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諸地。
若圓教明位。
如華嚴經說。
從初一地具足一切諸地功德。
第二正明圓教位者。
亦還約七位。
明五十二位不同。
一十信。
二十住。
三十行。
四十回向。
五十地。
六等覺地。
七妙覺地。
但解者不同。
有師言。
圓教頓悟。
一悟即是佛。
無複位别之殊。
說十地位者為鈍根人耳。
如思益經雲。
如此學者。
即不從一地至一地。
又有師解言。
圓教既是頓悟。
初心一悟即究竟圓極。
而有四十二位。
但是化物方便。
立淺深之名耳。
故楞伽經雲。
初地即二地。
二地即三地。
寂滅真如有何次位也。
又有師雲。
圓教初頓。
至十住即是十地。
而說有十行十回向十地者。
此是重說意謂此諸解釋悉是偏取。
平等法界。
尚不論悟與不悟。
孰論淺之與深。
不悟而論悟者。
不淺不深論淺深也。
尋諸大乘經。
明理究竟。
無過華嚴大集大品法華涅槃。
雖明法界平等無說無示。
而菩薩位行終日炳然。
是以今還約七位。
以明圓教菩薩之位也。
一明十信位者。
即為四意。
一明因聞法生信。
二明因信修行。
三明因行入位。
四明經說不同。
一明因聞法生信者。
上根利智。
聞圓教诠因緣即中道。
無作四實谛理。
即便信解一實谛。
即是如如來來虛空佛性。
非世間非出世間。
非因非果。
不可宣說非可顯示。
無說而說世間因果。
即是無作苦集。
說出世間因果。
即是無作道滅。
故此經大士呵彌勒雲。
佛知一切衆生畢竟寂滅。
即涅槃相不可複滅。
一切衆生即菩提相。
若知涅槃即生死。
是為無作之苦谛。
若知菩提即煩惱。
是為無作之集谛。
若知生死即涅槃。
是為無作之滅谛。
若知煩惱即菩提。
是為無作之道谛。
但以非生死非涅槃。
非菩提非煩惱。
是一實谛。
一實谛論此四谛者。
即是無作四實谛也。
所以者何。
約一實以明四。
一實谛不作于四。
四不自作四。
不他作四。
亦非共作四。
亦非無因緣而作四也。
而說為四者。
此是無作之四。
此四畢竟不可得。
即是一實谛。
名為無作四實谛也。
若聞此信解無礙者。
即信一切衆生即是不思議解脫也。
即是大乘即是般若。
即是首楞嚴。
即佛性。
即是法身。
即是實相。
即是中道第一義谛。
即是如來藏。
即是法界。
即是畢竟空。
即是一切佛法。
因此慈悲誓願菩提心發。
是為圓教名字即之信解也。
二明因信修行者。
因此名字信心。
即已發菩提心。
若欲行菩提道。
應當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大乘經典。
出世行人若欲疾得入十信位。
具六根清淨。
宜起精進。
不惜身命。
應當加修四種三昧。
四種三昧者。
一常坐三昧。
如文殊般若經說。
二常行三昧。
如般舟經說。
三半行半坐三昧如方等經法華經說。
四非行非坐三昧。
即是諸大乘經所說種種行法。
此諸三昧行法。
具如諸大乘經中說。
此即代于初停心觀。
今約圓教。
明修初信心行諸三昧應信解十法。
十法者。
名字如前三觀中說。
一善識思議不思議因緣者。
思議因緣者。
如上三教所明。
不思議因緣者。
即是今所說。
不思議無作四實谛。
如前三觀中明。
譬如一念眠心具一切法。
不縱不橫即是不思議因緣。
無作四實谛也。
如此的取維摩大士呵彌勒雲。
一切衆生即大涅槃。
即菩提相。
明此不思議因緣。
餘九法亦如是。
義意玄隐。
今次第明。
尋者可善思之。
二次明真正發心者。
即是無緣慈悲。
無作四弘誓願也。
無緣大慈。
觀生死即涅槃。
煩惱即菩提。
與衆生此滅道之樂也。
無緣大悲。
觀涅槃即生死。
菩提即煩惱。
欲拔衆生此之虛妄苦集也。
無作四弘誓願者。
知涅槃即生死。
未度苦谛令度苦谛也。
知菩提即煩惱。
未解集谛令解集谛也。
知煩惱即菩提。
未安道谛令安道谛也。
知生死即涅槃。
未得涅槃令得涅槃也。
菩薩如是慈悲誓願。
無緣無念而覆一切衆生。
猶如大雲不加功用。
如磁石吸鐵是名真正菩提心也。
三明行菩提道勤修止觀者。
知生死即涅槃。
即是善修止也。
若知煩惱即菩提。
即是善修觀也。
如陰陽調适萬物長成。
若善巧修止觀。
即能一心具萬行也。
問曰以何為集。
答曰依此經及涅槃經。
無明愛一切煩惱為集谛。
集局于苦。
于今對義為便也。
四明破諸法遍者。
若知生死即涅槃。
即破分段變易二種生死皆遍。
若知煩惱即菩提。
即破一切界内外煩惱遍也。
譬如轉輪聖王。
能破一切強敵。
亦不有所破。
般若波羅蜜亦複如是。
能破一切法。
亦不有所破。
五善知通塞者。
知生死即涅槃。
煩惱即菩提。
則一切皆通。
知涅槃即生死。
菩提即煩惱。
則一切皆塞。
六善修道品者。
