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一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功德叢林者。
此可通對因果。
如功是功夫。
所以對因。
積功成德可以對果。
如萬行對因。
萬德對果。
因果合翻。
故名功德叢林者。
譬顯功德非一。
所以然者。
如多草共聚名為叢。
衆樹相依名為林。
草叢小故。
可以譬于因中之功小。
林木大故。
可以對果上之德大。
此而推之。
功德叢林通對因果。
于義則便。
第二通釋禅。
三翻并對因果。
所以者何。
如思惟修。
雖言據因亦得對果。
何以故。
定中靜慮即是思惟。
乘上益下。
故名為修。
此可以數人九修中乘上修義為類故。
于果中亦得說思惟。
因中亦得說定者。
如十大地心數。
散心尚得言定。
何況行者專心斂念。
守一不散而不名定。
故知因中亦得說定。
因中亦得名功德叢林者。
因中功義前已說之。
由運功故即成行因之德。
果中德義說亦如前。
所言功者即是功用。
果上有寂靜離過。
神通變化益物之用。
故名為功。
因之與果悉是衆善功德之所成故。
通言功德叢林。
複次諸經論中。
翻名立義不同。
或言禅名棄惡或言疾大疾住大住。
如是處不同。
不可偏執。
第二翻釋不共名。
不共名者。
即是波羅蜜。
亦為二意。
一者翻名二者解釋。
就第一翻名中。
略出三翻不同。
一者諸經論中。
多翻為到彼岸。
二摩诃衍論中。
别翻雲事究竟。
三瑞應經中。
翻雲度無極。
第二釋此三翻。
亦為二意。
一别二通。
此皆對事理名義。
第一别釋。
言到彼岸者。
生死為此岸。
涅槃為彼岸。
煩惱為中流菩薩以無相妙慧。
乘禅定舟航。
從生死此岸。
度涅槃彼岸。
故知約理定以明波羅蜜。
言事究竟者。
即是菩薩大悲為衆生。
遍修一切事行滿足故摩诃衍雲。
菩薩因禅能究竟衆事。
禅在菩薩心中。
名波羅蜜。
此據事行說波羅蜜。
言度無極者。
通論事理。
悉有幽遠之義。
合而言之。
故雲度無極。
此約事理行滿說波羅蜜。
第二通釋三翻。
并得同對事理俱随緣化物。
故立異名。
所以者何。
若言無相之慧。
能度生死故為理行者。
今言理中。
有佛無佛性相常然。
豈論無相之慧能度生死。
終是就事作此說也。
事究竟。
亦是從理立名者。
若緣理而起事行。
當知說事究竟。
亦是約理名波羅蜜。
度無極亦未必一向就事理無極名波羅蜜。
所以者何。
諸佛随緣利物出沒不定無極。
或時對事。
或時對理。
豈有定準。
當知三名理事互通。
未必偏有所屬。
餘例可知。
釋波羅蜜義。
至下第十結會歸趣中。
自當廣明第三料簡。
如摩诃衍論中雲。
問曰。
背舍勝處一切處等。
何故不名波羅蜜。
獨稱禅為波羅蜜。
答曰。
禅最大如王。
言禅波羅蜜者。
一切皆攝。
是四禅中。
有八背舍。
八勝處。
十一切處。
四無量心。
五神通。
練禅自在定。
十四變化心。
無诤三昧願智頂禅首楞嚴等諸三昧。
百則有八。
諸佛不動等百則二十。
皆在禅中。
若諸佛成道轉法輪入涅槃。
所有勝妙功德。
悉在禅中。
說禅則攝一切。
若說餘定則有所不攝。
故禅名波羅蜜。
複次四禅中智定等。
故說波羅蜜。
未到地中間禅。
智多而定少。
四無色定多而智少。
如車輪一強一弱則不任載。
四禅智定等。
故說波羅蜜。
複次約禅說波羅蜜。
則攝一切諸定。
所以者何。
禅秦言思惟修。
此諸定悉是思惟修功德故。
