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師撰
第三引衆經論證誠明圓教位者。
大涅槃經明月愛三昧。
從初一日至十五日。
光明漸漸增長。
又從十六日至三十日。
光明漸漸滅盡。
月光漸漸增長。
譬智德十五摩诃般若光明。
漸漸滅盡。
譬十五斷德。
無累解脫無明漸漸滅盡也。
十五種智斷者。
三十心為三智斷。
十地為十智斷。
等覺為一智斷。
合為十五智斷。
故從初一日至十五日。
故以月為譬也。
月體即譬法身。
法身是一光明漸增譬般若智德不生而生。
光明漸減譬解脫斷德不滅而滅。
故涅槃經明。
從初實安置諸子秘密之藏三德涅槃。
然後我亦當于此秘藏藏而般涅槃。
此最後究竟涅槃。
名為不生不生。
般若畢竟不生不滅。
更無惑可滅也。
問曰若是圓位頓悟一證即便應究竟。
何得引月愛三昧十五日月喻。
答曰一向無淺深已如前破。
但證位是諸佛境界。
凡夫未識豈可定執。
今借十五日月喻者。
此約不可喻中而論喻耳。
故涅槃經雲。
又解脫者。
名無譬喻。
無譬喻者即真解脫。
譬如面譬如滿月。
實非無有五根相同彼月也。
問曰何得知月喻譬地位。
答曰勝天王般若具出此義。
問曰若約佛性中道明無明所覆。
何得定有四十二品。
答曰此義前已略明。
無明雖無所有。
不有而有。
不無淺深階品。
一往大分為四十二品。
然論品數。
實自無量無邊不可說示。
故大智論雲。
無明品類其數甚多。
是故處處說破無明三昧。
又雲。
法愛難盡。
處處重說般若也。
法華經雲。
諸佛為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于世。
為令衆生開佛知見。
示佛知見。
悟佛知見。
入佛知見道故。
此之四義。
南嶽師解雲。
開佛知見即是十住。
示佛知見即是十行。
悟佛知見即是十回向。
入佛知見即是十地。
及等覺地。
皆言佛知見者。
悉得一切種智也。
皆言佛知見者。
悉得佛眼也。
又法句雲。
是為諸佛一大事因緣者。
同入一乘諸佛實相也。
又雲。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又火宅品。
諸子門外索車。
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是時諸子。
乘此寶車遊于四方嬉戲。
快樂自在無礙直至道場。
言四方者。
即譬開示悟入之四位也。
直至道場。
即究竟盡諸法實相妙覺極位。
如此皆是明圓位之異名也。
大品經。
明阿字等四十二字門。
南嶽師解雲。
此是諸佛之密語。
表四十二心之位。
若學問人多疑此語。
謂大智論無此釋。
然龍樹釋大品經。
論有千卷什師并略。
何必無此釋也。
今謂此解深應冥會。
所以然者。
經說初阿後荼。
中有四十二字。
初阿字門亦具四十二字。
後荼字門亦具四十二字。
華嚴經雲。
從初一地具足一切諸地功德。
詳此義意。
極似相關。
又大品經雲。
若聞初阿字門。
則解一切義。
所謂一切法初不生故。
此豈非圓教菩薩。
初得無生法忍之位也。
過荼無字可說。
此豈非是妙覺極地無上無上無過。
不可過此字有法而可說也。
又大品經廣乘品。
說一切法門竟。
即說四十二字。
豈非是圓教菩薩。
從初發心得諸法實相。
具一切佛法。
故名阿字。
至妙覺地窮一切諸法源底。
故名荼字。
作此解釋圓教之位極似分明。
又四十二字門。
後即說十地。
此即是顯别教方便之次位也。
又次十地說三乘共十地。
即是顯通教方便之位也。
經文三處宛然。
比決圓别通三教。
顯在大品經文也。
故大品經雲。
是乘從三界。
出到薩婆若中住。
又三慧品雲。
菩薩從初發心修習三慧。
至坐道場。
仁王般若經雲。
三賢十聖忍中行。
唯佛一人能盡源。
前所引思益楞伽等經。
明寂滅真如有何次位。
即是無次位之次位也。
又璎珞經雲。
