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一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随所欲樂。
便宜對治。
易入泥洹者。
從諸禅方便初門而修不必定。
如前一一依次第。
此義至内方便安心禅門中當廣分别。
第二簡非次第義。
問曰。
菩薩修禅為一向次第。
修禅亦有非次第。
答曰。
此得為四。
一明次第。
二明非次第。
三明次第非次第。
四明非次第次第。
今明次第。
如上說。
大品經雲。
菩薩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
非次第者。
菩薩修法華一行等諸三昧。
觀平等法界非深非淺。
故名非次第。
如無量義經說。
行大直道無留難故。
次第非次第者。
如大品中。
須菩提白佛。
次第心應行般若。
應生般若。
應修般若不。
佛告須菩提。
常不離薩婆若故。
為行般若。
為生般若。
為修般若。
非次第次第者。
如須菩提白佛。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雲何菩薩得從一地至一地。
佛告須菩提。
以諸法空故。
菩薩得從一地至一地。
問曰。
今此四句但據菩薩。
亦得通二乘否。
答曰。
二乘亦得作此說。
何以故。
知自有聲聞。
初發心行于行行。
從根本初禅。
而修乃至超越禅。
方得阿羅漢果。
是為次第。
或有聲聞人。
聞說善來。
一時具足三明八解脫等。
是為非次第。
或有聲聞人。
修次第行行時即用慧行。
善觀次第性空。
從初心乃至得阿羅漢。
是名次第非次第。
四或有聲聞。
從初發心即修慧行。
發電光三昧得四果。
未具諸禅。
為欲滿足有為功德故。
次第修五種禅定滿足。
即是非次第而次第也。
此義至第七釋修證。
及第八顯示果報等十意竟。
即自分明 簡禅波羅蜜法心第五 已略說諸禅诠次竟。
諸禅中法心之相複應知之。
今就明法心中。
即為三意。
一先辨法。
二明心。
三分别簡定法心之别。
就第一先辨法中。
法有四種。
一有漏法。
二無漏法。
三亦有漏亦無漏法。
四非有漏非無漏法。
一有漏法者。
謂十善根本四禅。
衆生緣四無量心。
四空定是。
所以者何。
此十二門禅。
體非觀慧之法。
不能照了斷諸煩惱故。
二無漏法者。
九想。
八念。
十想。
背舍。
勝處。
一切處。
次第定。
師子奮迅。
超越三昧。
四谛。
十六行。
十二因緣法。
緣四無量心。
三十七品。
三三昧。
乃至願智頂禅。
十一智。
三無漏根等諸無漏定是。
所以者何。
此諸禅中悉有對治。
觀慧具足能斷三漏故。
三亦有漏亦無漏法者。
六妙門。
十六特勝。
通明等是。
所以者何。
此三種禅中。
雖有觀慧對治力用劣弱。
故名亦有漏亦無漏。
四非有漏非無漏法者。
法華三昧。
般舟念佛。
首楞嚴等。
百八三昧。
自性禅等九種禅。
乃至無緣大慈大悲。
十波羅蜜。
四無礙智。
十八空。
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法。
一切種智等是。
所以者何。
修是等法不堕二邊。
故名非有漏非無漏法。
問曰。
何故言法華三昧等法。
皆名非有漏非無漏。
如法華中說。
是德藏菩薩于無漏實相心已得通達。
其次當作佛号曰為淨身。
又如四無畏中第二無畏。
名無漏無畏。
如是等法。
諸經論中多悉說為無漏。
今何以言皆是非有漏非無漏法。
答曰。
此欲簡諸佛菩薩有中道不共之法故。
須作此分别。
如凡夫專依有漏。
二乘偏行無漏。
今諸佛菩薩所得不共之法。
不滞二邊則無二邊之漏失。
是以悉雲無漏。
何故得免二邊漏失。
正以中道之法非二邊所攝故。
雲非有漏非無漏也。
此之二說。
語異而意同故無乖失。
若任理性而論。
則一切皆名非有漏非無漏法。
故大品經雲。
色無縛無脫乃至一切種智無縛無脫。
理既無縛無脫。
稱理之行。
豈不同名無縛無脫。
無縛無脫者。
即是非有漏非無漏之異名也。
問曰。
分别定慧為四句可爾。
戒複雲何。
答曰。
從十善三歸五戒八齋戒沙彌十戒。
大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
亦得作四句分别其義(雲雲)。
今不具釋。
問曰。
上第四明禅诠次。
及下第七辨修證中。
皆先明有漏。
次亦有漏亦無漏。
次無漏。
次非有漏非無漏。
今分别四句法。
何故異于前後乃以三為二也。
答曰。
前後皆約修行入證以為诠次。
今欲簡别法心之相事。
須約言句為便。
亦以諸經論中說四句皆爾故。
雲行時非說時說時非行時。
此義易明。
