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一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弟子法慎記
弟子灌頂再治
辨禅波羅蜜诠次第四
行者既知禅門之相。
菩薩從初發心乃至佛果。
修習禅定。
從淺至深。
次第階級。
是義應知。
今略取經論教意。
撰于次第。
故大品經雲。
菩薩摩诃薩。
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
辨禅定次第。
即為二意。
一者正明諸禅次第。
二者簡非次第。
一正釋諸禅次第義者。
行人從初持戒清淨。
厭患欲界。
系念修習阿那波那入欲界定。
依欲界定得未到地。
如是依未到地。
次第獲得初禅乃至四禅。
是名内色界定。
次為大功德緣外衆生受樂歡喜。
次第獲得四無量心。
是名外色界定。
此八種禅定。
雖緣内外境入定有殊。
而皆屬色界攝。
行者于第四禅中厭患色如牢獄。
滅前内外二種色。
一心緣空得度色難。
獲得四空處定。
是名無色界定。
此十二門禅皆是有漏法。
次此應明亦有漏亦無漏禅。
行者既得根本禅已。
為欲除此禅中見着。
次還從欲界修六妙門。
所以者何。
此六門中。
數随止是入定方便。
觀還淨是慧方便。
定愛慧策。
愛故說有漏。
策故說無漏。
此六法多是欲界未到地四禅中具足。
亦有至上無色地者。
次此應明十六特勝。
橫則對四念處。
豎則從欲界乃至非想。
但地地中立觀破析故能生無漏。
次應說通明觀前十六特勝總觀故粗。
今通明别觀故細。
此禅亦從欲界至非想。
乃至入滅定。
此三種禅亦名淨禅。
五種禅中猶是根本攝。
今明無漏禅次第之相。
即有二意不同。
一者行行次第。
二者慧行次第。
行行次第。
所謂觀煉熏修。
初明觀禅次第。
有六種禅。
初修九想。
無漏之前。
用此對治。
破欲界煩惱。
故次八念。
為除修九想時怖畏心生故。
次十想。
壞法人。
于欲界修此十想斷三界煩惱。
故次八背舍。
不壞法人。
修此觀禅。
對治三界根本定中見着。
故次明八勝處。
為于諸禅定觀緣中得自在故。
次明十一切處。
為欲廣禅定中色心令普遍故。
乃至修六神通。
由是觀禅攝。
次明煉禅者。
即九次第定。
為總前定觀二種禅令心調柔。
入諸禅時。
心心次第無間故。
及有覺有觀等三三昧皆是煉禅攝。
次明熏禅。
熏禅者即是師子奮迅三昧。
順逆次第入出熏諸禅。
令定觀分明純熟增益功德故。
次明修禅。
修禅者。
即是超越三昧。
于諸禅中超越入出。
為得無礙自在解脫故。
是以大品經雲。
菩薩摩诃薩。
住般若波羅蜜。
取禅波羅蜜。
除諸佛三昧。
入餘一切三昧。
若聲聞三昧。
若辟支佛三昧。
若菩薩三昧。
皆行皆入。
餘一切三昧者。
根本定是。
若聲聞三昧者。
三十七品空無相等三三昧。
四谛十六行是。
若辟支佛三昧者。
十二因緣三昧是。
菩薩三昧者。
自性禅等皆名三昧。
是菩薩住諸三昧。
逆順出入八背舍。
依八背舍逆順出入九次第定依九次第定。
逆順出入師子奮迅三昧。
依師子奮迅三昧。
逆順出入超越三昧。
是菩薩依諸三昧。
得諸法相等齊此。
始是二乘行。
行共禅滿。
何以故。
大阿羅漢。
亦得超越三昧故。
二明無漏慧行次第之相。
因聞四谛即修三十七品。
次入三解脫門。
次用十六行觀分别四谛。
次具十智三無漏根。
成就九修獲九斷。
如此略辨聲聞所行無漏慧行。
次應說十二因緣觀門。
即是辟支迦羅之所行無漏慧行。
若菩薩次第成就。
二乘學無學所得智斷。
是名從假入空通觀具足也。
故大品經雲。
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
以方便力故。
從幹慧地入性地。
八人地見地離欲地阿羅漢辟支佛地。
皆行皆入而不取證。
次明菩薩不共禅次第者。
一自性禅。
二一切義禅。
三難禅。
四一切門禅。
五善人禅。
六一切行禅。
七除惱禅。
八此世他世樂禅。
九清淨淨禅。
菩薩依是禅故。
得大菩提果。
具足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等一切佛法。
此則略明菩薩從初發心修禅。
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乃至佛地。
名住大涅槃深禅定窟。
此義至釋第七修證。
第八顯示果報中。
方乃具辨。
問曰。
菩薩大士為通達諸禅淺深。
具足一切佛法次第行次第學。
可如上說。
今行人初學禅時。
