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之。
無令增長。
如釋提婆那以偈問佛 何物殺安隐 何物殺無憂 何物毒之根 吞滅一切善 佛以答言 殺嗔則安隐 殺嗔則無憂 嗔為毒之根 嗔滅一切善 如是知已。
當修慈忍。
以除滅之。
令心清淨。
如摩诃衍中佛教弟子诃嗔偈。
是中應廣說。
第三诃睡眠蓋者。
内心惛暗。
名為睡。
放恣支節。
委卧垂熟。
名為眠。
複次意識惛冥。
名為唾五情闇蔽惛熟名為眠。
以是因緣。
名為睡眠蓋。
阿毗昙中說為增心數法。
能破今世三事。
謂樂利樂福德。
又能破今世後世實樂。
如此惡法。
最為不善。
何以故。
餘蓋情覺可除。
眠如死人。
無所覺識。
以不覺故。
難可除滅。
如有菩薩教睡眠弟子言 汝起勿抱死屍卧 種種不淨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體 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縛将去殺 災害垂至安可眠 結賊未滅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居 亦如臨陣白刃間 爾時雲何而可眠 眠為大暗無所見 日日欺诳奪人明 以眠覆心無所見 如是大失安可眠 如是等種種诃眠蓋。
警覺無常。
滅損睡眠。
令無惛覆。
若睡眠心。
重當用禅鎮禅杖等卻之也。
第四棄掉悔者。
掉有三種。
一身二口三心。
身掉者。
身好遊走。
諸雜戲谑。
坐不暫安。
口掉者好喜吟詠。
诤競是非。
無益談論。
及世俗言話等。
心掉者。
心情放蕩縱意攀緣。
思惟文藝世間才技。
諸惡覺觀等。
名為心掉。
掉之為法。
破出家心。
如人攝心。
猶不得定。
何況掉散。
掉散之人。
如無鈎醉象穴鼻駱駝不可禁制如偈說 汝已剃頭着染衣 執持瓦缽行乞食 雲何樂着戲掉法 放逸縱情失法利 既無法利。
又失世樂。
覺其過已。
當急棄之。
悔者若掉。
無悔則不成蓋。
何以故。
掉時未在緣中故。
後欲入定時。
大悔前所作。
憂惱覆心故名為蓋。
複次悔有二種。
一者因掉後生悔。
如前說。
二者如大重罪人。
常懷怖畏。
悔箭入心。
堅不可拔。
如偈說 不應作而作 應作而不作 煩惱火所燒 後世堕惡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複憂 如是心安樂 不應常念着 若有二種悔 若應作不作 不應作而作 是則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如是種種因緣。
诃掉悔蓋。
心神清淨。
無有覆蓋。
常在善心。
則寂然安樂。
以是因緣。
心得法喜。
第五棄疑蓋者。
以疑覆故。
于諸法中不得定心。
定心無故。
于佛法中空無所獲。
譬如人入寶山。
若無有手無所能取。
複次通疑甚多。
未必障定。
今正障定疑者。
謂三種疑。
一者疑自。
二者疑師。
三者疑法。
疑自者。
若人作是念。
我諸根暗鈍。
罪垢深重。
非其器乎。
作此自疑定法終不發也。
欲去之者。
無得自輕以宿世善根難測故。
二疑師者。
彼人威儀相貌。
如是自尚無道。
何能教我。
作是疑慢。
即為障定。
欲除之法。
如摩诃衍中說。
如臭皮囊中金。
以貪金故不可棄臭皮囊。
行者亦爾。
師雖不清淨。
亦應生佛想。
此事如摩诃衍中。
釋薩陀波淪。
求善知識具明。
是中應廣說。
三疑法者。
世人多執本心。
于所受之法。
不能即信。
故不敬心受行若心生猶豫。
即法不染神。
何以故。