三賢菩薩心心寂滅。
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華嚴經明四十一位。
既是圓頓之教。
明圓位之意甚自分明。
但有時開别教方便之說。
事相隔别似如淺近。
故十地論師。
作教道證道二道明義。
或作地相地實二種明義。
正是為修行别教方便事相之文也。
又雲。
一切無礙人一切道出生死也。
智度論雲。
菩薩從初發心。
觀涅槃行道。
乃至坐道場。
又雲。
菩薩從初發心。
觀諸法實相慧。
名為般若波羅蜜。
至佛心中變名一切種智。
譬如入海有始入者。
有後入者有至半者。
有到彼岸者。
皆名入海。
菩薩亦爾。
從初發心觀諸法實相。
實相雖一。
而觀智不無淺深之殊也。
第四料簡。
問曰何不依大乘經論對諸法門明位。
答曰。
今引此等經論。
釋成圓教次位者。
此約不思議平等法界。
辨不思議非次位之次位也。
若别對法門。
尋者若不得意。
多别解别執。
則失圓通中道之正意。
不思議諸佛菩薩之次位也。
是事非凡夫所知。
正可仰信而已。
故華嚴經雲。
諸地不可說。
何況以示人。
所以然者。
且置大乘。
忏悔發初随喜。
一信心獲一施陀羅尼門。
已不可向一切人說。
雖複種種分别。
亦不可解。
何況圓教四十二心法門。
二乘尚不聞其名。
豈有凡夫而能說也。
且置是事。
如聲聞法中學四念處。
發暖法時。
亦不可向一切外凡未證者說。
設種種因緣而解說者。
終不可能解。
豈況圓教諸佛菩薩位行。
而可知可說也。
且置是事。
如世凡人坐禅。
發禅五支功德。
尚不可為未證者說。
設方便巧說。
未證之者亦不能解。
豈況諸佛菩薩地位法門而可分别也。
末代法師。
多取經論方便所明斷伏。
對諸法門。
釋大乘賢聖地位(雲雲)。
今意不爾。
所以者何。
如水性冷飲者方知。
心無實行何用問為。
是以今辨四教四位者。
出諸經論。
此乃諸佛權實法門。
于四不可說中。
用四悉檀而說。
此是諸佛
大涅槃經明月愛三昧。
從初一日至十五日。
光明漸漸增長。
又從十六日至三十日。
光明漸漸滅盡。
月光漸漸增長。
譬智德十五摩诃般若光明。
漸漸滅盡。
譬十五斷德。
無累解脫無明漸漸滅盡也。
十五種智斷者。
三十心為三智斷。
十地為十智斷。
等覺為一智斷。
合為十五智斷。
故從初一日至十五日。
故以月為譬也。
月體即譬法身。
法身是一光明漸增譬般若智德不生而生。
光明漸減譬解脫斷德不滅而滅。
故涅槃經明。
從初實安置諸子秘密之藏三德涅槃。
然後我亦當于此秘藏藏而般涅槃。
此最後究竟涅槃。
名為不生不生。
般若畢竟不生不滅。
更無惑可滅也。
問曰若是圓位頓悟一證即便應究竟。
何得引月愛三昧十五日月喻。
答曰一向無淺深已如前破。
但證位是諸佛境界。
凡夫未識豈可定執。
今借十五日月喻者。
此約不可喻中而論喻耳。
故涅槃經雲。
又解脫者。
名無譬喻。
無譬喻者即真解脫。
譬如面譬如滿月。
實非無有五根相同彼月也。
問曰何得知月喻譬地位。
答曰勝天王般若具出此義。
問曰若約佛性中道明無明所覆。
何得定有四十二品。
答曰此義前已略明。
無明雖無所有。
不有而有。
不無淺深階品。
一往大分為四十二品。
然論品數。
實自無量無邊不可說示。
故大智論雲。
無明品類其數甚多。
是故處處說破無明三昧。
又雲。
法愛難盡。
處處重說般若也。
法華經雲。
諸佛為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于世。
為令衆生開佛知見。
示佛知見。
悟佛知見。
入佛知見道故。
此之四義。
南嶽師解雲。
開佛知見即是十住。
示佛知見即是十行。
悟佛知見即是十回向。
入佛知見即是十地。
及等覺地。
皆言佛知見者。
悉得一切種智也。
皆言佛知見者。
悉得佛眼也。
又法句雲。
是為諸佛一大事因緣者。
同入一乘諸佛實相也。