當知諸定悉得受波羅蜜名如大品中。
說百波羅蜜。
亦說背舍勝處等。
皆名波羅蜜。
但四禅在根本先受其名。
非不通于餘定。
問曰。
上明禅定三昧波羅蜜等。
為同為異。
答曰。
通而為論名義互通。
别而往解四法名義各有主對。
所以者何。
根本四禅但名禅。
非定三昧亦不名波羅蜜。
無色但名定。
非禅三昧亦不名波羅蜜。
未到地禅中間。
雖非正禅定。
是方便故。
或名禅或名定。
非三昧亦不名波羅蜜。
空無相等但名三昧。
非禅定亦不名波羅蜜。
背舍勝處。
六通四辯等。
具有禅定三昧等三法。
而不名禅定三昧。
亦非波羅蜜。
九次第定具有三法但名為定不名禅三昧。
亦非波羅蜜。
有覺有觀。
及師子超越無诤等。
亦具三法。
但名三昧不名禅定。
亦非波羅蜜。
願智頂等具有三法。
但名禅不名定三昧。
亦非波羅蜜。
九種大禅。
及首楞嚴等。
并具四法。
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
即是波羅蜜。
若用首楞嚴心。
入前三法中。
一切皆名波羅蜜。
故百波羅蜜中。
一切法門。
皆名波羅蜜。
今略對四法分别如前。
若諸大聖善巧随緣利物。
則言無定準解釋(雲雲)。
故諸經論中出沒立名。
其意難見不可謬執。
而經論中。
多約禅明波羅蜜者。
以根本四禅是衆行之本。
一切内行功德。
皆因四禅發。
依四禅而住。
是以獨禅得受波羅蜜名問曰。
禅波羅蜜但有一名。
更有餘稱答曰。
如涅槃中說。
言佛性者。
有五種名。
亦名首楞嚴。
亦名般若。
亦名中道。
亦名金剛三昧大涅槃。
亦雲禅波羅蜜。
即是佛性。
故知諸餘經中所說。
種種勝妙法門。
名字無量。
皆是禅波羅蜜之異名。
故摩诃衍偈說 般若是一法 佛說種種名 随諸衆生類 為之立異字
此可通對因果。
如功是功夫。
所以對因。
積功成德可以對果。
如萬行對因。
萬德對果。
因果合翻。
故名功德叢林者。
譬顯功德非一。
所以然者。
如多草共聚名為叢。
衆樹相依名為林。
草叢小故。
可以譬于因中之功小。
林木大故。
可以對果上之德大。
此而推之。
功德叢林通對因果。
于義則便。
第二通釋禅。
三翻并對因果。
所以者何。
如思惟修。
雖言據因亦得對果。
何以故。
定中靜慮即是思惟。
乘上益下。
故名為修。
此可以數人九修中乘上修義為類故。
于果中亦得說思惟。
因中亦得說定者。
如十大地心數。
散心尚得言定。
何況行者專心斂念。
守一不散而不名定。
故知因中亦得說定。
因中亦得名功德叢林者。
因中功義前已說之。
由運功故即成行因之德。
果中德義說亦如前。
所言功者即是功用。
果上有寂靜離過。
神通變化益物之用。
故名為功。
因之與果悉是衆善功德之所成故。
通言功德叢林。
複次諸經論中。
翻名立義不同。
或言禅名棄惡或言疾大疾住大住。
如是處不同。
不可偏執。
第二翻釋不共名。
不共名者。
即是波羅蜜。
亦為二意。
一者翻名二者解釋。
就第一翻名中。
略出三翻不同。
一者諸經論中。
多翻為到彼岸。
二摩诃衍論中。
别翻雲事究竟。
三瑞應經中。
翻雲度無極。
第二釋此三翻。
亦為二意。
一别二通。
此皆對事理名義。
第一别釋。
言到彼岸者。
生死為此岸。
涅槃為彼岸。
煩惱為中流菩薩以無相妙慧。
乘禅定舟航。
從生死此岸。
度涅槃彼岸。
故知約理定以明波羅蜜。
言事究竟者。
即是菩薩大悲為衆生。
遍修一切事行滿足故摩诃衍雲。
菩薩因禅能究竟衆事。
