
不能出離。
如經說。
一切衆生為愛奴仆故名為苦。
粗者。
緣欲界五塵。
散動起惡故名為粗。
障者。
為煩惱蓋覆故名為障。
次約色界因。
明攀上勝妙出者。
行者思惟。
初禅上勝之樂從樂内發故名為上勝。
貪欲樂從外五塵生。
惱熱怨結。
以為下劣。
不如妙者。
禅定之樂。
心定不動而樂法成就故名為妙。
貪欲之樂。
心亂馳動故名為粗。
出者。
心得出離蓋障。
至初禅故名為出。
亦如石泉不從外來。
内自湧出。
今因此六行釋于念義。
意在可見。
問曰。
今說佛弟子修禅。
何用說凡夫六行觀法。
答曰。
既說三界共禅。
亦應知其所行之因。
若佛弟子。
用八聖種。
起十六行觀離欲。
為念入初禅。
則無過失。
在下明無漏禅中。
當廣分别。
四巧慧者籌量欲界樂。
初禅樂。
得失輕重之相。
今翻覆作二釋。
言籌量者。
即是用智慧思度之名。
得失者。
欲界樂為失。
初禅樂為得。
初禅樂無過失故為得。
欲界樂過失故名為失。
亦可言初禅為失。
欲界樂為得者。
欲界樂粗故。
計以為實。
生重得心。
初禅為失者。
覺身空寂。
受于細樂。
似若無故。
不可定取。
失樂相貌故名為失。
言輕重者。
欲界為輕。
初禅為重。
欲界輕者。
五識相應所得樂迅速淺故為輕。
初禅所得樂重。
意識相應久住緣深故名重。
重者。
可貴寶重。
亦得言欲界為重。
初禅為輕者。
欲界樂與煩惱俱心累重故。
故名重。
初禅樂心累少故名為輕。
次有師言巧慧者。
行人初修禅時。
善識内外方便。
巧而用之。
不失其宜。
疾得禅定故。
名巧慧也。
五一心者。
行人已善能巧慧。
籌量用心無謬。
今但應專心守一而行故名一心。
如人欲行。
善須識道路通塞之相。
決定知已。
即一心而去故。
說非智不禅非禅不智。
義在此也
是為初入禅定調身之法。
舉要言之。
不寬不急。
是身調相。
第二初入禅調息法者。
息調凡有四相。
一風二喘三氣四息。
前三為不調相。
後一為調相。
雲何風相。
坐時鼻中息。
出入覺有聲。
雲何喘相。
坐時雖無聲而出入結滞不通。
是喘相。
雲何氣相。
坐時雖無聲。
亦不結滞。
而出入不細。
是名氣相。
息相者。
不聲不結不粗。
出入綿綿若存若亡。
資神安隐。
情抱悅豫。
此是息相。
守風則散。
守喘則結。
守氣則勞。
守息則定。
複次坐時有風氣等三相。
是名不調。
而用心者。
則為患也。
心亦難定。
若欲調之。
當依三法。
一者下着安心。
二者寬身體。
三者想氣遍毛孔。
出入通同無障。
若細其心。
令息微微。
然息調則衆患不生。
其心易定。
是名行者初入定時調息方法。
舉要言之。
不澀不滑。
是息調相。
第三初入定調心者。
調心有二義。
一者調伏亂念不令越逸。
二者當令沉浮寬急得所。
何等為沈相。
若坐時心中昏暗。
無所記錄。
頭好低垂。
是為沈相爾時當系念鼻端。
令心住在緣中。
無令散意。
此可治沈。
何等為浮相。
若坐時心神飄動。
身亦不安。
念在異緣。
此是浮相。
爾時宜安心。
向下系緣。
制諸亂念。
心則定住。
此則心易安靜。
舉要言之。
不沈不浮。
是心調相。
問曰。
心得有寬急相不。
答曰。
亦有此事。
心急相者。
由坐中撮心用念望得。
因此入定。
是故氣上向。
胸臆急痛。
當寬放其心。
想氣流下。
患自差矣。
若心寬相者。
覺心志遊漫。
身好萎蛇。
或口涎流。
或時暗晦。
爾時應當斂身急念。
令心住在緣中。
身體相持。
以此為治。
心有澀滑之相。
推之可知。
是為初入定時調心方法。
欲入定時。
本是從粗入細。
是以身既為粗。
息居其中。
心最為細。
以善方便。
調粗就細。
令心安靜。
此則入定初方便也。
第二住坐中調三事者。
當一坐之中。
随時長短。
攝念用心。
是中應善識身息心三事調不調相。
若坐時上雖調身意。
而令身或寬或急或偏或曲。
低昂不俱。
覺已随正。
每令安隐中無寬急。
平直正住。
複次當坐之中。
身雖調和。
而氣或不調。
不調相者。
如上所說。
或風喘或氣急。
身中脹滿。
當用前法随治之。
每令息道綿綿。
如有如無。
複次一坐時中。
身息雖調。
而心或沈或浮。
寬急不俱。
爾時若覺。
當用前法調令中适。
此三事的。
無前後随不調者。
而調适之。
令一坐之中。
身息心三事調适。
無相乖越。
和融不二。
此則能除宿患。
障妨不生。
定道可克。
第三若坐禅将竟。
欲出定時。
應前放心異緣開口放氣。
想息從百脈随意而散。
然後微微動身。
次動肩胛及頭頸。
次動兩足悉令柔軟。
然後以手遍摩諸毛孔。
次摩手令暖。