又雲。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又火宅品。
諸子門外索車。
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是時諸子。
乘此寶車遊于四方嬉戲。
快樂自在無礙直至道場。
言四方者。
即譬開示悟入之四位也。
直至道場。
即究竟盡諸法實相妙覺極位。
如此皆是明圓位之異名也。
大品經。
明阿字等四十二字門。
南嶽師解雲。
此是諸佛之密語。
表四十二心之位。
若學問人多疑此語。
謂大智論無此釋。
然龍樹釋大品經。
論有千卷什師并略。
何必無此釋也。
今謂此解深應冥會。
所以然者。
經說初阿後荼。
中有四十二字。
初阿字門亦具四十二字。
後荼字門亦具四十二字。
華嚴經雲。
從初一地具足一切諸地功德。
詳此義意。
極似相關。
又大品經雲。
若聞初阿字門。
則解一切義。
所謂一切法初不生故。
此豈非圓教菩薩。
初得無生法忍之位也。
過荼無字可說。
此豈非是妙覺極地無上無上無過。
不可過此字有法而可說也。
又大品經廣乘品。
說一切法門竟。
即說四十二字。
豈非是圓教菩薩。
從初發心得諸法實相。
具一切佛法。
故名阿字。
至妙覺地窮一切諸法源底。
故名荼字。
作此解釋圓教之位極似分明。
又四十二字門。
後即說十地。
此即是顯别教方便之次位也。
又次十地說三乘共十地。
即是顯通教方便之位也。
經文三處宛然。
比決圓别通三教。
顯在大品經文也。
故大品經雲。
是乘從三界。
出到薩婆若中住。
又三慧品雲。
菩薩從初發心修習三慧。
至坐道場。
仁王般若經雲。
三賢十聖忍中行。
唯佛一人能盡源。
前所引思益楞伽等經。
明寂滅真如有何次位。
即是無次位之次位也。
又璎珞經雲。
三賢菩薩心心寂滅。
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華嚴經明四十一位。
既是圓頓之教。
明圓位之意甚自分明。
但有時開别教方便之說。
事相隔别似如淺近。
故十地論師。
作教道證道二道明義。
或作地相地實二種明義。
正是為修行别教方便事相之文也。
又雲。
一切無礙人一切道出生死也。
智度論雲。
菩薩從初發心。
觀涅槃行道。
乃至坐道場。
又雲。
菩薩從初發心。
觀諸法實相慧。
名為般若波羅蜜。
至佛心中變名一切種智。
譬如入海有始入者。
有後入者有至半者。
有到彼岸者。
皆名入海。
菩薩亦爾。
從初發心觀諸法實相。
實相雖一。
而觀智不無淺深之殊也。
第四料簡。
問曰何不依大乘經論對諸法門明位。
答曰。
今引此等經論。
釋成圓教次位者。
此約不思議平等法界。
辨不思議非次位之次位也。
若别對法門。
尋者若不得意。
多别解别執。
則失圓通中道之正意。
不思議諸佛菩薩之次位也。
是事非凡夫所知。
正可仰信而已。
故華嚴經雲。
諸地不可說。
何況以示人。
所以然者。
且置大乘。
忏悔發初随喜。
一信心獲一施陀羅尼門。
已不可向一切人說。
雖複種種分别。
亦不可解。
何況圓教四十二心法門。
二乘尚不聞其名。
豈有凡夫而能說也。
且置是事。
如聲聞法中學四念處。
發暖法時。
亦不可向一切外凡未證者說。
設種種因緣而解說者。
終不可能解。
豈況圓教諸佛菩薩位行。
而可知可說也。
且置是事。
如世凡人坐禅。
發禅五支功德。
尚不可為未證者說。
設方便巧說。
未證之者亦不能解。
豈況諸佛菩薩地位法門而可分别也。
末代法師。
多取經論方便所明斷伏。
對諸法門。
釋大乘賢聖地位(雲雲)。
今意不爾。
所以者何。
如水性冷飲者方知。
心無實行何用問為。
是以今辨四教四位者。
出諸經論。
此乃諸佛權實法門。
于四不可說中。
用四悉檀而說。
此是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