為當一向如上依次第修。
為當不爾。
答曰。
今且欲明諸禅淺深相。
一往作此次第分别。
若論初心學人。
菩薩從初發心乃至佛果。
修習禅定。
從淺至深。
次第階級。
是義應知。
今略取經論教意。
撰于次第。
故大品經雲。
菩薩摩诃薩。
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
辨禅定次第。
即為二意。
一者正明諸禅次第。
二者簡非次第。
一正釋諸禅次第義者。
行人從初持戒清淨。
厭患欲界。
系念修習阿那波那入欲界定。
依欲界定得未到地。
如是依未到地。
次第獲得初禅乃至四禅。
是名内色界定。
次為大功德緣外衆生受樂歡喜。
次第獲得四無量心。
是名外色界定。
此八種禅定。
雖緣内外境入定有殊。
而皆屬色界攝。
行者于第四禅中厭患色如牢獄。
滅前内外二種色。
一心緣空得度色難。
獲得四空處定。
是名無色界定。
此十二門禅皆是有漏法。
次此應明亦有漏亦無漏禅。
行者既得根本禅已。
為欲除此禅中見着。
次還從欲界修六妙門。
所以者何。
此六門中。
數随止是入定方便。
觀還淨是慧方便。
定愛慧策。
愛故說有漏。
策故說無漏。
此六法多是欲界未到地四禅中具足。
亦有至上無色地者。
次此應明十六特勝。
橫則對四念處。
豎則從欲界乃至非想。
但地地中立觀破析故能生無漏。
次應說通明觀前十六特勝總觀故粗。
今通明别觀故細。
此禅亦從欲界至非想。
乃至入滅定。
此三種禅亦名淨禅。
五種禅中猶是根本攝。
今明無漏禅次第之相。
即有二意不同。
一者行行次第。
二者慧行次第。
行行次第。
所謂觀煉熏修。
初明觀禅次第。
有六種禅。
初修九想。
無漏之前。
用此對治。
破欲界煩惱。
故次八念。
為除修九想時怖畏心生故。
次十想。
壞法人。
于欲界修此十想斷三界煩惱。
故次八背舍。
不壞法人。
修此觀禅。
對治三界根本定中見着。
故次明八勝處。
為于諸禅定觀緣中得自在故。
次明十一切處。
為欲廣禅定中色心令普遍故。
乃至修六神通。
由是觀禅攝。
次明煉禅者。
即九次第定。
為總前定觀二種禅令心調柔。
入諸禅時。
心心次第無間故。
及有覺有觀等三三昧皆是煉禅攝。
次明熏禅。
熏禅者即是師子奮迅三昧。
順逆次第入出熏諸禅。
令定觀分明純熟增益功德故。
次明修禅。
修禅者。
即是超越三昧。
于諸禅中超越入出。
為得無礙自在解脫故。
是以大品經雲。
菩薩摩诃薩。
住般若波羅蜜。
取禅波羅蜜。
除諸佛三昧。
入餘一切三昧。
若聲聞三昧。
若辟支佛三昧。
若菩薩三昧。
皆行皆入。
餘一切三昧者。
根本定是。
若聲聞三昧者。
三十七品空無相等三三昧。
四谛十六行是。
若辟支佛三昧者。
十二因緣三昧是。
菩薩三昧者。
自性禅等皆名三昧。
是菩薩住諸三昧。
逆順出入八背舍。
依八背舍逆順出入九次第定依九次第定。
逆順出入師子奮迅三昧。
依師子奮迅三昧。
逆順出入超越三昧。
是菩薩依諸三昧。
得諸法相等齊此。
始是二乘行。
行共禅滿。
何以故。
大阿羅漢。
亦得超越三昧故。
二明無漏慧行次第之相。
因聞四谛即修三十七品。
次入三解脫門。
次用十六行觀分别四谛。
次具十智三無漏根。
成就九修獲九斷。
如此略辨聲聞所行無漏慧行。
次應說十二因緣觀門。
即是辟支迦羅之所行無漏慧行。
若菩薩次第成就。
二乘學無學所得智斷。
是名從假入空通觀具足也。
故大品經雲。
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
以方便力故。
從幹慧地入性地。
八人地見地離欲地阿羅漢辟支佛地。
皆行皆入而不取證。
次明菩薩不共禅次第者。
一自性禅。
二一切義禅。
三難禅。
四一切門禅。
五善人禅。
六一切行禅。
七除惱禅。
八此世他世樂禅。
九清淨淨禅。
菩薩依是禅故。
得大菩提果。
具足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等一切佛法。
此則略明菩薩從初發心修禅。
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乃至佛地。
名住大涅槃深禅定窟。
此義至釋第七修證。
第八顯示果報中。
方乃具辨。
問曰。
菩薩大士為通達諸禅淺深。
具足一切佛法次第行次第學。
可如上說。
今行人初學禅時。
為當一向如上依次第修。
為當不爾。
答曰。
今且欲明諸禅淺深相。
一往作此次第分别。
若論初心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