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藏。
故言初發心住也。
若住三德之理。
即是住不思議解脫。
即是住于大乘。
以不住法住于般若。
即是住首楞嚴三昧。
修持于心猶如虛空。
即是住法性。
即是住實相。
即是住如如。
即是住如來藏。
即是住中道第一義谛。
即是住法界。
即是住畢竟空。
即是住大慈大悲。
即是住十力。
即是住四無畏。
住十八不共法四無礙智。
住大悲三念處。
住大神通。
住四攝法。
住諸波羅蜜一切三昧一切陀羅尼門。
舉要言之。
即是住真應二身一切佛法也。
二明諸大乘經明初發心住名義不同者。
華嚴經雲。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了達諸法真實之性。
所有聞法不由他悟。
是菩薩成就十種智力。
究竟離虛妄無染如虛空。
清淨妙法身。
堪然應一切。
當知即是發真無漏斷無明初品也。
即是此經明。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
成就一切智故。
又即是此經。
明入不二法門。
得無生法忍也。
是大品經。
明從初發心即坐道場。
轉法輪度衆主。
當知此菩薩為如佛。
又大品經。
明菩薩從初一日行般若智慧。
猶如日光。
假使舍利弗目連。
滿閻浮提四天下。
如稻麻竹葦。
智慧欲比菩薩。
如滿閻浮提四天下螢光欲比日月光也。
又即是大品經。
明阿字門所謂一切法初不生也。
即是法華經雲。
為令衆生開佛知見。
又法華經說。
龍女于刹那頃。
發菩提心成等正覺。
即往南方無垢世界。
坐道場轉于法輪。
即是大涅槃經雲。
發心畢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前心難。
即是涅槃經。
複有一行是如來行。
所謂大乘大般涅槃。
初住分證真涅槃也。
如此等諸大乘經。
悉是圓教。
明初發心住也。
三明初發心功德。
發心功德無量無邊。
非是凡夫二乘所測。
不可宣說。
今采大乘經意。
略以十種法門。
稱述初住圓滿功德。
一者住圓滿清淨菩提之心。
即是生無生法忍。
無緣慈悲無作誓願。
普覆法界。
二于一念中。
成就一切萬行諸波羅蜜。
三得一切種智。
圓斷法界見思無明。
四得佛眼圓見十法界三谛之法。
五圓入一切法門。
所謂約二十五三昧。
入王三昧。
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冥益衆生。
八番破二十五有。
六成就菩薩圓滿業。
能顯一切神通。
所謂三輪不思議化。
彌滿十法界顯益衆生。
八番利益二十五有。
七能成就衆生。
開權顯實入一乘道。
八能嚴淨一切佛土。
如佛國品所明。
九能起法界三業。
供養一切十方諸佛。
得圓滿陀羅尼。
受持一切佛法如雲持雨。
十能從一地具足一切諸地功德。
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般若海。
故華嚴經。
明初住菩薩所有功德。
三世諸佛歎不能盡。
佛若具足說。
一切凡夫人聞迷亂心發狂。
此乃不可思議難解之事。
諸大乘了義經之所稱說。
豈同通教所明。
十住功德比格此。
明初住與别教初地智斷功德神通變化用一往是齊。
而經論所說或深或淺意有所在。
四類釋九住者。
如此初住三觀現前。
無功用心念念斷法界無量品無明。
不可稱計。
一往大分略為十品智斷。
即是十住故。
仁王經雲。
入理般若名為住。
即是十番進發無漏真明。
同入中道佛性第一義谛之理。
以不住法從淺至深。
住佛三德涅槃之理。
即是十品。
住一切佛法。
故名十住也。
三明十行者。
即于佛性第一義谛。
無漏真明一心具一切行。
念念進趣。
流入平等法界海。
故破十品無明成十品智斷。
一切諸行諸波羅蜜不可思議。
增長出生自行化他功德。
與虛空法界等。
故名十行也。
四明十回向者。
無功用不可思議。
無漏真明念念開發。
增長一切法界願行。
事理和融心心寂滅。
自然回入平等法界薩婆若海。
又進破十品無明。
證十品智斷。
故名十回向也。
五明十地者。
無漏真明入無功用道。
猶如大地能生一切佛法。
荷負法界衆生。
普入三世佛地。
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
又進破十品無明。
成就十品智斷。
約此以明十地也。
六明等覺地者。
觀達無始無明源本。
邊際智滿畢竟清淨。
斷最後窮源微細無明。
登中道山頂。
與無明父母永别。
是名有所斷者。
名有上士也。
七明妙覺地者。
究竟解脫無上佛地。
故言無所斷者。
名無上士。
此即是三德不縱不橫。
究竟後心大涅槃也。
是大涅槃名諸佛法界。
豎深橫闊能用二十五三昧。
普化衆生隐顯。
十番利物究竟周普。
譬如大樹其根若深入枝條亦大。
若實相智慧窮源盡性化用之功則彌滿法界。
無方大用究竟圓極也。
故大智度論雲。
智度大海佛從來。
智度深海佛窮底也。
大品經雲。
過荼無字可說。
涅槃經雲。
不生不生不可說也。
若作如此而辨位者。
皆是寂滅真如平等法界不思議。
無次位之次位也。
四教義卷第十一