如诃疑偈中說 如人在岐道 疑惑無所取 諸法實相中 疑亦複如是 疑故不勤求 諸法之實相 是疑從癡生 惡中之惡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實真有法 于中莫生疑 汝若懷疑惑 死生獄吏縛 如師子搏鹿 不能得解脫 在世雖有疑 當随妙善法 譬如觀岐道 利好者應逐 複次佛法之中。
信為能入。
若無信者。
雖在佛法。
終無所獲。
如是等種種因緣。
覺知疑過。
當急棄之。
問曰。
不善法塵無量。
何故。
但棄五法。
答曰。
此五蓋中即有三毒。
等分為根本。
亦得攝八萬四千塵勞門。
所以者何。
貪欲蓋即貪毒。
嗔恚蓋即嗔毒。
睡及疑。
此二蓋共為癡毒。
當知即具三毒掉悔蓋通從三毒起。
即等分攝。
合為四分煩惱。
一中即有二萬一千。
四中合有八萬四千。
是故除此五蓋。
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
行者如是等種種因緣。
棄于五蓋。
譬如負債得脫。
重病得差。
如饑餓之人得至豐國。
如于怨賊中得自免濟安隐無患。
行者亦如是。
除此五蓋。
其心安隐。
清淨快樂。
譬如日月以五事覆翳。
煙雲塵霧羅睺阿修羅手障。
則不能照。
人亦如是第四調五法者。
一者調節飲食。
二者調節眠睡。
三者調身。
四者調氣息。
五者調心。
所以者何。
今借近譬以況斯法。
如世陶師。
欲造衆器。
先須善巧調泥。
令使不強不軟。
然後可就輪繩亦如彈琴。
先應調弦。
令寬急得所。
方可入哢。
出諸妙曲。
行者修心亦複如是。
善調五事。
必使和适。
則三昧易生。
若有所不調。
多諸妨難。
善根難發。
第一調食者。
夫食之為法本欲資身進道。
食若過飽。
則氣急身滿。
百脈不通。
令心閉塞坐念不安。
若食過少。
則身羸心懸。
意慮不固。
此皆非得定之道。
複次若食穢濁之物。
令人心識惛迷。
若食不宜身物。
則動宿疾使四大違反。
此為修定之初。
深須慎之。
故雲身安則道隆。
經雲。
飯食知節量。
常樂在閑處。
心靜樂精進。
是名諸佛教。
第二調睡眠者。
夫眠是無明惑覆之法。
雖不可縱之。
若都不眠則心神虛恍。
若其眠寐過多。
非唯廢修聖法亦複空喪功夫。
令心暗晦善根沉沒。
當覺悟無常調伏睡眠。
令神道清白。
念心明淨。
如是乃可栖心聖境。
三昧現前。
故經雲。
初夜後夜。
亦勿有廢。
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當念無常之火。
燒諸世間。
早求自度。
勿睡眠也。
第三調身。
第四調息。
第五調心。
此應合用。
不得别說。
但有初中後方法不同。
是則入住出相有異。
第一入禅調三事者。
行人欲入三昧。
調身之宜。
若在定外。
行住進止。
動靜運為。
悉須詳審。
若所作粗犷。
則氣息随粗。
以氣粗故。
則心散難錄。
兼複坐時煩愦。
心不恬怡。
是以雖在定外。
亦須用心逆作方便。
後入禅時。
須善安身得所。
初至繩床。
即前安坐處。
每令安隐久久無妨。
次當正腳。
若半跏坐以左腳置右髀上。
牽來近身。
令左腳指與右髀齊。
右腳指與左髀齊。
若欲全跏。
即上下右腳[跳-兆+必]置左腳上。
次解寬衣帶。
周正不令坐時脫落。
次當安手。
以左掌置右手上。
重累手相對。
頓置左腳上。
牽近身當心。
而安正身。
先當挺動其身并諸支節。
作七八反。
如自按摩法。
勿令手足差異。
竟即正身端直。
令脊相對。
勿曲勿聳。
次正頭頸。
令鼻與臍相對。
不偏不邪。
不低不昂。
平面正住。
次開口吐胸中穢氣。
吐法開口放氣自恣而出。
想身分中百脈不通處。
教悉随氣而出盡。
閉口鼻中内清氣。
如是至三。
若身息調和。
但一亦足。
次當閉口。
唇齒才相拄着。
舌向上齶。
次當閉眼。
才令斷外光而已。
當端身正坐。
猶如奠石。
