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一之上

關燈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弟子法慎記 弟子灌頂再治 (天台山修禅寺顗禅師。

    于都講說禅法。

    大莊嚴寺沙門法慎記。

    預聽學辄依說采記。

    法門深廣難可委悉。

    若取具足。

    有三十卷。

    今略出前卷要用。

    流通此本。

    于天台更得治改前諸同學所寫之者。

    爾時既未好成就。

    猶應阙略。

    或繁而不次。

    若見此本更改定之。

    庶于學者得免謬失矣) 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

    大開為十意不同。

    所言十意者。

    修禅波羅蜜大意第一。

    釋禅波羅蜜名第二。

    明禅波羅蜜門第三。

    辨禅波羅蜜诠次第四。

    簡禅波羅蜜法心第五。

    分别禅波羅蜜前方便第六。

    釋禅波羅蜜修證第七。

    顯示禅波羅蜜果報第八。

    從禅波羅蜜起教第九。

    結會禅波羅蜜歸趣第十。

    今約此十義。

    以辨禅波羅蜜者文。

    則略收諸佛教法之始終。

    理則遠通如來之秘藏。

    一切圓妙法界。

    若教若行。

    若事若理。

    始從凡夫。

    終至極聖。

    所有因果行位。

    悉在其中。

    若行人深達禅門意趣。

    則自然解了一切佛法。

    不俟餘尋。

    故摩诃衍雲。

    譬如牽衣一角。

    則衆處皆動。

    所以第一先明修禅波羅蜜大意者。

    菩薩發心所為。

    正求菩提淨妙之法。

    必須簡擇真僞。

    善識秘要。

    若欲具足一切諸佛法藏。

    唯禅為最。

    如得珠玉衆寶皆獲。

    是故發意修禅。

    既欲修習。

    應知名字。

    尋名取理。

    其義不虛。

    以釋禅名。

    尋名求理。

    理則非門不通。

    次明禅門。

    禅定幽遠。

    無由頓入。

    必須從淺至深故。

    應辯诠次。

    夫欲涉淺遊深。

    複當善識禅中境智。

    是以次簡法心。

    既明識法心。

    若欲習行。

    事須善巧。

    次分别方便。

    依法而行。

    必有所證。

    次釋修證。

    若得内心相應。

    因成則感果。

    次顯示果報。

    從因至果。

    自行既圓。

    便樹立益物之功。

    次釋教門。

    理教既已圓備法相。

    同歸平等一實之道。

    次結會指歸。

    以此十義相生。

    辯釋禅波羅蜜。

    總攝一切衆行法門至下尋文。

    冷然可見。

    故大品經雲。

    菩薩從初已來。

    住禅波羅蜜中。

    具足修一切佛法。

    乃至坐道場。

    成一切種智。

    起轉法輪。

    是名菩薩次第行次第學。

    次第道 修禅波羅蜜大意第一(從此盡今一卷。

    大段有五。

    并是商略禅波羅蜜。

    攝一 切佛法。

    靡所不該。

    欲開發行者。

    起深信樂。

    歸宗有在。

    是中悉未論修行入證之相) 今明菩薩修禅波羅蜜。

    所為有二。

    一者簡非。

    二者正明所為。

    第一簡非者。

    有十種行人。

    發心修禅不同。

    多堕在邪僻。

    不入禅波羅蜜法門。

    何等為十。

    一為利養故。

    發心修禅。

    多屬發地獄心。

    二邪僞心生。

    為名聞稱歎故。

    發心修禅。

    多屬發鬼神心。

    三為眷屬故。

    發心修禅。

    多屬發畜生心。

    四為嫉妒勝他故。

    發心修禅。

    多屬發修羅心。

    五為畏惡道苦報。

    息諸不善業故。

    發心修禅。

    多屬發人心。

    六為善心安樂故。

    發心修禅。

    多屬發六欲天心。

    七為得勢力自在故。

    發心修禅。

    多屬發魔羅心。

    八為得利智捷疾故。

    發心修禅。

    多屬發外道心。

    九為生梵天處故修禅。

    此屬發色無色界心。

    十為度老病死苦疾得涅槃故。

    發心修禅。

    此屬發二乘心。

    就此十種行人。

    善惡雖殊。

    縛脫有異。

    既并無大悲正觀。

    發心邪僻。

    皆堕二邊。

    不趣中道。

    若住此心。

    修行禅定。

    終不得與禅波羅蜜法門相應。

    第二正明菩薩行人修禅波羅蜜大意。

    即為二意。

    一先明菩薩發心之相。

    二正明菩薩修禅所為。

    第一雲何名菩薩發心之相。

    所謂發菩提心。

    菩提心者。

    即是菩薩以中道正觀以諸法實相。

    憐愍一切。

    起大悲心。

    發四弘誓願。

    四弘誓願者。

    一未度者令度。

    亦雲衆生無邊誓願度。

    二未解者令解。

    亦雲煩惱無數誓願斷。

    三未安者令安。

    亦雲法門無盡誓願知。

    四未得涅槃令得涅槃。

    亦雲無上佛道誓願成。

    此之四法。

    即對四谛。

    故纓絡經雲。

    未度苦谛令度苦谛。

    未解集谛令解集谛。

    未安道谛令安道谛。

    未證滅谛令證滅谛。

    而此四法。

    若在二乘心中。

    但受谛名。

    以其緣理審實不謬故。

    若在菩薩心中。

    即别受弘誓之稱。

    所以者何。

    菩薩雖知四法畢竟空寂。

    而為利益衆生。

    善巧方便。

    緣此四法。

    其心廣大。

    故名為弘。

    慈悲憐愍。

    志求此法。

    心如金剛。

    制心不退不沒。

    必取成滿。

    故名誓願。

    行者若能具足發此四願。

    善知四心。

    攝一切心。

    一切心即是一心。

    亦不得一心而具一切心。

    是名清淨菩提之心。

    因此心生。

    得名菩薩。

    故摩诃衍論偈說 若初發心時  誓願當作佛 已過于世間  應受世供養 第二正明菩薩行人修禅所為者。

    菩薩摩诃薩。

    既已發菩提心。

    思惟為欲滿足四弘誓願。

    必須行菩薩道。

    所以者何。

    有願而無行。

    如欲度人彼岸。

    不肯備于船筏。

    當知常在此岸。

    終不得度。

    如病者須藥得而不服。

    當知病者必定不差。

    如貧須珍寶見而不取。

    當知常弊窮乏。

    如欲遠行而不涉路。

    當知此人不至所在。

    菩薩發四弘誓。

    不修四行。

    亦複如是。

    複作是念。

    我今住何法門。

    修菩薩道。

    能得疾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