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一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如此四願。
即知住深禅定。
能滿四願。
何以故。
如無六通四辯。
以何等法而度衆生。
若修六通。
非禅不發。
故經言。
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
欲斷煩惱。
非禅不智。
從禅發慧。
能斷結使。
無定之慧。
如風中燈。
欲知法門。
當知一切功德智慧。
并在禅中。
如摩诃衍論雲。
若諸佛成道。
起轉法輪。
入般涅槃。
所有種種功德。
悉在禅中。
複次菩薩。
入無量義處三昧。
一心具足萬行。
能知一切無量法門。
若欲具足無上佛道。
不修禅定。
尚不能得色無色界。
及三乘道。
何況能得無上菩提。
當知欲證無上妙覺。
必須先入金剛三昧。
而諸佛法乃現在前。
菩薩如是深心思惟。
審知禅定。
能滿四願。
如摩诃衍偈說 禅為利智藏 功德之福田 禅如清淨水 能洗諸欲塵 禅為金剛铠 能遮煩惱箭 雖未得無為 涅槃分已得 得金剛三昧 摧碎結使山 得六神通力 能度無量人 嚣塵蔽天日 大雨能淹之 覺觀風動之 禅定能滅之 此偈所說。
即證因修禅定。
滿足四願。
問曰。
菩薩若欲滿足四弘誓願。
應當遍行十波羅蜜。
何得獨贊禅定。
答曰。
前四義劣。
後五因禅。
今則處中而說。
所以者何。
菩薩修禅。
即能具足增上四度。
下五亦然。
如菩薩發心為修禅故。
一切家業。
内外皆舍。
不惜身命。
寂然閑居。
無所悭吝。
是名大舍。
複次菩薩。
為修禅故。
身心不動。
關閉六情。
惡無從入。
名大持戒。
複次菩薩。
為修禅故。
能忍難忍。
謂一切榮辱皆能安忍。
設為衆惡來加。
恐障三昧。
不生嗔惱。
名為忍辱。
複次菩薩。
為修禅故。
一心專精進。
設身疲苦。
終不退息。
如鑽火之喻。
常坐不卧。
攝諸亂意。
未嘗放逸。
設複經年無證。
亦不退沒。
是為難行之事。
即是大精進也。
故知修禅因緣。
雖不作意别行四度。
四度自成。
複次菩薩。
因修禅定。
具足般若波羅蜜者。
菩薩修禅。
一心正住。
心在定故。
能知世間生滅法相。
智慧勇發。
如石中泉。
故摩诃衍偈說 般若波羅蜜 實法不颠倒 念想觀已除 言語法皆滅 無量衆罪除 清淨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 則能見般若 複次因禅具足方便波羅蜜者。
一切方便善巧。
要須見機。
若不入深禅定。
雲何能得明見根性。
起諸方便引接衆生。
複次因禅具足力波羅蜜者。
一切自在變現。
諸神通力。
皆藉禅發。
具如前辨。
複次因禅具足願波羅蜜者。
如摩诃衍中說。
菩薩禅定。
如阿修羅琴。
當知即是大願成就之相。
複次因禅具足智波羅蜜者。
若一切智道種智。
一切種智。
非定不發。
其義可見。
行者善修禅故。
即便成就十波羅蜜。
滿足萬行一切法門。
是故菩薩。
欲具一切願行諸波羅蜜。
要修禅定。
是事如摩诃衍論中說。
問曰。
菩薩之法。
正以度衆生為事。
何故獨處空山。
棄舍衆生。
閑居自善。
答曰。
菩薩身雖舍離。
而心不舍如人有病。
将身服藥。
暫息事業。
病差則修業如故。
菩薩亦爾。
身雖暫舍衆生。
而心常憐愍。
于閑靜處。
服禅定藥。
得實智慧。
除煩惱病。