無得身首
無令增長。
如釋提婆那以偈問佛 何物殺安隐 何物殺無憂 何物毒之根 吞滅一切善 佛以答言 殺嗔則安隐 殺嗔則無憂 嗔為毒之根 嗔滅一切善 如是知已。
當修慈忍。
以除滅之。
令心清淨。
如摩诃衍中佛教弟子诃嗔偈。
是中應廣說。
第三诃睡眠蓋者。
内心惛暗。
名為睡。
放恣支節。
委卧垂熟。
名為眠。
複次意識惛冥。
名為唾五情闇蔽惛熟名為眠。
以是因緣。
名為睡眠蓋。
阿毗昙中說為增心數法。
能破今世三事。
謂樂利樂福德。
又能破今世後世實樂。
如此惡法。
最為不善。
何以故。
餘蓋情覺可除。
眠如死人。
無所覺識。
以不覺故。
難可除滅。
如有菩薩教睡眠弟子言 汝起勿抱死屍卧 種種不淨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體 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縛将去殺 災害垂至安可眠 結賊未滅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居 亦如臨陣白刃間 爾時雲何而可眠 眠為大暗無所見 日日欺诳奪人明 以眠覆心無所見 如是大失安可眠 如是等種種诃眠蓋。
警覺無常。
滅損睡眠。
令無惛覆。
若睡眠心。
重當用禅鎮禅杖等卻之也。
第四棄掉悔者。
掉有三種。
一身二口三心。
身掉者。
身好遊走。
諸雜戲谑。
坐不暫安。
口掉者好喜吟詠。
诤競是非。
無益談論。
及世俗言話等。
心掉者。
心情放蕩縱意攀緣。
思惟文藝世間才技。
諸惡覺觀等。
名為心掉。
掉之為法。
破出家心。
如人攝心。
猶不得定。
何況掉散。
掉散之人。
如無鈎醉象穴鼻駱駝不可禁制如偈說 汝已剃頭着染衣 執持瓦缽行乞食 雲何樂着戲掉法 放逸縱情失法利 既無法利。
又失世樂。
覺其過已。
當急棄之。
悔者若掉。
無悔則不成蓋。
何以故。
掉時未在緣中故。
後欲入定時。
大悔前所作。
憂惱覆心故名為蓋。
複次悔有二種。
一者因掉後生悔。
如前說。
二者如大重罪人。
常懷怖畏。
悔箭入心。
堅不可拔。
如偈說 不應作而作 應作而不作 煩惱火所燒 後世堕惡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複憂 如是心安樂 不應常念着 若有二種悔 若應作不作 不應作而作 是則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如是種種因緣。
诃掉悔蓋。
心神清淨。
無有覆蓋。
常在善心。
則寂然安樂。
以是因緣。
心得法喜。
第五棄疑蓋者。
以疑覆故。
于諸法中不得定心。
定心無故。
于佛法中空無所獲。
譬如人入寶山。
若無有手無所能取。
複次通疑甚多。
未必障定。
今正障定疑者。
謂三種疑。
一者疑自。
二者疑師。
三者疑法。
疑自者。
若人作是念。
我諸根暗鈍。
罪垢深重。
非其器乎。
作此自疑定法終不發也。
欲去之者。
無得自輕以宿世善根難測故。
二疑師者。
彼人威儀相貌。
如是自尚無道。
何能教我。
作是疑慢。
即為障定。
欲除之法。
如摩诃衍中說。
如臭皮囊中金。
以貪金故不可棄臭皮囊。
行者亦爾。
師雖不清淨。
亦應生佛想。
此事如摩诃衍中。
釋薩陀波淪。
求善知識具明。
是中應廣說。
三疑法者。
世人多執本心。
于所受之法。
不能即信。
故不敬心受行若心生猶豫。
即法不染神。
何以故。
如诃疑偈中說 如人在岐道 疑惑無所取 諸法實相中 疑亦複如是 疑故不勤求 諸法之實相 是疑從癡生 惡中之惡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實真有法 于中莫生疑 汝若懷疑惑 死生獄吏縛 如師子搏鹿 不能得解脫 在世雖有疑 當随妙善法 譬如觀岐道 利好者應逐 複次佛法之中。
