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一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若人得般若 戲論心皆滅
譬如日出時 朝露一時失
以此類之。
禅名豈不遍通。
若其禅定不具足攝一切諸法。
則非究竟。
何得名波羅蜜義。
問曰。
諸法實相首楞嚴及到彼岸等。
唯佛一人方稱究竟。
菩薩所行禅定。
雲何名波羅蜜。
答曰。
因中說果故。
随分說故。
頓教所明發心畢竟二不别故。
以如是等衆多義故。
菩薩所行禅定。
亦得名波羅蜜 明禅波羅蜜門第三 行者善尋名故。
自知其體。
若欲進修。
必因門而入。
今略明禅門。
即為三意。
第一标禅門。
第二解釋。
三料簡。
第一标禅門者。
若尋經論所說禅門。
乃有無量。
原其根本。
不過有二。
所謂一色二心。
如摩诃衍中偈說 一切諸法中 但有名與色 若欲如實觀 亦當觀名色 雖癡心多想 分别于諸法 更無有一法 出于名色者 今就色門中。
即開為二。
如經中說。
二為甘露門。
一者不淨觀門。
二者阿那波那門。
心門唯有一門如經中說。
能觀心性名為上定。
開色别立于心。
此則禅門有三所謂一世間禅門。
二出世間禅門。
三出世間上上禅門。
故大集經雲。
有三種攝心。
一者出法攝心。
二者滅法攝心。
三者非出非滅法攝心。
第二解釋。
此三門中。
即各為二意。
一别二通。
第一别明門者。
門名能通如世門通人有所至處。
一以息為禅門者。
若因息攝心。
則能通行心。
至四禅四空四無量心。
十六特勝通明等禅。
即是世間禅門。
亦名出法攝心。
此一往據凡夫禅門。
二以色為禅門者。
如因不淨觀等攝心。
則能通行心。
至九想。
八念。
十想。
背舍。
勝處。
一切處。
次第定。
師子奮迅。
超越三昧等處。
即是出世間禅門。
亦名滅法攝心。
一往據二乘禅門。
三以心為禅門者。
若用智慧反觀心性。
則能通行心。
至法華。
念佛般舟。
覺意。
首楞嚴諸大三昧。
及自性禅。
乃至清淨淨禅等。
是出世間上上禅門。
亦名非出非滅法攝心。
此一往據菩薩禅門。
以此義故。
約三法為門。
問曰。
諸法無量何故但取此三為禅門。
答曰。
今略明有三意。
故立三法為門。
一如法相。
二随便易。
三攝法盡。
一如法相者。
如大集經說。
歌羅邏時。
即有三事。
一命二暖三識。
出入息者。
名為壽命。
不臭不爛。
名之為暖。
即是業持火大故。
地水等色大臭爛也。
此中心意名之為識。
即是刹那覺知心也。
三法和合從生至長無增無減。
愚夫不了于中妄計我人衆生。
作諸業行心生染着。
颠倒因緣往來三界。
若尋其源本。
不出此之三法。
故以三法為門。
不多不少二随便易。
故立三法為門者。
如因息修禅。
則有二便。
一疾得禅定。
二易悟無常。
以色為門。
亦有二便。
一能斷貪欲。
二易了虛假。
心為門者。
此亦有二便。
一能降一切煩惱。
二易悟空理。
三攝法盡者。
此三法是禅門根本故。
所以者何。
舉要說三開即無量。
如息門中或數或随或時觀息。
如此非一至處亦異。
如色門中或緣外色或緣内色。
或作慈悲或緣佛相。
乃至得解實觀。
如此非一至處亦異。
如心門中或止或觀或覺或了。
或覺了諸心入于非心。
覺了非心。
出無量心。
或覺了非心非不心。
能知一切心非心。
如是緣心不同。
至處亦複非一。
故說三門攝一切禅門。
此事至第七八釋修證中方乃可見。
第二通名三門者。
此三法通得作世間出世間。
出世間上上等禅門。
所以者何。
一如息法不定。
但屬世間禅門。
何以得知。
如毗尼中。
佛為聲聞弟子。
說觀息等十六行法。
弟子随教而修皆得聖道。
故知亦是出世間禅門。
即大乘門者。
如大品說。
阿那波那。
即是菩薩摩诃衍。
故請觀音經約數息辨六字章句。
明三乘得道。
此豈可但是世間禅門。
二色法為門。
亦不得但是二乘所行。
不通大乘及凡夫外道。
何以故。
如涅槃中說。
外道但能治色。
不能治心。
我弟子善治于心。
故知凡夫亦得觀色。
大乘觀色。
如大品中說。
脹想爛想等是菩薩摩诃衍。
此豈可但是出世間禅門。
三約心為門。
亦不得但據菩薩。
何以故。
如外道亦觀心。
起四十八見。
凡夫緣心入四空通。
聲聞者如涅槃說。
我弟子善治心故。
能離三界。
此豈唯是出世間上上禅門。
當知三門互通。
但三種人用心異故。
發禅得道亦各不同。
此義至第九明從禅波羅蜜起教中。
當廣分别。
第三料簡通别二門。
問曰。
若爾者。
何故如前分别。
答曰。
一切義理有通有别。
教門對緣益物不同。
異說無咎。
複次前非了義之說。
未可定執。
問曰。
三門互得通者。
今就事中數息而學。
得證九想八背舍自性等禅不。
答曰。
或得或不得。
初學者不得二乘。
學自在定者得菩薩。
具足方便波羅蜜者。
随意無礙。
問曰。
何故雲初學不得。
有人數息發九想背舍念佛慈心。
此複雲何。
答曰。
此發宿緣不正。
因修得證。