起六神足。
還生六道。
廣度衆生。
以如是等種種因緣。
菩薩摩诃薩。
發意修禅波羅蜜。
心如金剛。
天魔外道。
及諸二乘。
無能沮壞 釋禅波羅蜜名第二 今釋禅波羅蜜名。
略為三意。
一先簡别共不共名。
二翻譯。
三料簡。
第一簡别共不共名。
即為二意。
一共名。
二不共名。
共名者。
如禅一字。
凡夫外道。
二乘菩薩。
諸佛所得禅定。
通得名禅。
故名為共。
不共名者。
波羅蜜三字。
名到彼岸。
此但據菩薩諸佛故。
摩诃衍論雲禅在菩薩心中。
名波羅蜜。
是名不共。
所以者何。
凡夫着愛。
外道着見。
二乘無大悲方便。
不能盡修一切禅定。
是以不得受到彼岸名。
故言波羅蜜即是不共。
複次禅名四禅。
凡夫外道。
二乘菩薩諸佛。
同得此定。
故名為共。
波羅蜜名度無極。
此獨菩薩諸佛。
因禅能通達中道佛性。
出生九種大禅。
得大涅槃。
不與凡夫二乘共故。
波羅蜜者。
名為不共。
通而為論即無勞分别。
所以者何。
禅自有共禅不共禅。
波羅蜜亦爾。
有共不共故。
摩诃衍論雲。
天竺語法。
凡所作事竟。
皆名波羅蜜。
第二翻釋。
即為二意。
一翻釋共名。
二翻釋不共名。
第一先翻釋共名。
共名者即是禅也。
亦為二意。
一正翻名。
二者解釋。
第一先翻共名者。
禅是外國之言。
此間翻則不定。
今略出三翻。
一摩诃衍論中翻禅。
秦言思惟修。
二舉例往翻。
如檀波羅蜜。
此言布施度。
禅波羅蜜。
此言定度。
故知用定以翻禅。
三阿毗昙中。
用功德叢林以翻禅。
第二釋此三翻。
即作二意。
一别二通。
若釋别翻思惟修者。
此可對因。
何以故。
思惟是籌量之念。
修是專心研習之名。
故以對修因。
翻禅為定者。
此可對果。
何以故。
定名靜默。
行人離散求靜。
既得靜住。
詶本所習故以對果。
翻禅為
即知住深禅定。
能滿四願。
何以故。
如無六通四辯。
以何等法而度衆生。
若修六通。
非禅不發。
故經言。
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
欲斷煩惱。
非禅不智。
從禅發慧。
能斷結使。
無定之慧。
如風中燈。
欲知法門。
當知一切功德智慧。
并在禅中。
如摩诃衍論雲。
若諸佛成道。
起轉法輪。
入般涅槃。
所有種種功德。
悉在禅中。
複次菩薩。
入無量義處三昧。
一心具足萬行。
能知一切無量法門。
若欲具足無上佛道。
不修禅定。
尚不能得色無色界。
及三乘道。
何況能得無上菩提。
當知欲證無上妙覺。
必須先入金剛三昧。
而諸佛法乃現在前。
菩薩如是深心思惟。
審知禅定。
能滿四願。
如摩诃衍偈說 禅為利智藏 功德之福田 禅如清淨水 能洗諸欲塵 禅為金剛铠 能遮煩惱箭 雖未得無為 涅槃分已得 得金剛三昧 摧碎結使山 得六神通力 能度無量人 嚣塵蔽天日 大雨能淹之 覺觀風動之 禅定能滅之 此偈所說。
即證因修禅定。
滿足四願。
問曰。
菩薩若欲滿足四弘誓願。
應當遍行十波羅蜜。
何得獨贊禅定。
答曰。
前四義劣。
後五因禅。
今則處中而說。
所以者何。
菩薩修禅。
即能具足增上四度。
下五亦然。
如菩薩發心為修禅故。
一切家業。
内外皆舍。
不惜身命。
寂然閑居。
無所悭吝。
是名大舍。
複次菩薩。
為修禅故。
身心不動。
關閉六情。
惡無從入。
名大持戒。
複次菩薩。
為修禅故。
能忍難忍。
謂一切榮辱皆能安忍。
設為衆惡來加。
恐障三昧。
不生嗔惱。
名為忍辱。
複次菩薩。