信為能入。
若無信者。
雖在佛法。
終無所獲。
如是等種種因緣。
覺知疑過。
當急棄之。
問曰。
不善法塵無量。
何故。
但棄五法。
答曰。
此五蓋中即有三毒。
等分為根本。
亦得攝八萬四千塵勞門。
所以者何。
貪欲蓋即貪毒。
嗔恚蓋即嗔毒。
睡及疑。
此二蓋共為癡毒。
當知即具三毒掉悔蓋通從三毒起。
即等分攝。
合為四分煩惱。
一中即有二萬一千。
四中合有八萬四千。
是故除此五蓋。
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
行者如是等種種因緣。
棄于五蓋。
譬如負債得脫。
重病得差。
如饑餓之人得至豐國。
如于怨賊中得自免濟安隐無患。
行者亦如是。
除此五蓋。
其心安隐。
清淨快樂。
譬如日月以五事覆翳。
煙雲塵霧羅睺阿修羅手障。
則不能照。
人亦如是第四調五法者。
一者調節飲食。
二者調節眠睡。
三者調身。
四者調氣息。
五者調心。
所以者何。
今借近譬以況斯法。
如世陶師。
欲造衆器。
先須善巧調泥。
令使不強不軟。
然後可就輪繩亦如彈琴。
先應調弦。
令寬急得所。
方可入哢。
出諸妙曲。
行者修心亦複如是。
善調五事。
必使和适。
則三昧易生。
若有所不調。
多諸妨難。
善根難發。
第一調食者。
夫食之為法本欲資身進道。
食若過飽。
則氣急身滿。
百脈不通。
令心閉塞坐念不安。
若食過少。
則身羸心懸。
意慮不固。
此皆非得定之道。
複次若食穢濁之物。
令人心識惛迷。
若食不宜身物。
則動宿疾使四大違反。
此為修定之初。
深須慎之。
故雲身安則道隆。
經雲。
飯食知節量。
常樂在閑處。
心靜樂精進。
是名諸佛教。
第二調睡眠者。
夫眠是無明惑覆之法。
雖不可縱之。
若都不眠則心神虛恍。
若其眠寐過多。
非唯廢修聖法亦複空喪功夫。
令心暗晦善根沉沒。
當覺悟無常調伏睡眠。
令神道清白。
念心明淨。
如是乃可栖心聖境。
三昧現前。
故經雲。
初夜後夜。
亦勿有廢。
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當念無常之火。
燒諸世間。
早求自度。
勿睡眠也。
第三調身。
第四調息。
第五調心。
此應合用。
不得别說。
但有初中後方法不同。
是則入住出相有異。
第一入禅調三事者。
行人欲入三昧。
調身之宜。
若在定外。
行住進止。
動靜運為。
悉須詳審。
若所作粗犷。
則氣息随粗。
以氣粗故。
則心散難錄。
兼複坐時煩愦。
心不恬怡。
是以雖在定外。
亦須用心逆作方便。
後入禅時。
須善安身得所。
初至繩床。
即前安坐處。
每令安隐久久無妨。
次當正腳。
若半跏坐以左腳置右髀上。
牽來近身。
令左腳指與右髀齊。
右腳指與左髀齊。
若欲全跏。
即上下右腳[跳-兆+必]置左腳上。
次解寬衣帶。
周正不令坐時脫落。
次當安手。
以左掌置右手上。
重累手相對。
頓置左腳上。
牽近身當心。
而安正身。
先當挺動其身并諸支節。
作七八反。
如自按摩法。
勿令手足差異。
竟即正身端直。
令脊相對。
勿曲勿聳。
次正頭頸。
令鼻與臍相對。
不偏不邪。
不低不昂。
平面正住。
次開口吐胸中穢氣。
吐法開口放氣自恣而出。
想身分中百脈不通處。
教悉随氣而出盡。
閉口鼻中内清氣。
如是至三。
若身息調和。
但一亦足。
次當閉口。
唇齒才相拄着。
舌向上齶。
次當閉眼。
才令斷外光而已。
當端身正坐。
猶如奠石。
無得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