第二明心有四種心。
一有漏心。
二無漏心。
三亦有漏亦無漏心。
四非
便宜對治。
易入泥洹者。
從諸禅方便初門而修不必定。
如前一一依次第。
此義至内方便安心禅門中當廣分别。
第二簡非次第義。
問曰。
菩薩修禅為一向次第。
修禅亦有非次第。
答曰。
此得為四。
一明次第。
二明非次第。
三明次第非次第。
四明非次第次第。
今明次第。
如上說。
大品經雲。
菩薩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
非次第者。
菩薩修法華一行等諸三昧。
觀平等法界非深非淺。
故名非次第。
如無量義經說。
行大直道無留難故。
次第非次第者。
如大品中。
須菩提白佛。
次第心應行般若。
應生般若。
應修般若不。
佛告須菩提。
常不離薩婆若故。
為行般若。
為生般若。
為修般若。
非次第次第者。
如須菩提白佛。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雲何菩薩得從一地至一地。
佛告須菩提。
以諸法空故。
菩薩得從一地至一地。
問曰。
今此四句但據菩薩。
亦得通二乘否。
答曰。
二乘亦得作此說。
何以故。
知自有聲聞。
初發心行于行行。
從根本初禅。
而修乃至超越禅。
方得阿羅漢果。
是為次第。
或有聲聞人。
聞說善來。
一時具足三明八解脫等。
是為非次第。
或有聲聞人。
修次第行行時即用慧行。
善觀次第性空。
從初心乃至得阿羅漢。
是名次第非次第。
四或有聲聞。
從初發心即修慧行。
發電光三昧得四果。
未具諸禅。
為欲滿足有為功德故。
次第修五種禅定滿足。
即是非次第而次第也。
此義至第七釋修證。
及第八顯示果報等十意竟。
即自分明 簡禅波羅蜜法心第五 已略說諸禅诠次竟。
諸禅中法心之相複應知之。
今就明法心中。
即為三意。
一先辨法。
二明心。
三分别簡定法心之别。
就第一先辨法中。
法有四種。
一有漏法。
二無漏法。
三亦有漏亦無漏法。
四非有漏非無漏法。
一有漏法者。
謂十善根本四禅。
衆生緣四無量心。
四空定是。
所以者何。
此十二門禅。
體非觀慧之法。
不能照了斷諸煩惱故。
二無漏法者。
九想。
八念。
十想。
背舍。
勝處。
一切處。
次第定。
師子奮迅。
超越三昧。
四谛。
十六行。
十二因緣法。
緣四無量心。
三十七品。
三三昧。
乃至願智頂禅。
十一智。
三無漏根等諸無漏定是。
所以者何。
此諸禅中悉有對治。
觀慧具足能斷三漏故。
三亦有漏亦無漏法者。
六妙門。
十六特勝。
通明等是。
所以者何。
此三種禅中。
雖有觀慧對治力用劣弱。
故名亦有漏亦無漏。
四非有漏非無漏法者。
法華三昧。
般舟念佛。
首楞嚴等。
百八三昧。
自性禅等九種禅。
乃至無緣大慈大悲。
十波羅蜜。
四無礙智。
十八空。
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法。
一切種智等是。
所以者何。
修是等法不堕二邊。
故名非有漏非無漏法。
問曰。
何故言法華三昧等法。
皆名非有漏非無漏。
如法華中說。
是德藏菩薩于無漏實相心已得通達。
其次當作佛号曰為淨身。
又如四無畏中第二無畏。
名無漏無畏。
如是等法。
諸經論中多悉說為無漏。
今何以言皆是非有漏非無漏法。
答曰。
此欲簡諸佛菩薩有中道不共之法故。
須作此分别。
如凡夫專依有漏。
二乘偏行無漏。
今諸佛菩薩所得不共之法。
不滞二邊則無二邊之漏失。
是以悉雲無漏。
何故得免二邊漏失。
正以中道之法非二邊所攝故。
雲非有漏非無漏也。
此之二說。
語異而意同故無乖失。
若任理性而論。
則一切皆名非有漏非無漏法。
故大品經雲。
色無縛無脫乃至一切種智無縛無脫。
理既無縛無脫。
稱理之行。
豈不同名無縛無脫。
無縛無脫者。
即是非有漏非無漏之異名也。
問曰。
分别定慧為四句可爾。
戒複雲何。
答曰。
從十善三歸五戒八齋戒沙彌十戒。
大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
亦得作四句分别其義(雲雲)。
今不具釋。
問曰。
上第四明禅诠次。
及下第七辨修證中。
皆先明有漏。
次亦有漏亦無漏。
次無漏。
次非有漏非無漏。
今分别四句法。
何故異于前後乃以三為二也。
答曰。
前後皆約修行入證以為诠次。
今欲簡别法心之相事。
須約言句為便。
亦以諸經論中說四句皆爾故。
雲行時非說時說時非行時。
此義易明。
第二明心有四種心。
一有漏心。
二無漏心。
三亦有漏亦無漏心。
四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