為修禅故。
一心專精進。
設身疲苦。
終不退息。
如鑽火之喻。
常坐不卧。
攝諸亂意。
未嘗放逸。
設複經年無證。
亦不退沒。
是為難行之事。
即是大精進也。
故知修禅因緣。
雖不作意别行四度。
四度自成。
複次菩薩。
因修禅定。
具足般若波羅蜜者。
菩薩修禅。
一心正住。
心在定故。
能知世間生滅法相。
智慧勇發。
如石中泉。
故摩诃衍偈說 般若波羅蜜 實法不颠倒 念想觀已除 言語法皆滅 無量衆罪除 清淨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 則能見般若 複次因禅具足方便波羅蜜者。
一切方便善巧。
要須見機。
若不入深禅定。
雲何能得明見根性。
起諸方便引接衆生。
複次因禅具足力波羅蜜者。
一切自在變現。
諸神通力。
皆藉禅發。
具如前辨。
複次因禅具足願波羅蜜者。
如摩诃衍中說。
菩薩禅定。
如阿修羅琴。
當知即是大願成就之相。
複次因禅具足智波羅蜜者。
若一切智道種智。
一切種智。
非定不發。
其義可見。
行者善修禅故。
即便成就十波羅蜜。
滿足萬行一切法門。
是故菩薩。
欲具一切願行諸波羅蜜。
要修禅定。
是事如摩诃衍論中說。
問曰。
菩薩之法。
正以度衆生為事。
何故獨處空山。
棄舍衆生。
閑居自善。
答曰。
菩薩身雖舍離。
而心不舍如人有病。
将身服藥。
暫息事業。
病差則修業如故。
菩薩亦爾。
身雖暫舍衆生。
而心常憐愍。
于閑靜處。
服禅定藥。
得實智慧。
除煩惱病。
起六神足。
還生六道。
廣度衆生。
以如是等種種因緣。
菩薩摩诃薩。
發意修禅波羅蜜。
心如金剛。
天魔外道。
及諸二乘。
無能沮壞 釋禅波羅蜜名第二 今釋禅波羅蜜名。
略為三意。
一先簡别共不共名。
二翻譯。
三料簡。
第一簡别共不共名。
即為二意。
一共名。
二不共名。
共名者。
如禅一字。
凡夫外道。
二乘菩薩。
諸佛所得禅定。
通得名禅。
故名為共。
不共名者。
波羅蜜三字。
名到彼岸。
此但據菩薩諸佛故。
摩诃衍論雲禅在菩薩心中。
名波羅蜜。
是名不共。
所以者何。
凡夫着愛。
外道着見。
二乘無大悲方便。
不能盡修一切禅定。
是以不得受到彼岸名。
故言波羅蜜即是不共。
複次禅名四禅。
凡夫外道。
二乘菩薩諸佛。
同得此定。
故名為共。
波羅蜜名度無極。
此獨菩薩諸佛。
因禅能通達中道佛性。
出生九種大禅。
得大涅槃。
不與凡夫二乘共故。
波羅蜜者。
名為不共。
通而為論即無勞分别。
所以者何。
禅自有共禅不共禅。
波羅蜜亦爾。
有共不共故。
摩诃衍論雲。
天竺語法。
凡所作事竟。
皆名波羅蜜。
第二翻釋。
即為二意。
一翻釋共名。
二翻釋不共名。
第一先翻釋共名。
共名者即是禅也。
亦為二意。
一正翻名。
二者解釋。
第一先翻共名者。
禅是外國之言。
此間翻則不定。
今略出三翻。
一摩诃衍論中翻禅。
秦言思惟修。
二舉例往翻。
如檀波羅蜜。
此言布施度。
禅波羅蜜。
此言定度。
故知用定以翻禅。
三阿毗昙中。
用功德叢林以翻禅。
第二釋此三翻。
即作二意。
一别二通。
若釋别翻思惟修者。
此可對因。
何以故。
思惟是籌量之念。
修是專心研習之名。
故以對修因。
翻禅為定者。
此可對果。
何以故。
定名靜默。
行人離散求靜。
既得靜住。
詶本所習故以對果。
翻禅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