觀十法界五陰生死。
即是法性五陰。
法性五陰。
即是性淨涅槃。
即
若圓教明位。
如華嚴經說。
從初一地具足一切諸地功德。
第二正明圓教位者。
亦還約七位。
明五十二位不同。
一十信。
二十住。
三十行。
四十回向。
五十地。
六等覺地。
七妙覺地。
但解者不同。
有師言。
圓教頓悟。
一悟即是佛。
無複位别之殊。
說十地位者為鈍根人耳。
如思益經雲。
如此學者。
即不從一地至一地。
又有師解言。
圓教既是頓悟。
初心一悟即究竟圓極。
而有四十二位。
但是化物方便。
立淺深之名耳。
故楞伽經雲。
初地即二地。
二地即三地。
寂滅真如有何次位也。
又有師雲。
圓教初頓。
至十住即是十地。
而說有十行十回向十地者。
此是重說意謂此諸解釋悉是偏取。
平等法界。
尚不論悟與不悟。
孰論淺之與深。
不悟而論悟者。
不淺不深論淺深也。
尋諸大乘經。
明理究竟。
無過華嚴大集大品法華涅槃。
雖明法界平等無說無示。
而菩薩位行終日炳然。
是以今還約七位。
以明圓教菩薩之位也。
一明十信位者。
即為四意。
一明因聞法生信。
二明因信修行。
三明因行入位。
四明經說不同。
一明因聞法生信者。
上根利智。
聞圓教诠因緣即中道。
無作四實谛理。
即便信解一實谛。
即是如如來來虛空佛性。
非世間非出世間。
非因非果。
不可宣說非可顯示。
無說而說世間因果。
即是無作苦集。
說出世間因果。
即是無作道滅。
故此經大士呵彌勒雲。
佛知一切衆生畢竟寂滅。
即涅槃相不可複滅。
一切衆生即菩提相。
若知涅槃即生死。
是為無作之苦谛。
若知菩提即煩惱。
是為無作之集谛。
若知生死即涅槃。
是為無作之滅谛。
若知煩惱即菩提。
是為無作之道谛。
但以非生死非涅槃。
非菩提非煩惱。
是一實谛。
一實谛論此四谛者。
即是無作四實谛也。
所以者何。
約一實以明四。
一實谛不作于四。
四不自作四。
不他作四。
亦非共作四。
亦非無因緣而作四也。
而說為四者。
此是無作之四。
此四畢竟不可得。
即是一實谛。
名為無作四實谛也。
若聞此信解無礙者。
即信一切衆生即是不思議解脫也。
即是大乘即是般若。
即是首楞嚴。
即佛性。
即是法身。
即是實相。
即是中道第一義谛。
即是如來藏。
即是法界。
即是畢竟空。
即是一切佛法。
因此慈悲誓願菩提心發。
是為圓教名字即之信解也。
二明因信修行者。
因此名字信心。
即已發菩提心。
若欲行菩提道。
應當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大乘經典。
出世行人若欲疾得入十信位。
具六根清淨。
宜起精進。
不惜身命。
應當加修四種三昧。
四種三昧者。
一常坐三昧。
如文殊般若經說。
二常行三昧。
如般舟經說。
三半行半坐三昧如方等經法華經說。
四非行非坐三昧。
即是諸大乘經所說種種行法。
此諸三昧行法。
具如諸大乘經中說。
此即代于初停心觀。
今約圓教。
明修初信心行諸三昧應信解十法。
十法者。
名字如前三觀中說。
一善識思議不思議因緣者。
思議因緣者。
如上三教所明。
不思議因緣者。
即是今所說。
不思議無作四實谛。
如前三觀中明。
譬如一念眠心具一切法。
不縱不橫即是不思議因緣。
無作四實谛也。
如此的取維摩大士呵彌勒雲。
一切衆生即大涅槃。
即菩提相。
明此不思議因緣。
餘九法亦如是。
義意玄隐。
今次第明。
尋者可善思之。
二次明真正發心者。
即是無緣慈悲。
無作四弘誓願也。
無緣大慈。
觀生死即涅槃。
煩惱即菩提。
與衆生此滅道之樂也。
無緣大悲。
觀涅槃即生死。
菩提即煩惱。
欲拔衆生此之虛妄苦集也。
無作四弘誓願者。
知涅槃即生死。
未度苦谛令度苦谛也。
知菩提即煩惱。
未解集谛令解集谛也。
知煩惱即菩提。
未安道谛令安道谛也。
知生死即涅槃。
未得涅槃令得涅槃也。
菩薩如是慈悲誓願。
無緣無念而覆一切衆生。
猶如大雲不加功用。
如磁石吸鐵是名真正菩提心也。
三明行菩提道勤修止觀者。
知生死即涅槃。
即是善修止也。
若知煩惱即菩提。
即是善修觀也。
如陰陽調适萬物長成。
若善巧修止觀。
即能一心具萬行也。
問曰以何為集。
答曰依此經及涅槃經。
無明愛一切煩惱為集谛。
集局于苦。
于今對義為便也。
四明破諸法遍者。
若知生死即涅槃。
即破分段變易二種生死皆遍。
若知煩惱即菩提。
即破一切界内外煩惱遍也。
譬如轉輪聖王。
能破一切強敵。
亦不有所破。
般若波羅蜜亦複如是。
能破一切法。
亦不有所破。
五善知通塞者。
知生死即涅槃。
煩惱即菩提。
則一切皆通。
知涅槃即生死。
菩提即煩惱。
則一切皆塞。
六善修道品者。
觀十法界五陰生死。
即是法性五陰。
法性五陰。
即是性淨涅槃。
即