以掩兩眼。
卻手然後開目。
待身熱汗稍歇。
方可随意出入。
若不爾者。
或得住心。
出既鬥促。
則細法未散。
住在身中。
令人頭痛。
百骨節強。
猶如風勞。
于後坐中。
煩躁不安。
是故心不欲坐。
每須在意。
此為出定調身息心方法。
以從細出粗故。
是名善入出住。
如偈說 進止有次第 粗細不相違 譬如善調馬 欲去而欲住 第五行五法者一欲二精進三念四巧慧五一心。
欲者。
行人初修禅時。
欲從欲界中出。
欲得初禅故。
亦名為志。
亦名為願。
亦名為樂是人内心志願好樂諸禅定故。
問曰。
悕望心生于修禅中。
則為妨礙。
雲何以此為方便耶答曰。
夫欲者。
秖是大志成就願樂之心。
故名為欲。
不應于用心時。
起悕望憶想之念。
若悕望心起。
則不澄靜。
若心不澄靜。
則諸三昧無由得發矣。
二精進者。
有二種。
一身精進。
二心精進。
行者若能修十二頭陀。
即是具足身心精進。
如佛告迦葉。
阿蘭若比丘遠離二着。
形心清淨行頭陀。
頭陀者有十二事。
一阿蘭若處。
二常行乞食。
三次第乞食。
四受一食法。
五節量食。
六中後不飲漿。
七着弊衣。
八但三衣。
九冢間住。
十樹下止。
十一露地坐。
十二常坐不卧。
是名十二頭陀。
如頭陀經中所明。
是中應廣說頭陀者。
名抖擻。
抖擻身心諸不善法故。
若修禅時。
行此等法。
是名不放逸行。
具足身心精進。
當知此人能得三乘聖果。
何況世間禅定。
複次行者為修禅故。
持戒清淨。
棄舍五蓋。
初夜後夜專精不廢。
譬如鑽火未然終不休息。
是名精進。
如佛告阿難。
諸佛一心勤精進故。
得三菩提。
何況餘善道法。
三念者。
如摩诃衍中說。
念欲界不淨。
欺诳可賤。
念初禅為尊重可貴。
此與六行意同。
但立名異。
六行觀者。
一厭下苦粗障為三。
即是觀欲不淨欺诳可賤。
攀上勝妙出為三。
即是觀初禅為尊重可貴。
今釋六法。
自可為二意。
一約果明。
二約因明。
先約欲界果明。
言厭下苦粗障者。
厭患欲界底下色心粗重故。
行者思惟。
今感欲界報身。
饑渴寒熱。
病痛刀杖等。
種種所逼故名苦。
粗者。
此身為三十六物屎尿臭穢之所成故名為粗。
粗者醜陋故。
障者此身質礙不得自在。
為山河石壁所隔礙故名為障。
次約色界果明。
攀上勝者。
行者思惟。
知色界樂為上勝故。
如欲界樂為苦。
色界樂為勝。
得樂勝苦故名上勝。
妙者受得色界之身。
如鏡中像。
雖有形色。
無有質礙故名為妙。
出者。
獲得五通。
徹見障外等事。
山壁無礙故名為出。
二明因中六行者。
先約欲界因。
明厭下苦粗障者。
行者思惟。
若于報身中所起心數。
緣于貪欲。
不能出離。
如經說。
一切衆生為愛奴仆故名為苦。
粗者。
緣欲界五塵。
散動起惡故名為粗。
障者。
為煩惱蓋覆故名為障。
次約色界因。
明攀上勝妙出者。
行者思惟。
初禅上勝之樂從樂内發故名為上勝。
貪欲樂從外五塵生。
惱熱怨結。
以為下劣。
不如妙者。
禅定之樂。
心定不動而樂法成就故名為妙。
貪欲之樂。
心亂馳動故名為粗。
出者。
心得出離蓋障。
至初禅故名為出。
亦如石泉不從外來。
内自湧出。
今因此六行釋于念義。
意在可見。
問曰。
今說佛弟子修禅。
何用說凡夫六行觀法。
答曰。
既說三界共禅。
亦應知其所行之因。
若佛弟子。
用八聖種。
起十六行觀離欲。
為念入初禅。
則無過失。
在下明無漏禅中。
當廣分别。
四巧慧者籌量欲界樂。
初禅樂。
得失輕重之相。
今翻覆作二釋。
言籌量者。
即是用智慧思度之名。
得失者。
欲界樂為失。
初禅樂為得。
初禅樂無過失故為得。
欲界樂過失故名為失。
亦可言初禅為失。
欲界樂為得者。
欲界樂粗故。
計以為實。
生重得心。
初禅為失者。
覺身空寂。
受于細樂。
似若無故。
不可定取。
失樂相貌故名為失。
言輕重者。
欲界為輕。
初禅為重。
欲界輕者。
五識相應所得樂迅速淺故為輕。
初禅所得樂重。
意識相應久住緣深故名重。
重者。
可貴寶重。
亦得言欲界為重。
初禅為輕者。
欲界樂與煩惱俱心累重故。
故名重。
初禅樂心累少故名為輕。
次有師言巧慧者。
行人初修禅時。
善識内外方便。
巧而用之。
不失其宜。
疾得禅定故。
名巧慧也。
五一心者。
行人已善能巧慧。
籌量用心無謬。
今但應專心守一而行故名一心。
如人欲行。
善須識道路通塞之相。
決定知已。
即一心而去故。
說非智不禅非禅不智。
義在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