故言初發心住也。
若住三德之理。
即是住不思議解脫。
即是住于大乘。
以不住法住于般若。
即是住首楞嚴三昧。
修持于心猶如虛空。
即是住法性。
即是住實相。
即是住如如。
即是住如來藏。
即是住中道第一義谛。
即是住法界。
即是住畢竟空。
即是住大慈大悲。
即是住十力。
即是住四無畏。
住十八不共法四無礙智。
住大悲三念處。
住大神通。
住四攝法。
住諸波羅蜜一切三昧一切陀羅尼門。
舉要言之。
即是住真應二身一切佛法也。
二明諸大乘經明初發心住名義不同者。
華嚴經雲。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了達諸法真實之性。
所有聞法不由他悟。
是菩薩成就十種智力。
究竟離虛妄無染如虛空。
清淨妙法身。
堪然應一切。
當知即是發真無漏斷無明初品也。
即是此經明。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
成就一切智故。
又即是此經。
明入不二法門。
得無生法忍也。
是大品經。
明從初發心即坐道場。
轉法輪度衆主。
當知此菩薩為如佛。
又大品經。
明菩薩從初一日行般若智慧。
猶如日光。
假使舍利弗目連。
滿閻浮提四天下。
如稻麻竹葦。
智慧欲比菩薩。
如滿閻浮提四天下螢光欲比日月光也。
又即是大品經。
明阿字門所謂一切法初不生也。
即是法華經雲。
為令衆生開佛知見。
又法華經說。
龍女于刹那頃。
發菩提心成等正覺。
即往南方無垢世界。
坐道場轉于法輪。
即是大涅槃經雲。
發心畢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前心難。
即是涅槃經。
複有一行是如來行。
所謂大乘大般涅槃。
初住分證真涅槃也。
如此等諸大乘經。
悉是圓教。
明初發心住也。
三明初發心功德。
發心功德無量無邊。
非是凡夫二乘所測。
不可宣說。
今采大乘經意。
略以十種法門。
稱述初住圓滿功德。
一者住圓滿清淨菩提之心。
即是生無生法忍。
無緣慈悲無作誓願。
普覆法界。
二于一念中。
成就一切萬行諸波羅蜜。
三得一切種智。
圓斷法界見思無明。
四得佛眼圓見十法界三谛之法。
五圓入一切法門。
所謂約二十五三昧。
入王三昧。
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冥益衆生。
八番破二十五有。
六成就菩薩圓滿業。
能顯一切神通。
所謂三輪不思議化。
彌滿十法界顯益衆生。
八番利益二十五有。
七能成就衆生。
開權顯實入一乘道。
八能嚴淨一切佛土。
如佛國品所明。
九能起法界三業。
供養一切十方諸佛。
得圓滿陀羅尼。
受持一切佛法如雲持雨。
十能從一地具足一切諸地功德。
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般若海。
故華嚴經。
明初住菩薩所有功德。
三世諸佛歎不能盡。
佛若具足說。
一切凡夫人聞迷亂心發狂。
此乃不可思議難解之事。
諸大乘了義經之所稱說。
豈同通教所明。
十住功德比格此。
明初住與别教初地智斷功德神通變化用一往是齊。
而經論所說或深或淺意有所在。
四類釋九住者。
如此初住三觀現前。
無功用心念念斷法界無量品無明。
不可稱計。
一往大分略為十品智斷。
即是十住故。
仁王經雲。
入理般若名為住。
即是十番進發無漏真明。
同入中道佛性第一義谛之理。
以不住法從淺至深。
住佛三德涅槃之理。
即是十品。
住一切佛法。
故名十住也。
三明十行者。
即于佛性第一義谛。
無漏真明一心具一切行。
念念進趣。
流入平等法界海。
故破十品無明成十品智斷。
一切諸行諸波羅蜜不可思議。
增長出生自行化他功德。
與虛空法界等。
故名十行也。
四明十回向者。
無功用不可思議。
無漏真明念念開發。
增長一切法界願行。
事理和融心心寂滅。
自然回入平等法界薩婆若海。
又進破十品無明。
證十品智斷。
故名十回向也。
五明十地者。
無漏真明入無功用道。
猶如大地能生一切佛法。
荷負法界衆生。
普入三世佛地。
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
又進破十品無明。
成就十品智斷。
約此以明十地也。
六明等覺地者。
觀達無始無明源本。
邊際智滿畢竟清淨。
斷最後窮源微細無明。
登中道山頂。
與無明父母永别。
是名有所斷者。
名有上士也。
七明妙覺地者。
究竟解脫無上佛地。
故言無所斷者。
名無上士。
此即是三德不縱不橫。
究竟後心大涅槃也。
是大涅槃名諸佛法界。
豎深橫闊能用二十五三昧。
普化衆生隐顯。
十番利物究竟周普。
譬如大樹其根若深入枝條亦大。
若實相智慧窮源盡性化用之功則彌滿法界。
無方大用究竟圓極也。
故大智度論雲。
智度大海佛從來。
智度深海佛窮底也。
大品經雲。
過荼無字可說。
涅槃經雲。
不生不生不可說也。
若作如此而辨位者。
皆是寂滅真如平等法界不思議。
無次位之次位也。
四教義卷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