緣盡則滅謝。
不進終不成就次第法門。
至下内方便中明善根發相。
當廣分别。
餘二門類然可知
禅名豈不遍通。
若其禅定不具足攝一切諸法。
則非究竟。
何得名波羅蜜義。
問曰。
諸法實相首楞嚴及到彼岸等。
唯佛一人方稱究竟。
菩薩所行禅定。
雲何名波羅蜜。
答曰。
因中說果故。
随分說故。
頓教所明發心畢竟二不别故。
以如是等衆多義故。
菩薩所行禅定。
亦得名波羅蜜 明禅波羅蜜門第三 行者善尋名故。
自知其體。
若欲進修。
必因門而入。
今略明禅門。
即為三意。
第一标禅門。
第二解釋。
三料簡。
第一标禅門者。
若尋經論所說禅門。
乃有無量。
原其根本。
不過有二。
所謂一色二心。
如摩诃衍中偈說 一切諸法中 但有名與色 若欲如實觀 亦當觀名色 雖癡心多想 分别于諸法 更無有一法 出于名色者 今就色門中。
即開為二。
如經中說。
二為甘露門。
一者不淨觀門。
二者阿那波那門。
心門唯有一門如經中說。
能觀心性名為上定。
開色别立于心。
此則禅門有三所謂一世間禅門。
二出世間禅門。
三出世間上上禅門。
故大集經雲。
有三種攝心。
一者出法攝心。
二者滅法攝心。
三者非出非滅法攝心。
第二解釋。
此三門中。
即各為二意。
一别二通。
第一别明門者。
門名能通如世門通人有所至處。
一以息為禅門者。
若因息攝心。
則能通行心。
至四禅四空四無量心。
十六特勝通明等禅。
即是世間禅門。
亦名出法攝心。
此一往據凡夫禅門。
二以色為禅門者。
如因不淨觀等攝心。
則能通行心。
至九想。
八念。
十想。
背舍。
勝處。
一切處。
次第定。
師子奮迅。
超越三昧等處。
即是出世間禅門。
亦名滅法攝心。
一往據二乘禅門。
三以心為禅門者。
若用智慧反觀心性。
則能通行心。
至法華。
念佛般舟。
覺意。
首楞嚴諸大三昧。
及自性禅。
乃至清淨淨禅等。
是出世間上上禅門。
亦名非出非滅法攝心。
此一往據菩薩禅門。
以此義故。
約三法為門。
問曰。
諸法無量何故但取此三為禅門。
答曰。
今略明有三意。
故立三法為門。
一如法相。
二随便易。
三攝法盡。
一如法相者。
如大集經說。
歌羅邏時。
即有三事。
一命二暖三識。
出入息者。
名為壽命。
不臭不爛。
名之為暖。
即是業持火大故。
地水等色大臭爛也。
此中心意名之為識。
即是刹那覺知心也。
三法和合從生至長無增無減。
愚夫不了于中妄計我人衆生。
作諸業行心生染着。
颠倒因緣往來三界。
若尋其源本。
不出此之三法。
故以三法為門。
不多不少二随便易。
故立三法為門者。
如因息修禅。
則有二便。
一疾得禅定。
二易悟無常。
以色為門。
亦有二便。
一能斷貪欲。
二易了虛假。
心為門者。
此亦有二便。
一能降一切煩惱。
二易悟空理。
三攝法盡者。
此三法是禅門根本故。
所以者何。
舉要說三開即無量。
如息門中或數或随或時觀息。
如此非一至處亦異。
如色門中或緣外色或緣内色。
或作慈悲或緣佛相。
乃至得解實觀。
如此非一至處亦異。
如心門中或止或觀或覺或了。
或覺了諸心入于非心。
覺了非心。
出無量心。
或覺了非心非不心。
能知一切心非心。
如是緣心不同。
至處亦複非一。
故說三門攝一切禅門。
此事至第七八釋修證中方乃可見。
第二通名三門者。
此三法通得作世間出世間。
出世間上上等禅門。
所以者何。
一如息法不定。
但屬世間禅門。
何以得知。
如毗尼中。
佛為聲聞弟子。
說觀息等十六行法。
弟子随教而修皆得聖道。
故知亦是出世間禅門。
即大乘門者。
如大品說。
阿那波那。
即是菩薩摩诃衍。
故請觀音經約數息辨六字章句。
明三乘得道。
此豈可但是世間禅門。
二色法為門。
亦不得但是二乘所行。
不通大乘及凡夫外道。
何以故。
如涅槃中說。
外道但能治色。
不能治心。
我弟子善治于心。
故知凡夫亦得觀色。
大乘觀色。
如大品中說。
脹想爛想等是菩薩摩诃衍。
此豈可但是出世間禅門。
三約心為門。
亦不得但據菩薩。
何以故。
如外道亦觀心。
起四十八見。
凡夫緣心入四空通。
聲聞者如涅槃說。
我弟子善治心故。
能離三界。
此豈唯是出世間上上禅門。
當知三門互通。
但三種人用心異故。
發禅得道亦各不同。
此義至第九明從禅波羅蜜起教中。
當廣分别。
第三料簡通别二門。
問曰。
若爾者。
何故如前分别。
答曰。
一切義理有通有别。
教門對緣益物不同。
異說無咎。
複次前非了義之說。
未可定執。
問曰。
三門互得通者。
今就事中數息而學。
得證九想八背舍自性等禅不。
答曰。
或得或不得。
初學者不得二乘。
學自在定者得菩薩。
具足方便波羅蜜者。
随意無礙。
問曰。
何故雲初學不得。
有人數息發九想背舍念佛慈心。
此複雲何。
答曰。
此發宿緣不正。
因修得證。
緣盡則滅謝。
不進終不成就次第法門。
至下内方便中明善根發相。
當廣分别。
餘二門類然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