禅在菩薩心中。
名波羅蜜。
此據事行說波羅蜜。
言度無極者。
通論事理。
悉有幽遠之義。
合而言之。
故雲度無極。
此約事理行滿說波羅蜜。
第二通釋三翻。
并得同對事理俱随緣化物。
故立異名。
所以者何。
若言無相之慧。
能度生死故為理行者。
今言理中。
有佛無佛性相常然。
豈論無相之慧能度生死。
終是就事作此說也。
事究竟。
亦是從理立名者。
若緣理而起事行。
當知說事究竟。
亦是約理名波羅蜜。
度無極亦未必一向就事理無極名波羅蜜。
所以者何。
諸佛随緣利物出沒不定無極。
或時對事。
或時對理。
豈有定準。
當知三名理事互通。
未必偏有所屬。
餘例可知。
釋波羅蜜義。
至下第十結會歸趣中。
自當廣明第三料簡。
如摩诃衍論中雲。
問曰。
背舍勝處一切處等。
何故不名波羅蜜。
獨稱禅為波羅蜜。
答曰。
禅最大如王。
言禅波羅蜜者。
一切皆攝。
是四禅中。
有八背舍。
八勝處。
十一切處。
四無量心。
五神通。
練禅自在定。
十四變化心。
無诤三昧願智頂禅首楞嚴等諸三昧。
百則有八。
諸佛不動等百則二十。
皆在禅中。
若諸佛成道轉法輪入涅槃。
所有勝妙功德。
悉在禅中。
說禅則攝一切。
若說餘定則有所不攝。
故禅名波羅蜜。
複次四禅中智定等。
故說波羅蜜。
未到地中間禅。
智多而定少。
四無色定多而智少。
如車輪一強一弱則不任載。
四禅智定等。
故說波羅蜜。
複次約禅說波羅蜜。
則攝一切諸定。
所以者何。
禅秦言思惟修。
此諸定悉是思惟修功德故。
當知諸定悉得受波羅蜜名如大品中。
說百波羅蜜。
亦說背舍勝處等。
皆名波羅蜜。
但四禅在根本先受其名。
非不通于餘定。
問曰。
上明禅定三昧波羅蜜等。
為同為異。
答曰。
通而為論名義互通。
别而往解四法名義各有主對。
所以者何。
根本四禅但名禅。
非定三昧亦不名波羅蜜。
無色但名定。
非禅三昧亦不名波羅蜜。
未到地禅中間。
雖非正禅定。
是方便故。
或名禅或名定。
非三昧亦不名波羅蜜。
空無相等但名三昧。
非禅定亦不名波羅蜜。
背舍勝處。
六通四辯等。
具有禅定三昧等三法。
而不名禅定三昧。
亦非波羅蜜。
九次第定具有三法但名為定不名禅三昧。
亦非波羅蜜。
有覺有觀。
及師子超越無诤等。
亦具三法。
但名三昧不名禅定。
亦非波羅蜜。
願智頂等具有三法。
但名禅不名定三昧。
亦非波羅蜜。
九種大禅。
及首楞嚴等。
并具四法。
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
即是波羅蜜。
若用首楞嚴心。
入前三法中。
一切皆名波羅蜜。
故百波羅蜜中。
一切法門。
皆名波羅蜜。
今略對四法分别如前。
若諸大聖善巧随緣利物。
則言無定準解釋(雲雲)。
故諸經論中出沒立名。
其意難見不可謬執。
而經論中。
多約禅明波羅蜜者。
以根本四禅是衆行之本。
一切内行功德。
皆因四禅發。
依四禅而住。
是以獨禅得受波羅蜜名問曰。
禅波羅蜜但有一名。
更有餘稱答曰。
如涅槃中說。
言佛性者。
有五種名。
亦名首楞嚴。
亦名般若。
亦名中道。
亦名金剛三昧大涅槃。
亦雲禅波羅蜜。
即是佛性。
故知諸餘經中所說。
種種勝妙法門。
名字無量。
皆是禅波羅蜜之異名。
故摩诃衍偈說 般若是一法 佛說種種名 随諸衆生類 為之立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